书城社科经典音乐故事
4320600000042

第42章

们发现他只在琴弦上奏出双泛音中的一个声部,另一个声部却是用口哨吹出来的!原来克莱斯勒和前辈大师开了个玩笑。这个小故事可以证明帕格尼尼的技巧是何等的艰深。了解小提琴技法的朋友知道,所谓人工泛音就是使琴弦分段振动,需要在一条弦上按照一定的音程关系用两个手指同时按两个音高,一实一虚,加上快速走弓的配合,就可获得高八度的泛音,音色有点像吹口哨。拉人工泛音要求有精确的音准,否则将拉不出声或是拉出狼音。在小提琴上奏出个别单音的人工泛音并不难,只要耐心地慢慢把音找准就是了。但奏出一个曲调则很难,因为前后两指之间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帕格尼尼的人工泛音是在两条弦上运用四个手指奏出两个声部的旋律,其难度便可想而知了。因此,也难怪当时有人相信帕格尼尼演奏时有神魔相助。

然而,帕格尼尼并不是一个在琴弦上变戏法的杂耍师,单凭炫弄技巧,也不能征服听众,令人如醉如痴的还是他的音乐。1828年3月在维也纳的首场演出之后,当时尚在人世的舒伯特听了他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之后说:“在帕格尼尼的琴声里我听到了天使的声音。”与帕格尼尼同时代的欧洲文学家几乎都听过他的演奏,而且,不惜笔墨地描写他。如大仲马、巴尔扎克、司汤达、儒勒·凡尔纳等等,都在自己的小说里提到过他。歌德说“他在琴弦上展现出火一样的灵魂”。海涅更是用了大段的文字详尽地描写他在舞台上的形象。海涅笔下的帕格尼尼神秘、苍白、神经质、全身黑色,有如一具僵尸;但是,当他一开始演奏,一切给人不快的印象就烟消云散了。

帕格尼尼给人以神秘感还有另一层原因:他很少与音乐同行探讨专业性问题,不收学生,没有人看见过他练琴。他仔细地看管自己的乐谱,不允许出版这些作品。他只用那把出神入化的小提琴四处去打天下,尽量多地赚取钱财。这一切都使他的名声受损,但他又不是个守财奴,对陷入困境的音乐同行会慷慨解囊,他曾赞助过柏辽兹两万法郎,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

马不停蹄地巡回演出,几乎榨干了帕格尼尼的生命。他曾经在9个月时间里演出132场,平均两天一场。可以说在他身后留下的大笔钱财里浸透着他的血汗。人们无法想像他的大批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由于,这些作品中的大部分创作于旅途中,所以,音乐史专家至今无法考订它们确切的写作年代。现在出版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全集”共收入6部协奏曲,其中第6首是1973年才被发现的。虽被编为第6号,但经研究认定,它应该是帕格尼尼创作的第一部协奏曲,现在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实为第2部。根据对帕格尼尼演出情况和书信文件记载,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应该不少于10部。但是,除了今天出版的6首以外,其他的都已经散逸了。

帕格尼尼所处的时代,启蒙运动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爆发了大革命,随后法兰西共和军横扫欧洲各国封建政权,雄踞90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土崩瓦解。自由主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熏陶下的帕格尼尼性格自由奔放,他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气势磅礴,炽热的感情力量和创造性的幻想力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要冲决某种东西的力量。而这种战斗性的号召力又与抒情性的柔板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时的一位着名音乐评论家被帕格尼尼火热的情感所感动,他说:“协奏曲的柔板乐章是多么简练,就是学生演奏也不会有困难。这是一首淳朴忧郁的歌,我从未听到过如此催人泪下的音乐,仿佛这位受难人的那颗破碎的心在胸中翻腾,向我们倾吐他的痛苦。我从来不知道在音乐中有这样的音调。他诉说、他哭泣、他吟唱。与这柔板乐章比起来,所有的辉煌技巧也微不足道。”《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伦敦演出时整个音乐厅里的人如醉如痴,一根蜡烛倒下来点燃了乐谱都没人察觉,幸好一位观众醒了过来,扑灭了火焰,才没有酿成大祸。

帕格尼尼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演出生活中度过,这使他的健康损伤很大。1840年5月他在法国的尼斯去世,弥留之际还拿起小提琴做即兴演奏,死后教会的人说他追随魔鬼去了。

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套曲《四季》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在欧洲是家喻户晓的音乐经典,在我国近年来也被人们所熟悉。据统计,《四季》有95种版本的唱片行世,其中的一个版本,EMI唱片公司出版。尼格尔·肯尼迪演奏的唱片,发行量达100万张以上,足见《四季》在音乐世界的影响力之大。

《四季》的作者安东尼奥·维瓦尔第,1678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历史名城威尼斯。威尼斯是位于亚德里亚海滨的水上明珠,它由118个大小岛屿和半岛形成,城内有180条运河,成为世界着名的旅游景观。威尼斯城的建筑堪称西方古典建筑博物馆。意大利、拜占庭、哥特、阿拉伯和巴罗克风格的建筑可以令人联想到这里曾经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是欧洲的商业中心。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就是以这里为场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世界闻名,广场东侧的圣马可教堂富丽堂皇,建成于公元11世纪。维瓦尔第的父亲就在这所教堂的乐队里拉小提琴。维瓦尔第从小跟父亲学习小提琴,15岁时即顶替父亲参加乐队,但同时要接受神学教育,后来他接受神职,成了一名神父。

生长在文化名城的维瓦尔第,可以从他的家乡接受各种文化熏陶:威尼斯城里的各种历史艺术名胜包括博物馆、艺术宫、剧院、宫殿、教堂鳞次栉比。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画派在整个西欧艺术史上享有盛誉。乔尔乔涅的名画《入睡的维纳斯》和《田园合奏》是世界艺术珍宝,提香的《天上的爱和地上的爱》、《乌尔宾诺的维纳斯》被认为是难以超越的艺术典范。在艺术的标新立异上,维瓦尔第并不逊于威尼斯画派的油画大师们,他开创了弦乐艺术史上的威尼斯学派。有趣的是,威尼斯画派与之抗衡的是佛罗伦萨和罗马,而小提琴艺术上与威尼斯学派比肩的是罗马学派。

威尼斯城的商业气氛使这里的民风喜爱热闹,有传统的“威尼斯狂欢节”。威尼斯学派的艺术家们受民间艺术影响,他们的音乐中世俗化内容更多一些。维瓦尔第身为神职人员,却并不躬奉上帝。他热衷于小提琴艺术,把全部时间用来研究音乐。他连一次弥撒都没做过,他推托自己有气喘病,不适宜主持弥撒。于是,被解除祭司职务,到皮耶塔音乐学院任教。这其实是一所女子慈爱院,专门收留孤女。皮耶塔的女孩子们组成的管弦乐队水平很高,维瓦尔第的音乐创作大多数由她们演奏,这使维瓦尔第的创作源源不断地涌出。

维瓦尔第的创作既高速又高产,他自称作曲速度比人抄谱还快。有人说他是自吹自擂,其实并不一定,因为有确实记录他受人之约,在3天内写出过10部协奏曲。而且,这样的创作速度也并非天外奇谭,亨德尔、巴赫、海顿、莫扎特这些丰产作曲家都必须要达到这个速度,才能完成他们毕生的作品。有人统计过莫扎特手稿的总数,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乐谱雇人抄写,每天抄8小时,也要用去莫扎特一生的时间。

维瓦尔第留下的作品经证实有650部,包括554首器乐曲、40多部歌剧(维瓦尔第自称是94部),还有50余首宗教音乐。在他的器乐曲中协奏曲占有454部,其中,弦乐协奏曲是330部。协奏曲这种器乐曲形式是在维瓦尔第手里成熟并定型的。在维瓦尔第以前的协奏曲是由一个或一组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称作大协奏曲。巴罗克时期的协奏曲是由一个独奏者与乐队合作,这样的演奏形式自维瓦尔第开始并从此定型。独奏协奏曲大大加强了独奏乐器的表现力,独奏者在乐队中的作用愈发显着,独奏乐器自身独特的技巧得以展现,使音乐更丰富华丽。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固定在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气势恢弘的快板,第二乐章是歌唱性的慢乐章,第三乐章结束在光辉灿烂的快板上。这种快-慢-快的结构方式从此成为协奏曲的“定式”。

维瓦尔第在音乐史上另一开拓性创举是为管弦作品加标题,他开了标题音乐的先河。他的许多协奏曲都冠以标题,如《欢乐》、《焦急》、《猜疑》、《夜》、《海上风暴》等。在这些标题音乐中,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是最早的一部。

《四季》由四部小提琴协奏曲组成,每部协奏曲分别标为“春”、“夏”、“秋”、“冬”。四部协奏曲共十二个乐章,每个乐章又附有一首十四行诗,分别对四时景色做抒情性描写。这些诗据说都是维瓦尔第自己写的,音乐则按照诗歌的意境构思发展,欣赏者很容易根据题头诗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与典雅、崇高、严肃的罗马学派不同,维瓦尔第的《四季》以大自然为对象,以田园生活为场景,音乐自始至终贯穿着充沛的活力,传达着人对大自然的欢悦和感激之情。四部协奏曲形象化地描写四季不同的景色,他还把诗分行分段,加在各音乐段落上,似乎在着力说明音乐形象性。其实,即使没有这些文字的说明,音乐传达的内容也是很清晰的。

《春》的第一乐章是回旋曲形式。春天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开朗活泼,涌动着春的活力,仿佛是生命的种子即将破土而出的萌动之情。回旋曲中有四个插入部,四个插段戏剧性地描写春天里的鸟鸣、微风清泉、流水淙淙,乌云骤来、雷光闪电和转瞬即逝的雷雨过后的鸟语花香。音乐最后又回到春天主题作为乐章的结束。在四个插段里,独奏小提琴展示出丰富的表现力。这种戏剧性地对大自然的模仿正是小提琴的威尼斯学派区别于罗马学派逻辑严谨、意象崇高的不同之处。

第二乐章是慢板,描写静谧悠闲的田园风光。小提琴声部用很弱的音量描绘春风微拂,树梢轻摇,中提琴模仿牧羊犬的叫声在幽谷中回荡。在这个音乐画面上,独奏小提琴奏出优美恬静的牧歌,田园风光令人神往。

第三乐章又回到快乐章,描写春天明媚的阳光下乡间的欢乐。诗中写道:“可爱的春天晴空,乡间笛声悦耳,女神与牧童翩翩起舞。”音乐的主题采取了当时流行于意大利的西西里舞曲。《四季》的节奏欢快活跃,旋律抒情,乐章中还穿插着一些其他舞曲,情绪同样欢快。音乐最后结束在基本主题的舞曲旋律中。

《四季》的另外三部协奏曲也都紧紧围绕各自的季节特点和生活感受展开,独奏小提琴得以充分发挥细腻、灵巧、华丽、表现力丰富的特点。第二部《夏》表现溽暑天气的沉闷慵倦,清风骤至,转而强劲,带来电闪雷鸣和狂风暴雨。第三乐章的急板更加强了描写性音乐的力度。隆隆的雷声在弦乐急速的节奏上滚动,整个乐章始终笼罩在风雨雷电的威势中。第三部《秋》是欣喜欢愉的丰收场面,淳朴粗犷的欢乐歌舞反复出现。秋天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古钢琴奏出流水般的琶音,有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衬托出小提琴的优美旋律,吟咏出秋的魅力。第四部《冬》描写严寒的气候和冬天里的人们。与第一、三乐章对比的第二乐章是优美抒情的慢板,使人感到温暖舒适。独奏小提琴唱出柔和优美的旋律,委婉流动,使人联想到风雪交加的冬夜里在温暖的炉火旁的安乐惬意。

维瓦尔第的《四季》是一整套四季风景图。因为,音乐里使用了对大自然音响的直接模仿,这些音乐表现手法,曾被人批评是幼稚的。但殊不知《四季》的艺术魅力却正在于此,它能流传近300年,经过岁月的考验,证明它的艺术生命力是永久的。

维瓦尔第是巴罗克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尤其是《四季》,体现了巴罗克时期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巴罗克时期自然科学已有很大发展,在对地球的探索有了许多新发现之后,人们对大自然产生了新的兴趣。获取科学新知,使人类感到了自己的神圣伟大。但哥白尼日心说的传播,又使人把自己从宇宙中心的位置挪开,这时的人类又觉得自己微不足道。这样的社会背景使巴罗克艺术风格气势雄伟,生机勃勃,动态感强烈,气氛紧张。维瓦尔第的《四季》是巴罗克艺术留给后世的范本。18世纪以后,很多音乐家都用“四季”为题材进行创作:海顿有清唱剧《四季》;柴可夫斯基有钢琴套曲《四季》;格拉祖诺夫有芭蕾舞剧《四季》;直到本世纪70年代,香港旅居加拿大的一位音乐家还写了管弦乐《四季》,这都有可能是维瓦尔第对后世的影响。

维瓦尔第创作《四季》,除了时代的影响之外,人自身对自然界的感悟也很重要。在这方面,中国古人的认识比较深刻,魏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里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就是说大自然的四时景物变化会给人的内心世界带来影响,人对自然景物的心灵体验表现出来就是“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维瓦尔第在《四季》里对大自然的模仿和吟咏正是人与大自然交会。《四季》之后将近百年,贝多芬写了《第六交响曲》,标题为“田园”,其中大量使用了模仿自然音响的手法。《田园》从取材到表现手段与《四季》如出一辙,不能不说是维瓦尔第对后世的影响。

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多达数百部,《四季》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这部套曲在他的600余部作品标号第8,是由12首协奏曲组成的《和声与创意的尝试》中的前四首。这个“尝试”显然是成功的,在维瓦尔第之后,器乐作品在乐坛上占有主要地位了。

维瓦尔第去世之后,他的作品渐渐被社会冷淡甚至遗忘。直到19世纪老巴赫被重新“发现”并受到尊崇,维瓦尔第才随之“出土”。因为,人们发现巴赫是用维瓦尔第的协奏曲当作素材进行创作。巴赫少年时期学习音乐,采取抄谱的方式研究名家的乐谱,其中就有维瓦尔第的作品。维瓦尔第的“复兴”还是在本世纪50年代以后,他的作品被大量演奏,以至人们耳熟能详。对维瓦尔第的刻薄表现还在,说他并没有创作600部作品,只是把一部协奏曲写了600遍,其实只要多听几部维瓦尔第,就会发现其辞谬也。

维瓦尔第对于中国听众并不陌生,他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被列为业余音乐水平考试的三级曲目。学过一点小提琴的孩子无不对这首雄浑而又质朴可爱的曲子背诵得滴水不漏。

帕格尼尼:随想曲第十三号《魔鬼的笑声》

恩格斯在他的哲学名着《自然辩证法》中论及劳动的手创造人类时,把油画大师拉斐尔、雕塑家托尔瓦德森和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的手列举出来,当作人类双手技艺完美的典范。与帕格尼尼同时代的恩格斯是否听过他的演奏已不得而知,但帕格尼尼那出神入化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在当时的欧洲是路人皆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