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维尔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维尔利”)成立于2003年2月,是一家专业从事生活垃圾处理和垃圾渗滤液处理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2008年12月,中国风投投资维尔利1000万元,持有维尔利14.8%的股权,为其第二大股东,也是唯一一个锁定一年的股东。
中国风投的介入,为维尔利公司实现高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业投资带来的不仅是资本,更重要的是帮助企业实现了规范治理、管理提升,乃至为未来的资本运作创造了难得契机。资金的注入让维尔利如虎添翼,企业快速发展,规模急速扩张。2010年,维尔利主营业务收入已达20975万元,比2008年增长了325%。
如今,维尔利已经成为国内第一家在2008新标准要求下完成1000吨/日以上渗滤液处理工程的企业,渗滤液处理总规模达到1.35万吨/日,位居国内第一,维尔利承接的国内大中型渗滤液处理项目市场占有率超过50%,并一跃成为中国垃圾渗滤液处理行业的龙头。
2011年3月16日,维尔利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按2011年3月31日收盘价衡量,中国风投所持维尔利股权价值28827万元,投资回报约为29倍,年均回报率为438%。维尔利的出现使人们看到企业在寻找商业契机追逐利益的背后,更担当着一份社会责任,我们要为其给子孙后代留下的蓝天碧水而拍手叫好!
三年大步走,乌鸡变凤凰
三年前,三间孵化器厂房;三年后,5000多平花园式办公厂区。
三年前,净利润42.84万元(2007年);三年后,净利润4773.54万元(2011年)。
维尔利创造了行业之奇。人们无法想象,当年在常州国家高新区装修简陋的创新科技园办公的维尔利,几年后能发展成为垃圾渗滤液处理行业的第一股。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行业龙头,中国风投的支持可谓功不可没。2008年12月中国风投入股维尔利,中国风投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孙集平女士在维尔利担任董事职务。
一个在风投圈中声名远扬,一个是行业龙头,如今看来,二者的合作可谓门当户对,珠联璧合,但当年,这项合作并未得到更多的看好。
2008年,时值金融危机爆发,当年12月更是金融危机展现其破坏力的时候。大多风投偃旗息鼓,待观其变。中国风投却逆道而驰,以1000万元认购维尔利新增的注册资本295.31万元。
“垃圾渗滤液处理是环保行业更加细分的子行业,市场才十几个亿。”当时渗滤液处理行业还并不为人所熟知,同行们对这一“草率”的投资行为也深表怀疑。
“我们几乎在最短的时间签完了所有合作协议。”对于当时的场景孙集平依然历历在目。事外人哪里知道,之前孙集平已经浸淫垃圾渗滤液处理这一细分行业两年有余。这也是中国风投一直以来的风格,在投资前做充分的行业分析,对垃圾处理行业以及渗滤液处理行业亦是如此,不仅做过深入的研究,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寻找优秀的企业。
“这一技术一度成为世界难题。”孙集平介绍,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处理过程中伴生的二次污染物,不妥善处理会对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层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虽然经济环境一片阴霾,但是生活垃圾一样在以超出处理能力的速度增加,所以渗滤液处理行业在萧条的宏观经济下并无大碍。
所谓垃圾渗滤液是指垃圾在堆放和处置过程中由于雨水的淋洗、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继而溶解和发酵而产生的二次污染物。由于中国垃圾处理方式目前以填埋和焚烧为主,因此更多的垃圾渗滤液产生于垃圾填埋场和垃圾焚烧厂。
中国风投认为渗滤液处理行业前景广阔。由于世界各国垃圾渗滤液产量巨大,致使垃圾渗滤液如何达标处理成为垃圾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国外发达国家关注并大规模开展垃圾渗滤液处理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无奈和失败中探索多年,直至80年代随着膜处理技术的应用才真正得以突破。目前,国外垃圾渗滤液处理大多具有明确的处理标准,处理方式多采用“生化处理+膜处理”的组合工艺。
而在国内,垃圾渗滤液实现达标处理已刻不容缓。
首先是生活垃圾量巨大。《全国城镇环境卫生“十一五”规划》和《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曾预计,到2010年全国县城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总产生量约为2.5亿吨,其中城市的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亿吨/年(日均约为49.3万吨);县城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0.7亿吨/年(日均约为19.4万吨)。
其次,垃圾渗滤液污染物组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重金属离子含量高,中国目前垃圾渗滤液日均产生量已超过12万吨,若不加以妥善处理,会对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层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带来严重的水污染事故而危害生态环境。
2010年4月,安徽省六安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发生了一起垃圾渗滤液泄漏事件,对周边农田造成污染,并迫使附近村庄居民不得不被整体异地安置。而这只是近年来多次发生的填埋场渗滤液污染事件之一。
渗滤液由于成分复杂较难处理,国家对其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上个世纪末国家的“863”计划就将垃圾渗滤液处理作为了攻关项目;并颁布条例,要求各地在建设垃圾填埋或焚烧厂的同时,配套建设一定规模的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而当时,中国达到此标准的垃圾填埋场不足20%,渗滤液处理市场有极大的空间。
正是中国风投在该行业做了足够的功课,掌握了充分的信息,才敢于打出这颗子弹。
最是看中创业者
“企业规模小不怕,重要的是人。”作为早期项目,孙集平表示中国风投更看重团队。
在分析行业情况的同时,中国风投在全国范围内大量筛选该行业的公司,不久,维尔利进入了投资团队的视野。
首先令他们感兴趣的是,李月中和他的团队。中国风投特别看重一个团队灵魂人物是否有足够的胸怀与谋略,而李月中正符合这一标准。维尔利公司的董事长李月中“是一个儒雅的企业家,也是一名海归博士,不仅有技术、学术研究精神,脚踏实地,而且还能把技术与市场结合起来。对技术和市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孙集平如是评价。
在很多人看来,李月中从事环保产业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同济大学,他本科读的是材料专业,研究生学的环保;留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获得环境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并在德国WWAG股份公司担任项目工程师,与这个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博士毕业回国后,李月中曾在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做过一年多的高级工程师,并曾担任WWAG中国垃圾渗滤液项目工程师、培训师。WWAG是德国一家先进的环保企业,在渗滤液处理领域有着较高的声誉。2003年WWAG在常州出资成立维尔利有限责任公司,而李月中出任了维尔利的总经理。
2007年,WWAG公司对中国市场萌生了动摇和退缩之意,随即公司的经营出现了各种问题,市场滑坡、利润下降、人心浮动,德国WWAG公司最终做出了撤资放弃的决定。这时,李月中果断决定联合其他经营管理成员对维尔利公司实施管理层收购(MBO)。接下维尔利所有股份的则是由李月中任董事长的常州德泽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此后,维尔利在李月中和他的管理团队手中重获新生,再次扬帆起航。李月中利用他20余年的环保专业工作经历、从WWAG获得的专利技术使用权以及他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开始带领他的团队开拓国内渗滤液处理市场,直至把业务做到大江南北,做到渗滤液处理市场的行业龙头。
“掌握技术,关注市场,还能放下身段聆听投资人给他的指导和建议,这都是很难得的,也是中国风投能够顺利与之合作的关键所在。而且李月中在与投资人合作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学习,尤其在资本市场方面不断吸取知识。”孙集平在谈到这个案例时多次表达了对维尔利团队的欣赏。
中国风投投资时维尔利已有50人左右的团队,这个团队有很多人有海外求学经历,聚在一起做事业可谓斗志昂扬,齐心协力,专注于事,精益求精。团结务实、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领导集体,最终赢得了中国风投的驻足观望。
致力研发,创新博青睐
真正打动中国风投决心投资的关键,却是维尔利拥有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源源不断创新能力。
维尔利视研发为推动自身发展的原动力,并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招股说明书和交流时,维尔利表示“公司在引进、消化、吸收德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垃圾渗滤液特点和客户需求,形成了自己的专有技术”,“维尔利已经不依赖于德国技术,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
在李月中的带领下,这个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团队,运用国外习得的技术,致力于研发,使得公司现在不仅拥有WWAG和WUG(一家欧洲先进环保企业)的MBR(即膜生化反应器)相关专利、商标和技术等在中国内地的20年独家使用权,目前还拥有10项专利,2项专利申请获受理,1项独占使用的发明专利。
目前,维尔利的技术水平已处于国内领先的行业地位,产品技术含量高,综合技术实力强。其核心技术主要是分体式膜生化反应器技术;两级生化脱氮技术;高效好氧生化反应器技术;UBF厌氧技术;超滤膜分离应用技术;纳滤技术;卷式反渗透技术;浓缩液减量达标排放技术;PLC在线控制与监测技术;膜处理设施的系列化、标准化、集成模块化技术;中水回用技术等。
此外,维尔利拥有该领域的尖端技术,尤其是分体式膜生化反应器技术,开创了国内膜生化反应器工艺处理的先河,使公司走在了行业前端,更重要的是,维尔利为国内垃圾渗滤液处理解燃眉之急。
为鼓励技术创新,维尔利安排相当数量的预算用于研发,制定了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等制度,同时,维尔利还聘请国内外知名的环保专家组成顾问组,积极加强与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
技术水平与业务能力均出彩
“企业是变量,不能只看一个点。渗滤液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能解决,还怕市场得不到扩展?”对此,孙集平很有信心。
果然,此后维尔利在总处理规模和大中型渗滤液处理项目(渗滤液处理量500吨/日以上)数量上取得了“双第一”的业绩,后者数量达到8个。公司拥有10%的市场占有率,在渗滤液处理行业居于首位,并且已经开始与伊莱克斯合作,进军垃圾焚烧厂烟气净化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