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创投中国:优秀创投机构
4320100000010

第10章 中国创业投资先行者(2)

按照这个框架,早期IDG资本的加盟者都具有雄厚的技术背景,熊晓鸽第一个找到的是周全。周全是1984年熊晓鸽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生后去大连旅游时认识的,周全当时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到了美国,熊晓鸽在卡纳斯做记者,巧的是周全就住在卡纳斯公司附近,于是熊晓鸽常常和他讲起采访创业投资的事情,两个人很谈得来。“我们有很多年的沟通基础,经历相似,互相认同。周全没读过MBA,没有管过公司,但是聪明,肯学习且具有不为常人所知的激情”,熊晓鸽表示寻找合伙人和寻找投资项目有相通之处,没有共鸣是没法合作的。

再如IDG资本的另外一位创始合伙人——章苏阳。章苏阳与IDG的缘分始于他向熊晓鸽和周全介绍了一个房地产投资的项目,两个人看过后说:“你唱的‘歌’不怎么好听,但是我们喜欢你这个歌手。”熊与周邀请章苏阳加入IDG,从事创业投资业务。实际上第一次邀请章苏阳谢绝了,之后持续沟通,章苏阳在翻阅一些资料之后也觉得创业投资确实是一个方向,早一点进入机会更大,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同熊晓鸽、周全也合得来。初入创业投资这行时,章苏阳小心翼翼,觉得万一做得不好的话不是把人家的品牌给砸了吗。1994年4月,章苏阳出任上海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成功地完成了电子、通讯、软件及医疗等领域的一系列投资项目。

随着业务逐渐开展,投资参股企业陆续走上资本市场,金融专业人才开始显现出其重要性,因而后期陆续加入IDG资本合伙人团队的杨飞、林栋梁、李建光、过以宏等,都具有金融背景。当然IDG资本的团队已经远远不止这些人,更多优秀的人才逐渐加入,但是早期的合伙人最能代表IDG资本的精神与文化。

主要合伙人简介

该系列丛书包括创投家篇、创投机构篇、创投案例篇三《创投中国:优秀创投机构》,60万字,案例生动、资料翔实,集中展现了各优秀创投家、创投机构和创业企业的成长历程和风采。丛书将成为树立创业投资行业标杆,推广行业最佳实践,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更好地支持创新创业的重要文献。《创投中国:优秀创投机构》他们支持创新,扶持创业,引领中国创投行业发展方向,持续创新发展,坚持中早期投资,实力铸就知名名牌。受到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认可和尊重,是创投行业的标杆和榜样。

熊晓鸽:IDG资本创始合伙人

现任IDG集团全球常务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董事长,IDG资本创始合伙人。1991年11月加入IDG之前,熊晓鸽曾在美国卡纳斯出版公司工作,先后担任《电子导报》中国版、《电子导报》亚洲版和《EDN》亚洲版的执行主编。1993年,熊晓鸽协助IDG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麦戈文在中国创立“太平洋风险技术基金”(IDG资本早期的名称),成为最早将西方技术创业投资实践引入中国的人。过去几年来,熊晓鸽主持投资创办近十家IT领域的合资出版公司,合资出版18种刊物,并出任国内多家IT公司的董事。

熊晓鸽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外文系,1984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7年获波士顿大学大众传播学硕士学位,后进入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亚洲经济与国际商业管理研究生课程。1996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高级管理班。

1998年熊晓鸽获得波士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杰出校友奖”并当选为该学院建院五十多年来首位华裔执行董事,此外他还曾经荣获“2009年福布斯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和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VC/PE领域终身成就奖”。

周全:IDG资本合伙人

1993年加入IDG资本,1995年开始主持IDGVC在中国的投资工作。之前,周全曾主持参与多项美国航天局的光纤器件研究。周全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4年获科学院硕士学位,1989年获美国Rutgers大学光纤专业博士学位。他曾获多项NASA奖,并持有美国光纤器件专利。

凭着一股冲劲,周全十几年铺开了一个非常大而扎实的资源网络,也做出了不俗的业绩,参与投资过搜狐、搜房、金蝶、当当、易趣、3721、腾讯、速达、邦讯、慧聪等一系列公司,并在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2007年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榜名列第三。

章苏阳:IDG资本合伙人

1994年加入IDG资本。他在技术及国际金融方面有坚实的专业背景,并与中国的创业者群体有着密切关系。他曾成功地完成了电子、通讯及软件等领域的一系列投资项目。章苏阳曾任上海贝尔公司中央计划协调高级主管、上海电话设备制造公司副总经理及上海万通工业公司总经理。章苏阳于1982年获上海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88至1990年在德国进修企业管理,并在华东师范大学进修国际金融。

章苏阳已是中国创投行业当之无愧的“老革命”,他笑称自己已经有23年党龄,说“老革命”也不为过。十多年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造就了他今天的判断力,在创投江湖,章苏阳因武艺超群,被誉为“金牌投资人”。

林栋梁:IDG资本合伙人

1995年加入IDG资本,负责IT领域内的多种投资项目,业绩显著。他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从事经济政策研究。1992至1993年就职于纽约花旗银行。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86年获清华大学MBA。

杨飞:IDG资本合伙人

1997年加入IDG资本。此前他曾担任过广东省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发行部部长、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负责人、广东外经贸发展研究所咨询部主任。他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1982年获理学学士,1989年获硕士学位。杨飞是国家重点课题“中国地区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他长期从事证券业的管理,对国内证券市场演进过程熟悉,在资本经营、企业购并重组、上市融资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过以宏:IDG资本合伙人

1999年加入IDG资本。加入IDG资本之前,过以宏曾于1996至1999年在纽约索罗思基金(Soros Fund Management)工作,协助管理金额达30亿美元的Quantum Industrial Holdings对冲基金。1996年他在纽约Salomon Brothers工作期间,曾参与多种证券交易。1990至1995年他任职于马里兰州的W.R.Grace&Co.建立新的工程程序并获五项专利。过以宏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系,在哥伦比亚商学院取得MBA,并取得马萨诸塞州大学高分子工程博士学位。

李建光:IDG资本合伙人

1999年加入IDG资本,此前在金融业工作多年并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1999年,作为Tinhtic Trust & Investment的助理总经理,他主管投资银行部并负责公司的直接投资业务。1994至1999年,李建光任Crosby集团北京代表处经理,负责监管已投资项目、实现新的投资项目,并为China Investment有限公司找到一笔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3700万美元的直接投资基金。同时他还负责公司在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纸浆、纸张和包装业方面的收购及合并业务。他曾对各种行业的成百个投资项目进行过评估,与众多国营、集体、私营、外国企业开展合作,拥有在中国独特的投资环境中进行投资评估、组织及管理的丰富经验。他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94年取得加拿大Guelph大学应用经济及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1987至1992年间曾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卓越的投资理念和策略

IDG资本的“群狼战术”

IDG资本在中国耕耘20年,投资风格以简约并命中率高著称,鲜为人知的是“IDG资本群狼战术”的投资风格与策略。

在创投圈里,不少投资机构或基金里都只有一两个灵魂式的核心人物,但对IDG资本来说,它的合伙人数量很多,很快就能说出很多个知名的投资人。对于IDG合伙人众多,熊晓鸽认为“舞台没有大小,风景不同而已”。

得益于合伙制,IDG的内部形成“群狼战术”,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设置办事处,合伙人盘踞在这些创业集散地,并活跃辐射周边。

有人曾有这样的隐忧,认为IDG合伙人众多,而管理的基金短期内数额固定,是否会“狼多肉少”造成合伙人或投资人的舞台受限?

熊晓鸽认为“IDG有7位资深合伙人,4位合伙人,还有最近提拔的行业合伙人4位,比一般投资机构多了一些,但IDG的基金也与别人有区别,并不能简单以合伙人、投资人能管理的资金量来衡量舞台大小。”他表示有的基金只做PE,人少钱多,有的只做并购,平摊到合伙人身上有几个亿资金,而IDG既做早期项目,也做中后期,要分两面看。做早期项目,资金量不用太多,但越早的话需要的人越多,可能不一定要资深合伙人出马,年轻的合伙人和投资经理就可以做;而投中后期项目,和早期情况相反,是人少钱多,比如只需财务专业人士。

不跟随大流,突围命中率

IDG资本给外人的一个感觉就是投资的命中率特别高,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不跟随大流是IDG资本提高命中率的手法。如当年投“携程系”、康辉医疗都曾不被看好,还有让很多VC都有同感的是很多IDG资本看过或者投资的项目,大家一听都觉得很不错,但遗憾的是自己竟然完全没有接触甚至听说过。“他们的打法很独特,又敢赌。”一位圈内人士这样评价IDG资本。历练多年沉淀,IDG资本形成了“多样化、包容”的投资风格,投资项目既包容又敢赌。

比如IDG近期投资的一家手机软件外包企业——诚迈科技,这是一家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水平手机软件外包服务的公司。在创投行业,很多VC不太愿意投资外包公司。但是IDG评估调查后发现,很多软件外包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时的市盈率都很高,有20~30倍市盈率,而中国很多老牌的互联网公司现在的市盈率都很低,再加上无线市场是个快速成长的新兴领域,所以这次投资软件外包IDG资本认为“也有我们的道理”。

2005年与美国Accel Partners共同发起基金后,IDG资本的投资策略随之改变,从TMT领域向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其他领域扩展。投资阶段从以早期投资为主,转变为以成长期为主,早期、成长期、Pre—IPO投资并存。投资线不断拉宽,他们又是如何在众多项目中提高命中率的呢?

诀窍之一便是均衡持续的合伙人团队战斗力让IDG有更多的能力冲击命中率。作为进入中国的最老牌VC的代表,无论从敏锐度、判断力、战斗力来看,这些年IDG资本始终保持惯有的强悍。

回望2011年,IDG资本在TMT领域完成10多项投资,并不是投资最多的VC。可是人们都觉得是IDG资本投了很多的项目,其实是命中率比较高。投资过程中,每家甚至到每个合伙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和打法,尤其在搜寻项目阶段,有从上而下的找项目方式,即沿着大趋势往下捋,看市场、再看整条产业链上的节点和优秀的公司;还有的自下而上找项目,就是广撒网,看无数的项目,然后在众多项目里面发现优秀的投资方向和企业。IDG资本则是两种方式齐上阵,双向夹击,看重命中率,很多项目必须系统化去看,比如无线互联网,首先就要看它的产业链和生态体系,这个生态体系会衍生出哪些商业模式,从硬件到软件,到操作系统到应用都去探讨。

另一方面,一些朋友推荐或者是创业者主动找来的项目。这些项目也许是从未关注的领域,这个时候方法是反过来做,如果项目不错,首先看这个领域是不是很好,第二点是这个公司是不是该领域里面最优秀的或者最有潜力的公司,以及还有哪些更好的公司。

这种方式的形成也源于IDG团队的优势,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优势,即使是较年轻的合伙人做创投大概也已经有10年经历,资源和人脉的聚焦,成为别的创业投资公司难以复制的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项目是别人根本没有接触到的原因。“比如说像季琦这样连续创业的公司来找我们融资,因为他满意于这些年和IDG的合作,这样的人,还会把他背书的公司介绍给我们,最近我们投的五星汇就是季琦推荐的。”IDG资本合伙人张震介绍说。

早在2006年左右,即IDG投资3G门户的时候,IDG认为手机上会重演互联网的故事,只是当时的市场环境并不成熟。当时的逻辑是看传统互联网的收入模式有几个——广告、游戏和电子商务。其中广告媒体模式要靠时间“养”,需要逐步去培养用户的习惯,不会一下子爆发,而游戏会有爆发力。在这样的逻辑下,IDG的选择是在2008年布局了现在位居苹果软件商店本土收入第一的数字顽石,2010年还投资了海湃科技,现在看是本土游戏公司里收入最高的两家。

此外,IDG投资团队还发现中国的公司比美国同类型和同阶段的公司贵,他们在投资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国际化视野,看好国际化市场和海外优秀的创业团队。如IDG资本投资的万兴软件,就是看准了其海外生意,还有美国旧金山社交游戏开发商Funzio开发的“犯罪城市”,在APP Store全球排名前三位,也是由IDG资本的中国团队投资的。可以说在国内投资圈里,这些IDG资本投资的项目很多VC机构闻所未闻。

投资更是投人

投资即投人,熊晓鸽很认同这个观点。在熊晓鸽看来,创业者有三个最吸引他的素质,一是喜欢像乔布斯一样有激情的人,给他一根杠杆就能撬动地球,当然成功的关键是能持之以恒地去寻找那个支点;二是他认为创业不是个人行为,创业者要具备把拥有共同目标的人召集在一起的能力,“老子天下第一”的个人主义者难成功;此外,他认为健康的身体、稳定的家庭以及家庭的支持等也都很重要。

章苏阳更明确了团队的重要性,“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把这个抽象的“人”字具体化,就是一个被VC看中的创业者最好拥有三个特质:野心大一点、遵守商业规则以及对所做行业有比较逻辑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