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先贤教你学处世
4306000000029

第29章 周瑜勇略过人赤壁破曹操

古往今来,要成就任何大事,最重要的是当事者的信心和勇气。所以人们往往用“有勇有谋”、“智勇双全”一类的言辞来评价那些英勇善战的名将,认为有勇无谋是匹夫之勇,而有谋无勇、不能身先士卒去冲锋陷阵者当然也不能称其为良将。因为为将者的主要任务是带兵打仗,“夫战,勇气也。”就是说打仗是要凭勇气的,尤其在一个军事指挥者的身上,更需要有一种过人的勇气。

周瑜30岁就被孙权任命为吴国的都督,年纪轻轻就担负起统帅三军的重任。那么,周瑜是如何在众多的将领(特别是黄盖、程普等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中树立威信,巩固自己的统帅地位的呢?这除了周瑜具有宽厚待人的雅量和令人信服的才气外,更有一种为将者不可缺少的东西——勇气。

公元208年,曹操拿下荆州后,率兵南下,势如破竹一举灭掉刘表,又摧败刘备,兵力涨到83万,准备靠庞大的军事力量一口气吞下东吴,遂率大军来到赤壁,先给孙权写了一封恐吓信,力压孙权投降。

看到曹操以号称百万的大军阵列于大江之上时,东吴上下惊魂不定,一片混乱。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财产,大多数官员都主张投降曹操,即使孙权本人也缺少与曹操抗衡的勇气,徘徊于战与降的两难之间。

此时刘备委派诸葛亮前来联合,说要与东吴对搞曹操,但经长坂坡一役,刘备原本薄弱的力量又大大损耗,其手下惟关羽、张飞、赵云几员大将,以及诸葛亮为首的为数不多的一些文职官员。缺少兵员,即使关、张、赵之流武功再好,诸葛亮再足智多谋,也是不可能与曹操的几十万大军相抗衡的。在常人的眼中,东吴即使联合了刘备,也未必有击败曹操的把握。

对刘备联合不联合,对曹操是战、是降的决策重任,谁也决定不下来,最终就落在了周瑜的肩上。周瑜自鄱阳湖练兵回柴桑后,力排众议,先斥责了文臣的投降之论,又面陈孙权说:“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余业,据有江东,兵精粮足,己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除残去暴,奈何降贼耶?”

大敌当前,明知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一般的文臣武将即使不吓破胆也都明哲保身,闭口不语。因为谁都知道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往往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旦抗曹失败,家国俱毁,主战派就会遭千人所骂,而周瑜竟以惊人的勇气主动请缨抗拒强敌。特别是周瑜提出以5万兵破敌,但孙权却一时连5万精兵也拿不出,只能勉强凑足3万士卒时,他并未因此而退缩。试想周瑜要坚持自己的主张,抗敌到底,需要何等的勇气。

而周瑜不但凭勇气支持孙权下了联刘抗曹的决心,使东吴定下了正确的立国方略,更重要的是他不怕强敌,敢以弱小的力量挑战强大的势力,但只这种勇气,已为绝大多数人所不及,这种勇气并非口头上的勇气,而是身体力行,亲力亲为的勇气。

后来经过周密筹划,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一战使得曹操的83万大军灰飞烟灭,天下三分局势终得以实现。

敢做敢为,有时比理智处事更易成功

勇气,有时比理智还要重要,如周瑜在面对曹操的百万大军压境时,若是理智性考虑,肯定不会以自己弱小的力量对抗曹操的百万大军,然正是勇气的驱使,周瑜斗胆与曹操一较高下,结果却取得了胜利。

作为一个军事指挥者,本身必须有一种勇冠三军之气,即具备有压倒敌方和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勇气,才能鼓动战士的勇气。当然,这种勇气又不能是盲目冲杀的匹夫之勇。周瑜的勇气就是一种与智慧相结合的智者的勇气。

在世处之时,勇气也一样能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反观今日,许多成功者也都是因为敢想敢做才得以成功的。比尔·盖茨在看到了软件产业的光明前景之后,毅然放弃了在哈佛大学深造的机会,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后来,他建立了微软公司,成为世界软件产业的龙头老大,自己也由此成为世界首富。

再如,孙正义是软银公司的总裁,软银公司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投资公司,而孙正义创业的成功,也在于其敢做敢为。他投资互联网领域,并不靠十足的把握,而是差不多就做。

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一个行业的前景越好,取得成功的可能也就越大,但孙正义却不这么想,只要有七成把握他就做。他说,如果非得等到有九成或九成五的胜算才愿意采取行动的话,我的事业绝不会像现在那么成功。

以概率来说,九成胜算当然要比七成胜算理想,但孙正义告诉我们:在实战上,情形刚好相反,前者更容易失败。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很简单,原因主要有两条:第一,非要必成胜算才行动的人都很慎重,而过于慎重,可能会错过许多战胜的机会;第二,胜算越大的目标,越容易被其他人捷足先登,并且胜算越大的事业,从事的人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因此就相对不太容易成功。因此,非得有九成胜算才行动的人,会被以七成胜算为行动依据的人打败。

这就是孙正义对待事业的态度。正是这种敢做敢为的态度使他在19岁的时候拿到第一个100万美元,在37岁的时候打造了软银帝国。由此来看,要想创建自己的成功事业,我们也的确需要拿出敢想敢做,敢拼敢为的精神和意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