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先贤教你学处世
4306000000025

第25章 曹操利用时机官渡败袁绍

要做一件大事情,把握进退时机也是很重要的。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战役,发生于东汉末年,当时曹操与袁绍的大军相决于官渡,曹操军七万,袁绍军七十万,久决不下。而曹操因军力不济,粮草匮乏,意欲退兵,犹豫未决,忽想起自己的手下谋士荀彧,知其是眼光远大,见解高远之人,便使人问其应如何决断。

荀彧回信为其分析曰:“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

曹操观信大喜,遂决心与袁绍一决高下,令将士效力死守。不久即出计大胜一场,后袁绍军中的许攸来投,曹操跣足出迎,许攸献计火烧袁绍乌巢之粮,又献分兵计大破袁军,使曹操以少胜多,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古人说: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荀彧是个能万事看大的人,他当时虽坐守许昌,却胸怀全局,明察进退时机,知袁绍刚愎自用,不会用人,久“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故告曹操宜进不宜退,因为若此时退却,将“必为所乘”,袁绍的七十万大军冲过来,曹操多年经营的基业将不复存在,应“扼其喉而使不能进”,待其势竭将必有变化,再出奇计,用奇兵,必将胜之,后果如荀彧所言。由此察进退时机之重要,亦可见一斑。

明察时机进与退:成功的保障

能做到把握时机,也体现了善处事者的一种深刻内涵。我们再说说日本的德川家康,他是日本战国时代的伟大人物,用一生的时间东征西讨,终于统一了全日本,他的功绩在日本彪炳千秋,但他又被日本人称之为“第一忍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从未有人象德川一样经历过那么多苦难与屈辱,他活了75岁,却“忍”了71年,终于统一日本,仅此一点就无人能与之比肩。

三岁时,德川家康的父亲把他送给当时的军阀今川义元做人质以换取救兵,却因为亲戚的出卖而被送到敌人家里。直到八岁时,他才被换回去了,不过他并没有获得自由,只不过是把人质身份的所在地从一个敌人换到另一个敌人而已。这一系列的遭遇磨炼了他的意志,使得他眼光锐利,凡事能往大处去看,故能知晓进退,为他以后漫长的成功之路打下了基础。

十八岁时,他把握机会一举打下了好多地方,可惜好景不长,他不得不与另一个敌人——织田信长结盟,敌人信不过他,让他处死自己的一个儿子。虽然他气愤无比,但他权衡利害,知道此时宜退不宜进,就被迫去做了这件事,以退为进,将这一切忍了下来。

织田信长死后,德川家康知道自己前进的时候到了,就把握时机占据了当时日本的五个小国,于是势力大增。

而此时最大的势力并不是他,而是丰臣秀吉。丰臣秀吉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物,他及时剿灭了各路诸候,夺取了织田家族的势力。于是德川家康只好与丰臣秀吉议和,退而居其次。在两人结盟其间,不论秀吉提出如何苛刻的条件,家康都没有反抗。即使在一次战争之后秀吉换去他的领地,他都没有异议。因为他是个能万事看大的人,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进退的时机全在他的胸中。

后来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他尽心尽力地完成秀吉交代的工作,这一切,使丰臣秀吉完全信任了他。而这正是德川家康以退为进的妙招。

朝鲜一战后,丰臣秀吉病死,丰臣家族的矛盾也都跟着浮出了水面。以石田三臣,小西行长为首的长滨派拥立丰臣秀吉的小妾淀姬。而加腾清正,福岛正则为首的尾张派却拥立丰臣秀吉的正室弥弥。后来双方势力在关原大战,两败俱伤,德川家康收渔翁之利,知道自己全面进取的时机到了,于是轻易地击溃了他们而稳坐天下。

守得云开见月明,正是德川家康一生的写照,数十年的忍功,德川家康终于修成正果。这一年,他已经74岁了。回顾他的一生,可谓荆棘满路,其以被囚人质之身,终于坐拥全日本,这与其能万事看大,通晓进退时机的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

进退之机,不可不知也,古人说:“行之始而进,进之极则为退之机,如三月之甲木是也;行之盛而退,退之极则为进之机,如九月之甲木是也。学者宜抑扬其浅深,斯可以言命也。”《孙子兵法》也说:“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又说:“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为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虏待不虏待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都说明了明察时机,知晓进退的作用。所以我们做事情时,也一定要帮助自己把握进退时机,以求得事情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