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先贤教你学处世
4306000000026

第26章 吴夫人巧劝孙策收人心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孙坚在战乱中被杀,其子孙策继其父遗志,领兵迅速平定江南,人称其为“小霸王”。

孙策虽然勇武、刚毅,极具谋略,但他的性格也有轻率、倔强的一面,这又很象他的父亲孙坚存在着缺陷,有时处理事务显得急躁,而一旦发起脾气来,则是不计后果,固执地听不进不同的意见。

孙策治下的会稽郡功曹魏腾,字周林,是个性格直率、刚毅不阿的人,办事坚持原则,决不会以长官的意志行事。有一次,魏腾因一件小事违背了孙策的意旨,激怒了孙策。孙策为此火冒三丈,大发雷霆,决意要杀死魏腾。

下属们见孙策发怒,都非常害怕,不敢去劝说,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解救魏腾。孙策的母亲吴夫人知道后,也想去劝儿子释放魏腾,但她很了解儿子,知道平常的说教基本是没有用的,便想了个法子,她走到水井边哭泣,说想要跳井自杀,侍从们一看就赶紧报告了孙策。

孙策是个孝子,听说后急忙前来看望母亲,问她是因为什么事要寻短见。吴夫人倚扶着井沿,流着泪对儿子说:“你刚刚立足江南,好不容易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很多事务尚在草创之中,根基还没有稳固。当务之急是要礼贤下士,舍弃他们的过错,表彰他们的功劳,这样人们才会来投奔你。魏腾功曹办事遵守法度,尽职尽责,你今天要是杀了他,那么明天大家就会背离你而去。我不忍心看到你大祸临头,还是先投井自杀了省心。”

孙策听了母亲的诉说,心中大为震惊,马上省悟了过来,领会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于是立刻释放了魏腾。

原来,魏腾所在的魏姓家族是会稽郡的望族之一,他们在会稽郡乃至江东地区都有较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孙策刚刚据有江东,处于开基创业之时,根基还没有稳固,势力还没有壮大,会稽郡以及江东的一些大族,有的还处于敌对顽抗的状态,没有完全归顺,即便归顺的,也只是还处在徘徊观望之中。孙氏要想立足江东,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才是永久之计。

所以,对于魏腾的处置,孙策在发怒时杀了他,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其影响则会是很大的,它会影响到一些大族的归顺与否,甚至激起更坚决的抵抗。吴夫人能清醒地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及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能及时地现身说教,促孙策释放魏腾,既往不咎,这对稳定江东的民心是有很重大的影响的。

固执己见终害己,宽容待人拥护多

一个人能团结更多人的人,他所具备的力量才大。其实无论是做任何事情,即便我们只是想好好做人,我们也应该想办法团结更多的人,只有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我们得到的拥护才多,和我们作对的力量也才会最少。吴夫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想办法劝解孙策,让他释放魏腾。

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接触的新事物也非常多。然而这么多的事情不可能哪一件都做得非常好,或者说不可能什么事情、什么知识都懂,由于不懂就难免要犯错误。这时,就需要有人来指点我们或者说给我们提供好的建议,特别是我们知心朋友的建议更值得参考。不能像孙策那样,谁的意见也不想听。因为固执己见者由于过于“迷信”自己,一味地执迷不悟,所以有时就难免言行过激,有极端化倾向。他们顽固的“自信”,对其他人的话充耳不闻,但又生怕自己不被人重视,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于是,在顽固的“自信力”的支持下,义无返顾地沿着错误道路走下去,过激言行不但没有扭转错误方向,反而加快了失败的到来。

所以说,刚愎自用者的顽固、不肯接受他人意见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肯接受他人意见,对于朋友的劝诫或忠告置若罔闻,不仅会使自己头破血流,还会严重伤害朋友之心。因为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指出你的错误,提出忠恳的建议。提供建议本身就意味着坦诚和信任。如若把良药当作烂草,把忠言当作废话,那么不用多长时间,就不会再有人对他说忠言了。

再者,我们不能用要求自己的最严格标准来要求他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要求过严,会吓阻他人与自己合作。孙策就是以自己的标准处理魏腾,结果就很不得人心。

而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宽容者所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一种精神上的优势。让人感觉到美德、气度和智慧。宽容别人一次,自己的精神就得到一次升华;而被别人宽容一次,自己的灵魂就应该得到一次洗涤。

《菜根谭》中说:“用人不宜刻,刻则思效者去。”是说用人要宽厚,而不可太刻薄;如果太刻薄,即使想为你效力的人也会设法离去。从这个意义上讲,不管是创业打天下还是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都要能“得民心”。只有我们人缘好,别人都认可我们,那么我们遇到的阻挠才少,我们做事情和交友才会更加顺利。

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应当是“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由此可见,宽容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对于个人而言,宽容无疑会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自己也能生活得轻松愉快,对于一个团体而言,宽容必定会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利己也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