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先贤教你学处世
4306000000024

第24章 刘备爱才三顾茅庐请孔明

东汉末年,各方势力争雄天下,官渡大战以后,曹操率大军击败刘备。刘备率众逃到荆州,投奔了荆州牧刘表。刘表把他当上等宾客来招待,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立志要兴复汉室,救民于水火,他在荆州住了几年,看看日子像流水般地过去,人都快老了,还干不了什么大事业,想起来就感到难过。

刘备在荆州对自己之前的行动做了反思,认为自己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自己没有经营型人才,于是就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司马徽很客气地接待他,对他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刘备急着问卧龙、凤雏是谁,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刘备向司马徽道了谢,回到新野。正好有一个读书人来见他。刘备一看他举止大方,以为他不是卧龙,就是凤雏,热情地接待了他。

经过一番谈话,才知道这个人名叫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原来徐庶和诸葛亮是朋友,他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一听大喜。便想让徐庶将他请来,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

刘备到了那里,诸葛亮却不在家,三人扑了个空。跟刘备一起去的关羽、张飞都感到不耐烦。但是刘备却记住徐庶的话,一次见不到,第二次再去,刘备不惜冒着大雪去见诸葛亮,但诸葛亮还是不在。

两次不见,刘备并不灰心,他打听到孔明有几天在家,便戒斋三日,沐浴熏香,第三次又去请他,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刘备把关羽、张飞留在外面,自己跟着诸葛亮进了屋子。趁屋里没有人的时候,刘备坦率地说:“如今汉室衰落,大权落在奸臣手里。我自己知道能力差,却很想挽回这个局面。只是想不出好办法。所以特地来请先生指点。”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为刘备很好地分析了天下大势力,并为他指出了以后应走的路线。

刘备听着听着,不禁打心眼里钦佩眼前这个青年人,便力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看到刘备诚心相邀,也就高高兴兴跟着刘备到新野去了。后来,他与刘备集团的人一起联吴抗曹,得以三分天下。

尊重人,才能多得人助

人才难得,人才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集团的命运。就三国时期刘备而论,虽然桃园结义非常脍炙人口,然而这种结义并没能使刘备解脱困境,建立功勋。为什么呢?因为在诸葛亮之前,刘备集团中还无一人能提出具体的政治纲领和行政路线,尚处于一种盲目自发的状态中。“帝王后代”的招牌虽有一定作用,但缺乏实力的支持是不可能在竞争中获胜的。

刘备被后人赞许为“讲究信义”,内中的关键大概就在于是否发现并拥有了能打开局面、励精图治的人才。他三顾茅庐的真诚,言听计从的信任,换得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蜀汉政权从无到有,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历史看的是事实,是社会效果,因而也是最富有说服力的。

而在今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但如何尊重,许多人并不清楚。一般来讲,不少人对人才的态度往往停留在使用或利用上,尊重的大概不是人才的本身,而是眼前人才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即钱的收入。尊重钱当然不是坏事,但以钱来量化人才未免将社会看得过分简单。

爱才也可以体现为一种人情,如刘备之爱戴诸葛亮,刘备比诸葛亮在年龄上大至于20岁,且刘备有从政和领兵的经验,而诸葛亮当时不过是个农夫,但刘备不唯资历唯能力,他能称诸葛亮为师,诸葛亮又如何能不感谢刘备的知遇之恩?

再者,两人的关系虽有赏识与被赏识、重用与被重用的一面,但更重要的则是双方的契合无间和心心相印,刘备和诸葛亮就像是“鱼”和“水”关系,而非当今利用论者所主张的“油水”关系。因为是“鱼”在寻找活命的“水”,所以刘备不仅“三顾”请诸葛亮出山,而且充分信任,直到死前还明白地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继位的儿子,指刘郸)可辅,辅之;如其不才(没有才干),君可自取(取而代之)。”刘备之得诸葛亮,恰恰如鱼得水,靠诸葛亮的辅助,刘备终于得以称王称帝。

在管理方面,如果说人才难得,那么,这种对人才的态度,就更难得了,如果我们能像刘备那样爱惜人才,那么又何愁人才不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