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趣说万事由来
4303700000095

第95章 艺术门类篇(3)

在实验的过程中,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他的注意:当纸板飞快地旋转时,小杠杆就传出了奇怪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他不断地对此进行思考。最后他认为,这是圆纸板上刻的切口,使小杠杆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拿起一根短针做起了试验。他将短针竖在纸板上,用手指轻轻按住。当他对准模板讲话时,短针就颤动起来。

试验结束后,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说话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产生相应的不同颤动。那么,反过来,这种颤动也一定能发出原来的说话声音。

于是,爱迪生开始研究起声音重发的问题。

1877年8月15日,在实验室里,爱迪生让助手克瑞西按他所设计的图纸上的图样,制出一台由大圆筒、曲柄、两根金属小管和模板组成的怪机器。

12月,爱迪生公开进行了录音实验。他一边轻轻摇动手柄,一边对着振动膜引吭高歌,演唱了一首叫“玛利有一只小羊”的民歌:“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的一身毛……”针尖在圆筒的锡箔上一圈又一圈地划动。

然后,爱迪生又把针尖移回到最初的位置,再使圆筒转动。结果,机器里飘出了歌声,和爱迪生刚才唱过的毫无二致。

留声机从此就问世了。第二年,爱迪生的留声机技术在巴黎博览会上荣获了发明奖。后来,爱迪生又把留声机上的大圆筒和小曲柄改进成类似时钟发条的装置,带动一个薄薄的蜡制大圆盘。

现在的留声机中,以激光唱机最为流行。这种机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德国科学家开发出来的。

激光唱机需要唱臂、唱头和唱针,这就将传统唱机工作时所产生的噪音消除得一干二净了。它用激光扫描代替唱针,接上高保真放大机,人们就能听到音响了。激光唱机是集电脑、激光、数码技术三位一体的新型唱机。

舞蹈的由来

舞蹈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甲骨文的舞字像一个人手拿两片羽毛在跳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古舞分为文舞与武舞。《礼记·内则》云:“十有三年,说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意指孩子长到13岁就要教他学音乐诗歌舞蹈,先学文舞;年龄稍长,再学武舞。操武舞则手拿干盾斧钺之类。

唐代是我国音乐舞蹈发展的鼎盛时期。《新唐书》载:唐高宗在宫中亲自排练上元舞,舞者180人,衣画云彩,呈五色,以象元气,祀祠时用之。唐玄宗时,教坊有王大娘善顶长竿舞,头顶百尺长竿,竿上置木制海中神山,令小儿持降节出入其间,王大娘在下边歌边舞,融杂技舞蹈于一炉。诗人刘晏赞道:“楼前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着人。”

由西域传入长安的胡旋舞,曾在宫廷内风靡一时。舞者立球上,纵横腾踏,旋转如风,妙不可言。白居易写过一首诗:“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两袖举,回雪飘砜转蓬舞……”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盛况。

交际舞的由来

“交际舞”是从民间的农民舞蹈发展来的。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民间舞蹈分为两支。在以宫廷文化为中心的封建王朝时期,民间舞蹈的一支上升为宫廷舞蹈。在以都市文化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时期,民间舞蹈的另一支变成了交际舞,作为市民的休闲娱乐活动。农民冬闲或节日的舞蹈,大多以八人四对为形式,步法多“走步”、“跑跳步”等。

到了20世纪,欧洲的传统民间舞步,典型的如“马祖”、“休提士”、“华尔兹”之类发掘殆尽,美国黑人的“爵士舞”应运而生。以后舞蹈种类又继续丰富,传入阿根廷的“探戈”、古巴的“伦巴”、巴西的“桑巴”等。这些舞步大都有一定生活依据:“伦巴”舞步源于头顶重物转步时换重心的节奏;“桑巴”则是模仿棕榈临风摇曳之状。

芭蕾舞的由来

芭蕾是法文Ballet的音译。1489年,在米兰大公加里阿诺和阿拉贡的公主伊萨贝尔结婚的喜宴上,出现了以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相结合的新节目,穿着神话人物服装的“众神”载歌载舞地活跃在整个宴会上,充分施展了艺术家的才能,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这种形式的表演艺术传到法兰西后,更是风靡一时。从此,这种形式的表演便被人们称为“芭蕾”。

到了19世纪,芭蕾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并形成了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三大流派,《天鹅湖》、《吉赛尔》、《仙女》、《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许多经典作品就是在这时产生的。在当代,芭蕾和现代舞的结合又赋予芭蕾以新的生命,产生了“现代芭蕾”。

500多年过去了,芭蕾已经发展成为运用独舞和群舞,附加音乐、布景等手段,表现一种诗情画意,或一连串概念、一个故事情节,令人赏心悦目的剧场艺术。

中国芭蕾历史较短,大约是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传入的。我国第一个演出芭蕾舞剧的是裕容龄。1902年在法国的巴黎大歌剧院中,由她担任主角,演出了《希腊舞》和《玫瑰与蝴蝶》。

探戈舞的由来

探戈舞,它的步伐刚劲有力,进退成直线,节奏顿挫有致,被称为舞中之王。

大约1880年,探戈舞由布宜诺斯艾利斯下层的居民跳的米隆加舞演变而来。到了20世纪初期,探戈舞才开始被社会公众认可,1915年,这种舞风靡欧洲上层社会。

早期的探戈舞活泼欢快,到大约1920年时,音乐和歌词都变得忧郁感伤,舞步也由原先的充满活力变为平稳的交际舞步。如今,探戈舞已成为阿根廷的标志之一,和足球、烤肉并列为本国人民的三大爱好。

迪斯科的由来

迪斯科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以后在欧美的舞厅逐渐流行。

迪斯科是一种放送流行歌曲唱片供人跳舞的夜总会的简称,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流行音乐及以扭胯为基本动作的舞蹈的专称。

跳这种舞时一般播放一种专门制成的唱片,因而又叫“唱片舞会”。迪斯科音乐是一种音响的合成,录制人利用各种电声设备和电子乐器进行技巧性编织。迪斯科音乐注重情绪感染,以强烈的节奏鼓动人心。

它不像其他交际舞那样动作规范,而是可以按节奏随意发挥。它也不讲求男女配合,不重视思想内容,一般把旋律和歌词减少到最低程度,强调发挥低音部的节拍性的音型,形成像节拍器那样的不断重复,经常出现紧缩的重击节拍。

听众欣赏时,会不自觉地进入音响的旋涡之中,激动地跳跃和舞蹈,人们一跳起来就停不住。这样,迪斯科很快成为一种流行舞蹈的名称,而不是单纯的音乐概念了。

霹雳舞的由来

霹雳舞是由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迪斯科舞逐渐演化和创新而成的。50年代初期,电子工业迅速崛起,人类脑力负荷增加,生活节奏加快,使西方青年感到精神过分紧张和压抑,迪斯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放松紧张心理和消除疲劳的自我娱乐活动应运而生的。

迪斯科音乐流行了一段时间后,变动意识强烈的西方青年又感到迪斯科既不能表现人类的智慧,也不能带来美的享受。于是,美国一名叫约翰的黑人标新立异,率先在街头跳起了既有迪斯科节奏,又能反映一定生活内容的“霹雳舞”。

因此,当初把霹雳舞称做“街头舞蹈”。霹雳舞不仅具有雷鸣般的节奏,闪电般的速度,而且有一种强烈的、冲破框框的竞技要求和千变万化的节奏感,舞蹈的动作也大都是扭曲变形、痉挛、夸张式的。

同时,霹雳舞还糅合了美洲民族舞的粗犷、现代迪斯科的节奏和芭蕾的韵律。霹雳舞能使人体全部关节、肌肉、韧带得到活动,起到改善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可收到消除疲劳和健身的效果。

美术工艺

绘画的由来

旧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绘画,其中最早的绘画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奥瑞纳文化和马格德林文化,在西班牙和法国比较集中。

在西班牙北部的长270多米的阿尔塔米拉洞穴里,有不少壁画,这些壁画集中在入口处左方,长18米,宽8~9米的“大屋子”的屋顶上。那时的“美术家”巧妙地利用岩壁的起伏,绘上鹿、马等富有现实感的动物。

1940年,考古学家发现了法国蒙地亚克的拉斯河洞穴壁画,这是一些绘在内岩壁上的彩画,保存极好。各种画像大小不一,大的5.5米,小的1米左右,约有100多幅。以马为最多,其次为牛、鹿、熊、鸟等,也有极其粗糙的人像。这些画大多是粗线条的轮廓画和剪影,颜料有黑色的氧化锰和红色及黄色的氧化铁。

漫画的由来

漫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独特画种。“漫画”一词,在历史上何时开始出现的呢?

宋代学者洪迈着的《容斋随笔》中就有“漫画”一词,不过此“漫画”并非表示画,而是一种鸟的名称。

在日本,19世纪上半叶的着名“浮世绘”风俗画家葛饰北斋(1760~1849),明确用“漫画”一词作为一个画种的名称而出现。所以说,“漫画”作为绘画品种的名称,有可能是从日本传入我国。

在我国,明确以“漫画”这一名称做为画种出现,是1904年。该年3月27日起,上海的《警钟日报》上发表的画,就冠以“时事漫画”的名称。但画幅不多,而且读这份报纸的人很少,“漫画”这一名称也只是昙花一现,影响不大。

“漫画”这一名称在中国的流传普及,始于丰子恺(1898~1975)先生。从1925年5月第172期起,《文学周报》以“漫画”为题头刊出《燕归人未归》后,陆续发表丰子恺的一系列漫画。从此,“漫画”这一名称便在中国普及流传开来。

连环画的由来

中国早就有连环画这种形式的绘画了,只是那时不叫“连环画”。在汉代,出现了单幅故事画,像孟母教子的故事画《孟母断机杼》。这便是连环画的雏形。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寺庙里出现了许多佛教故事连环画。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可以说是石壁上的大型彩色连环画。

此外,我国古时还有许多宗教故事画。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刻图连环故事画便产生了。

我国早期的连环画多数是通过石刻才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在山东曲阜孔庙内的圣迹殿石刻,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有完整的故事的石刻连环画。

我国第一次把图画故事书叫做连环画,是从1925年开始的。当时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一本《西游记》,定名为“连环图画”。虽然有人把以后出版的这类书称为“公仔书”、“牙牙书”、“小人书”,但统一的叫法还是“连环画”。

铅笔画的由来

“铅笔画”,顾名思义是用铅笔绘制的图画,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

铅笔画主要是指素描、速写以及绘画之前所作的轮廓等。16世纪石墨已经被开采出来运用于许多行业,铅笔就在此时出现了,但17世纪以前的画家并不懂得如何使用。直到17世纪,在荷兰画家的作品中,最先出现了用石墨(铅笔)绘制的细节。之后,油画家、建筑师和设计师们对石墨的使用渐渐多了起来。

1795年,法国化学家、发明家康特把石墨和黏土混合造出硬软程度不一的笔芯,从而使笔触可以得到控制。这使铅笔有软、有硬,类型很多,适于绘画,于是在19世纪为画家所广泛使用。

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人物素描和肖像习作是铅笔画的典范,清晰的轮廓和鲜明的阴暗差别,在画中融为一体,优雅严谨。

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速写,风格粗犷,具有十分感人的气质。20世纪,许多画家如马蒂斯、毕加索等,继续用铅笔创作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作品。绘画发展到今天,铅笔被广泛地用于绘画的基本功训练,以及作画之前的准备工作。

铅笔画已成为绘画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年画的由来

年画和春联一样,都是为了表达喜庆吉祥的愿望。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画种,也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因为按习惯在春节时张贴,故称年画。

年画最初是贴在门上的。据历史记载,在东汉及六朝时期,就有年画了。汉应劭说过:“画虎于门。”到了唐宋,年画应用更为广泛。在宋代雕版印刷已产生,除了木版年画外,采用绘画手法表现的也很多。到了明清之际,雕版画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专门制作年画的作坊。如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等,都是在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

壁画的由来

壁画的前身是原始人的岩画,其来源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就产生了。主要表现的是劳动、狩猎的场面。

在建筑物上或石窟中绘制壁画,起源也很早。相传在周朝时,对人褒奖功德往往用图画在壁上描绘。到了汉代,壁画更为普遍。西汉宣帝时曾画功臣十一人的图像于麒麟阁,东汉光武帝时画二十八将肖像于凌烟阁。这些都是描绘在宫殿建筑上面的。汉代以后,由于佛教盛行,庙宇林立,壁画便同宗教结合在一起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是我国的壁画发展的鼎盛时期,产生了像敦煌莫高窟这样举世闻名的杰作。

我国的壁画杰作,因为大多数留在宫廷庙宇式建筑的墙壁上,只有少数留在岩洞石窟中,所以许多壁画随着建筑物的毁灭而消失了。还有少部分壁画在墓室中,埋于地下,幸得保存。汉代壁画遗留到今天已被发现的也多是在墓室里,比如密县汉墓壁画等。

铁画的由来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以铁、铜等金属为载体进行创作的艺术,譬如景泰蓝、铁画等,其中铁画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独具魅力的一支。

铁画又称做“铁花”、“铁艺”,是用铁片和铁器制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出现于11世纪中期(宋仁宗庆历年间),在当时的北宋非常流行。又根据明朝文震亨的《长物志》所载,铁画是“利用废铁造铁花,宋真宗时肇始于河东路(今山西省),在当时已知用无烟煤炼铁,素以盛产铁制品着名”。辛亥革命后,皖南芜湖仿造铁画。现在,芜湖铁画早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手工艺品。

关于铁画的由来,有这样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叫汤天池的小孩随母亲逃荒来到安徽芜湖,在江边吉祥寺住下,靠乞讨度日。汤天池12岁时,经母亲同意,到一家铁匠铺当学徒工。在铁匠铺里,天池起早贪黑,苦干三年,但是还没有学习到多少手艺,就被老板辞退了。

为了养活年迈的母亲,他就在寺边搭个草棚,做点打铁生意。寺里住着一个写字绘画的老先生,整天在寺里泼墨作画。一天,汤天池心生一念,对老先生说:“先生,我想画画,行吗·”老先生对天池打量了一番,把笔往桌上一放,冷冷地说:“你学画画?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汤天池非常气愤,他回到家里,立刻生火,决心要用铁打出字画来。从此,白天,天池上山看劲松,观青竹,到乡村看妇女剪纸绣花,到木匠铺看木匠雕龙刻凤;晚上,他在棚子里用铁打青松、劲竹,锤花铸朵,锻龙焊凤。三年过去了,汤天池终于打成一幅古松图。

到了今天,铁画艺术广泛运用于建筑、装饰等领域。

杨柳青年画的由来

杨柳青在天津市西郊,它的木版年画驰名中外。杨柳青年画产生于明朝末年,至清雍正、乾隆年间兴盛繁荣起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采用木版水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有一个民间传说叙述了它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