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趣说万事由来
4303700000096

第96章 艺术门类篇(4)

很久以前,天津卫西南有个村子,村中有一个孤儿叫杨柳青,经常外出讨饭。他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要饭回来,正赶上一场大雨,他赶忙跑到河边的一座三官庙里避雨。在庙里,他看见一个须发皆白的老道,手拿一根茅草在香炉里画画。他看得入了迷,便恳请老道士收他为徒。老道答应他下雨天可以来学画。

从那以后,一到下雨,杨柳青便来学画,共一学了三年。后来海河发大水,三官庙被冲塌了,老道也走了。以后,他每天白日做工,晚上画画。他的画越画越精美,但他的画从来不卖,画一年下来,年底便分赠给四乡的穷人,让他们过年时贴在墙上。人们称之为“杨柳青年画”。

中国画题款的由来

中国画中的题款体现了人们追求的完美境界。题款有“题”和“款”两方面的内容,它丰富了绘画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美。

题款是伴随着绘画的发展而产生的。夏商时期的绘画活动具有很强的功用性。这种功用性的特点发展至汉代,使得中国的早期绘画成了“成教化、助人伦”、“存乎借鉴”的工具。于是,在绘画技巧不足以完全表达思想、内容的情况下,“题款”便应运而生,其作用就是标明所绘人物的身份,说明绘画的内容。

题款之所以得以产生,是由于绘画的政教性。在画上仅仅署上人名、官职无法适应绘画政治功用的需要,所以在题款产生的同时,又出现了“画赞”。“赞”是文体的一种,以赞美为主。主要用于对绘画的内容等进行辅助说明。

起初的画赞多为四言韵文。如曹植的《黄帝赞》:“少典之孙,神明圣哲。土德承火,赤帝是灭。服牛乘马,衣裳是制。云氏名官,功冠五帝。”就是对黄帝的颂歌。

在东晋初期,题画赞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有以叙事为主的人物赞,而且出现了以咏物和客观描写为主的品物赞,有了要求抒发作者个性的倾向。到宋、明、清时期,绘画中词赋的大量出现,更是丰富了画赞的内容。

油画的由来

油画发轫于中世纪晚期,后来渐渐繁荣起来。最早的油画一直可以追溯到11世纪。但一直到15世纪时,油画还比较少。

那时,人们用蛋清调色,这种方法叫做蛋彩画(丹配拉画)。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各种艺术飞快发展,由于亚麻子油的质量提高,并可以使用溶剂如松节油,油开始被用作绘画材料。

15世纪中期,蛋彩画开始用油调色上光。佛兰德斯的画家简·冯·爱克,是这项技术的最早使用者。16世纪中期,威尼斯的油画家把油当做主要介质,他们喜欢把颜料涂到亚麻帆布上。那时候,在木板上作画还不多见。帆布油画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成为人们喜爱的绘画形式。

17世纪出现了一系列油画大师,他们的成就引人注目。这些人包括佛兰德斯的鲁本斯、西班牙的迪埃戈·委拉斯凯兹、荷兰的伦勃朗,他们毫无例外地在帆布上用油彩作画。伦勃朗发明了通过油彩层叠表现光线和明暗的方法,这使他的作品生动感人。18、19世纪的画家,常在作画前把帆布涂上一层或灰或黑的油彩。

19世纪时,油画技术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已经有人专门从事油彩的生产,而油彩市场也已出现。画家可以带上油彩、画架和备好的帆布,离开封闭的画室到户外写生。这种技术的进步,对19世纪70~80年代印象派风景画的出现,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由于油画技术的发展,画家能够依据不同的户外风景选择不同的画法。印象派因1872年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而得享大名,震惊世界。

影视戏剧

电影的由来

电影是个“舶来品”,它源于欧洲,最早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将连续拍照的相片连续放映而成,而“电影”一词却是地道的中国名字。

187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财阀集团的中心人物、铁路大王斯坦福为了与百万富翁怀特打赌,出重金请着名摄影师慕布里奇帮助他证明奔跑的马四蹄是同时离开地面的。

慕布里奇用12块感光板放在12个照相机里,找12个助手控制跑道上横着同样数字的绳索,然后发出信号,飞马蹄至绳断,每踢断一根便使镜头开启一次,使马自行拍照。以后,他又按此法增用24架照相机拍摄,亦收到了较好效果。

他在摄影史上首先获得了马在奔驰中的快照,把这些连续拍摄的照片放在幻灯机上放映,那些静止的马竟然变成了自由奔驰的奔马。这个实验历时两年,耗资4万美元。不过,拍下的片子只能放映一两秒钟。

1888年,法国人马莱发明了第一架电影摄影机,他第一次用感光影带拍成了活动影片。

电影诞生以后,不久传到中国。当时观众发现,这种西洋的新发明与中国古老的皮影戏很相似,只是放映时用电做光源。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活动影戏”叫做“电光影戏”。后来,人们或许是为了叫的顺口,就简化成“电影”了。

宽银幕的由来

电影产生的初期,通用的银幕高宽之比是16∶22,电影界称之为标准银幕。曾在我国很流行,但现在电影基本上都是宽银幕了。

1953年,“西尼玛斯珂普”系统的宽银幕系统问世。这种影片在拍摄时同样使用一条35毫米的电影胶片,但摄影镜头的光学系统是变形的,人和物都变成了瘦长瘦长的,而在放映时,只要在普通的放映机镜头前再加一变形镜头(还原镜头),人和物就会恢复原状,而形成了比标准画面宽得多的宽阔画面。电影界称之为“真宽银幕”影片。

“真宽银幕”影片的电影效果很好,可以说是电影视觉效应的一个突破,尤其是宏大的场面,放映起来特别逼真。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不用变形镜头,而只简单地将标准画面的高度压缩一些,使画面的高宽比例有所改变的方法,叫做“遮幅式宽银幕”影片,电影界称之为“假宽银幕”影片。此后,人们又将“假”字去掉,直接称之为宽银幕了。

立体电影的由来

世界上最早的立体电影是《爱的力量》,是由美国帕费克特·皮克丘斯公司在1922年拍摄的。为了获得立体感,放映时,观众必须戴上装有红色和绿色镜片的眼镜。

1945年至1946年,在黑海沿岸,苏联拍摄的《鲁滨孙漂流记》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有声立体电影,这部电影由A.N.安德烈耶夫斯基导演,1947年2月在莫斯科举行首映。

在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整整用了5个晚上的时间,才解决了技术上的最大困难,让一只真猫沿着细树枝向摄像机镜头走来。

放映时,观众感到猫是从自己的头顶上走过去,消失在电影厅的后面了。

蒙太奇的由来

蒙太奇是法语mowtqge的音译,原意是“构成”和“装配”。影视剧作借用这个词是“剪辑”、“组合”的意思。它是影视剧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电影或电视剧是根据导演事先的构思,将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拍摄录制成片段,再按照一定的要求组接起来成为完整影片的。

导演为了在影片中产生对比、悬念等艺术效果,常常有意识地把单独看来是毫无联系的镜头连接在一起,反映特定的生活内容,这种表现方法就是“蒙太奇”。

比如,一个镜头是火车飞驶,要驶向断裂的大桥,而紧接着一个镜头是一个牛仔骑马飞奔,想追上火车让它停下来。两个镜头交替放映,使人十分紧张,这就是“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主要指画面与画面的组合,同时也包括画面与音响、色彩相互之间的组合,这种表现手法最早出现在1900年到1901年英国电影家C.A.斯密士拍摄的《小医生》中。

画外音的由来

为了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心理描写,电影“画外音”诞生了。它是由好莱坞着名导演马摩里安创造的。

20世纪30年代,马摩里安在拍摄《街头惨案》的片子时,为了要清晰地把角色的内心活动“和盘托出”,产生了把角色的思想、心理活动和回忆变成可以听见的声音的想法,在实践这一设想的同时运用特写镜头加以突出表现。

拍摄时,他让演员只表演揭示其内心感情活动的外在形体动作,摄影机拍下演员的特写镜头,另一位演员则以“旁白”的形式充当角色的“思想代言人”,也就是今天常见的“画外音”。

现在,“画外音”已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电影艺术手法,并出现了多种形式,比如“声画同步”、“声画逆步”等。

特技摄影的由来

特技摄影手法是由法国的着名电影大师C.梅里爱发明的。1898年,即电影诞生后的第三年,当时的梅里爱痴迷于电影摄影艺术。

一天,他在巴黎一条街上拍电影,当他正在拍摄一辆行驶的公共汽车时,摄影机出了问题。这时,远处正好开来一辆灵车,当时梅里爱没有看到灵车来去,只顾修理机器,然后又马上继续拍摄。结果没有想到,在放映这段影片时出现了一串十分奇怪的镜头:走着走着的公共汽车,忽然变成了一辆装死人的灵车。

这引起了梅里爱的思考。他想:公共汽车可以变成灵车,那么,茅屋也可以变成宫殿,男人可以变成女人……随后,他开始认真地研究和改装摄影机。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发明了“复摄法”,即将一个形象叠拍在另一个形象的上面。

不久,他又开始注意摄影机的速度,结果又创造出了“快动作”和“慢动作”的奇迹,也就是目前“变速摄影法”的先驱。这样,特技摄影就产生了。

特写镜头的由来

特写镜头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3年2月2日,在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新建的爱迪生电影制片厂中,威廉·迪克逊拍摄了《弗雷德·奥特的喷嚏》一片中的弗雷德·奥特打喷嚏的镜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特写镜头。

世界上最早在中景镜头中使用了特写镜头是1900年英国圣奥尔邦斯的阿萨·梅尔巴恩·库帕拍摄的《老奶奶相面用的凸镜》,该片描写了一个孩子拿着老奶奶相面用的凸镜,去看手表、报纸、金丝雀、小猫、老奶奶的眼珠等情景,十分有趣。后来,特写镜头在电影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奥斯卡金像奖的由来

1927年5月4日,为了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发展,美国电影界的36位领导人在一次集会上发起组织了一个非赢利的团体,这就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前身。

电影界领导人梅耶建议学院用颁奖的方式,给正在为繁荣和发展中的电影业带来了声望和荣誉的人颁奖,于是便产生了学院奖。选定了24岁的雕塑家乔治·斯坦利创作的镀金雕像作为奖品,因为雕像为金色,故称金像奖。

金像奖的标志是一个高34.3厘米的镀金雕像,在一块电影胶片的底座上,屹立着一个身材魁伟的男性,他的双手紧握着一柄长剑。凡是从事电影工作的,不论是编剧、导演、演员,还是摄影、录制、美工人员等,只要有新的贡献和成就,就可以得到这份荣誉。

首届金像奖的颁发仪式是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罗斯福饭店举行的。

1931年,第四次授奖时,该学院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玛格丽特·赫利奇看到金像,无意中说了句:“这个人像,使我想起了我的叔父——大名鼎鼎的戏剧家奥斯卡·沃尔德。”她说的那句话,恰巧被一伙新闻记者听到了,于是就被广泛宣扬出去,人们便不约而同地把这项学院奖称做“奥斯卡金像奖”了。

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由来

1946年,在法国创立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是享誉世界电影界的国际电影大节之一。该节除设有比赛项目外,还有“导演15天”、“评论周”、“一瞥”、“金摄影机奖”以及电影交易等多项活动。

1983年,在戛纳市海边建成了一个巨大而又非常豪华的现代化电影宫。这里拥有大小十几个放映厅,最大的可容纳1万多观众,最小的则仅有几十个座位。在电影宫的地下一层内还建有设备齐全的电影市场,可同时供1000多个电影商观摩各种影片,展出宣传品和洽谈交易。

由于戛纳国际电影节要求的影片水平较高,所以,影片能参加该节的任何一项放映活动都是不容易的。如能获奖,则是影片在国际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标志。该节大奖为“金棕榈奖”。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由来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被誉为“国际电影节之父”。

威尼斯是闻名世界的水上城市,在意大利东北部,风景如画,是极富魅力的海滨旅游胜地。1932年8月6日,在一年一度的威尼斯艺术节上举办了第一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至今已举办过60多次。该电影节每年8月底至9月初举行一次,时间大约两周。

由于当时人们只把电影当做是一种娱乐,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艺术。所以创立这个综合性国际电影节的初衷,就是想把电影艺术提高到与其他艺术同等的水平。

另外,通过电影节的活动,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个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参观游览,以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随着电影节的发展和变化,现在它的主要目的是奖励世界各地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并符合意大利发行放映条件的优秀影片,以促进世界各地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发展世界各地的电影贸易提供方便条件。1971年,我国开始选送影片参加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百老汇的由来

“百老汇”和“好莱坞”作为美国娱乐文化的代表,都是以地名作为艺术的代名词,所不同的是“百老汇”和“好莱坞”的发源地不一样,一个在市区,一个在山谷。

美国的“百老汇”(Broadway)原本是纽约市内一条大街的名字,意思是“宽大的街道”。中国人将它音译成了“百老汇”。

在这条大街上剧场林立,经常演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和音乐剧等。不仅本国的剧团来此演出,外国的剧团也经常到此演出。

20世纪40年代以前,很多着名的剧团曾到“百老汇”来演出过,许多着名的剧作家、导演和演员也都在这里显过身手,获得过很高的荣誉。因此,“百老汇”的演出无形中便成了美国戏剧的主流,人们把它称为“百老汇戏剧”。于是,“百老汇”便成了美国的戏剧中心,也成了美国“剧院业”和纽约“娱乐业”的代称。

好莱坞的由来

好莱坞是当今闻名于世的电影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娱乐工厂,但很少人知道,它的奠基人却是与电影毫无关系的两个人。

100多年前,一对年纪相差30岁的老夫少妻来到加利福尼亚州郊游,男的叫哈韦尔·考克斯,女的名叫戴依达。

娇妻戴依达一眼看上了一个长满无花果树的地方,提出要在这里定居。老夫考克斯二话没说,掏出300美元当即买下这块土地。考克斯太太出生于伊利诺伊州,故乡的家是一个冬青树环抱的庄园,出于对家乡的怀念,她不顾这里只生长无花果树的现实,硬将它命名为“冬青树林”,即好莱坞(HollyWood)。就这样,1887年2月,大名鼎鼎的好莱坞便悄然诞生了。16年后,当这里变为市的时候,参加投票的177位有选举权的居民一致赞同以“冬青树林”作为市名。

好莱坞阳光明媚、依山傍水,既有草原,又有沙丘,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是进行电影创作的理想环境。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从影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