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趣说万事由来
4303700000094

第94章 艺术门类篇(2)

吉他,被人们称为“乐器王子”,英文为guitar,又称六弦琴,是一种很古老的弹拨乐器。对于它的起源,人们说法不一,但很多人认为,它原是阿拉伯的古代乐器,名叫乌德。

14世纪以前,摩尔人把它带到西班牙,后来由西班牙制作者改制成维忽埃拉琴,它被公认为是吉他的前身。16世纪,西班牙出现最早的五弦吉他,当时在西班牙和法国宫廷里风靡一时。由于它的外观华丽,演奏方便,很快在欧洲盛行起来。

18世纪,在德国和意大利出现了六弦吉他,也就是现代通行的吉他,使吉他逐渐进入盛行时期。

19世纪,吉他传到亚、非、拉美各国,20世纪初传入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80年代,吉他备受人们的欢迎。现在,又出现了新型吉他——电吉他,它以悠扬、圆润的乐音和丰富的表现力,赋予了吉他新的生命力,成为“乐器王国”的骄子。

口琴的由来

说起口琴的由来,还有一段饶有兴味的逸闻哩。

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名叫布希曼的音乐家,在托斯恩小城散步,偶然发现一个农家女孩坐在门口玩耍,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拿着一把贴着一张硬纸的木梳放在嘴边吹着。布希曼心里一亮,回去后,即根据中国古代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吹奏原理,用象牙雕刻成“药丸筒”似的口琴。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口琴。

1857年,布希曼在托斯恩创立专制口琴的公司,制造出第一批口琴,并很快销售到欧美各地。

到了1885年,经过不断的改进,口琴具备了现代的特点:琴身偏长,内装簧片若干,按自然音阶排列,用嘴吹吸发音。这样口琴逐渐风靡世界各国,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之一。

电子琴的由来

电子琴最初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1920年,苏联人特里明制作了第一台电子琴,这台电子琴被列宁命名为“特里明琴”。但那时的电子琴还很不完善,30年代又出现了电风琴。

后来,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安装电子管振荡器的电子琴代替了电机式电风琴。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出现,使电子琴的结构越来越精,功能也越来越好。

现在使用的电子琴,共有12个振荡器,振荡频率分别同钢琴最高8度的12个半音相对应。每个振荡器连有5个分频器,每一级分频器的分频,使频率降低一半,这样就获得6个8度共72个不同的音响。这些音响通过各种不同的滤波器,就可以出现不同的音色。

此外,由于电子琴中装有调制电路,所以又可获得颤音,或打击乐效果。

双簧管的由来

在管乐器中,双簧管由于其独特的音色和音域,深得广大乐迷的喜爱。

双簧管原是户外举行仪式用的一种乐器。17世纪,法国宫廷音乐家J.奥特泰尔和M.菲利多尔发明了正规的双簧管,即管弦乐队乐器。17世纪末,双簧管已成为管弦乐队和军乐队的主要乐器。

最初,双簧管只有两个键。在德国和奥地利,多键的双簧管出现得比较早,其管体和簧片的改进使音量增加。1906年,F.洛雷和C.吉莱制造的指孔用穿孔板遮盖的双簧管,现在美国和法国广泛采用。

19世纪末,由于R.施特劳斯的努力,双簧管才重新受到重视。

琵琶的由来

琵琶是我国重要的弹弦乐器。东汉时期,刘熙在《释名乐器》一文中记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后曰把。”由此可见,琵琶是以其演奏方法而得名的乐器。

在我国,琵琶的雏形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代就出现了,叫“弦鼗”,它是在鼗(一种有柄的小摇鼓)上加弦制成的圆形、皮面、长柄的弹拨乐器。西晋傅玄《琵琶赋》载:“盖若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到公元前105年左右的汉武帝时,我国人民又参考筝、筑和箜篌等乐器,创造了一种圆形、木面、长柄、四弦十二柱、竖持的弹弦乐器,叫琵琶,后人称之为“秦汉琵琶”或“秦琵琶”。

汉朝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日渐繁密,西域乐人纷纷从龟兹(今库车)、于阗、疏勒等地奔集中原献艺定居。他们不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西域音乐,还带来了经由印度传至波斯的乐器——曲项琵琶。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琵琶,是在曲项琵琶和秦琵琶的基础上,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和改进发展而来的。

筝的由来

筝,战国时(公元前481~255年)流行于秦地(今陕西省),故又称“秦筝”,但同时其他地区亦有使用。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唐宋时,筝已经发展定型为十三弦了。到了近代,除了以右手三指弹弦外,还发展成双手均可弹奏的新技巧,弦数又扩充为二十五弦,表现手法更丰富。

筝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唐代时,十三弦筝传入日本,至今,日本的筝仍保持1000多年前的传统,弦数十三,采用丝弦。

筝由于左手的捻、按、滑等指法的不同,加上右手手指的手法的区别,形成了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如河南派活跃欢快,山东派刚劲有力,浙江派流美清丽,广东潮州派婉转优雅。各流派都有自己的演奏特点,音调与风格也各有差异,但相互之间又有共同之处。

笛子的由来

笛子的起源非常古老。很早以前,我国就有关于“笛子”的记载。

《风俗通》记载为汉武帝时丘仲所制。马融《长笛赋》则说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说文》在诠释“笛”字时又说:“笛,七孔篇,羌笛三孔。”《乐府杂录》的记载更干脆:“笛,羌乐也。”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汉灵帝好胡笛”的记录……从这些材料看来,关于笛的起源问题,已不能详考。

笛这一管乐器的来历,尽管有很多说法,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从新疆、中亚细亚一带传入。

笛在外国的起源同样非常古老。公元14~15世纪间,西班牙殖民者将秘鲁等地的固有文化做了最彻底的摧毁。

在这以前,秘鲁本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印加王国”,印加人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考古学家在出土的印加文物中发现,印加人拥有各式各样的乐器,其中就有很多种笛子,而且还有由不同材料(如兽骨和陶土)精工制造的笛子。

从地理环境来看,这些笛子和其他乐器,都是印加人的创造,不大可能由另外什么地方传来。

由此看来,笛子确实是一个极古老的民间乐器。

箫的由来

现在的箫,一般都是用一根管子做成的,被称为“洞箫”。但它在古代却是一种编管乐器,即排箫。箫的历史悠久,《风俗通》说:“舜作箫,其形参差,以象风翼。”说明那时的箫并不是单管,而是由许多长短不同的竹管直排而成的,形状很像飞鸟张开的翅膀。

根据历史记载,箫有大小之分,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一说大箫二十三管)。由于竹管长短不齐,吹出来的声音就有高有低,“长则浊,短则清”。

今日竖吹的单管箫,是从古代的“笛”改进过来的,借鉴了“羌笛”的制作工艺。这种乐器,大约在汉武帝时才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

最初,它只有四个孔,经汉代京房的改造,才成为五孔。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又多了一孔,便成为今日这个样子。

笙的由来

笙是我国民族乐器之一。古人发现,把粗细长短不同的竹管绑在一起,吹时会发出高低不同的乐音。这就是原始的笙。

《韩非子》一书中记载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这里所说的“竽”,就是现在的“笙”,古代把三十六簧的大笙称为“竽”。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笙为二十二管,分前后两排。

在我国春秋以前,笙就出现了。到了公元1618年,德国音乐家米契尔·普内多里奥斯在他的着作中,谈到他认为新奇的中国乐器,引起了欧洲音乐家和乐器制造家的极大兴趣。他们对“竽”的构造及其发音进行了研究,并不断加以改进,终于在18世纪末期,在“竽”的基础上创制了一种簧风琴,成为现在的口琴、风琴和手风琴的雏形。

手风琴的由来

手风琴是由欧洲传入我国的西洋乐器。实际上,它的“祖先”是我国的民族乐器——“笙”。

很久以前,“笙”便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波斯。1777年,皮尔·阿米尔特神父又将中国的“笙”传入欧洲。1818年,奥地利人黑克尔根据活动簧片的结构原理,发明了一种叫做“physharmonica”的乐器。三年后德国人弗里德里克·布希曼制成一种命名“辉光”的门琴,同年又对这种乐器进行改良、发展,加一个按钮键盘和一个控风箱。这种琴结构简单,声音单调。

在这以后,奥地利人西卫勒斯·达密安,集中前人发明创造的优点,对这件乐器进行再创造,增加用于伴奏的和弦键,1829年将其正式命名为“手风琴”。

当时琴的高音结构还只是全音阶式的,琴键也较少,一般只有10~12个高音键和两个低音键。这种琴声音柔和但音量较小。

1859年,巴松发明了一种手风琴,有三个八度音域的钢琴式键盘和一个压动风箱,命名为“键盘式手风琴”。它能发出颇似当代簧风琴那样的均匀音调。这种琴源于英国人威斯顿于1844年制造的“六角手风琴”或叫“Aeola”的活簧乐器。巴松发明的这种乐器问世后,引起各国乐器制作者与乐器厂的兴趣和重视。人们逐渐将过去手风琴内的铜制簧片改为钢制簧片,使琴的音量变大,音色变丰富。为适应演奏者的需求,乐器的高音结构也由原来的全音阶式演变为半音阶式。

至此,这种手风琴已基本定型,被认为是一种标准型的乐器。

马头琴的由来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它音色深沉、浑厚、苍劲、辽阔,适于表达勤劳、强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

马头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产生于东胡的奚部,因此被叫做“奚琴”或“奚胡”。关于马头琴的来历,还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牧童,他有一匹心爱的骏马,并长期与之形影不离。

后来,这匹马被王爷看中,便派人把马抢到王府。一天,骏马挣脱缰绳,逃回牧童身边。王爷大怒,赶来用毒箭射死了骏马。牧童悲痛万分,日夜抱着死去的骏马痛哭不止。

一天晚上,牧童在梦中见骏马又活了,骏马依偎在他的身边嘶鸣,声音悲凄感人。牧童醒后,觉得骏马的鸣声总在他耳边回旋。

于是,牧童用骏马的头骨做琴筒,腿骨做琴杆,用马尾做琴弦和弓弦,用套马杆做弓子,又在琴杆顶上雕了一个骏马的头像,做成了一架马头琴。小牧童用它拉出娓娓动听的曲子,仿佛听到了他心爱的骏马的嘶鸣。

后来,马头琴很快在草原上传播开来。经过了1000多年,蒙古族人民对马头琴愈加热爱。

冬不拉的由来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民都能歌善舞,新疆的哈萨克族人民也不例外。他们创造了许多乐器,冬不拉便是其中最为着名的一件。

冬不拉的由来源于哈萨克族一个浪漫的爱情传说。

很早以前,草原上有一个叫康木巴尔的青年,爱上了一位美丽勤劳的姑娘。当他向这位姑娘求婚时,姑娘想试试他的智慧,就指着自己身边的一棵松树说:你如果能让松树开口说话,替你求婚,我就答应嫁给你。

小伙子百思不得其解。天黑时,小伙子杀了一只羊,把羊肠挂在这棵古松树上,架起篝火烤羊肉充饥,吃饱后就入睡了。

这时,一阵美妙悦耳的声音唤醒了这位小伙子。他觅声寻源,发现美妙的声音是从古树上发出来的。原来是热风吹干了挂在树枝上的羊肠,这古松树上有一个洞,微风一吹,羊肠就抖动着发出悠扬悦耳的声音。

大自然的启示使小伙子恍然大悟。于是,他锯下一块松树木,在上面挖了一个洞,再绷上两根羊干肠,用手一拨,果然发出悦耳的声音。

到了约定的日子,机智的康木巴尔手托这匙形的松木,弹拨着绷在上面的两根羊肠,用这清澈的琴声表达对姑娘真挚的爱情,用婉转动听的音乐打动了姑娘的心,一对恋人结成幸福的伴侣。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这种乐器也开始在哈萨克族中盛行开来。

胡琴的由来

胡琴是我国民族弓弦乐器的总称。

11世纪前,就在民间流行,当时叫做奚琴。奚琴同今日的胡琴外形非常相似,只是奏法不同。胡琴在宋时已比较完善了,到了元代,宴会上常用胡琴来伴奏。

近千年来,胡琴在民间广泛流传,因而又得到了显着的发展。从胡琴的母型中又派生出高音乐器京胡、高音二胡、南胡、椰胡和板胡;中音乐器坠胡、中音二胡、四胡和马头琴;低音乐器草胡、大胡和低胡等。在音色上,京胡发音清脆明亮,二胡温柔优美,板胡则尖锐明朗。

鼓的由来

鼓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非常喜爱的一种乐器。在世界各地,几乎每个民族、部落都有本民族特色的鼓乐。

铜鼓、木鼓、架子鼓、石鼓等可以敲出声来的,都可以当做鼓。远在上古时代,我们勤劳的祖先在会说话唱歌的同时,就开始用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

据传说,我们的祖先发现枯树干和实心树干有完全不同的声音,并且发现中空物体有音量增大的共鸣作用。于是,祖先们便用空心树干蒙以兽皮或蟒皮做成了木鼓,供娱乐时敲打。

到了汉朝,不仅有大小、形状、质地、装饰不同的鼓,而且民间出现了舞鼓乐。

在古代,鼓不仅是乐器,而且还是军中必备之物。《曹刿论战》中就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名句。

汉朝初年,守卫边疆的军队常用鼓、箫、笳等乐器合奏一种乐曲,以壮军威,叫做“鼓吹”;军中用鼓报时、警众或发号施令时,叫做“鼓角”;出战时擂鼓呐喊,大张声威,叫做“鼓噪”。

有一种铜鼓,古代人把它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落的政权与经济势力的象征,族长或酋长像保护身家性命那样保护这种铜鼓。

另外,在寺庙中,有“晨钟暮鼓”,鼓还可以用来作报时的工具。

中国锣的由来

锣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民族打击乐器,早在14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有了。从宋代起,锣便在民间乐队中广泛使用。1791年,法国作家戈赛克开始把我国的锣用于管弦乐队中。从此,锣就正式加入交响乐队,人们誉它为“中国锣”。

中国锣的音色低沉、浑厚、雄壮。一般单击、慢奏、弱奏与中强力度击奏,效果最佳。它宜表现不祥的预兆、灾难性的场面、恐怖的形象、送葬的行列及死亡与哀悼等等。如在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辛沪光的《嘎达梅林》等中外名曲中,虽然仅仅打一下或两三下,但产生的艺术魅力却是惊人的。

唢呐的由来

“唢呐”,原本是军队中的乐器。明朝正德年间,就在民间广泛流行(当时称为“唆哪”)。当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在职业性和半职业性音乐组织中,如北方的“鼓乐班”、“吹鼓会”,苏南地区的“吉庆堂”、“九福堂”等,都有擅长吹奏唢呐的人才。

唢呐头上的哨子,是发音上很重要的工具。哨子,有用芦苇做的,也有用麦梗做的。

由于料子性质的软硬,结合吹奏运气方法上的不同,在同一种乐器上,出现了各个地区各种不同的演奏风格,形成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留声机的由来

留声机又叫唱机,它的发明者是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它的出现与一起偶然的事件密切相关。

爱迪生曾对电气通讯问题进行过长期研究,喜欢在电报机的探索中投入大量精力。他的设想是在一个圆纸板上,用切口的方式刻上电文,再让一个个小杠杆和电开关连动起来,就能将电报自动地发送到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