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千古中医养生
4302300000005

第5章 顺时(1)

喜乐忧悲各有时

喜怒哀乐的产生,与春夏秋冬的变化是相统一的。喜气为暖,春天产生;怒气为清,秋天产生;乐气为暑,夏天产生;哀气为寒,冬天产生。

天与人都有四气,并不是人自身本来就积存的。所以,对此可以调节,但不能制止。调节可以使之更为顺畅,对之加以制止,就会扰乱其变化规律。

人产生于自然,且能顺应自然的变化而变化。喜气来自春天,乐气来自夏天,怒气来自秋天,哀气来自冬天,这是四气的本质。

人的四肢各有其特定的位置,就像四季的寒暑变化,是不能随意加以更改的。说四肢可以变换位置的人,是巧言谄媚之人。如果四季更换了次序,就成了凶年。如果喜怒哀乐违背了常规,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贤明的君王当春而喜,使喜得其正;当秋而怒,使怒得其正;当夏而乐,使乐得其正;当冬而哀,使哀得其正。全国上下都效法这种做法,以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

春气象征慈爱,秋气象征严厉,夏气象征快活,冬气象征哀伤。爱气使万物孕育,严气使万物成熟,乐气使万物得以补养,哀气使万物消亡。这是自然规律。

春天气候暖和,此时大自然的慈爱使万物孕育;秋天气候清亮,此时大自然的严厉让万物成熟;夏天气候温暖,此时大自然的快乐让万物得以滋养;冬天气候寒冷,此时大自然的哀伤而让万物蛰藏。

春天主万物产生,夏天主万物滋养,冬天主万物蛰藏,秋天主万物收获……所以人们在春天感到高兴,夏天感到快乐,秋天感到忧愁,冬天感到悲伤。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顺应天地之气

如果人的阴阳调和,则气机就平和,阴偏盛或阳偏盛则阴阳就乖戾,阴阳乖戾那人的气机就不调。所以,人们在春、夏两季调养阳气时,要适当补些阴气,使人体的阳气不至于偏盛;秋、冬两季调养阴气的时候,也要适当补些阳气,使人体的阴气不至于偏盛。

从书上可以得知,孔子在夏天的时候,穿着粗细葛布做成的单衣,让阳气向外宣泄;冬天的时候,孔子便穿上厚实的狐貉皮衣待在屋里。公都子说:“冬天喝汤,夏天喝水。”这很明显是顺应季节的规律。

《月令》上记载:“人们在春天要吃面食和羊肉,在夏天要吃豆类和鸡肉,在秋天要吃芝麻和狗肉,在冬季要吃黍和猪肉。”这是因为四季所吃的食物,要适应每个季节的气候。

另外,春天木旺,可以用膏香的食物来助胃气;夏天火旺,可以用膏腥的食物来助肺气;秋天金旺,可以用膏臊的食物来助肝气;冬天水旺,可以用膏膻的食物来助心气。这是根据人体某一部分不足而去增补它。

(明)万全《养生四要》

畏天之时,于时保之

四季的气,像春风、夏暑、秋温、冬寒,都能使人们得病,并不是只有八方之风才能使人生病。君子要谨防四季之气,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不要被食、色所伤。那样,就算是贼风苛毒,也不能伤害到人。

邪气聚集的地方,正气必然虚弱,就像木材腐烂后就生虫,河堤有了洞穴以后水就浸入那样。本身正气虚弱,恰逢天时之虚,又加上正好在上弦月之前、下弦月之后,月廓之空的时候感受邪气。这就是所说的三虚。三虚致病的人,轻者病情严重,重者死亡。

倘若春天本来应该温暖却寒冷,夏天本来应该炎热却凉快,秋天本来应该凉爽却炎热,冬天本来应该寒冷却温暖,这些都是天地的肃杀之气,并不是正常的气候,对此要尤为谨慎,以免发生瘟疫。

凡是大寒大热、大风大雾,都应该避开,不能认为自己身体强健就没关系。《诗经》上说:“畏天之时,于时保之。”说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明)万全《养生四要》

顺时养阴阳

冬至时,气起于涌泉,十一月行至膝,十二月行至腹,正月行至腰,这叫三阳成;二月行至臂,三月行至项,四月行至头顶,此月是人身阳气最盛之月份。阴气也同这一样,十月最盛。所以,四月十月不得行房事,这是为了避纯阴纯阳的月份。

每到冬至月,在北边墙下铺上厚厚稻草而睡,称之为受元气。每逢八月一日巳时后,就用微火暖脚,不要让下边冷而无生气。要经常运气于下,不要泄气于上。

春天冷冻未消,穿衣要下厚上薄。养阳收阴,则长寿不老;养阴收阳,则危害人体。所以冬天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以劳作出汗,以耗泄阳气,有损于人。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顺自然之气

清净,人的意志就平和。保持与自然之气相通,人体的阳气就固密。即使有外界的贼邪,也不能伤害人体。这是因为顺应了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

所以,圣人能够精神专一,与天气相通,而顺应自然。若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导致九窍闭塞,肌肉壅滞,卫气耗散。这是不能顺应自然所招致的损害,并使正气逐渐削弱。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应时之序

风是引起多种疾病的始动因素。若能保持意志清静,肌肤腠理就密固,即可拒邪于外。即使遇到剧烈的致病因素,也难侵害机体。这是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的结果。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勿逆四时之气

如果与春天之气相违背,则少阳之气不能生发,导致肝气内郁而生病变;如果与夏天之气相违背,则太阳之气不能生长,导致心气衰弱;如果与秋天之气相违背,则太阴之气不能收敛,导致肺气胀满;如果与冬天之气相违背,则少阴之气不能闭藏,肾气就会衰弱。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季摄生

春天宜用汗法、吐下和针灸,适合服用续命汤、薯蓣丸,效果甚佳。自冬至后夜半,阳气始发,阴气始纳。心膈间的宿热与阳气相争,就像虎在狭道相遇必定争斗一样……吐法胜于泻法,泻可使下焦虚冷,而吐可去心腑间的邪热,祛除百病。

小儿可与茵陈丸、犀角丸以泻下,乃因小儿尚未经历人事,不畏惧泻下。但也必须审察其冷热虚实,不可贸然从事。如果是男子须要泻下,除其脚气冲心、膀胱冷痛、脓水浸淫、三焦不通,以使之通畅,但不宜太过。夏季尤要忌泻,因为阴气随之而泄之故也。男子四十岁以上,不宜泻之太过。

春季宜用和平之法调摄,棉衣不要脱得过早,不能让背受寒。受寒则伤肺,导致鼻塞、咳嗽。天热可脱棉衣,稍冷应重新穿上,这样才有利于养生。

肺俞为五脏之表,胃俞为十二经脉之长,最不宜使其寒热失节。俗谚说:“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勤解逐时衣(按季节时令增加或减少衣服),少餐申后饭(晚饭要吃得少)。”这话多么宝贵啊……自春秋季节,万病发动之时,应好好调摄身体啊!

(唐)刘词《混俗颐生录·春时消息第三》

肝脏春旺论

肝脏在五行中属木,由五天帝中的青帝掌管,在八卦中属震卦,神的形体为青龙,肝的形状就像挂着的葫芦。肝就是主干,就像树一样,有主干,有枝叶,位置在胸腔的下部,比较接近心脏。肝脏左边有三片,右边有四片,颜色像染在素绢上的青红色。

肝是心之母,是肾之子。肝脏中有三魂,即爽灵、胎光、幽精。晚上睡前和天大亮时,叩齿三十六下,大声叫肝神的名字,能使人神清气爽。

眼睛是肝脏的宫。左眼是甲,右眼是乙。男人到了六十岁,肝气就开始变弱,肝叶变薄,胆汁的分泌量也逐渐减少,两眼就开始昏花。

肝显露于筋,肝脉合于木,是三魂隐藏的地方。在人身体的五种液体中与肝有关的是泪。肾中的邪气进入肝中,人就会经常流泪。在六腑中,胆是肝的腑,肝与胆互为表里,所以肝气畅通,就能分辨五色。如果肝气积存,眼睛就会变成黄颜色。

由于肝合于脉,如果手脚指甲有光泽,就说明肝气和脉血流动通畅。如果筋脉微弱不能随意运动,肝一定是先坏死。左右眼分别为甲和乙,在十二时辰中是寅时、卯时,在五音中是角,在五味中是酸,在五种气味中是臊。心中的邪气进入肝脏,就会厌恶臊气。

肝在外部同东岳泰山互相感应,同天上的木星互相交往。春天这三个月,常存想木星。青气进入肝脏,肝虚的病人会筋脉拘急不柔,屈伸不利。

皮肤干枯的人,是因为肝受邪热。肌肉上有斑点的人,是因为肝受风邪。人的身体显出青色,是因为肝邪气盛。人喜欢吃酸味的,是肝气不足的症状。头发干枯,是因为肝脏受到损伤。手脚多汗,则肝脏功能正常。肺中的邪气进入肝就会经常哭。

肝病可以通过呼吸治疗,缓缓吐气可以宣泄,深深呼气可以补益。在五德中肝气是仁,有仁爱同情之心,所以听到悲伤的事就会流下眼泪。

(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

正月养生法

春季的第一个月,自然界的万物都充满了生机,这称之为发阳。从这时开始,万物生发繁衍,该生发的就不要扼杀,该给予的就不要剥夺。修养之人应注意保存真气,勿使之外泄。正月属八卦中的“泰”,体内之气子时最为旺盛。

孙思邈在《摄生论》中说:“正月肾气易伤,肺气很微弱,宜少吃咸酸食物,增加辛辣食品,以助肾补肺,滋养胃气。衣服不要太单薄,以免着凉,也不要穿得太多而过于温暖。天黑就睡,早早起床,以使身体和精神都得以放松。”

《内丹秘要》中说:“阳气出于地上,体内三阳上升,应该急驾河车,搬回鼎内。”

《活人心书》中说:“肝主青龙,位于心脏附近,一旦患病就想吃酸辣食物,两眼发红,时常泪流不止,‘嘘’气除病功效灵验如神。”

灵剑子导引中的正月导引法:双手掩口,以口中热气摩擦面部,上下摩擦三五十遍,让面部感到很热。如果饭后去做,会令人面部皮肤光滑如玉,不起皱纹。如坚持这样做三年,容颜将如少年,兼能明目、祛除旧病。

(明)高濂《遵生八笺》

正月养生法之二

《杂修养书》中说:“正月初一,屋中烧白术,并饮白术煮的汤汁。”

《崔实四民月令》中说:“正月初一,喝椒柏酒。暑椒得天之精气,服之能令人身轻耐老。柏仁是仙家服用之药。饮酒当渐次增加,从小量饮起,早年开始。”

《四时纂要》中说:“正月初一,面向东坐,用荠汁送服赤小豆十四粒,能让人一年不患病。有病之人,均宜服之。”

《云笈七签》中说:“正月初一,用枸杞叶煮水沐浴,能使皮肤有光泽,不患疾病,延年益寿。”

《云笈七签》中说:“读书之人,宜在立春这天的清晨,面向东,用白芷、桃树皮、青木香煮的水洗浴。”

《云笈七签》中说:“春天应晚脱棉衣,以免患伤寒霍乱之疾。”

《千金月令》中说:“正月应当穿棉袜,以使足保持温暖。”

《千金月令》中说:“正月不应脱棉衣,应当喝粥。粥有三种:第一种叫地黄粥,可以用来补益虚损,用鲜地黄四两,捣碎取其汁,待粥煮至半熟时,即将地黄汁加入,再加入用布裹住的一百粒蜀椒和一片生姜,煮至粥熟时取出蜀椒、生姜,再加入一具羊肾,肾应当去其表面的脂膜,细细的切碎像韭菜叶大小,最后加入少许食盐,即可食;第二种叫防风粥,可祛除四肢的风邪,用防风;入水煮,取汁煮粥;第三种是紫苏粥,可以行气通络,将紫苏子炒至发黄,并有香气出时,加水研末,取其汁煮粥。”

《四时养生论》中说:“春天的三个月,每天早晨应梳头一二百次;晚睡前,用热盐水洗膝以下部位,以泄风毒脚气,避免气血壅滞。”

(宋)周宋中《养生月览》

二月养生法

春季的第二个月,号厌于日,应尽量使心情趋于平和,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热,神气安静,一切遵循自然法则。二月在八卦中属大壮,意即阳气壮大已经超过了中和的界限。体内之气在丑时最为旺盛。

孙真人在《摄养论》中说:“二月肾气微弱,肝气正旺,应戒吃酸性食物,增加辛辣食物,以便助肾补肝。宜静膈除去痰水,稍稍让皮肤出点汗,以散发体内伏藏的寒气。”

《内丹秘要》中说:“春天第二个月,阴气辅助阳气聚物而出,体内阳火刚过半,气候均匀适当。”

《法天生意》中说:“二月之初,宜灸足三里、绝骨、对穴各七壮,以泄毒气,夏季便不会出现脚气冲心的病症。”

《济世仁术》中说:“庚子、辛丑日,采集石胆治疗风痰,效果最快。”

灵剑子导引中的二月导引法:正坐,双手交叉,并争相用力,可治肝风。再以两手交叉掩住后颈,面部仰视,使颈部与双手各自用力,可去热毒、肩痛、视力模糊、积风不散等症,能调和心气、补肝。

还有一法:双手重叠,按在大腿上,各自用力,可除腰肾风毒之气,对胸膈也有益处,并有明目之效。

(明)高濂《遵生八笺》

二月养生法之二

《云笈七签》中说:“二月二日取枸杞菜煮汤,用其洗澡净身,能使皮肤光洁,人不病也不老。”

《云笈七签》中说:“二月八日日落而天色尚未黑的时候,洗澡洁身,可以使人身体轻,体质健。”

《四时纂要》中说:“二三月内天气晴朗之日,洗去薯蓣上的土,用小刀刮去黑皮,然后又用刀削去约一分来厚的第二重白皮,放在干净的纸上,再放入筛中,晾晒到夜晚,收放于纸笼内,用微火烘之,第二日再晒,以干为准。假若未干,而天气阴冷,即用火焙干。薯药入丸散,用它的第二重白皮,依据前法晒干,或焙为面,对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四时纂要》中说:“二月,将百合根晒干,捣烂用细筛筛取细粉,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宋)周守中《养生月览》。

三月养生法

春季的第三个月,万物开始生长,自然界生机勃勃,阳气旺盛,阴气潜伏,此时应该早睡早起,以滋养五脏之气。这时肝脏之气处于潜伏状态,心脏之气日益旺盛,应注意益肝补肾,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三月体内之气在寅时最为旺盛。

孙真人说:“肾气开始停息,心气渐渐加强,木气正旺,应少吃甘甜食物,增加辛辣食物,以补精益气。要小心回避西风,宜放松身体,心平气和,以顺应自然的规律。”

灵剑子导引中的补脾坐功姿势:左右两手轮流作拉弓搭箭之势,以去胸中积聚的风气及脾脏中的各种邪气。做时要用力,做十四遍,嘴唇紧闭,心随气到,以便及时散发。

(明)高濂《遵生八笺》

三月养生法之二

《四时纂要》中说:“三月三日收集桃花花瓣,到七月七日用乌鸡血调和,将之涂于面或身上,三二日之后,皮肤变得光亮洁白。此为太平公主美容的秘法。”

《四时纂要》中说:“三月三日收取桃叶,晒干,捣烂用筛筛取细粉,后用开水送服一钱,能够治心痛。”

《云笈七签》中说:“三月三日,用枸杞菜煮汤,然后用它洗澡净身,使皮肤富有光泽,既不会生病,也不会衰老。”

《千金方》中说:“三月适宜进食韭菜,对心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四时纂要》中说:“三月份时采尚未开放的桃花,阴干到一百日时,与等份的赤色桑葚一起捣烂,用腊月的猪油调和,涂于秃疮上,效果较好。”

《云笈七签》中说:“三月二十七日宜洗澡净身。”

《琐碎录》中说:“三月将羊粪晒干,煅灰存性,用轻粉和麻油调和,敷于恶疮之上,又名百草霜。”

《千金方》中说:“春季月末一十八日,饮食宜少食甘味,多增咸味之食,以养肾气。”

《云笈七签》中说:“春季之月,肝脏之气内伏,心气旺,此时适宜于补益肝肾,以使水火相济,不使其失常。此季不要犯西北风,不要长久处卧湿地,以免招致毒邪之气。不要大汗后冒风,不要裸体宿于星空之下,以致生病。”

(宋)周守中《养生月览》

夏季摄生

立夏后的三伏天,腹内常觉寒冷,尤其禁忌下利,因其使阴气下泄。夏天不宜针灸,只适宜使用汗法。夏至后的夜半,阴气始生,只适宜服用热性药物,兼服补肾汤药等。饮食也宜温热。

夏季,心火旺而肾水衰,最宜补养调息。酷热之时不宜吃冷食。若饱食后食用,必引起霍乱。另外,生菜、茄子亦不能吃,因腹中常冷,吃这些凝滞难以消化的食品,易形成积块。如果是寒冷伤风之类疾病的人,更须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