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千古中医养生
4302300000027

第27章 饮食(1)

养生的饮食

《礼记·内则》中说:“凡是饮食都要与季节相协调,春天适合多吃酸味的食物,夏天适合多吃苦味的食物,秋天适合多吃辛辣的食物,冬天适合多吃咸味的食物,再适当调配一些甜味食物。”多吃一些与季节相应的食物,是为了养气。在每个季节都要适当调配一些甜味食物,能够调补脾胃。

孙思邈说:“春天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甜味食物;夏天少吃咸味食物,多吃辛味食物;秋天少吃辛味食物,多吃酸味食物;冬天少吃咸味食物,多吃苦味食物。”

《内则》中说的意思是调补每个季节中五行处在旺象的脏器;孙思邈说的意思是,扶助每个季节中五行处在弱象的脏器。其关键是无论哪个季节,五种味道的食物都不可吃得偏多。

《抱朴子》说:“吃太多酸味食物会伤脾,吃太多苦味食物会伤肺,吃太多辛味食物会伤肝,吃太多咸味食物会伤心,吃太多甘味食物会伤肾。”这是因为五味克五脏,凡是因吃太多五味导致受害的人,只不过是当时没有很快感觉到罢了。

所有食物不能没有盐,但是应少加点盐,使食物偏淡就可以了,淡一些则食物的真味、真性都存在。每次吃太多咸味的食物肯定会口渴,为什么吃多了会使人口渴呢?

《内经》中说:“血遇到咸味就会凝结,从而使血变干燥。”好像还没有说明白其中的道理。《泰西水法》中说:“就像木柴燃烧后的灰烬,用水渗过灰烬就能得到盐卤。”由此可知咸由火生,所以,卤水不会结冰。

《礼记·内则》中说:“枣、栗、饴、蜜都是甘甜的;堇、萱、枌、榆及淘米水等都是柔滑的;脂、膏之类的食物是滋润的。”

甘甜的食物可顺应脾性,柔滑的食物可舒缓脾阳,滋润的食物可补益脾阴。这里的三个“之”字都指脾脏而言,古人养老调脾讲究食补。

《抱朴子》说:“热的食物损伤骨骼,冷的食物损伤肺部。热的食物不可感觉到烫,冷的食物不能冰牙。”又说:“冷热食物都有的时候,应该先吃热的食物,后吃冷的食物。”

食物的冷热,应当顺应四时本身的情况。食物宁可太热也不要太冷。如果是夏天,吃热食使身体微微出汗也有好处。《内经》讲:“夏天不出汗,到秋天会得风疟。”汗是由气化生而成的,通过是否出汗,可以检验表里之间是否畅通。

在夏至到秋分之间,体外阳气逐渐加强,体内阴气初生,更应该调理脾胃,不要吃肥腻味厚的食物。《内经》中说:“味厚重的属阴,味淡的属阳;厚重就会泄,淡薄则会通。瓜果等各种生冷的食物,也应当慎重地选择。胃喜暖,暖则胃气得以分散;冷则胃气就会凝郁,胃就会先受到损伤,接着脾也会失去其运化功能。”

午前是早晨自然界之清气,午后为暮气。《内经》说:“日中的时候阳气最盛,日偏西的时候阳气弱。”所以,早饭要吃饱,午饭应该少吃,到了晚上更应让腹中空虚。

应璩在《三叟诗》中说:“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量腹”二字最妙,吃得多与少,不是他人所能知道的,是由自己掌握的。节食的人今天是这样,明天还是这样,宁可少吃不可多吃。

又有古诗说:“努力加餐饭。”老年人不减少进食数量就可以了,增加进食数量肯定会影响胃气。何况还是努力增加进食,努力就一定是勉强。即使一餐可以增加进食数量,以后一定不能继续增加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不要饿到极点才进食,不要吃得太饱;不要渴到极点才饮水,不要喝得太多。不让腹中空虚就可以了,这样冲和之气就会深入骨髓。《抱朴子》说:“吃饭的次数要多,但每餐不能吃得太饱。”就是这个意思。

只要是饮食便应以少为佳,这样有利于脾消化食物,并化水谷为精华。否则,就算是很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吃多了反而会受到伤害。所以说,少吃才可以安脾。

《洞微经》中说:“太饥伤脾,太饱伤气。”因为脾气来源于五谷。饥饿,脾便无法运转吸收营养从而变虚弱,气反而转到脾;太饱,脾会过于充实导致滞气。所以在饥饿之前就吃饭,用来补给脾气。进食不可太多,不能使脾过于充实,是用来养气的。

华佗在《食论》中说:“食物有三化:一是火化,就是煮烂;一是口化,就是细嚼;一是腹化,就是食物进入胃后自然消化。”老人只能靠火化,熟烂的食物,脾比较容易消化,输送的精气也就多。市场上在干肉里面加硝石,可加快干肉糜烂,虽然也属火化,但不能经常食用,吃多了恐怕会削弱胃气。

水产类食品虽然珍贵而又味美,但每次食用切忌太杂,太杂五味就会相互扰乱,肯定会成为胃的祸患。《道德经》中说:“五味令人口爽。”爽,就是失的意思,是说如果一餐吃得太杂会使口中失去了纯正的味道。还不如把这些美味食物分开吃,这样,才能品尝到各种食物的原味,吃起来才有味,对胃也有好处。

饭后食物的残渣滞留在牙缝中,很容易损坏牙齿。把柳木削尖用来剔牙会很干净,用虎须剔牙更好。再煎浓茶,等它冷却后,连漱几次口来洗涤牙齿。韦庄有首诗说:“泻瓶如练色,漱口作泉声。”

苏东坡说:“牙齿的本性苦,如果吃甜食,就更应该漱口。”每次看见年未及迈,牙齿就脱落了的人,都是因为甜食的残渣留于牙缝中,逐渐生虫所致。

(清)曹庭栋《养生随笔》

饮食是生存的根本

饮食是活人的根本,因为人身阴阳的运用,五行的生克,没有不是由于饮食的作用。进食后谷气充足,谷气充足则血气旺盛,血气旺盛人才会强健。

脾胃是五脏之宗,另外四脏的气都是由脾秉承来的,四时也都以胃气为本。从饮食中获得气,以益养精血,精血又复养于气,气充足也就具有神,而神气充满后,身体得到了保全,这都是相互为用的。平日养生,饮食务必淡薄,不要让生我者害我,使五味变成五贼。这样才是懂得了养生之道。

(明)高濂《遵生八笺》

淡食多补

五味对于五脏,各有所适宜。假若吃起来没有节制,必致亏损;倘或饮食味淡,则病可痊愈。然而,这种淡并不是说绝五味,只是特指饮食五味应该清淡。

仙翁曾说:“饮食中无盐不是方法,如若那样,则饮食皆无滋味可言了。”可以看到,不是绝五味。饮食清淡是对于饮食厚味来说。如果吃肥美的食物过度,则宜改食素食。

歌诀上说:“饮食厚味伤人常常不为人所觉察。假若能吃甘淡饮食是最好,道家各种修炼须从这里着手,清淡饮食对人体有益是有根据的。”

(明)冷谦《修龄要旨·导引歌诀》

饮食知时节

夏季白天长而且热,畜禽宰杀得太早肉就会腐败变质。冬天白天短而气温低,烹饪稍有拖延,则准备制作的食物就会受冻变硬。

牛羊肉适宜在冬天吃,如把牛羊肉移到夏天吃,则就不是时候了。干腊东西适宜在夏天吃,移到冬天吃,也不是时候。调料和辅料,夏季应当用芥末,冬季应当用胡椒。

冬腌菜本是不值钱的东西,但在三伏天能吃到,会把它当成宝贝。竹笋本来也是不值钱的东西,但在秋凉时节则会被看做珍贵的好菜。

有的东西早于季节食用也会成好东西,像三月吃鲥鱼。也有晚于季节而好吃的,像四月吃芋艿。其他也可以类推。有些东西过了季节就不能食用了,如萝卜过时就空心,山笋过时味就苦了,鲚鱼过时骨头就变硬。

所以说物品应随季节的变化而上市,最佳的时候过去了,食物的味道将大打折扣。

(清)袁枚《随园食单》

食物与养生

《唐本草》中说:“用陈米煮饭吃对人有益。老年人吃秋天初长成的谷子,容易引动真气而发病。”我认为老年人因为胃功能弱而难以消化的情况是有的,但是,新米比陈米更为滋润香甜,老年人不妨酌情适当地吃一点。

把米稍微炒一下再用来煮饭,则煮成的饭松软且容易消化,还有开胃的功能。有一种香稻米,炒后它的香气会减弱,这种米就不要炒了,直接煮饭吃就可以了,但一定要特别熟烂才行。正如韩愈的诗中所说:“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饲。”

在冬天有的人把米浸水后,让它结冰后再风干,用这样的米煮成的饭特别松软,称得上是老年人最喜欢的食物。凡是用白米煮饭,应当用急火,熟了后开锅就可以吃;用陈米、炒米煮饭则应当用缓火,熟了后要等一会儿,待湿气收完,这样可使米粒的里面也变得松软。

用新米煮粥吃不但香甜对胃也有好处。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粥美尝新米,香稻弥佳。”按:《唐本草》中有关煮粥的方法很多,大都以用米和莲肉一起煮为第一,其次用米和芡实或薏苡仁一起煮也很好。

另外,因为生些小病也要吃些粥来调养身体,虽然吃不同的粥有不同的好处,但都不可经常食用。李笠翁说:“煮饭的时候不要因为水加多了而把水再从锅中舀出来,煮粥的时候不要因为水加少了而再去加水,这样才能得到粥饭的正味。”

《诗·豳风》中说:“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尚书·酒诰》中说:“厥父母亲,自沈腆,致用酒。”虽然老年人适宜饮酒,但如果年少的时候饮酒过度,老年时就应该戒酒。即使年少时从来没有饮酒过度,黄昏后也不适宜饮酒。酒只适宜在午后饮,用来宣导血脉。

古人都是在饭后饮酒,《仪礼》中称“酳”。现今民间的宴席,吃完饭后再摆上小碟作为下酒菜,也算是保存古代的做法吧。米酒最好,其次是曲酒,二者都是多年陈酿的。烧酒纯属阳性,会损害真阴,应该戒掉。

据姚旅《露书》记载,烟草产于吕宋,名叫淡巴菰。《本草》中没有记载,《备要》中增加了烟草一项,却没有说清楚。我认为烟草味辛、性情干燥,吸烟会耗损人体精液。将烟下咽,肺与胃吸收后,有御寒、解除雾瘴、辟除秽气、消减腻味的功能。但烟一旦进入心窍,人就昏昏如醉了。清晨吃饭前不要吸烟。

喜欢吸烟的人,有的甚至舌苔都变成黄黑色,饮食没有滋味。药方医书也没有医治的办法,吃猪、羊油可以治愈。为了湿润干燥的烟气,有的人制造了水烟壶,隔着水吸烟;有的人却先让别人把烟吸入口中,再喷出来,然后,他再用口接别人喷出来的烟。

虽然人们都害怕烟气熏灼,但仍然难以舍弃。因此,烟又叫相思草。《蚓庵琐语》说:“塞外的人得了寒疾,非烟草不能治,导致用一匹马换一斤烟草。”明崇祯癸未时,朝廷禁止百姓私自出售烟草,烟草能御寒是真的。盛夏更应强制戒烟。

腌菜是每顿饭都需要的。它有很多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文王喜欢吃菖蒲,孔子则喜欢吃姜,都是看到了它们适宜的地方,所以才吃它们。

《迢庵秘录》中有种植石草蒲的方法:把辰砂捶成粉末代替泥土,等石草蒲生根发芽后,采其根食用,不一定要腌制。此菜可利窍清心,据说还能够治疗失眠,是极其神妙的东西。

蒸露的方法和做烧酒一样,各种食物都可以蒸,堪称饮食的辅助食品。为什么食物要蒸露呢?因为食物的精华全在气和味,有形的东西都是糟粕。如同食物进入胃后,精气输送到肺部,再送到五脏,而有形的东西全留在大肠内,与蒸露的道理是一样的。

虽然不同食物蒸露的特点不同,但能升腾清阳之气,提取食物精华的作用是相同的。像稻米露能发舒胃阳,可以代替汤饮用,病后服用更佳。其他像藿香、薄荷之类的食物都应该蒸露取用。《泰西水法》中说:“在外国的药店中,大多数是药露。拿着药方到药店,连同露一起交付。”可见药材也可以蒸露,只是须预办蒸器,随物蒸用。

陆地上和水里的各种食物,在《本草》中都有记载,可以考察了解。但根据它上面的记载。试验过后并不都灵验。张文潜有诗说:“我读本草书,美恶未有凭。”难道是因为人的禀赋气质不同,才导致食用相同的食物,其效果有所不同吗?应该自己体验,根据自己的禀赋气质去选择适合自己食用的食物,就可以了。

(清)曹庭栋《养生随笔》

蔬菜中的佳品

谈到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干净、芳香、松脆这几样。人们不知素食的美味是在肉食之上,勉强只用鲜这个字来表达。

《礼记》上说:“甘受和,白受采。”鲜是甘美的来源。此种享受,只有山里的和尚、野外的人家,亲自种植的人才能够得到的,城市里向菜贩子购买的是享受不到的。

但是自己种的蔬菜,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自家住所旁边有菜圃的,都可以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享受这种乐趣。

至于笋这种东西,好的就一定只能是在山林,城市里所出产的,再怎么芳香鲜美,都只是笋的次品。这是蔬菜中最美味的,肥羊乳猪,怎能相比?

只要笋和肉同锅煮,和盛在一个盆里,人们都只吃笋而留下肉,就可以知适笋比肉更可贵。在市场上买的尚且如此,何况山中刚刚挖下来的呢?

吃笋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全部记录周全,可以用两句话概括:素宜白水,荤用肥猪。吃斋的人吃笋时,如果拌上别的东西一起煮,再调上香油,那些东西的陈味会把笋的鲜味夺走,笋的真正美味就失去了。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即可。

从来最美好的东西要保持其单独,笋就是如此。用来和肉食一起煮时,牛羊鸡鸭等都不合适,唯独只有猪肉合适。还特别适宜和肥肉一起煮,肥肉不是要它的肥腻,肥的肉甘,甘味被笋吸入,而后感觉不到这种甘,只觉得鲜到了极点。

快煮熟时,肥肉都要去掉,汤也不要多留,只留下一半,再加上清汤。调味的作料,只有醋和酒。这是烧制荤笋的基本要领。

笋这种东西,不管单吃还是合煮都能表现出美味,而且食物中不论荤的素的,都应该用来做调和物。蔬菜中的笋就像中药的甘草一样,都是必需的东西,有了这样东西,什么食物都很鲜了,只是不应用它的渣滓,而用它的精华。

会做菜的厨师,只要有烧笋的汤都会留着,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吃的人只是觉得很鲜,而不知道鲜的原因在笋。《本草》中所记载的多种食物,对人有好处的不一定可口,可口的不一定对人有好处,想要两全其美,没有比笋更好的了。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今人瘦,无竹令人俗。”却不晓得能医俗病的东西也能够医瘦病,区别只在于已成竹还是未成竹的分别。

如果要在笋之外找到至鲜至美的东西,大概只有蘑菇了。蘑菇这东西,无根无蒂,突然就长出来,这是山川草木之气聚集成形的,但是有形而没有体。

凡是有体的东西一定有渣滓,既然无渣滓,那就是无体。无体的东西,还没有从气完全脱离出来。吃蘑菇就像吸食山川草木之气,对身体是有益的。

其中有些有毒能致命,《本草》中说是因为被蛇虫爬行过。我说不是,蘑菇能有多大,蛇虫怎么能在它上面行走呢?何况又很弱很脆不能承载呢?

原因是地下有蛇虫,蘑菇长在上面,就吸收了毒气,所以能够害人。聚集了毒气能够害人,那么聚集了清虚之气的,可以利益人就可以类推了。

世人有辨别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如果没有毒,最适宜吃了。蘑菇素吃最好,伴上少许荤食更好。这是因为蘑菇的清香有限,而汁液的鲜味无穷。

陆地上的蘑菇,水中的莼菜,都是清虚美味的好东西。我曾拿这两种东西做羹,加上蟹黄、鱼肋,起名叫“四美羹”。客人尝了以后觉得很好吃,说:“从今以后,看到别的东西都不想动筷子了。”

瓜、茄、瓠、芋这几样东西,是蔬菜中结有果实的一类。果实不只能够做菜,还可以当做主食。增加一篮子菜,可以省下数合粮食的,就是这些东西了。一物二用,还有什么比这更节省的呢?穷人家买这些菜,就像买粮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