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必修的情商课
4299500000014

第14章 激励自我:创造生命的奇迹(1)

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激励自己。

——苏格拉底

生命中美丽的翅膀

欧洲中古时期,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曾前后10多年领导他的人民抵抗英格兰的侵略。但因为实力相差悬殊,6次都以失败告终。

一个雨天,战败后的他悲伤、疲乏地躺在一个农家的草棚里,几乎没有信心再战斗下去了。

正在这时候,他看到草棚的角落里有一只蜘蛛正在艰难地织网,它准备将丝从一端拉向另一端,6次都没有成功。然而这只蜘蛛并没有灰心,又拉了第7次,这次它终于成功了!

布鲁斯受到了极大的启发,“我要再试一次!我一定要取得胜利!”

他以此激励自己,重新拾起自信心,以更高涨的热情领导他的人民进行战斗。这次,他终于成功地将侵略者赶出了苏格兰。

苏格兰国王从一只小小的蜘蛛身上找到了再度奋起的勇气,并以同样的方式激励自己,在再试一次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自我激励是人生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在人生的前行中能产生无穷的动力。一旦你拥有了自我激励的动力,你就在生命中插上了美丽的翅膀。它将带着你展翅翱翔,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人生辉煌。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激励就是自我期待。人们激励自己的目的,就是为达到所期待的目标。

成千上万的人读过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也许他们都不会用书里所讲的成功的原则,但至少还有一个人用过,他就是弗兰克·伯特久。

当时,由于伯特久遇到了困难,导致了他事业的失败。于是他努力寻求一个实用的公式来帮助自己重整旗鼓。由于他知道他所要寻求的是什么,于是很快便从书中发现了富兰克林的成功秘诀。

富兰克林在书中提到,他一切的成功和幸福都是受益于一个概念,一个有关个人成就的目标公式。伯特久掌握了这个公式,并且应用了它。结果可想而知,他把自己从失败提升到成功。

伯特久是这样做的,他把目标分别写在10张卡片上。第一张标题就是“热诚”,自我激发词是:要变得热诚,行动须热诚。

这句自我激发词激励着伯特久成为一个热诚的人,并使他大获成功。

走进美国航天基地的人,会看到一根大圆柱上镌刻着这样的文字:“If you can dream it,you can do it.”这句话可译为:如果你能够想到,你就一定能够做到。

不错,想得到,便做得到。一个心存梦想的人便是一个自我期待的人。

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个生活在塞浦路斯的雕刻师,名叫皮格马利翁,他倾注毕生的心血,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用象牙成功地雕刻了一尊爱神雕像。

这尊雕像经过他的艰辛雕琢,因而显得超凡脱俗、神韵兼备,他不禁爱上了这尊雕像,逐渐相思成疾、憔悴不堪,直到奄奄一息。

最后,他一再恳求维纳斯给这尊雕像以生命。维纳斯被他的痴情所感动,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他如愿以偿,和有了生命的雕像结了婚。

皮格马利翁的故事被人们传诵至今,足以见其对后人生活态度的影响。心理学家还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一个新的名词: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自我塑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皮格马利翁”。而在塑造的心理动机上,自我期待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情商理论认为:自我激励的根本源泉是自我期待,一个人只有有所期待,才会在实际中不断激励自己。而一旦这种期待消失了,自我激励也就不复存在。

玻尔从小就期待着成为一个出色的物理学家,但是他从小就反应迟钝。看电影时,他的思路老是跟不上电影情节的发展,总是不断地向别人提问,弄得旁边的观众对其厌恶至极。

在科学问题上他也是如此。一次,一位年轻的科学家介绍了量子论的新观点,大家都听懂了,可玻尔却没有听懂并提出疑问。年轻的科学家只好重新向他解释一遍。

尽管如此,玻尔并没有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他总是在不断地激励自己。他用勤学好问来弥补反应慢的缺陷,对没弄懂的问题和没有理解的问题,他毫不掩饰,接二连三地提问,即使引起旁人的厌恶,他也毫不在乎。

玻尔说:“我不怕在年轻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愚蠢。”而这位“愚蠢”的科学家,1922年成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这就是自我期待的巨大力量,也是自我激励的力量。

自我激励犹如生命中美丽的翅膀,海伦说:“当你感到激励自己的力量推动你去翱翔时,你是不应该爬行的。”

最后一片绿树叶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我们不能控制际遇,却可以掌握自己;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到底有多长,但我们却可以安排当下的生活;我们左右不了变化无常的天气,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情。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给自己一个希望,我们的人生就会充满激情。

1939年,德国军队占领了波兰首都华沙,此时,卡亚和他的女友迪娜正在筹办婚礼。然而,卡亚做梦都没想到,他和其他犹太人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被纳粹军队推上卡车拉走,关进了集中营。

卡亚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悲伤之中,在不断地摧残和折磨下,他的情绪变得极不稳定,精神也遭受着痛苦的煎熬。

同被关押的一位犹太老人对他说:“孩子,你只有活下去,才能与你的未婚妻团聚。记住,要活下去!”

卡亚冷静下来,他对自己许下承诺: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活着见到妻子。

所有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他们每天的食物只有一块面包和一碗汤。许多人在饥饿和严酷刑罚的双重折磨下精神失常,有的甚至被折磨致死。

卡亚努力控制和调适着自己的情绪,把恐惧、愤怒、悲观、屈辱等抛之脑后,虽然他的身体骨瘦如柴,但他的精神状态却很好。

5年后,集中营里的人数由原来的4000人减少到不足400人。纳粹士兵将剩余的犹太人用脚镣铁链穿成一长串,在冰天雪地的隆冬季节,将他们赶往另一个集中营。许多人忍受不了长期的苦役和饥饿,最后横尸于茫茫雪原之上。

在这样的人间炼狱中,卡亚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不断地鼓舞自己,靠着坚忍的意志,维持着衰弱的生命。

1945年,盟军攻克了集中营,解救了这些饱经苦难、劫后余生的犹太人。卡亚活着离开了集中营,而那位给他忠告的老人却没有熬到这一天。

若干年后,卡亚将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他在前言中写道:“如果没有那位老者的忠告,如果不是希望和妻子团聚,如果放任恐惧、悲伤、绝望的情绪在我的心间弥漫,很难想象,我还能活着出来。”

是卡亚自己救了自己,是他用“与未婚妻团聚的希望”激发了积极的乐观情绪,从而创造了奇迹,拯救了自己。无疑卡亚是一个高情商者。

卡特医生素以医术高明享誉美国医学界,事业如日中天。但不幸的是,就在某一天,他被诊断患有癌症。这对他不啻当头一棒。他曾一度情绪低落,可是最终他不但接受了这个事实,而且他的心态也为之一变,变得更宽容、更谦和、更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在勤奋工作之余,他从没有放弃与病魔搏斗。就这样,他已平安度过了好几个年头。有人惊讶于他的奇迹,就问他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支撑着他。

卡特笑盈盈地答道:“是希望,几乎每天早晨,我都给自己一个希望,希望我能多救治一个病人,希望我的笑容能温暖每个人。”可见,卡特也是一位高情商者。

希望究竟是什么呢?它是引爆生命潜能的导火索,是激发生命激情的催化剂。只要心存信念,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到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了那棵树的树枝上。结果,最后那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所以,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给自己一个希望,就是给自己一个目标,给自己一点信心。给自己一个希望,我们将活得生机勃勃,激昂澎湃,哪里还有时间去叹息去悲哀,将生命浪费在一些无聊的小事上。

生命是有限的,但希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不忘给自己一个希望,我们就一定能够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撕掉你身上的旧标签

“大鱼吃小鱼”,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然而科学家通过一项特别的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研究人员将一只很大的鱼缸用一块玻璃隔成了两半,首先在鱼缸的一半放进了一条大鱼,连续几天没有给大鱼喂食,之后,在另一半鱼缸里放进了很多条小鱼,当大鱼看到了小鱼后,就径直朝着小鱼游去,但它没有想到中间有一层玻璃隔着,所以被玻璃顶了回来。

第二次,它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朝小鱼冲去,但结果还是一样,这次使得它鼻青眼肿,疼痛难忍,于是它放弃了眼前的美食,不再徒劳了。

第二天,科学家将鱼缸中间的玻璃抽掉了,小鱼们很悠闲地游到了那条大鱼的面前,而此时的大鱼再也没有吃掉小鱼的欲望了,眼睁睁地看着小鱼在自己面前游来游去……

与此相类似的,是一个关于跳蚤的有趣实验:实验者往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些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重复几遍,结果都是一样。根据测试,跳蚤跳的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所以跳蚤称得上是动物界的跳高冠军。

接下来,实验者把这些跳蚤再次放进杯子里,同时在杯上加一个玻璃罩,“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罩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一次次地被撞,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它们开始根据玻璃罩的高度来调整自己所跳的高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些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这个玻璃罩,而是在罩下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把玻璃罩轻轻拿掉。跳蚤不知道玻璃罩已经去掉了,还是按原来的高度继续跳跃。一周后,那些可怜的跳蚤还在这个玻璃杯里不停地跳动——它们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从一个跳蚤变成了一个可悲的“爬蚤”。

后来,生物学家在玻璃杯下放了一个点燃的酒精灯。不到五分钟,玻璃杯烧热了,所有的跳蚤自然发挥求生的本能,再也不管头是否会被撞痛(因为它们都以为还有玻璃罩),全部都跳到了玻璃杯以外。

“自我设限”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跳蚤变成“爬蚤”,并非自身已失去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后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也在过着这样的跳蚤人生。年轻时意气风发,屡屡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几次失败以后,他们便开始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降低成功的标准——即使原有的限制已经取消。

其实,很多人心灵中也有无形的“玻璃”,他们不敢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念,或者在挫折面前也采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态度。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就要不断地打碎心中的这块“玻璃”,超越无形的障碍!

很多人不敢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在心里面已经默认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他们的潜意识:成功是不可能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此,“心理高度”是人无法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个人在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遭遇中,如何认识自我,在心里如何描绘自我形象,也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成功或是失败、勇敢或是懦弱,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在生活中,你可能一直尝试作些改变,可是一再的失败,那一定是你所希望的改变跟你的自我认定不符所致。自我认定只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可以改变和扩展的。而改变和扩展自我认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如果你不满意当前的自我认定,并下定决心去改变它,那么,你的人生将迅速而奇妙地得到改善,你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自己。

米蒂是一位精力充沛、热爱冒险的女性。但一开始她并不是这样,她经过了一个自我认定的转变。

米蒂自小时候起就是个胆小鬼,她不敢做任何运动,凡是可能受伤的活动她一概不碰。

在参加过几次情商的培训后,她有了一些新的运动经验,如潜水、赤足过火和高空跳伞,从而知道自己事实上可以做到一些事,只要有一些压力即可。

即使如此,这些体验还不足以使米蒂形成坚定的信念,改变她先前的自我认定,顶多认为自己只是个“有勇气高空跳伞的胆小鬼”。依她的说法,当时转变还没有发生,事实上转变已经开始了。

她说其他的人都很羡慕她的表现,并告诉她:“我真希望也能有你那样的胆量,敢尝试这么多的冒险活动。”

一开始,她对大家夸奖的话的确很高兴,听多了之后她便不得不质疑起来,是不是以前错估了自己。

“最后,”米蒂说到,“我开始把痛苦跟胆小鬼的想法连在一块儿,因为我知道胆小鬼的想法让我设限,我决心不再把自己想成胆小鬼。”

事情并不只是说说而已,事实上,她的内心有很强烈的争战,一方是她那些朋友对她的看法,一方是她对自己的认定,两方并不相符。

后来,又有一次高空跳伞训练,她把这当成是改变自我认定的机会,要从“我可能”变成“我能够”,而让想冒险的企图扩大为敢于冒险的信念。

当飞机攀升到12500英尺的高空时,米蒂望着那些没有跳伞经验的队友,多数人都极力压抑着内心的恐惧,故意装作兴致很高的样子。米蒂告诉自己:“他们现在的样子正是过去的我,而此刻我已不属于他们那一群,今天我可要好好地玩一把。”

她运用了他人的恐惧来强化她希望变成的新角色。随之,她很惊讶地发现,自己刚刚已经历了重大的转变,她不再是个胆小鬼,而成了一个敢冒险、有能力、正要去享受人生的人。

她是第一位跳出飞机的队员。下降时,她一路兴奋地高声狂呼,似乎这辈子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的活力和兴奋。

米蒂之所以能够跨出自我设限的一步,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她采取了新的自我认定,从而在心底想好好表现,以作为其他跳伞者的榜样。米蒂的转变很成功,因为新的体验使她能一步步淡化陈旧的自我认定,从而作出决定,去拓展更大的可能。新的自我认定让她成为一位真正敢于冒险的人。

自我认定的转换很可能是人生中最有趣、最神奇和最自在的经验,当你换了一种自我认定,撕掉了贴在身上的旧标签,你很可能就此超越了过去。

改变思想,就能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