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子未语:半部《论语》在民间
4298200000007

第7章 至礼(1)

导读:礼是古代重要的道德规范,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制度规范和礼节仪式。对自身说,是将这种规范内化成个人的文化精神,通过文化精神的提升,成为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从个人行为来说,礼就是礼节、礼仪,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规范。主要内容选自《礼记》、《孔子家语》等。

7.1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

【译文】孔子说:“最高的礼节是无须谦让而天下治,最高的奖赏是无须耗财而天下士人都高兴,最美妙的音乐是无声而使百姓和睦。”

【感悟】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伟大的,是最平凡的;最普通的,是最复杂的。因此,建议人人简约办事,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内涵的富有。

7.2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chānɡ]: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伥乎其何之?”

【译文】孔子说:“礼是什么?就是做事的方法。君子有要做的事,必定要有做事的方法。治理国家没有礼,好比瞎子走路而没有助手,迷迷茫茫该往哪里走?”

【感悟】礼是一种崇高的工作规范。为什么说崇高?是因为当你遵守这种规范时,会变得更加有涵养和尊贵,成为高尚的人。对国家来说,用这种规范来治理,这个民族就会成为高贵的民族。

7.3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

【译文】孔子说:“礼,就是理;乐,就是节。没有道理的事不做,没有节制的事不为。不懂得赋诗言志,礼节就会出差错;不能用音乐配合,礼节就显得单调;如果道德浅薄,礼节就显得虚假。”

【感悟】礼就是理,这个“理”的含义丰富,因此不做翻译。可以理解为一种法则,即个人行为的准则,国家治理的准则。孔子重视诗教、乐教、礼教。他认为,礼和乐是紧密联系的。人之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因此,以音乐为其学习的最终完结。

7.4孔子谓子夏曰:“礼以修外,乐以修内,丘已矣。”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礼是用来修养外在行为的,乐是用来修养内在品德的,我这样做了。”

【感悟】孔子以个人的切身体会告诉我们,要用乐来培养内在的品德,用礼来规范外在的行为,这样就能成为君子。

7.5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人对举动没有不得体的地方,对人的表情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对人的言语也没有失礼的地方。所以,君子的仪表令人敬畏,神色让人感到威严,言语能够使人信服。”

【感悟】“三不失”是礼的基本外在表现,能做到“不失足、不失色、不失口”,就能远离灾祸,受人尊敬。

7.6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

【译文】孔子说:“既有爱民之心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诗歌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诗歌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礼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礼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乐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乐至于百姓,就会有哀民不幸之心至于百姓。”

【感悟】“五至”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出发点是要有爱民之心,落脚点依然是爱民之心。这个过程必须要用诗、书、礼、乐,才能将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机结合起来。

7.7子曰:“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慊[qiè]:满意。于上。故乱益亡。”

【译文】孔子说:“小人贫则窘迫,富则骄横;窘迫了就会偷盗,骄横了就会乱来。礼,就是顺应这种情况而为之制定的制约标准,作为防止民众越轨的堤防。所以,圣人制定出一套富贵贫贱的标准,使富起来的百姓不足以骄横,贫下去的百姓不至于穷困,有社会地位的人不至于对上级不满,所以犯上作乱的事就日趋减少。”

【感悟】小人之所以是小人,是因为缺乏素质。素质是什么?素质就是人要得到诗书礼乐的熏陶,才能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

7.8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

【译文】子路说:“贫穷令人伤心!父母在世时没供养好,去世后又没能力按规矩办丧事。”

【感悟】子路是孝子,早年家中贫穷,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二十四孝”中“百里负米”讲的就是子路尽孝的故事。子路为自己未能尽孝道而深深自责。而今的人,有很好的条件,又有多少能像子路一样,真心去孝养父母的呢?

7.9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译文】孔子说:“生前尽管是粗茶淡饭,但只要让父母精神愉悦,就是尽孝。死后尽管衣衾仅够掩藏尸体,敛罢即葬,有棺无椁,但只要是尽财尽力办事,就是合乎丧礼。”

【感悟】实际上,孝养父母不是那么难!孔子不是要你没钱去借钱,而是要你做到尽力而为,尽量让父母身心愉悦,这样做就是尽到孝道了。

7.10子曰:“无体之礼,敬也;无服之丧,哀也;无声之乐,欢也。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志。夫钟之音,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其志变者,声亦随之。故志诚感之,通于金石,而况人乎!”

【译文】孔子说:“没有仪式的礼节,才是真正的恭敬;没有丧服的丧事,才是真正的悲哀;没有声音的音乐,才是真正的欢乐。不说话就有信用,不行动就有威严,不施予就有仁爱,这是心志使然。钟的声音,发怒时敲击则高亢威武,忧伤时敲击则低沉悲凉。心志改变了,声音也随之改变。所以心志真诚有所触动时,和乐器都能相通,何况是人呢?”

【感悟】孔子不是那种注重表面形式的迂夫子,他看重的是人之内在的精神。如果你做什么事情,都是发自内心最真诚的,老天爷都会保佑你。

7.11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辨,不继之以倦。”

【译文】孔子说:“祭礼要尽量表达敬意,虽有饮酒之事,但不能以欢乐告终;政事要尽力办好,不可因劳神而草草了事。”

【感悟】祭祀先人,不在乎大猪大羊,而在乎是否恭敬真诚。对待工作也一样,是否恭敬真诚是体现一个人基本素养的试金石。

7.12曾子曰:“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

【译文】曾子说:“亲昵过分就相互怠慢,庄重过分就没有亲切感。因此,君子的亲昵到足以快乐交往的程度就行,君子的庄重到足以成礼的程度即可。”

【感悟】礼是待人处世的根本,不要太注重繁文缛节,只要适度就行。

7.13子曰:“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译文】孔子说:“有成绩归功他人,有错误归咎自己,民众就不你争我夺。有成绩归功他人,有错误归咎自己,民怨就会日益减少。”

【感悟】正确对待名利,多一分谦让,就会多一分和谐与尊敬。

7.14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

【译文】孔子说:“各项制度都存在于礼中,制度也靠礼来修饰,实行起来还是得靠人。”

【感悟】礼是各种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制度总和,需要靠人来实施。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做什么事情,没有人是不行的。

7.15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

【译文】孔子说:“器物的名称应以原主的名称命名,同时又要跟从中原国家的传统叫法。”

【感悟】礼作为一种制度规范,外化成一种传统的文化精神,体现在事物的命名上。这句话也成为著名的命名原则,并对翻译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7.16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译文】曾皙喜欢吃羊枣,曾子因此不忍心吃羊枣。公孙丑问孟子说:“烤肉和羊枣哪一个味美?”孟子说:“当然是烤肉!”公孙丑说:“既然如此,曾子为何吃烤肉却不吃羊枣?”孟子说:“烤肉是大家喜欢的,羊枣是曾皙独爱吃的。这正如名要避讳而姓不必避讳,姓是大家都用的,而名是某人独用的。”

【感悟】吃烤肉是为了填饱肚子,不吃羊枣是为了孝亲。因此,看问题要从大方面着眼,否则就会经常忘记自己姓什么。

7.17子贡曰:“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子曰:“合二姓之好,以继万世之后,何谓已重乎?”

【译文】子贡说:“戴着礼帽,穿着礼服去迎亲,是不是太隆重了?”孔子说:“婚姻是两个家族的美满结合,还要延续到子孙万代,怎能说是太隆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