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子未语:半部《论语》在民间
4298200000006

第6章 良史(2)

6.18季桓子以粟千钟饩夫子,夫子受之而不辞。既而以颁门人之无者。子贡进曰:“季孙以夫子贫故致粟。夫子受之而以施人,无乃非季孙之意乎?”子曰:“何?”对曰:“季孙以为惠也。”子曰:“然。吾得千钟所以受而不辞者,为季孙之惠,且以为宠也。夫受人财不以成富,与季孙之惠于一人,岂若惠数百人哉?”

【译文】季桓子赠送孔子一千钟粮食,孔子毫不推辞就欣然接受。不久,孔子把这些粮食分给弟子中穷困者。子贡进劝说:“季孙氏因为您贫穷,才送您粮食。您接受了却分给别人,这恐怕不符合季氏的本意吧?”孔子说:“为何这样说呢?”子贡说:“季孙氏是把它作为一种恩惠。”孔子说:“是啊。但我得到这千钟粮食,之所以不推辞,是因为它是季氏对我的恩惠,更是对我的一种恩宠和荣耀。接受别人的财物不能使人变得富有,与其让季孙氏的恩惠施与一个人,哪如让它惠及更多的人呢?”

【感悟】孔子之义,就是提倡做事合适、适宜。以自己的“薄面”承受馈赠,将有用之物转送更加需要的人群,直在其中矣!

6.19子贡曰:“盟可负邪?”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译文】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感悟】孔子在蒲地被要挟而订下违心的城下之盟,但他不像迂腐之人那样死守所谓的“道德”,而是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个问题。既然是被迫的,那为什么还要遵守这个合约呢?

6.20巫马期曰:“吾尝闻夫子:‘勇士不忘丧其元,志士仁人不忘在沟壑。’”

【译文】巫马期说:“我曾听先生说:‘勇士不能忘记在关键时刻抛弃头颅,志士仁人不能忘记在必要时刻牺牲性命。’”

【感悟】仁人志士,就是能够为正义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人!孟子也说过,如果生存或正义只有一个选项,那么只能是舍生而取义。

6.21子曰:“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

【译文】孔子说:“诗人痛恨它,不能沉默不语;我痛恨它,不能藏在心中不说。”

【感悟】面对黑暗或者非正义的事情,作为坚守正义的人,就要大声疾呼,投笔从戎,在茫茫的黑暗中,当一盏指示正义方向的明灯。

6.22君子曷为为《春秋》?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译文】孔子为什么修订《春秋》?是因为治理乱世,回归正道,没有比《春秋》更接近的了。

【感悟】作为有正义感的人,要利用一切资源,坚决披露历史真相,让正义的事业在史册中永放光芒,让丑恶的面目在历史长河中永远被后人唾骂。

6.23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译文】孔子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作所为以见其是非善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

【感悟】这就是在位者害怕的原因。如果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传承是非善恶,让善行得到最大限度的褒扬,让丑陋得到最大限度的鞭挞,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对在位者颇具威慑的文化氛围。

6.24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他的私室里发表言论,如果是好的,即使在千里之外也有人响应,何况是近在身边的人呢?如发出不善的言论,则千里之外的人也会违背他,何况是近在身边的人呢?”

【感悟】人最怕自己做好事没有人知道,其实不需担心,只要你持续地努力做好事,老天爷都会知道,何况身边的人呢?

6.25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

【译文】孔子说:“不是自己所应经历的困境,却为了欲望而受困,必招致身败名裂的恶果。不是自己所应后退的据点,却后退以安身,必招致身家危殆的恶果。”

【感悟】不该得而得,不该行而行,这就是不合宜。如果总是喜欢走夜路,哪会不遇见鬼呢?

6.26子曰:“虽受屈而不毁其节,志达而不犯于义。”

【译文】孔子说:“虽受委屈也不能失去气节,志向实现了也不能有害于义。”

【感悟】人最难做到的,是任劳也能任怨。如果能做到任劳任怨,那么不是君子,就是圣人。

6.27子张曰:“仁者何乐乎山也?”子曰:“夫山者,恺然高。”“恺然高,则何乐焉?”“山,草木生焉,禽兽畜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无私与焉。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乐于山也。”

【译文】子张说:“为什么仁者乐山呢?”孔子说:“山,岿然高大。”子张说:“山高,有什么可喜欢的呢?”孔子说:“山,草木茂盛,鸟兽繁衍,财用所出,正直而无私,四方之民都可取用。正直无私,兴吐风云,往来通达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润泽,万物得以生长,百姓都能享受到恩惠,这就是仁者都喜欢山的原因。”

【感悟】圣人之所以效法于山,就是山具有君子的崇高品德,其最核心的就是正直无私。正直无私,是任何人都能从山中各取所需,但山却毫无索取。

6.28定公问曰:“周书所谓‘庸庸祗祗,威威显民’,何谓也?”孔子对曰:“不失其道,明之于民之谓也。夫能用可用则正治矣,敬可敬则尚贤矣,畏可畏则服刑恤矣。君审此三者以示民,而国不兴,未之有也。”

【译文】鲁定公问:“《尚书·周书》中说:‘用当用之人,敬当敬之人,威当威之人,使人各尽其才’,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不失为君之道,明确地告诉民众。用可用之人则国家大治,敬可敬之人则崇尚贤能,畏可畏之人则遵守刑法。国君能审知这些方面来昭示百姓,而国家不兴旺的,还未曾有。”

【感悟】这一条回应了第一条,天下能否得到治理,关键是用人。如果人人具有优秀的史官的品德,凡事公正无私,那么孔子心中的理想国就能实现了。

6.29言不惭、行不耻者,孔子惮焉!

【译文】言论上不需要羞惭,行为上不需要羞耻,连孔子都会敬畏啊!

【感悟】什么叫心底无私天地宽?那就是做到“言不惭、行不耻”!

6.30曾子曰:“响不辞声,鉴不辞形,君子正一而万物皆成。夫行非为影也,而影随之;呼非为响也,而响和之。故君子功先成而名随之。”

【译文】曾子说:“音响不会拒绝发出声音,镜子不会拒绝鉴照事物形体。君子端正一个根本而万物都会随之成功。人的行动不是为了留下影子,而影子却始终随着人的行动。呼喊不是单纯为了发出声响,而声响却伴随着人的呼喊。因此,君子先成就功劳,而名声会随之而来。”

【感悟】优秀的史官以手中之笔,书写历史,褒贬乾坤。如果每个人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不是为了在史书上留下“影子”,还担心什么“董狐之笔”呢?

【点睛之笔】

坚守正直,捍卫生命的“脊梁”

电视剧《脊梁》的主题曲中唱道:

有脊梁不塌方:虎有脊梁敢称王,人有脊梁腰杆硬。顶天立地响当当,铁脊梁啊钢脊梁,军人脊梁最坚强,擎雨雪啊擎风霜擎起民族魂。

脊梁也叫脊柱,一般指支撑人体独立的脊椎骨。脊骨严重突出或病变,这个人直立就有问题。

一个人没有脊梁,就会无法直立;一个民族没有脊梁,这个民族就会消亡。一个人如果精神上没有脊梁,就会患上软骨病;一个民族缺乏精神支柱,同样也会走向死亡。

在历史长河中,因为有了很多“董狐笔”,有了这么多的民族脊梁,才使中华民族迈过了一道道的坎,走向一个个的新的辉煌。

从“董狐笔”下激发出来的,是一个人的正直,一个人的正义。没有了正直正义,一个人就如同没有了脊梁,一个民族也就没有了脊梁,没有了脊梁,再好的发展成果也是守不住的。

坚守正直,是捍卫生命的“脊梁”!

为了捍卫生命的“脊梁”,多少人前赴后继,赴汤蹈火,目的是让千千万万正义的“脊梁”,支撑起这个民族走向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坚守正直,就要像董狐一样,敢于坚持正义,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坚守正直是非常难的,因为他要直面挑战强大的既得利益者。这些人把握生杀大权,把握舆论导向,如果没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无畏气概,是很难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

坚守正直,就要像屈原一样,敢于追寻真理,即使魂断汨罗也无怨无悔。“路漫漫其修远兮”,求索真理的路途充满艰辛和风险,加之世俗的眼光并非人人是真理的认同者,因此求索上下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孤独前行,没有过人的忍耐力是无法做到的。

坚守正直,就要像董宣一样,敢于秉公执法,即使泰山压顶也视若等闲。与“董狐笔”相对应的,是东汉光武帝年间的“强项令”董宣,斩杀了违法乱纪的当朝公主的家奴,即使皇帝命人强按他的脖子向公主认错,他都百折不弯,誓死也不低头!

当然,历史上坚守正直的生动例子有很多,表现的形式也不同,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宁可不要生命,也要捍卫生命的“脊梁”。没有生命的“脊梁”,人活着就如同行尸走肉,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时至当下,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坚守正直。

坚持你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并能公开反对你坚信是错误的东西,不畏强势,敢作敢为,这样才是捍卫了生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