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子未语:半部《论语》在民间
4298200000008

第8章 至礼(2)

【感悟】婚姻是人的终身大事,古人用最隆重的礼节来主办,让人们知道婚姻来之不易。今人离婚率这么高,是否要学习古人的礼仪呢?

7.18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译文】孔子终于把父母合葬于防,之后他说:“我听说,古时的墓地上是不积土为坟的。现我是个四处奔波的人,不可不做个标志。”于是就在墓上积土,高四尺。孔子先回家,弟子们还在墓地照料,一阵大雨后,弟子们回到家。孔子问他们:“怎么回来这么迟?”弟子说:“防地的墓因雨而坍塌了。”孔子没作声,弟子们连说了三遍。这时,孔子伤心地流下眼泪,说:“我听说过,古人是不在墓上积土的。”

【感悟】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不知道父亲墓地在哪儿。他在母亲去世出殡时,停灵在五父大街,终于获知父亲墓地所在,完成将父母合葬的心愿。至于雨水过大而使坟墓坍塌,倒是没有像孔子说的违背礼仪那么严重,算是一场自然灾害吧。

7.19子贡曰:“昔者夫子之丧颜渊,若丧子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

【译文】子贡说:“以前夫子哀悼颜渊,不穿丧服,如同丧子,哀悼子路时也一样。我们悼念夫子,就像悼念父亲一样,也不穿丧服。”

【感悟】这反映出孔子与弟子们如父子般的关系,这一点确实让人叹服。

7.20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丘也贫,无盖;于其封也,亦予之席,毋使其首陷焉。”

【译文】孔子养的狗死了,让子贡去埋葬,说:“我听说,旧的车帷子不扔掉,是为埋葬马时用。旧的车盖不扔掉,是为埋葬狗时用。我很穷,没有旧的不用的车盖。在培土的时候,也给狗盖上席子,不要让土直接埋狗的头。”

【感悟】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众生,尊重人类,尊重自己。孔子连看家狗死后,都这样恭敬地埋葬它,何况是对人的恭敬了。

7.21孔子食于季氏,不辞,不食肉而飧。

【译文】孔子在季氏那里吃饭,主人不行推辞之礼,孔子也以非礼相答,尚未食肉就说吃饱了。

【感悟】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还要加上这一条:“非礼勿食。”当今某些人弄得杯盘狼藉,非礼而食的太多了。

7.22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吾语女乎!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子张复问,子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酬酢[chóu zuò]:宾主互相敬酒。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缀兆[zhuì zhào]: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列位置。、兴羽钥羽钥:同“羽籥”。古代祭祀或宴飨时舞者所持的舞具和乐器。、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

【译文】子张问政。孔子说:“师啊,我之前不是教过你吗?那些知礼仪懂音乐的人,只需在从政过程中运用这些礼乐就行。”子张复问,孔子说:“师,你以为只有铺设几筵,升堂下堂,献酒进馔,举杯酬酢,才算是礼吗?你以为只有在行列位置上扭来扭去,挥动舞具乐器,敲钟击鼓,才算是乐吗?其实,说到做到就是礼;做起来又使人快乐,就是乐。君子只要在这两点上下功夫,不需多么费劲,天下就会太平。”

【感悟】什么是礼乐?孔子说:“说到做到就是礼;做起来又使人快乐,就是乐。”真是言简意赅!从政者最忌说到做不到,做到的又让百姓痛苦。

7.23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

【译文】孔子说:“射箭的人怎样使射箭和音乐相配合?又使音乐和射箭相配合?这是难做的事。按照音乐的节拍发射,发射出去而正中靶心的,大概只有贤者才能做到吧!如果是不肖之人,他哪里能谈得上射中呢?”

【感悟】古人射箭,既是一种礼仪形式,也是一种交往之道。它考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有心无旁骛、心境清净的人,才能依据音乐节拍,射中靶心。

7.24定公问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孔子对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说:“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祖时一定要祭祀上天,为何呢?”孔子回答说:“万物来源于天,人又来源于祖先。郊祭,就是规模盛大的报答上天和祖先的恩惠并反思自己根源的礼仪,所以祭祖时要配祭上帝。上天显示征兆,圣人取法这些征兆,举行郊祭是为了显明天道。”

【感悟】这段话的核心是:“天垂象,圣人则之。”“则”是效仿。天地万物各自按照其规律运行,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要很好地利用这些规律。说到底,学习不光是靠书本,而是靠勤奋、善于观察和学习。

7.25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盖不忘故也。”

【译文】孔子到少源之野游览,看到一位妇人在水塘边哭得很伤心。他派弟子前去询问说:“您为何哭得这样伤心呢?”妇人说:“我刚才割草时把簪子遗失了,所以悲哭啊。”弟子说:“割草不小心遗失了不是很值钱的簪子,没必要太悲伤啊。”妇人说:“我并不是为丢失簪子哀伤,而是不能忘记送我蓍簪的故人。”

【感悟】物轻情意重!蓍草制作的簪子不值几文钱,但那份情感却是终身难以忘怀的。

7.26子曰:“夫易之生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以生。”

【译文】孔子说:“阴阳相合产生人类、禽兽、万物和昆虫,因类不同,各有其生成方式。”

【感悟】芸芸众生,各有各的生活方式,存在就是合理。人类要想很好地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就要寻找最适合发展的和谐共生方式。

7.27子曰:“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译文】孔子说:“回去吧!君子虽隐居林泉,但声名显著。不必故作矜持而自然端庄,不必故作严厉而自然威严,不说什么而人民自然相信。”

【感悟】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了“至礼不让、至赏不费、至乐无声”,就会“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那么无论居住在哪里,都会像芝兰一样芬芳,并感染到周边的人和事。

【点睛之笔】

知礼守礼,重树民族的自信

有一次,孔子去卫国,学生冉有驾着车。刚进卫国时,孔子看到人来人往,感慨地说:“这里人丁兴旺啊!”

冉有请教老师:“人口多了,那该怎么办?”孔子说:“要让大家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后又该怎么办?”孔子说:“要办好教育,教化他们。”

冉有明白了。他没有替我们再问:办教育,行教化,又该怎么办?因为孔子言传身教了。

孔子是办教育的典型。在春秋之前,教育被公权高度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作为办“私学”的鼻祖,如同当今教师走穴,是应被禁止的。好在那时社会混乱,道德沦丧,当政者自顾不暇,也不管孔子去办私学,反正不造反就行。

再者,孔子办学传授“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有的说是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在六艺中,“礼”的教育是放在第一位的。

礼是什么?内涵很丰富。首先是个人的自我修养,自我养成的思想品德。在此基础上,社会抽丝剥茧,约定俗成,总结提升后,成为社会生活中大家应共同遵守的社会道德。

社会道德建立起来后,逐步形成各种制度规范,以及为了表现这些规范的外在仪式,即礼仪礼节的具体形式等。因此,有人将“礼”总结为“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我认为有不妥之处,就是将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割裂开来。其实,两者是两位一体、一体两面、不可明确区分的。

那么,礼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提高个人的自我修养,并由此内化成为自身的文化精神。只有这种精神的存在,才会形成全社会的公共文化道德,才能成为强大的制度活力,才能为社会所认可并推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进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不一定会知礼节,衣食足也不一定会知荣辱!关键在于当政者之教。这就是孔子说的“教之”。

如何“教之”?除了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一句话或一道命令就可做到的,而是要经过几代人的奋斗。

我们要奋斗的,就是要从小教起,从小培养社会的正确道德观。从小“教之”,古人说,三岁定八十,即从小养成的重要性。

而今,幼儿、小学阶段道德教育的缺失,既有社会急功近利的因素影响,难道跟社会的诚信缺失没有关系吗?

这个社会,谁也不要当裁判,谁也不要指责别人!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