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地处三峡库区,扼长江黄金水道之要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唐代以来,民间就传说这里即是人死后灵魂归附的地方,千百年来留下大量的历史传说与文物古迹。这里也是《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古典名著中“阴曹地府”、“鬼国幽都”之所在。
鬼文化产生的历史可谓久远,自人类文明起源,鬼文化就已产生。在欧洲,吸血鬼的传说源远流长,以吸血鬼为题材的影视大片更是风靡世界;在美国,万圣节也就是鬼节,从原来的打鬼文化到现在的装鬼文化,它已成为西方社会现今最具刺激性、最为活跃的含有恐怖文化的狂欢节日,仅次于圣诞节。在洛杉矶的迪斯尼乐园,在好莱坞的环球影城,都设有鬼屋,以便人们享受“刺激”。
无论是神奇怪诞的民间传说还是群魔乱舞的狂欢节日,抑或遍布世界的鬼蜮魔界,世界各国皆有自己独特的“鬼文化”呈现。
丰都鬼文化资源的另类性,注定了其独有的旅游价值。关于鬼城文化,世界各国皆有,至于鬼故事,从诙谐到恐怖,更是无处不在。然而,仅就一城一地,内容如此集中,形式如此多样,从宗教到民俗,从文学到艺术,从戏曲到诗歌,从雕塑到绘画,从饮食到杂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具者,环顾世界,实属罕见。丰都鬼城实际上是汇聚了儒、道、释多种传统文化的民俗风情宝库。丰都鬼城文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封建迷信,而是举世公认的一种传统民俗现象,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社会文化和地域文化,是千百年来“鬼文化”的集大成者。
一个阴霾密布,冷风瑟瑟的上午,在经历了夜以继日的急行军后,我们一行风尘仆仆地抵达丰都。蒙蒙细雨中,在鬼城之巅,丰都县旅游局局长向我们不无担忧地诉说着鬼城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惑与无奈。
首先,在“鬼文化”的开发挖掘方面,鬼城备受责难。丰都县原本打算斥资2亿3000万人民币,在被淹没的老县城旧址上,用五年时间打造一个全新的鬼城。但是,就在该项计划实施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在2006年6月的《焦点访谈》栏目中播出了《鬼文化还是鬼把戏》的一期节目,披露城中存在大量抽签、算命的摊位,到处游荡着“李半仙”、“赵神婆”,风景区则充斥着各种阴森森的鬼魂形象,旅游纪念品则是一堆堆的妖魔鬼怪面具和各种包涵测字打卦、因果报应的书籍。最后,节目提出质疑:这样的景区究竟是宣扬封建迷信还是地方民俗?
事后,丰都县政府表示,央视的有关采访是片面的,并指出丰都的“鬼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封建迷信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由于央视的巨大影响力和权威性,丰都旅游业发展还是因此陷入了死胡同,步履维艰。其实此前,丰都也曾为了规避“鬼”字带来的负面效应,打出过“中国神曲之乡”的旗号,无奈神曲之号影响甚微,很快便不了了之。
其次,在旅游产品打造方面,鬼文化内容广博庞杂,单一的旅游产品,并不能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如何彻底改变丰都目前存在着的“就鬼说鬼”现象?如何立足东方文化,以丰都“鬼文化”为原点,博采众长,让丰都旅游业迈上新的台阶呢?
最后,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一方面与整个长江三峡旅游衔接不够,另一方面现有管理体制较为混乱,高素质管理人才也较为缺乏。
丰都官员对鬼城发展的诸种困惑也让我们感同身受,不禁在心里暗暗发问,鬼城究竟该“鬼玩人”还是“人玩鬼”?
一路走来,凭借对三峡库区资源的了解和积累,结合丰都的发展现状和特色,我们意识到,鬼城未来发展的最佳模式,就是要打造三峡旅游的主题娱乐城区,成为中国的魔幻体验之都。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与深入探索,丰都鬼城未来发展的轮廓逐渐在我们的头脑中清晰起来。
以丰都名山的“鬼城休闲主题公园”作为核心体验平台,构筑“东方谜城,魔幻之都”。它是以中国鬼文化为特色,化阴森恐怖为休闲娱乐,是具有唯一性、权威性和独特旅游魅力的另类主题旅游区。项目主要包括鬼城广场、鬼城乐园、主题酒店、餐饮街和电影宫,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
要素配置也要更趋新颖另类。以鬼文化为主题的“丰都鬼宴”、旅游商品、酒吧餐厅、购物商街、酒店客栈,形成面向猎奇人士的全方位体验平台。
还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以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东方万圣狂欢节(万圣狂欢节在东西方鬼节期间举行);百鬼巡游化装舞会(鬼面具节),并伴以日常性的主题化装晚会;世界恐怖电影展,世界著名的恐怖电影,如西方的吸血鬼片、东方的神怪传说,全天滚动播放。
2007年阳春三月,丰都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一条《丰都鬼城谋建东方迪斯尼》的消息见诸各大报端,备受大众关注。消息称,丰都鬼城将借鉴美国迪斯尼的技术和经营模式,计划投入三亿元,把丰都鬼城打造成以全球旅游市场为目标的主题公园——中国丰都大乐园。
这无疑带给世人一份惊喜与期待,丰都鬼城建设成为“三峡主题娱乐城区”的战略构想正在日益变为现实。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丰都官方有这样的雄心与魄力,鬼城一定会以全新的姿态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不仅能为丰都县旅游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可成为三峡旅游线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在新三峡旅游的蓝图上一枝独秀,独步江湖。
6.千载遗存星月交辉
千载遗存沉江底,一串珍珠出平湖。
三峡调研期间,我们所见所闻最多的数字莫过于“175”。
“175米”是三峡工程蓄水后的最高水位线,也是一道关乎生死存亡的生命线。正是因为这个“175”的标记,三峡库区要移民140万人,要淹没632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11座县城、277个乡镇、1680个村、6301个组,需要全部搬迁重建;也正是因为这个标记,无数代表长江文明和巴楚文化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将永沉水底。
为了延续长江文明与巴楚文化的历史文脉,为了让后人能够继续感受它们的博大与精深,国家耗费了巨大的人力与财力,对三峡沿线的1074处历史文化遗迹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使得千古文明得以留存与传承。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颗璀璨明珠,便是云阳张飞庙、忠县石宝寨、涪陵白鹤梁。
长久以来,我国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一直是一对巨大的矛盾。文物保护工程历来只注重原址原貌的恢复,对于旅游价值的开发则较为忽视,尤其是周边的旅游配套工程更是严加控制,这自然便引出文物保护工程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那么,投资如此之巨,耗时如此之长的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究竟该成为三峡旅游中的鸡肋,还是黄金水道上的宝贝?
背负巨大的疑问,我们一行开始了张飞庙、石宝寨、白鹤梁的考察之旅。
江上风清,巴蜀胜景。
溯江而上,在领略了巫峡的秀美、瞿塘的雄浑后,澎湃的激情渐趋平静,一如三峡从蓄水前的江涛汹涌到而今的平湖潜流。
两岸红叶烂漫,游艇上闲适暇逸。缓缓前行中,忽见一处江岸绿树葱郁,亭台矗立,飞阁流丹,台下石壁上“江上风清”四个斗大题刻,远远清晰可见,便知已到了张飞庙。
张桓侯庙,俗称张飞庙,1700年前为纪念三国蜀汉名将张飞而建,是长江上灿若星河的历史遗存之一,因倚壁而建,飞峙江边的独特建筑风格而被誉为“巴蜀胜景”。
整个张飞庙建筑风格布局严谨、造型雄奇、廊接殿通、高低错落,既有轩敞高朗的殿宇,又有幽静雅致的庭院,充分展示出渝东古建筑的高超技艺。特别是山门的设计和处理独具匠心,它打破正南正北的传统平面布局办法,大胆地采用“歪门邪道”,让山门和门楼侧向西北,错开近在咫尺的山梁,让视线深远、宽阔。但老百姓则更相信另一种传说:张飞永远心向蜀汉,庙门也要正对着成都的方向。
庙门上是长达64字的“川东第一长联”——“卅里风,舟船助顺,直与造化争权,况淑气东来,定能焕刁斗文章,落花随水留樯燕;万人敌,召虎侔踪,自是忠诚扶汉,从惠陵西眺,得无念故宫禾黍,望帝有心托杜鹃”。涵括张飞一生的功过得失,更添几分历史的沧桑悠远。
庙内著名文人墨客的诗词书画、石碑木刻,远自汉唐,近迄明清,珍品繁多,琳琅满目,素有“文藻胜地”之称。正是因为这些稀世珍藏,2001年张飞庙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台高倚凤凰山,英烈勋名未易攀。天下三分扶汉室,军中一怒释严颜。蜀江波暖沙鸥浴,楚塞风清战军闲。千古传布能重士,长留香火翠微间”。
最初的张飞庙雄踞于云阳长江南岸的巨崖之上,背倚浓荫蔽日、万木葱茏的凤凰山,依山取势,层层叠起,殿宇巍峨,气势恢宏,朱楼碧瓦倒映江流,火珠鸱尾直接蓝天,清末著名书法家彭聚星手书的“江上风清”四个大字高悬在面江庙壁上,更显示出庙宇的庄严、肃穆之气。
由于原址属于三峡水库淹没区,为了完整保护张飞庙遗迹,国家对其实施了整体搬迁方案。自1998年至2003年,历时五年之久,张飞庙的迁移成为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地面文物搬迁级别最高、距离最远、投资最大的一项工程,同时还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
现在的张飞庙距离原址约30公里,与云阳新县城隔江相对。整个搬迁保护工程遵照文物移迁原则,按原有结构、形制、建筑工艺和原始材料迁建主要建筑及附属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新增了园林和文化设施。根据后人考证,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寄居张飞庙两年,遂又扩建了杜鹃亭和得月亭以志纪念。这些扩建工程使得“文藻胜地”更加名副其实,文武双全,“文武合庙”使之更具丰富的内涵和意境。
张飞在云阳,已经超越了单一的精神象征,而渗透进各行各业。从张飞庙出来,途经几条小街,随处可见有张飞酒、张飞牛肉、张飞刀具等各色商品出售。根据我们的策划,未来张飞庙周边还将延续张飞的传奇,构建独具张飞特色的三国文化旅游小镇,演绎无数张飞绣花、张飞审瓜、张飞画美人,张飞丈八矛的传说,张飞将成为云阳旅游的一张名片。
巴山夜雨,峡江探宝。
弃舟登岸,已是深夜。还来不及掸去身上的征尘,我们便在忠县旅游局同志的陪同下,去往石宝镇上一处茶社开始调研访谈。
石宝寨位于忠县城东37公里的长江北岸,孤峰拔地,琼阁层楼,飞檐展翼,气势雄伟,是“世界八大奇特建筑”之一,被中外游客喻为“江上明珠”。1979年11月国家旅游局批准对外开放,198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相传,女娲娘娘在炼石补天时,遗留下一颗五彩玉石,化而为印,故先前称作“玉印山”,之后因其来历不凡,尊称“石宝”。明末谭宏起义,据此为寨。相继在玉印峰顶修建庙宇,倚岩壁建起十二层楼阁,“石宝寨”由此得名。
石宝寨的价值在于它是我国仅存的几座高层木结构建筑中高度最高、层数最多的一座穿斗式建筑。整个山寨全由树龄逾千载的优质木材建成,采用穿斗结构,全部建筑竟未用一颗铁钉,峻峭耸立的塔楼与横成舒展的山巅古刹交相辉映,无论是轴线安排、大门位置,还是楼梯设计和外形处理,均别出心裁,匠心独运,独特的设计使其成为“世界八大奇异建筑之一”,也是国内仅存的几座保存完好的古代民间建筑之一。
访谈结束,天近午夜,无边细雨,道路泥泞。石宝寨保护工程正在紧张施工,道路更加坑洼难行。靠着手电筒昏黄的光线,一路踉跄,在旅游局同志的指引下,我们循着施工车辆的辙印,艰难地来到已是一片工地的石宝寨。
进入工地,隐约可见围堤之上,一座阁楼与小山融为一体,峭然独立,蔚为壮观。摸黑前行,想一睹石宝寨的雄姿。当把几只手电筒变成一束聚光灯后,终于得见石宝寨层叠耸立的轮廓,漆黑中小山如印,山前楼阁层立,气势巍峨。
三峡工程175米水位线的标志就在石宝寨大门口。鉴于石宝寨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建筑艺术等多重价值,国家文物局投入资金11亿元确定了就地保护的“护坡仰墙”方案:在寨楼不动的前提下,抬高寨门,并沿山坡周围修筑一圈仿山石的混凝土护坡大堤,阻挡江水浸泡;然后在护坡上修建1米高的仰墙,把整个山寨圈围起来,形成上部山体与下部堤身浑然一体的感觉,最大限度保护文物的原貌。
石宝寨对于石宝镇,已是名副其实的“宝贝”。随着旅游业的兴旺,镇上60%的居民都做起了旅游服务。按照我们的设想,石宝镇还将规划建设旅游商业休闲街,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当三峡工程四期蓄水到175米后,石宝寨将是四周碧水环绕,成为巨大的“江上盆景”、“水中仙阁”和“三峡明珠”。游客可乘船远观石宝寨奇景,也可从旅游码头上岸入寨,到旅游街上休闲购物。到那时,石宝寨将会更加神奇迷人。
江岸把酒,涪陵览胜。
高峡平湖,波澜不惊。船上一夜无梦,晌午时分便已赶到涪陵。时不我待,甫一登岸,访谈旋即开始,在江岸边的一家滨江酒馆,边吃边聊。
涪陵之名得自涪水(乌江),因古代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得名。涪陵物阜民丰,人文厚重。涪陵区长将其旅游资源归纳为六大特色文化——巴国文化、水文文化、易理文化(程颐在此校点易经)、榨菜文化、核工业三线建设文化、会展文化。其中声名最为显赫的便是水文文化的载体——白鹤梁。
白鹤梁,涪陵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属造山运动自然形成,形似卧伏长江的巨鳄。其绵亘1600米,梁脊宽约15米,自西向东延伸,呈一字形与江流平行,冬显夏隐,因出水期常有白鹤翔集栖息于此而得名。
白鹤梁的真正价值还在于江中石梁上的丰富题刻。
被誉为“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白鹤梁题刻,自唐广德元年至今逾1200余年,共发现有174段。历代骚人墨客如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都曾题刻其上,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凡三万余言,题意隽永、书法绝妙、刻工精湛、保存完整,堪称水下碑林。
尤其珍贵的是在这1200多年间,长江上游每个枯水年头的最低水位,一代又一代的先人都刻石鱼留下了真实而精确的记载,使之成为举世罕见的古代水文资料库。它为长江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为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成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动工兴建,提供了确切可靠的科学依据,可见“白鹤梁题刻”的科学价值之高。
酒足饭饱,我们步上江岸,远眺白鹤梁。只见两条巨大的管道自滨江大道斜入江中,据涪陵旅游局长讲,这便是将来进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通道。
三峡工程蓄水后,白鹤梁将永沉水底。为了保护这一国宝,自1993年起,国家便组织专家开始论证、设计白鹤梁题刻的保护方案,最终选定“无压容器”保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