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旅游时代:中国旅游战略大变局
4277300000007

第7章 重整河山(4)

原来的大昌古镇紧依小三峡,占地只有43亩,“四面可通话,一灯照全城”,人称“袖珍古城”。古镇虽小,却承载着1700年的历史文化,一部“湖广填四川”和“三峡工程”移民的轮回史,在这里熔铸成中华移民文化最鲜活的读本。目前,她保存了三峡地区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古镇内建筑多属砖木结构,大多为四合井院,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古朴幽雅,在这里江南建筑文化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她与云阳张飞庙、白鹤梁古代水文题刻以及石宝寨齐称三峡库区地面文物的“四大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四方风云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步入一片“古镇复制区”的工地,穿梭于千年黄桷树、温家大院、古镇宗祠这些历尽沧桑的旧建筑之间,古镇千年变迁的兴衰史不禁涌上心头,而眼前的景象却是人去楼空,唱起了“空城计”。

行将登舟返程之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在镇门前,回眸凝望,感触良多。大昌是移民们的大昌,解决移民就业是当务之急。目前唯一的方法是发展旅游业,通过发展古镇旅游来解决移民的生计问题。大昌是移民文化的载体,是移民文化的活化石,大昌古镇要以‘移民文化’为主题进行打造;古镇大昌又是最佳的休闲旅游载体,是游完小三峡后的归属之地,是巫山打造旅游目的地的亮点和品牌。

烟雨红霞飞,问郎几时回?朝朝阳台梦,峡江沐春晖。夜幕降临,夜曲悠扬,麻辣的火锅,辛辣的烈酒,激情的表演,魅力四射,令人沉醉不知归路。大快朵颐之后,便是一场由巫山人自编自演,充满浓郁地方特色,反映当地民俗风情的“巫山之夜”大型文艺表演。先是重庆旅游局随行领导技痒难耐,现场高奏一曲;后有我们的三位小伙主动请缨,参与“迎娶新娘”,虽经千辛万苦,但终于“人人抱得美人归”。一时间欢歌笑语,情满巫山。

每一个人都被这高涨的热情深深感染,对这种演出形式都纷纷给予了高度评价。因为一台大型演出远不只是解决“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问题,如果做得好,它极有可能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成为发展旅游最具魅力的一张名片。人们不正是在《梦回大唐》中记住了西安,在《纳西古乐》中感受到丽江,在《大宋千古情》中体验着杭州吗?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高峡平湖时代,巫山的世界“殊”,究竟“殊”在哪儿呢?

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巫山就“殊”在已经具备了实施休闲化旅游的基础,高峡平湖的舒适、巫山云雨的浪漫、豪华游船的享受,旅游的升级潜力都已在眼前,其魅力和前景都不可限量。

对内,巫山要深挖软实力,打好文化牌,以神女文化为魂,以生态景色为形,以休闲带观光,以观光促休闲。首先利用现有的巫峡、小三峡、小小三峡等自然景观巧妙演绎历史上的神女文化,打造一个原生态的“东方伊甸园”;其次依托大昌古镇,深度挖掘移民文化,建立一座移民古镇,再现远古的三峡民俗生活;最后以“云城”为定位彰显巫山文化之美,最终将观光型的巫城转换为休闲型的“云城”,成为游客心中的休闲目的地。

对外,巫山要成为三峡旅游“金三角”的强健之心。以巫山为中心,联合巫溪、奉节构建三峡旅游的“金三角”,辐射带动周边区县和外围景区。在“金三角”的融合中,巫山完全可以成为一个集散中心、服务中心、高端休闲中心、特种体验中心,最终成为一颗强健之心。

4.中华诗城文化飘香

托孤白帝城、诸葛八阵图、行吟草堂湖;瞿塘收万壑、天坑地缝行、夔门天下雄。

奉节,一部人文与自然的雄壮交响曲。

“百里三峡,千年诗城,万古夔门”刚到任的奉节县长简明扼要地概括出奉节在三峡旅游中的特殊价值。

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奉节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但也最为雄伟险峻。素以“镇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著称,故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雄伟气势。峡内南北两岸峭壁千仞,如刀砍斧削一般,江流汹涌于宽仅100余米的狭窄江道之中,奔腾湍急,舟行其间,云天一线,顿生“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之感。

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夔”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凶猛的独角奇兽。夔门,扼瞿塘峡两端入口,两侧断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形如门户,亦称瞿塘关,山岩上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江水劈此一门,浩荡东泻,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名句。两岸嵯峨壮丽气势磅礴的赤甲山、白盐山分峙左右,滚滚长江从数百丈高的摩天峭壁下咆哮而过,卷起千堆晴雪,江面最窄处,仰望碧空犹如一条蓝色麻绳。白居易在《夜上瞿塘》一诗中赞咏,“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水深流急,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

一出夔门天地宽。对川人来说,夔门是混合着苦乐与梦想的象征之门,是实现飞升一跃的龙门,难以胜数的川人正是从这里壮怀激烈地走出盆地,肩挑日月,脚踏江山,化虫为蝶,化鱼为龙。

川人留川磨成牛,川人出川惊海内。出川,对川人来说是意味深长之举,就像闪电滑出云端,隐伏着坚韧的骚动和激烈的诗情。出川的时刻,就是出招的时刻。司马相如、扬雄、李白、苏轼、杨慎、李调元、张大千、郭沫若、邓小平……有谁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轮骄阳?

他们伴随着历代骚人墨客从这里进进出出,为奉节留下多少千古绝唱。

陪同调研的导游赵贵林先生,是诗城博物馆的馆长,据他介绍,奉节是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极为罕见的诗城。历朝历代,上千位诗人曾在奉节游历、寓居或做官,并留下了一万多首诗作。这些诗人中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杜甫、李白、刘禹锡。

李白在奉节写下天下第一快诗‘朝辞白帝彩云间’;杜甫在这里写出天下第一律诗‘无边落木萧萧下’;刘禹锡在这里写就天下第一情诗‘东边日出西边雨’。仅凭这三首诗,奉节就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作诗城。

除李白、杜甫、刘禹锡之外,到过奉节的历代著名诗人还有陈子昂、王维、孟郊、白居易、苏轼、苏辙、王十朋、陆游、范成大、杨慎、沈庆、王士祯、张问陶、郭沫若、贺敬之、刘征等,并留下众多传世名篇。

这些灿若星辰的诗人以传唱千古的诗作,为奉节绘就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长卷,构筑出一部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经典。纵观世界诸多诗城,在高度、广度、深度、长度上,又有哪一座能与奉节媲美?

正如地下的矿藏只有采掘出来,经过加工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一样。令人遗憾的是,奉节深厚的诗歌文化资源既未得到充分挖掘,也没有找到最有效的表现样式。除了矗立在诗城广场上冷冰冰的几尊诗人雕像外,就只有竹枝园里的十几通诗碑了。除此之外,游客已很难再感受到诗歌文化的氛围。既没有能感悟古典情怀的体验载体,也没有能让诗人们相互激荡的交流平台,甚至没有一个能够代表诗城文化的景观,更缺乏一种充满诗意的文化氛围。

如何破解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怎样打好文化牌?大家已兴奋地预感到,奉节极有可能是这一课题的极佳突破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浸润在奉节的山水间,我们继续前行。

多数山水只可用来观光,不多山水可以用来休闲,而极少山水才可以用来体验。神奇的天坑地缝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天坑,垂直高度达666米,是世界上深度和容积最大的岩溶漏斗。坑口四面绝壁林立,如斧劈刀削,宏伟壮观。坑中有无数幽深莫测的洞穴和一条条汹涌澎湃的暗河。

地缝是两座平行山峦间凹下去呈“V”字形的一条大裂缝,全长37公里,最深处达900米,是世界罕见的“一线天”景观。

在天坑的坑口上,架着一根钢丝并且立了一块高高的石碑。阿迪力从这根钢丝上走过去后,在那块石碑上写下了一句话:“只要鹰能飞过去的地方,架上钢丝,我就能走过去!”碑上还有两个遒劲飞扬的大字:飞渡。

大家都被深深打动了,纷纷倚碑而立请摄影师拍照留念。

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大家纷纷惊叹,天坑地缝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景观。世界各地的大峡谷,我们也见过许多,但似乎都不能与之相较。天坑地缝的价值是多重性的,既有极高的科考探险价值,是开展特种旅游的绝佳所在;又有极高的自然审美价值,是一个能让人神思飞扬的地方。大家建议,开发上要大视野、大手笔、大投入,面向世界市场,面向高端游客,高举高打,才能做出一篇大文章。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凌登赤甲山顶,立于望龙台,近观夔门,远眺峡江,俯瞰白帝,万里江山尽收眼底,峡深水急的江流,绵延不断的山峦,构成一幅极为壮丽的画卷。

夔门天下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是一片被文化与诗情深深浸润的山水。自然与人文的珠联璧合,正是这方峻山秀水的永恒魅力。千年以降,倾倒无数文人骚客吟诵至今。

正是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力量将奉节打造成了一块诗歌的燧石,诗人们一到这里就能碰出灿烂的火花。

如果说昔日的三峡属于杜甫,属于李白,属于历朝历代的诗人墨客;那么今天的奉节就属于千千万万中国诗歌、中华文化的热爱者。

其实,文化尤其需要“反刍”。青少年时期,囫囵吞枣般“吃”进的许多精神食粮是不可能充分消化的。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生命体验,乃至进入特定情境,像牛一样反刍,才能品出其中的真昧,才能真正消化吸收。

二十年前,中国人在寒山寺看到日本游客焚香沐浴、顶礼膜拜,并高声吟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谁都搞不清楚原因。

后来,通过深入的研究后才逐渐明白,正如饮食消费一样,旅游消费也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形成若干阶段。“吃肉”是旅游业的初级阶段,游客注重的是观光,希望看到的景点多多益善,这个阶段旅游的价值还十分有限;“喝汤”是旅游业的中级阶段,游客注重的是休闲,要的不是大块吃肉,而是慢火靓汤,此时那些具备鲜明休闲特质、文化特色的景点日益受到青睐,旅游价值随之大大提升;“闻香”是旅游业的高级阶段,游客不仅关注景区的深厚文化底蕴,更注重心灵的独特体验,具有体验价值的旅游景区发展潜力往往大得惊人。一些游客甚至愿意花上百元去吃一碗面,事实上他们吃的不是一碗面,而是一种文化,一种体验。

日本经济的发展水平比中国领先几十年,所以在旅游消费上他们提前进入了“闻香”阶段。而中国旅游还处在多数人“吃肉”,少数人“喝汤”的阶段,但下一步也一定会走向“闻香”阶段。

现在,日本人为什么又跑到白帝城来闻香呢?

因为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气场,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气息。但这种气息的香味并不浓,只有少数心有灵犀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构成这个气场的就是这里独特的人文底蕴与自然山水。

毋庸置疑,奉节的山水本是一个可以“喝汤”和“闻香”的地方——就是可以做休闲,做体验,而不仅仅是观光。但今天奉节的旅游现状却仍然是按照“吃肉”的思维来开发、经营,结果自然是黄金当做黄铜卖。

这无形中又引出三峡的一大历史天问——奉节又该如何熬出一锅飘香世界的文化靓汤呢?

文化最伟大的力量乃存在于民众之中。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必定有一批倾心于文化的精英人物。后来,我们总结出的“蜂巢理论”认为,政府是蜂巢的搭建者,企业是蜂巢的经营者,而民众则是蜂蜜的酿造者,如果说普通民众是辛勤的工蜂,那么其中的文化精英则是蜂王。

走进奉节,我们惊喜地发现,一群三峡好人,正以一片赤诚之心,无怨无悔地守护着三峡的历史文脉。而这其中尤以赵贵林与魏靖宇两位先生创办的诗城博物馆和瞿塘关博物馆最具代表性。两位不图名利的花甲老人,都是只凭一己之力,倾全部积蓄,花数年时间,经千辛万苦才将博物馆创办而成。

两位三峡好人以创办博物馆的方式保护文化、经营文化,对于奉节旅游的发展,不仅仅具有精神感召意义,更具有示范带动、引擎驱动作用。

蜂巢如果没有成千上万的蜜蜂便毫无价值;旅游产业如果离开了广大民众的参与便无所作为。

调研中我们还有一个更深切的感受,也是三峡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个普遍性的困惑——旅游战略定位的缺失。当初,对于旅游产业高度重视的奉节,不是没有寻找过定位,而是未曾找到。

对于一艘没有航向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百里峡江奔来眼底,千载诗篇注到心头。奉节旅游座谈会上诗情画意的畅想,浪漫思想的碰撞,更印证了我们对“中华诗城”的定位。最后,大家高度认可,奉节的魂就是“天下第一山水诗城”,雄浑山水,诗城之名,睥睨天下,无出其右。

中华诗城正可助推奉节打好文化牌,熬出一锅飘香世界的文化靓汤。

自然资源越挖越少,文化资源却越挖越多。

时下,中国的旅游业已经开始走向“喝汤”和“闻香”的阶段,顺势而为,奉节应该乘机抢占文化高地、做强做大休闲游与体验游。“喝汤”看重的是文化营养,产品要有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香”关注的是心灵体验,景区要注重情境和氛围的营造。

围绕独特的山水资源,在旅游产品的打造上,重点要突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赤甲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境界正是许多人的渴求,这个制高点将带给游客全新的视野,把人文与自然、体验与观光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天坑地缝,另一个就是白帝城至草堂湖一带的诗歌文化体验平台。

以诗城为火锅,以人文经典与自然山水为原料,文化休闲与心灵体验相结合,诗歌和乐舞相结合,古典与时尚相结合,熬出一锅飘香世界的靓汤。让海内外的高端游客来到奉节后,既能品味到最具特色、极富营养的顶级靓汤,又能闻到沁入肺腑、陶醉灵魂的文化芬芳。

5.人鬼情未了体验恐怖美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哭时。”

如果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长篇巅峰,那么《聊斋志异》就是短篇之王。那些关于花妖鬼狐的传说,誉满中华,妇孺皆知,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恐怖是一种特殊的美,它往往能带给人们更深刻的生命体验。纵观全球,旅游经济的大潮风起云涌。在愈演愈烈的旅游浪潮中,各种另类主题的旅游开发也在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以“鬼文化”为主题的娱乐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置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狂潮,“鬼城”丰都是最具独特性的主题文化旅游目的地。在长江三峡旅游带上,它是一处荒诞不经的奇妙境界;在丰厚无比的大三峡文化积淀中,丰都鬼城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游丰都、逛鬼城,上名山,探地府,是大三峡旅游文化的重要环节和必备程序,也是大三峡旅游文化中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