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元月,武当山特区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总投资300多万元,由曾经拍摄著名纪录片《故宫》的央视高质量摄制组拍摄的九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问道武当》于春节期间在央视10频道播出。该片全面记录了武当山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玄妙飘灵的武当武术和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完美诠释出“中华精气神,荟萃武当山”的无穷魅力。赏云海,观飞雪;捕捉神奇景观,探寻千年传奇。大自然的神奇美景与厚重的历史传奇交相辉映,使整部系列片具有了强烈的视听冲击力,撼人心魄,耐人寻味,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对武当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武当·中华文化之旅”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
2009年6月,中央电视台和武当山再度携手合拍大型专题片《太极武当》,该片围绕“大道行武当,太极遍天下”的主题,以武当山太极文化为轴,邀请全国著名的武侠大师金庸、功夫巨星成龙和文化学者于丹等共同解读老子的《道德经》,演绎武当太极功夫,探讨太极养生之道。摄制组还走向世界,从全球3亿多太极拳习练者的身影中探寻太极的奥妙和魅力。
2010年,武当武术和武当山道乐两大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亮相上海世博会展演两个月,有230多个国家及地区领导人前来参观,每天接待中外游客达40万人次以上。这又成为对外宣传武当武术和武当文化的绝佳机会。
文化大戏,风生水起;文化武当,灿烂辉煌。
醒悟了的武当山人,在对待文化上的大气和开放让世人钦佩不已。同时,文化的魅力也让武当山旅游事业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高峰,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大旅游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使八百里武当熠熠生辉,“问道武当,感受神奇”正日益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热点共识。
大旅游黄金法则之八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延伸。
我们十年来的旅游策划实践证明,文化承载量越大的旅游项目,其效益释放量也就越大,效益的增长不是算术级数,也不是几何级数,而是原子裂变级数。
大旅游时代,旅游只有从经济的层面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才能做大做强,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过去,旅游者喜欢到热带海滨去休闲度假,“3S”(即Sunlight阳光;Sandybeach沙滩;Seawater海水)成为人们所向往的地方。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环境意识的增加,游客关注的热点,已经开始从“3S”转向“3N”,即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algia)”情结,使自己在融入自然中体验“涅盘(Nirvana)”的最高精神境界。从“3S”到“3N”标志着人类对旅游的需求已经开始从以身体享乐为主转变为以精神追求为主。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区域竞争中,文化常常可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未来中国的竞争是文化板块的竞争,谁能把握住每个板块背后的文化底蕴,谁就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中华崛起,文化复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永恒的。
现代化使地球日益成为一个一体化的村落,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反而使文化个性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保持各国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标志。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文化旅游开始起步。六年后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第一批12项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不仅满足了人们寻幽访古和感受自然的渴望,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全球性的文化交流。
大旅游时代,作为一个市场化、技术化、生态化、消费化和个性化的时代,文化蕴藏的巨大经济潜能开始爆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
正是基于此,无论是人文旅游资源还是自然旅游资源,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或地方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
由此可见,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正是中国旅游业的深厚底蕴和永久灵魂,是中国旅游业彰显无穷魅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持永久活力,实现巨大发展,傲立世界旅游强国之林的法宝。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也便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实践已经证明,“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施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紧密关联;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
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的本质特征,是民族的根与魂,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源泉,若无民族文化,民族旅游资源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地旅游业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是最美妙的东西也是最自然的东西;最珍贵的东西也是最古老的东西;最具世界性的东西也是最具地域性的东西;最具魅力的东西也是最具活力的东西。
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
文化为旅游武装了思想,旅游为文化提供了市场。旅游做精了实质上是在做文化。人就像是散落的珠子,可以随地乱滚,文化就似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了社会。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盲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僵化。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无法长久的,但有了文化经营不善的旅游则是一种浪费。
文化与旅游,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便没有(文化)旅游;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通过旅游在更大的平台上实现自己的现代价值,旅游利用文化实现自己的利益追求。在操作层面上,旅游应服从文化固有的法则,文化不能只一味屈从旅游的商业需求,最终搞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俗话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恰好说明了两者的关系。
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发扬,围绕旅游开拓相关产业,最终形成产业链,文化与旅游的价值才能充分显现。要开拓相关产业,则必须双管齐下:
其一,利用旅游产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开拓旅游产品的延伸产业,如全国各地都在争相开发的大型文艺演出。
其二,则是发挥旅游业的广泛拉动作用,良性发展配套产业,最终形成以旅游为龙头的优质产业链,如旅游对吃、住、行、游、购、娱的带动作用。
目前,我国旅游业有五种新的业态已经实现了旅游与文化两者的完美融合。
第一种,大型文化演出。例如阳朔的《印象刘三姐》、昆明的《云南映象》、丽江的《丽水金沙》、杭州的《宋城千古情》、西安的《大唐乐舞》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许多作品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
第二种,文化主题公园。过去,主题公园是在资源匮乏的城市开发旅游的一种方式,如深圳欢乐谷、民俗村、世界之窗;未来,文化主题公园的开发将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最大亮点。
第三种,创意文化街区。实现了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结合,如北京的前门文化街区、大山子798、宋庄;上海的田字坊、8号桥、海上海等街区。它们的大量出现是中国旅游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过渡的集中表现。
第四种,文化节庆活动。以往,旅游资源贫乏的城市为了发展旅游,就去人为创造节庆活动;现在,要想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就必须有自己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例如慕尼黑啤酒节、巴西狂欢节等。
第五,文化休闲基地。实现了时尚文化与旅游休闲平台的完美结合。例如近年来我们在很多大型旅游项目的策划中,提出的“四菜一汤”理论,即高尔夫、主题酒店、游艇、酒庄和温泉SPA,已经成为塑造高尚生活,接轨国际文化的重要载体。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阶段则是文化——经济产业。
大旅游时代,旅游文化已成为振兴旅游的推动器。官、产、学各界都已普遍认识到,旅游就是以一国、一地、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游客获取效益的文化经济,只有把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国旅游业吸引大、发展快、效益好。
当北京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中国元素开始成为世界时尚。大旅游时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以其神秘的东方气息、淳厚的人文内涵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开始迸发出难以抗拒的力量,迅速成为世界游客争相分享的文化“大餐”。
全球化时代,大国崛起,要有软实力;大旅游时代,旅游振兴,需靠巧实力。中国旅游业要走向全世界,成为国际性的旅游目的地,就必须要把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转变为世界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让世界游客通过形而下的“术”,来接受和领悟形而上的“道”。
只有把中国丰富的、独特的、珍贵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包装,使之转化为世界游客都能够享受的文化商品,才可以把悠久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传播到全世界,在收到良好文化效益的同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马戏、武术等文化艺术,只要通过设计理念上的创新、编排组合上的创新、高科技演艺手段的采用以及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等,都可焕发出蓬勃生机,对世界游客产生强烈吸引力。
大旅游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话。如今中国旅游市场大量出现的商业文化实践,已经显示出不争的事实:一是传统文化找到了与旅游产业的对接模式;二是传统文化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旅游业的六要素中,无论吃、住、行,还是游、购、娱,传统文化的身影已经无处不在。这就使文化不再是“搭台”的形式,而成为“唱戏”的内容。完成了这两个方面的跨越,中国旅游业就开始进入“卖文化”的时代。
旅游竞争实际上就是文化的竞争。依托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的现实路径。
然而,我们在旅游策划的实践中也注意到,利用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既要营造一种开放的民族文化大环境,又要科学把握民族文化的实质。
文化符号是物质化的文化内涵,其中最具有交流价值的是当地原住民的生产、生活、节庆、风俗等原生态的文化风貌。中外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成功实践证明,围栏里的民族文化开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注定不能长久。同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来自民族文化的深刻底蕴,最精华、最优秀的才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展示原生态的文化,必须要对民族文化灵魂的东西进行提炼、提纯和提升,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展现民族民间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有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每一个地域有每一地域特有的文化,每一个城市有每一个城市特有的性格。如何做到“近水知鱼性,隔山识鸟音”,准确解码地域文化,是关乎旅游项目开发成败的大事。
对于偌大一个中国,每个地域的文化底蕴更是五彩斑斓,源远流长。因此,如何吃透每一个地域板块背后的文化基因,并将其有效地整合、灌注到旅游策划之中,是旅游策划人的必修课。
旅游策划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注意捕捉特定的历史文化浸淫下形成的区域文化个性与社会经济结构及消费心理偏好,然后巧妙地将区域文化底蕴注入项目的理念(概念)开发及市场推广策略之中,以获取厚积薄发、石破天惊之效。昆明世博会推出“万绿之宗,彩云之南”的云南新形象;武夷山的“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申请世界双遗产的新定位;武当山的“问道武当,感悟神奇”的宣传推广策略等大量成功案例,都是我们在旅游策划中对地域文化准确把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