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旅游时代:中国旅游战略大变局
4277300000031

第31章 走上高高的兴安岭(6)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方面强调高举高打。首先,要创新发展草原经济,建设高端的“私人牧场”,吸引国内外高收入阶层的人群来此购买体验牧业生活,重新定义中国“贵族”标准;其次,将马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重振“三河马”的雄风,建立一个高端的草原马城,把世界马展馆、国际赛马场、私人马庄和骑术学校纳入其中;其三,以海拉尔成吉思汗文化园为起始点,用成吉思汗逐草四方,征战天下的故事贯穿其间,开辟出一条自助性质的“天骄之旅”线路,把呼伦贝尔主要旅游景区、景点串联起来;其四,以“驰骋草原,领略北疆”为主题,打造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自驾游公园,呼伦贝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自然景观精彩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三国边境漫长连绵、异国风情独特浓厚,此外还具有极端严寒的冬季气候条件,正是发展自驾游的绝佳之地;其五,冬季从海拉尔到阿尔山,设计一条“冰火两重天”的体验之旅,从白雪皑皑零下40度的冰雪中到零上40度的温泉里,白天滑雪,晚上泡温泉;最后,参照国外流行的度假地(如瑞士的达沃斯),结合额尔古纳市西山脚下根河湿地、西山的山势和林地景观,设计生态化、景观化的国际休闲会议中心,使之成为“中俄蒙国际论坛”的会址之一,平时则是面向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大型休闲会议中心。

二、“华夏后院”的人文牌:在展现呼伦贝尔历史人文资源的旅游产品设计上,我们创新地提出了“五个一”工程。1建设一个成吉思汗文化园,让成吉思汗文化在呼伦贝尔得到传承、展示并发扬光大,成为世界成吉思汗朝拜地,同时提高呼伦贝尔的外界认知度;2办好一个民族博览园,集中展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源流史和生产生活状态;3恢复一个蒙古部落,小范围恢复蒙元时期的金帐汗部落的传统游牧方式,让金帐汗蒙古族部落在莫日格勒河流域游牧,恢复蒙古族的放牧、套马等体验性活动;4组织一个“旅游那达慕”,按狂欢节的操作手段,充实与提升传统、民族的体育竞技类“那达慕”,除了各少数民族的体育竞技表演活动(叼羊、赛马、套马、摔跤、射箭、唱歌、篝火晚会、草原婚礼等)外,还可以与汽车自驾游等结合,开展新型的竞技比赛,如汽车拉力赛、摩托车赛等;5唱响一台大戏《成吉思汗》,借鉴《印象·刘三姐》的制作、经营方式,根据城市营销的传播需求,使《成吉思汗》成为呼伦贝尔城市营销的核心展示品。

三、“俄式风情”的国际牌:在旅游产品的打造上,按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两个角度来划分为六大举措——硬件建设方面包括在海拉尔建设一个俄罗斯城,使之成为“中俄蒙国际论坛”的永久性会址;在满洲里和额尔古纳分别打造两个俄罗斯风情小镇,使之成为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功能的度假胜地;在室韦建成一个俄罗斯族民俗村,集俄罗斯风情的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休闲为一体,特别增加华俄后裔的生活方式体验,如让游客住“木刻楞”、洗蒸汽浴,过“巴斯克节”等。软件建设方面则包括举办一个“中俄蒙国际论坛”,举办一系列“会展节事赛演”,组织开发中俄蒙边境旅游。

坚冰已经打破,航向已经指明。仅仅经过了五年多的时间,呼伦贝尔的旅游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2004年,呼伦贝尔全年共接待旅游者28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仅有357亿元人民币;而2010年的旅游接待人数已经达到了9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5亿元,实现了质的飞跃。2006年呼伦贝尔被评为“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2007年,呼伦贝尔从全国31个候选地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十大“新天府”,当年的旅游旺季,呼伦贝尔出现了一票难求、一床难求的现象;2008年呼伦贝尔荣获“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称号。近年来,到呼伦贝尔旅游的人数正以每年近100万人次的速度递增。

据呼伦贝尔市旅游局局长钱瑞霞女士介绍,现在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已经有了一个转型,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现代的休闲度假旅游和文化体验旅游转变,主打呼伦贝尔的草原生态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

在自然资源方面,依托大草原、大森林、大水域、大冰雪、大口岸、大民俗、大湿地和天池群等丰富旅游资源,呼伦贝尔构筑了以草原、森林、湖泊、口岸、少数民族风情等为主的一批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初步形成了“一条黄金曲线、五条精品环线、两条特色单线、五大客流中心”的“1525”大旅游格局,自然生态游、民俗风情游、出入境游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业正在不断壮大。

为了解决季节差异,推动四季旅游均衡发展,呼伦贝尔以红春杜鹃节、绿夏草原那达慕、金秋大兴安岭森林摄影节、银冬冰雪那达慕等四季旅游品牌为载体,精心打造出一系列富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并且借助中央电视台和旅游卫视等媒体平台,展开了全方位的宣传促销活动,使呼伦贝尔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007年开始,呼伦贝尔引进了世界500强的博世集团,在牙克石建立了亚太地区最大的汽车冰雪测试中心,中国规模最大的自驾游公园开始起航。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申办国家级、世界级冬季体育赛事,主动争办世界儿童合唱节,坚持高起点、高立意、大投入,全方位展现呼伦贝尔的民俗、文化和历史内涵。

在人文资源方面,独具呼伦贝尔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已经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呼伦贝尔倾力打造的五张文化名片——儿童合唱《五彩呼伦贝尔》、音乐诗《天边》、大型实景演出《成吉思汗》、历史话剧《拓跋鲜卑》、蒙古古乐《蒙兀室韦》已是蔚为大观,正以独特的魅力强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正如我们所展望的那样,呼伦贝尔的旅游业正沿着既定的轨道,由点到面,由易到难的稳步前进。五年来的变化已经向世人昭示,只要战略正确,思路对头,呼伦贝尔的旅游业引领时代,蜚声中外将指日可待。

大旅游黄金法则之五

新产品法则:大转型呼唤“四化”产品

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市场需求,大旅游时代正强烈呼唤全新的旅游产品。

纵览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轨迹,旅游产品的开发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简单的资源导向阶段:旅游起步时期,即温饱阶段,受经济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制约,此时的旅游产品只注重资源的简单利用,即通过“圈地卖票”来获利。

粗放的产品导向阶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提升,资源性的旅游产品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此时全国普遍出现旅游景点推倒重建而再利用、再开发的现象,但由于策划的缺失,产品在规划时多以自我为中心,存在大量的主观臆造成分,从而导致主题混乱,人工痕迹偏重的旅游产品充斥市场。此时,因为市场意识不强,同质化严重,加上以观光为主,市场空间仍然很小,这是一个成长时期。

现代的市场导向阶段:迎来二十一世纪,中国步入小康社会,旅游进入大发展时期,大旅游时代的市场需求开始出现休闲化的发展趋势,此时,不再是过去那种有什么干什么,而是市场需要什么干什么,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大旅游时代,旅游产品的发展进入现代的市场导向阶段,又该如何实现升级换代呢?

首先,大旅游时代的产品特征是“四化”,生态化是基础,人文化是核心,休闲化是准则,国际化是目标。生态体现自然的魅力,是市场吸引力的基础;人文展现社会、历史、民俗的精华,是体验的核心,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盲游,没有旅游的文化是僵化;大旅游时代是一个休闲旅游占主体的时代,休闲已成为当今最大的市场商机,所以旅游产品的设计必须要满足最广大的消费需求;世界正进入扁平化时代,大旅游时代的产品应当是世界级的产品,国际化便成为其基本要求。

其次,大旅游时代的产品标准是“四度”,即世界一流的高度、市场需求的广度、本土文化的深度、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只有同时具备“四度”的产品,才拥有唯一性、权威性和排他性的强大竞争力,也才可能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以“四度理论”来作为衡量的准绳。

第三,大旅游时代的产品导向是“五向”,向着需求个性化、产品多样化、市场细分化、形象主题化、品位贵族化五个方向发展。品位贵族化,并非意味着豪华、超豪华,而是必须挖出文化来。吃饱喝足绝不叫文明,程序复杂才叫文明,文明达到极致就是文化,文化达到极致反而返璞归真。所以,休闲产品必须往高端走,从品位角度讲就是要贵族化。

第四,旅游产品开发,找魂是前提,定位是关键。现在市场上随处可见大量不伦不类或名不副实的旅游产品,不是魂不附体就是文不对题,定位不准、主题混乱、胡乱嫁接、生搬硬套,正严重困扰着中国旅游产品的发展。笔者在对自身大量的旅游策划实践总结后认为,大旅游时代的旅游产品定位,前提是必须立足市场,放眼世界,遵从“三因理论”,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定位的准则应该遵从“四从理论”,从全球旅游的发展阶段找规律;从休闲经济的时代趋势找市场;从全国旅游和区域旅游的布局找坐标;从地方文化和产品本身的资源禀赋找方向。四者融会贯通,才能打造出符合大旅游发展趋势和满足现代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大旅游时代,在全民旅游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只有打造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全新旅游产品,才能最大限度地抓住历史机遇,傲立于旅游浪潮之巅,带动区域经济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