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搬到北京郊区后,因为地处偏静之隅,虽有高墙之助,有时依有惶惶之感,特别是夜深人静孤灯独挑的时分,便想如果有狗作伴,就好了。朋友知道我的心思后,便托另一位沈阳的朋友帮忙。那位沈阳朋友酷爱德国牧羊犬,索性开了一个狗场,从德国引进名犬进行繁殖,几年下来,已拥有几百条犬只。在软硬兼施的逼迫之下,那位朋友无可奈何,只好答应送一条四月大的狗崽给我。
开车前往沈阳的那天,阳光晴好。清晨留下的薄雪早已消融,只在僻阴处存下浅浅的雪痕。汽车沿着京沈高速走了近六小时。到达狗场时,那位沈阳的朋友已在门口等候良久。他很不苟言笑地带我们进了狗场。早就听人说到他的些许怪异:喜欢狗胜过喜欢人,只有在看着自己心爱的狗狗时,他的眼睛才透出一线温柔。对我来说如此反更容易相处,可以更随意。
我们穿梭在狗场里,来来去去地看着那些可爱的狗狗。狗群见到我们的出现,更是兴奋,大叫大跳,只恨不能出笼一乐。我四处转来转去地看跑道里的狗儿,惟不知那一个将随我回家。
一小时后我们聚集在大门口,等着那位朋友的决定。他对驯养员低语了几句,一条英俊的德国狼犬被领了出来。他将狗带到我的跟前,将牵绳递到我的手里。“它已经六个月了”,他淡淡地说到,然后又告诉我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我低头看着身边的那只狗儿,它只是静静地蹲坐着,看着角落里站着的训养员。我带着狗儿上车时,那位清秀的训养员哭了。他真是年青啊。
第二天回北京的路非常漫长。因为起大雾的原因,我们在唐山前一站就被赶下了高速公路,只能沿着国道慢慢往前蹭。“巴顿”,我给狗儿起的名字,一路只是静静地躺在吉普车后车厢里,不哼一声。只间或换换睡觉的姿势,有时会轻轻地叹口气,简直有点担心它是个哑巴。只能轻声安慰它,告诉它一切都会好的。
到家时已经是凌晨四点多了。经过了近九个小时的车程,我们都累坏了。我带它下车方便了一下,就领它去阳光房睡觉,自己上楼去洗澡。再下来时先生非常兴奋地告诉我,刚才巴顿叫了一声。“太好了,幸亏它不是哑巴,否则怎么看家护院呢?”我走过去看看它,它也抬头看着我,眼光是温驯的。“先乖乖睡,明天给你洗澡。”轻轻地对它说道。
那日早上九点便醒了,听着楼下爸妈的说话声,想到巴顿一身脏的样子,不禁担心起来。赶紧起床梳洗,下楼便见爸妈都围着巴顿与它亲热呢。它一见到我,便往前凑了凑。我等不得吃早饭,先牵着它往楼下浴室走。它一下子慌了,拼命往后躲。试了几次都不能成功,我不耐烦起来,抱起它就进了浴室。
从未洗过澡的它在浴室里来来回回地避开水柱的袭击,只是躲,没有一点反抗的意思,让人从心里怜惜它,但它身上经久未洗的尘垢水湿后所产生的味道,令人作呕。我强撑努力将它洗干净,昨日的疲劳加上今日空腹后的劳忙,想到以后的种种麻烦事,不禁有点后悔上来。
早饭后我便要带它出去遛一下,怕它会在家中干坏事。母亲望着我灰头土脸的样子说:“你太累了,我带它出去吧。”我摇摇头。先生在我身后笑着说:“让她去吧,她要跟巴顿增加感情。”我白他一眼,有点意兴阑珊地说:“不一定呢,也许我会送走它呢!太麻烦了。”妈妈劝我:“刚刚来,习惯了就好了,而且你也需要这样的狗在家,否则总是不安全的。”我不置可否地带它出了门。
巴顿很温顺乖巧地贴着我的腿亦步亦趋地走,虽然很警惕,但那种东张西望好奇的样子,实在很憨,很让人疼惜。远山青翠似云烟盘绕而行,湖面冰层灰白光凛夺人眼目。寒风吹过西山山脉,强劲透骨,薄薄的阳光自清澈明净的天空散落而下,温暖了人心。
我与巴顿走了近半小时后回到了家中。母亲迎着我说:“你们两个一起走路的样子真是很好看,不骗你。”我不禁笑了,低头对巴顿说:“放心,只要你乖乖听话,会留下你的。”
刚开始我置巴顿于阳光房中,可彼此相看,也可保屋中洁净。巴顿并不表一声,只经常站在房门口看着你,让你心怀不忍。慢慢地它便登堂入室自由进出所有房间,自然而然地成了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狗儿对人的热爱有时让人有深深的感动,虽无法用语言的表达,但它那无限深情的眼神倾诉着自己的衷肠。刚开始巴顿不会爬楼梯,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人往楼上跑,但它一经训练后便上下自由了。自然它比人跑得快,但每次巴顿总会在转角处等着你一起再往上走。家中它也听命于其他人,但只要我在,它就随着我的脚跟走,绝对心无旁骛。只要我在书房里坐下,它便一声叹息躺在了门口睡觉,头枕着前腿,时不时会抬头看看你。
当我坐在琴边时,它最开心。我一拨琴弦,巴顿就会颠颠地跑到琴边,只恨不能长出一双手自己上来练一把,同时嘴里会呜呜地应和着琴声,特别有同感时便会发出高低起伏的应和声,令人吃惊。每次给它洗澡后总会将它关在阳光房里,待毛发干透后才让它出来,这时候我便不敢弹琴,否则巴顿会拼命往外冲,绝对不允许被人拒之于音乐殿堂之外,让你不得不承认它是你的知音。
前几日暇来无事,翻阅《丰子恺护生画集》,读到其中一则“知音犬”,不禁大奇。其中言:“句吴孙方伯藩家,畜一犬,闻弦歌声,辄摇尾至,坐于弹者之侧,侧耳倾听,声哑哑然,似相应和状。叱之不去,曲终自退,闻声则又来。家人呼之为知音犬。”方知原来知音犬一说,古亦有之。
(原刊于《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第三期,后转载于《世界日报》之“世界副刊”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