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世以来,同一棵树上便绝无一般无二的两片叶子,
真正独特的艺术创造与自然相仿佛,彼此必有不同。
——英国风景画家约翰·康斯坦布
傍晚时分,春雨潇潇,塞纳河汤汤流淌,近处一圆拱石桥凌空跨河而去。堤岸上,雨雾迷离,年青的母亲手持着木柄雨伞,凝望着眼前逝去的河水;一个稚气幼嫩的小女孩撑着一把圆圆的小伞,轻轻倚伴在母亲身边。远方,遥遥的巴黎城内,灯光昏黄朦胧。在法国巴比松(Barbizon)镇上一个艺术家工作室内见到的这幅简了炭笔素描,意象单纯温暖,可漾起心底最深处仿佛似曾相识的点滴前尘往事。
曾于1977年获得“巴比松国际画展大奖”的女画家出生德国,二十年前来到巴比松小镇,买下一幢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老屋。这里曾经是旧时文学艺术家们流连聚会的场所。女画家勉力恢复老屋的旧日风貌,将之打造成绘画工作室,从此长居此地,终于圆了自己久远的梦想。每日,她骑车去森林田野写生绘画,追觅自然界的光影变幻、四季更迭,希望可以日日常新,创作出一个属自己的艺术世界。
走出艺术家古雅别致的工作室,深秋黄昏之意愈盛。斜光余辉掠过屋顶,照射在街对面石墙上缠绕攀扯的藤蔓,斑斓的深红与明瑟的金黄交互辉映。沿着小镇主街道一路慢慢行去,只觉人声闲寂,唯几家餐馆与咖啡馆内仍不失亲切温暖。阵阵秋风掠过,焦黄暗红的落叶一路翻越滚动而去,空气中弥漫着暮秋天清芬冷冽的气息。
位于巴黎城郊枫丹白露森林旁的巴比松小镇,乃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法国自然风景浪漫画派“巴比松画派”的诞生地。当时法国艺术界占主导地位的罗马新古典主义流派,保守固执,注重强调以传统历史事件人物为绘画主题,诗意优美理想化的自然景致方可如画,直接以本真自然为写实勾勒对象的单纯风景画创作,则被视为过于粗糙鄙陋,尚未成品。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们则全不信邪。他们前往卢浮宫美术馆,学习领悟馆内收藏的倡导自然主义绘画风格的十七世纪荷兰自然风景绘画。1824年,英国浪漫主义画家约翰·康斯坦布(JohnConstable)在“巴黎画展”(ParisSalon)上举办风景画展,他的画作“干草车”(TheHayWain)获得画展金奖。康斯坦布的作品多以日常英国乡村景致为蓝本,画面笔触恬静优美,色彩光线清新多姿。他的成就进一步激励促进整个法国画坛的变迁。年轻画家们在温暖的夏季争相离开巴黎,前往郊野写生作画,原本皇家狩猎庄园枫丹白露成为艺术家们的首选之地。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枫丹白露森林,占地2万多公顷,人迹罕至。森林里植物种类纷繁多样,本真粗旷,成为画家们笔下最直接坦率的写意对象,再不必恃借历史之力,哲学之工,诗歌之境。位于小镇主街上的AubergeGanne酒吧,是当年艺术家们夏日惯常的寄宿休憩之地。夜晚,采风归来的画家们谈论着白日所见所思,热烈激动,几致忘形。人物传记作家AlfredSensier是“巴比松学校”的领军人物ThéodoreRousseau与JeanFranoisMillet的亲密朋友,他曾如此描绘艺术家们的兴奋感受:“他们如此激动于自己的发现,几乎不能静心作画……苍劲威严的老树,棱棱远古的荒原岩石……原始森林的旷野气息与自然之美皆令其着迷疯狂”。
1847年,35岁的自然派画家Rousseau离开自己的出生地巴黎,来到巴比松小镇。Rousseau的二层石屋淡泊朴素,宛似当地农舍,几无装饰。自1831年起,Rousseau曾屡次参加巴黎画展,却一直遭到法国传统古典艺术界的屏蔽,自此竟以“被拒绝的画家”而闻名。“能听懂树语风声”的Rousseau全无懊恼沮丧,枫丹白露森林成为他的精神家园。一年四季他长居巴比松,即便是在最严寒的冬天,绝大多数艺术家均返回巴黎工作室,只有他依然在野外写生作画,全无雕饰的大自然慰藉着他孤寂的灵魂。一次,Rousseau与朋友一起在林中散步,他自豪地指着林中的大树言道:“你看到这些美丽的古树么,我将它们全画下了……我拥有它们所有的肖像”。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大量的林中采石与200多英里长人行桟道的开发严重破坏了原始森林的静腻与安宁。1852年,Rousseau写信给拿破仑三世,请求保护那些已存活千百年的美丽古树。九年后,靠近巴比松小镇近4000公顷的原始森林终获得永久性安宁。此时的Rousseau早已为年轻一辈的艺术家所追随敬仰,被奉为“自然主义印象派”画风的创造者。1851年,他获得“法国荣誉骑士勋章”。如今,Rousseau的画作“栗子树大道”(TheChestnutAvenue)、“朗德沼泽地”(TheMarshintheLandes)、“森林的边缘”(TheEdgeoftheForest)均获卢浮宫美术馆珍藏。
1867年,Rousseau去世,他的终生好友JeanFranoisMillet自此接手照管Rousseau久已疯狂的妻。法国大革命后,Millet也于1848年带着妻子与九个孩子,迁移至巴比松镇主街道上的一幢农舍里,半务农半绘画。他的画作兼具写实与浪漫双重风格,写意对象更从纯自然景致转向在田野里默默劳作的农夫农妇形象。1857年,他完成自己最着名的画作《拾穗者》,自此奠定米勒在法国自然派画家中的重要地位。画面描绘出秋收后金黄的麦田里,三位农妇正弯腰捡拾着地里残存的麦穗,姿态安详宁静,沉实而自尊。
镇上的AubergeGanne酒吧如今已辟为“巴比松画派纪念馆”,相距不远的Rousseau旧居改为纪念馆的附属画廊。巴比松自然风景画派成为三十年后诞生的法国印象画派的先驱。
走到小镇最边缘,田野草地依然青葱宁静,西斜的阳光在前方树梢闪烁摇曳。身后院中远远传来犬吠,海蓝色的木门紧闭,无人语。浅褐色粗糙的石墙边,一株深红清美的月季沿墙舒枝,迎风嫣然绽放。
(原刊于三联书店《竞争力》杂志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