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4185100000036

第36章 5岁前的教养——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1)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

我们都看过自己的影子,你长得高,影子就高,你长得矮,影子也矮;你长得胖,影子就胖,你长得瘦,影子也瘦。我们的孩子就是踏着我们家长的双脚,追逐着我们的影子长大的。所以,家长的影子什么样,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

在某汽车站候车室坐着一家三口人,孩子大约5、6岁的模样,手里拿着羊肉串美滋滋地吃着;父亲西服革履,手里拿着一款高档手机,用手机上的专用笔在上面点来点去的;母亲的穿着也很时尚,她以很优雅的姿势拿着一块削过皮的苹果,小口小口的吃着。一会儿孩子把羊肉串吃完了,将羊肉串签子给了母亲,母亲顺手扔在了座位下面,又递给了孩子一张餐巾纸,孩子擦擦小嘴巴,也像母亲那样熟练地扔到了座位下面。

人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话虽然绝对了些,但也反映了家长对子女影响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孩子这面镜子能照出其父母的模样:焦虑的孩子后面往往站着一位焦虑的爸爸或者妈妈,暴怒的孩子后面往往站着一位暴怒的父亲或者母亲。

所以,家长既要言传还不要忘了身教。如果平时不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孩子就会把你的所有的坏习惯继承或翻版,到时候你想纠正都来不及,会害了孩子一生。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有礼貌的父母才有礼貌的孩子

当同事去你家里做客时,给你带来了礼物,你直接接过来,让妻子拿进了屋,并无它言。随后不久,也就是孩子的生日,小朋友来你家里庆祝,为孩子送上礼物,孩子一把拿过礼物,高兴地打开包装,自然也无它语。这时你不高兴了,“怎么不跟小朋友说‘谢谢’呢?”“要说谢谢吗?上次王叔叔来送礼物,你不是直接就拿进屋里了吗?为什么你不说,要我说呢?”

当孩子开口说话时,你就教他:见到认识的人时,应该主动说:“你好。”;接受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应该说:“谢谢!”;做错事情或者影响了别人时,应该说:“对不起。”;想要别人帮助时,应该说:“请。”;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应该说:“欢迎。”要主动招呼客人,给客人倒水、拿水果;离开的时候,应该说:“再见!”;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能打断别人的话。我们教孩子懂礼貌,可我们做家长的要想想自己都做到了没有。

孩子有没有礼貌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且孩子天生就喜欢模仿别人,尤其是父母,所以爸爸妈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讲礼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比如有客人来做客的时候给予热情地招待;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以后,对别人说谢谢;在收到礼物的时候,可以邀请孩子和你一起写感谢卡等。有了你的示范,再遇到类似的情形时,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学你的做法。

方法二:父母懂得谦让孩子才会谦让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以积极的影响。如:带孩子坐公共汽车时,家长在车上看见年迈的老人和抱小孩子的妇女,便主动起身让座。这虽然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在孩子幼小心灵中进一步增强了尊老爱幼和谦让的意识。家长应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使孩子学会“谦让”的语言和动作,促进孩子的谦让行为。孩子年龄小,受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语言发展不成熟,不能完整地表达谦让的意思,他们常常只知道谦让就是好,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要让又不明白。所以,父母应先讲明为什么要谦让,对什么样的事要谦让,然后通过游戏、行动等来创造条件,促使孩子学会谦让。

方法三:父母懂得分享孩子才会分享

“老家送来的瓜这么多,我们自己吃,还不知道要吃到什么时候呢,要不我们送给楼下张婶点吧?”丈夫和妻子商量着,谁知妻子不情愿:“为什么要给他们,这是自己的东西。有什么吃不了的,慢慢吃,顿顿吃,也不给别人。”有这样的家长,想让孩子学会分享,又怎么可能呢?

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化过程。首先,要建立自我意识及你、我、他关系,然后再建立物权关系,并在社会交往实践中,逐步感受与他人分享的快乐之后,才慢慢建立起自觉的分享意识。

孩子有时会把好吃的食物往家长嘴里塞,甚至是从自己的嘴里抠出食物塞进家长的嘴里,有时是把正在玩的好玩的玩具塞进家长手里,希望家长陪他一起玩,这就是最初的分享意识、分享行为的萌芽。对于这些动作,家长要及时选择合适的方式加以鼓励和赞许,应尽量避免呵斥和漠然处之。使孩子在最初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家长能和自己一起分享美妙的亲子时光。

方法四:有宽容的父母才有宽容的孩子

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是父母。也就是说父母的榜样会给孩子一个努力的目标,让他沿着这个榜样的方向塑造自己,更多地得到欣赏和夸奖。孩子接触父母的机会很多,会从父母那里学习到待人接物的方法。因此,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的态度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通过长期的影响,孩子也会变得宽容、好善、乐与人处。父母本身斤斤计较,却要孩子大度,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所以父母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给孩子做好表率。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开始教育自己的子女之前,家长首先应该检点自身行为。”父母如果心胸狭窄,总是为一点小事争执不休或得理不让人,孩子怎会学会宽容?家长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宽容才会重现在孩子身上。

我们要求孩子做的,先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其实,家长的所有言行,都将折成有形的影子映在孩子的脑际,大人的一言一行,无不时刻影响着孩子,大人的言行举止,更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身教重在无为而教

“无为”是老子的智慧。无为并非不为,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事先有完美的设计,靠习惯的力量或者是精神机制的力量驱使他自动、自发的精神有为。在家庭教育上,我们每位父母都应该借鉴老子的“无为”思想,要学会无为而教、善于无为而教。

在《道德经》第二章里,老子在论述了美与丑、善与恶等事物对立统一之后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待一切问题,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以此自居。也正因为他们不立功自居,因此其功绩就不会失去。”

这段话的核心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也是老子首次提出“无为”的概念。必须指出,老子的“无为”之说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去做事,用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无为就是不强为,不妄为。

今日教育出现的问题,许多都与违背规律的强为妄为有关。无数个走上歧途甚至绝路的孩子,都是父母或教师太有作为的悲剧作品。在人类历史上,许多科学巨匠的成功,都得益于父母的无为而教。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很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强行安排、支配孩子的时间,让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的孩子超负荷高速运转,分分秒秒都用来学习知识和培训技能,不管孩子吃不吃得消,不管是否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童心和天性会不会受到扼杀。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家长不要干涉和束缚孩子的活动。伙伴嬉戏、游戏玩耍、自由漫步,甚至是静静地发呆和犯傻,尝试失败和挑战……表面看来,时间好像浪费掉了,实则不然,孩子正是通过自由支配时间,通过自主安排活动,来认识、感知生活和周围的世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和能力。自由支配时间是发酵、酝酿的过程,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首要条件,是奠定孩子快乐人生的基础,是无用之大用,孩子会由此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给孩子自由的支配时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孩子浓厚的兴趣,让孩子在交往、独处、分析与解决问题时,学会思考,学会生活,提高适应、合作与协调能力。许多家长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呵护孩子,眼睛盯着孩子,身子围着孩子,心里装着孩子,整天陪着孩子……

为孩子包打天下,孩子得不到锻炼,不能按自己的设计和兴趣行动,从而慢慢丧失主动性、好奇心和创造性,形成莫大的依赖和惰性,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笼子中的金丝雀,毫无生机,失去了觅食生存的能力,一旦放归自然,必将凶多吉少。不脱离父母的怀抱,孩子永远长不大,生活在真空里,会营养不良,或者培养出纸上谈兵的失败者。

方法二:给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

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想象力关系密切,具有创造力的人一般都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因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儿童而言,他们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梦想。现实是重要的,梦想也是重要的,梦想对于儿童是一个解放,会使儿童从现实的束缚走进自由的世界。泯灭儿童期的幻想就等于把现实的一切变成束缚,使儿童的创造力受到抑制。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许多离奇的想法和许多不切实际的做法,但多半就会遭到大人的嘲笑和打击,结果即刻就把孩子的想象力给无情扼杀了。

我们不应当阻碍儿童的想象,不应当侵犯儿童梦想的疆域,而应当让他们自由发展。罗素说:“如果孩提时代的想象力通过适合各年龄的刺激保持得很活跃,那么当他以适合成人的方式发挥作用时,则以后的想象力会更为活跃。”

方法三:“润物细无声”是理想的教育境界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位塾师,当时过着“半饥半寒,迁就度日”的生活,可是对贫穷的乡亲和邻里,却能“视人之急犹已家,虽至贫再三,尚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推,忘乎其为屡空也”。少年时的林则徐就亲眼看见,父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点米,全都送给了一贫如洗的三伯林天策,自己一家人只好忍饥挨饿。父亲还事先嘱咐他说:“伯父来,不得说我们没米吃了。”

林宾日“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有一次一个土豪想用金钱贿赂林宾日,为其保送文童,遭他拒绝。还有一次一个富户人家,想重金聘林宾日去当家庭教师,林宾日一想到此人在乡里的劣迹,便一口回绝了。父亲的言行举止,给林则徐以深刻的影响。后来他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间疾苦,作风廉洁刚直,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这当然不是偶然的。

无为而教,目的在于教育出更多有为的孩子。

身教无言力千钧

何谓身教?身教即是通过教育者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它是相对于言教而言的。言教是教育的一种最主要最普遍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是单向的“教”的过程,是启发孩子主动地体验、感悟世界,是孩子作为被动者接受、并获得的间接经验。而身教的根本是以身作则,注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教育孩子。

身教的教育效果要高于言教,其道理在于身教作为一种行为作用于孩子,是孩子作为一个主体主动体验、模仿、感悟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言传可以让孩子认识几千个单词,几百首古诗词,掌握计算技能等等;但对一个人健康成长影响最大的行为规范、道德情操、意志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无法通过言传来“速成”的,它们只有通过父母、家人及师长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才能深深地植根于孩子的心灵之中。所以,我们说“身教重于言教。”

在人的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教授过自己知识的老师可以说很多很多,但是他的启蒙老师只有他们的父母。无论是孩子的咿呀学语,还是孩子的蹒跚学步,无一不渗透着父母的心血。正如歌中所唱:“扶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最能打下深刻的烙印。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话不假,但我要说的是,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孩子的终身教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小型社会团体,在家庭中孩子学习、发展他的认知及行为。父母的言谈举止自然而然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对孩子来说,榜样是最好的激励。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家庭环境很重要

我们谈身教就离不开谈“家”,就必须谈家庭环境在身教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提倡孩子走出家庭、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锻炼,以开拓其视野,提高其能力。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如果确实想让孩子以后有雄厚的发展潜力的话,就必须从夯实孩子的基础开始。在夯实孩子的基础中,家庭环境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和孩子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其近自不必说,那么父母是“朱”还是“墨”呢?俗话又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见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所以不管父母是“朱”还是“墨”,他们的榜样力量都是无穷的。试想,那整天沉湎于打麻将、喝酒、交际应酬的父母,其在孩子眼中的威望会有多高?其对孩子的说服力能有多大?其结果必然是上行下效。

不良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有一个不到10岁的小男孩,非常聪明伶俐,可就是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打麻将。究其原因,原来是我我的这个亲戚是个麻将迷,整天集合一帮人在家打麻将。后来夫妇俩发现儿子学习成绩下降,却对麻将情有独钟,慌了神。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为了不让孩子继续看到不良行为,他们就转移了战场,出去玩。结果是,一次发现家里钱丢了,追问孩子,孩子说打麻将输了。他们无言以对,因为是他们自酿的“苦果”。

方法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马路上,一个年轻的妈妈领着一个四、五岁大的儿子。儿子买了一根冰棒,顺手将冰棒纸扔在了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年轻的妈妈马上停下脚步,弯下身子,拾起了冰棒纸,儿子回头看了看母亲,没作声。妈妈手拿着冰棒纸一直往前走,“妈妈,你捡冰棒纸做什么?”儿子不解地问。妈妈不作声,继续往前走,走了好一段儿路,终于看到了个果皮箱,妈妈从容地将冰棒纸塞了进去,然后她用慈爱的目光看着幼小的儿子,儿子忽闪着大眼睛说:“妈妈,我知道了,下次我要把冰棒纸扔到果皮箱里。”“对了,不但是冰棒纸,还有废纸、果皮等垃圾都不能随地乱扔,不但污染环境,还容易被人不心踩到了摔倒。”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信服地点了点头。

孩子就象一卷洁白的锦缎,就看我们作父母的是要“锦上添花”还是“听之任之”,如果“听之任之”,那这块白锦就可能“胡乱涂鸦”而“污浊不堪”;如果想“锦上添花”,那父母就要以身作则。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培养“知荣明耻”的下一代,就要从我作起,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作孩子的榜样。“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试想连最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的人,又何以担负起教育培养我们的下一代的重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