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4184200000033

第33章 隋、唐、五代时期(1)

一衣带水”隋灭陈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公元581年,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年幼的北周静帝,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即为隋文帝。

隋文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后便决心要灭掉南面的陈国,他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开皇元年三月,即派上开府仪同三司贺若弼、和州刺史韩擒虎分任吴州和庐州总管,驻江北广陵和庐江,预作灭陈准备。陈后主荒淫骄侈,政治腐败,既不懂军事,又不纳部将建议,凭恃“长江天堑”,疏于防务。且政治日益腐败,府库空虚,内部矛盾尖锐。于是隋朝加紧进行灭陈准备。

开皇八年十二月,隋将杨俊督水陆军10余万出襄阳攻陈,隋行军总管周法尚率舟师3万,进至樊口,击破抗拒的陈军。杨素率水军出巴东,沿三峡东进,荆州刺史刘仁恩部由江陵西上,两军配合,水陆兼用,袭占狼尾滩,击败陈守将戚昕;又于次年正月,攻破西陵峡口各要点,击败陈南康内史吕忠肃军,继续顺江而下。陈荆州刺史陈慧纪屯公安,见大势已去,便率军3万、楼船千余艘,顺江东走,企图人援建康,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以西。杨素继以主力沿江东下,与杨俊军会师汉口,另派一部南下湘州,击擒陈岳阳王陈叔慎。九年正月初一,长江下游隋军乘陈欢度元会之际,分路渡江。贺若弼军出广陵南渡,韩擒虎军出庐江由横江口夜渡,袭占采石。

至此,陈后主才察觉事态不利,下诏亲帅陈军拒敌,但也不过是闹着玩罢了。陈叔宝面对隋军攻势,不采纳部将建议,致使建康附近10余万陈军无所作为。十余日后,韩擒虎军经朱雀门人建康,俘获陈后主,陈遂亡。

知本思义

“一衣带水”就出自上面故事中杨坚说的那句话,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个地方。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唐高祖李渊称帝之后,天下还不太平,各地军阀割据,互相攻占。为了一统天下,李渊委派将军李靖担任行军总管兼行军长史,统率大队兵马去攻打蜀郡的萧铣。

去往蜀郡之路山高水急,更有长江三峡陡峭天堑,可谓易守难攻。李靖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后,迅速作出了合适的决策,并很快做好了战斗准备。

不久,浩浩荡荡的大军雄赳赳地向蜀郡进发。蜀郡的探子得到李靖大举进攻的情报,急急忙忙赶回蜀郡向萧铣报告。萧铣大吃一惊,继而哈哈大笑,向部将说道:“眼下秋色潇潇,寒气凛人,谅他李靖几十万兵马能飞过长江不成?再说天险三峡山高水急,他纵是神通广大,也难免葬身鱼腹。我想李靖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不必多虑。”经萧铣这么一说,部将们也都放下心来,放松了防守。

九月,李靖率领三军将领经过长途行军,来到长江边。只见江水横溢,白浪滔天,其势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令人心惊胆寒。有位将领见此情景,便向李靖建议说:“江水泛滥,三峡险峻,战士们渡江一定十分困难,依我看,不如等江水退了,我们再打过江去。”

李靖站在高处,面对滔滔江水,却语气坚定地说:“现在一定要渡过江去,打他个措手不及!要知道,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我们突然来到这里,萧铣一点儿也不知道。他只以为我们被江水阻隔,不会马上进攻。我们必须在他还没有调集兵马之前,趁着这江水猛涨的大好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子攻到城下。这才是用兵的上策。”

将领们听了这席话觉得十分有理,于是个个奋勇争先。在李靖的指挥下,战士们很快攻下夷陵,杀伤敌军数万,掳获船只四百余艘。接着他们乘胜前进,占领江陵,直逼蜀郡。

知本思义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之语,古书上也多次提到过,五代时安重荣在《上石敬瑭表》曾说过“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但已较上面的故事更晚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们重视机会,并敢于把握机会,也能更好地创造胜利。

李世民赞李靖为“一代楷模”

隋朝末年时,因隋炀帝骄奢淫逸,穷兵黩武,又好大喜功,先是开凿大运河,后来几次兴兵东征,大举侵略高丽。全国的青壮男子大多数被抽调充丁,致使土地无人耕种,苛捐杂税年年增加,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眼看天下即将大乱。

当时正在山西马邑作地方官的李靖,对国家形势的严峻形式非常忧心。他不希望天下大乱,就来到京城面见执掌军政大权的越国公杨素,打算说服杨素,并拿出办法稳定政局。但与他交谈之后,李靖深感失望,知道隋朝灭亡已不可避免,便立即辞去官职,回家深入研究兵书战策。

李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的开国名将,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经常与李靖在一起谈论心得体会。每次畅谈之后,韩擒虎都十分慨叹,称赞李靖是个有智慧的人。

不久杨素病死,他的儿子杨玄感举兵造反。接着,全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李靖听说太原的李渊知人善任,就来到太原,帮助他建立唐朝统一天下,其间李靖指挥唐军南征北战,荡平各路军阀,可以说,唐朝前期三分之二的国土,都是李靖帮助打下来的。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李世民非常爱戴李靖,称他为兄,将他由刑部尚书调任兵部尚书。当时西北的少数民族突厥和吐谷浑经常袭扰边境,抢劫牛马,屠杀百姓,成为唐朝的边患。唐太宗平定天下之后,立即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率兵北征,彻底解除西北边疆的威胁。一次,李靖仅率三千铁骑,将出奇制胜地击溃东突厥,俘虏东突厥王,并将西突厥逐出境外。而后李靖为平定边患,经常统兵在外,大小百余战,立下赫赫战功,升为尚书仆射。

李靖看到天下基本平定,估计以后不会有大规模征战,觉得自己是员武将,在朝廷已经不会有太大作为,便决定辞去职务,告老还乡。

一次,唐太宗派李靖到各地察访民情,李靖推辞说:“我年龄有些老了,只怕辜负陛下的信任,还是派别人去更好些。”

李靖回到家,觉得自己应该功成身退了,就把他的想法详细写进了奏章,交给唐太宗。唐太宗看了李靖的奏章,觉得措辞十分得体,态度非常恳切,内心很感动,立即同意了。第二天,唐太宗派中书侍郎向李靖传达他的旨意,说:“我看从古至今,做了大官而能知足的人太少了,不论聪明人或庸俗的人差不多都不能自知。有些人本来没什么才能,还留恋权势,不肯辞官;还有人生病,根本不能办事,仍然占据高位。我同意你辞官,不仅成全你的志向,更重要的是想把你树为一代楷模,让人们学习。”

李靖退休时,唐太宗特别优待他,赐给他良马两匹,绸缎千匹,还为他制作了一根寿杖,以方便他走路。辞官以后,李靖把平生用兵心得写成一部《李卫公兵法》,可惜后来失传了。但他曾教过唐太宗兵法,两个人的对话和李靖在军事上的见解被后人整理了出来,修成一书,即《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知本思义

上面的事迹出自《旧唐书·李靖传》,“楷模”是榜样的意思,这个成语常用来表示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在唐代初期,唐太宗网罗了众多的文臣武将,这些人可以说是他得以顺利创业的根本。

在收伏了瓦岗寨起义军之后,李世民也得到了不少的武将,当时他手下文人谋士有房玄龄、杜如晦,武有尉迟敬德、秦琼、程咬金、李靖等,那么如何用好他们呢?他在心理非常清楚,要想把这伙自由惯了的人才打造成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就得让他们各司其职,就得让他们能明确自己的身份和义务。为此,他还制订一系列文臣武将的职责和义务,明确他们所应该做到的事情,让他们各司其职,人尽其才。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又将原太子李建成的属官王珪和魏征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让其参掌朝政,这些人也都尽心竭力,与太宗皇帝一起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社会大治局面。

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珪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

王珪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建议,认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尧舜很丢自己的面子,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报告国家公务,详细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转达下属官员的汇报,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重的事务,解决难题,办事井井有条,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于批评贪官污吏,表扬清正廉署,疾恶如仇,好善喜乐,这方面比起其他几位能人来说,我也有一日之长。”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而大臣们也认为王珪完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都说这些评论是正确的。

唐太宗在贞观初年曾对臣下说:“以天下之广,岂能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为了能广选天下贤能之士,唐太宗不计亲疏、门第,广开才路。他还对臣下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计,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有一年大考时,唐太宗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这是考试进士的地方,他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数众多,唐太宗非常高兴地说:“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意思是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来到我这里为国效力了!

知本思义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这句话来自于五代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这是一部记述唐代贡举制度及杂事的书。“入吾彀中”的“彀”原来是张弓的意思,这里借用为牢笼、圈套及就范的意思,“入吾彀中”即是进入我的圈中了之意。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本是一句赞叹人才众多,各得其用的话,但后人将这句话分开来,只用后面一句“入吾彀中”,结果往往成了贬义词,用在形容那些并不十分冠冕堂皇的事情上,举凡运用拢络手段,设下各种圈套而达到目的时,便可说“入吾彀中”、“入他彀中”或“入其彀中”等了。

薛仁贵瞒天过海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丽,他和将士们率领3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一天,大军来到海边,只见海涛汹涌、雾气燎绕,到处是一望无际,从没见过如此阵势的唐太宗,一下就慌了阵脚,再也不愿过海。他任凭谋士们的巧言令色,就是不过海。

就在大家无计可施时,壮士薛仁贵忽出妙计:瞒着唐太宗一人,在海边建造一座大型的海上建筑,里面设施齐备,有市场、有宫殿、有各种娱乐活动,再让军士们扮作老百姓的模样,在里面自由活动,整个建筑,就象一座小型的城镇。待这座建筑建成,薛仁贵再让谋士设法把唐太宗骗上“船”参观。

唐太宗在“船”里面时,一直认为置身于市井之中,不觉悠然自得。于是大军顺利通过了茫茫大海。

当唐太宗出船上岸后,才发觉已渡过了大海。

知本思义

“瞒天过海”一词,最先见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所写的就是上面的故事。后来清代成书的《三十六计》将“瞒天过海”作为一计引用,此计之“天”,即指唐太宗的隐语,书中说:“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这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可利用人们存在常见不疑的心理状态进行伪装,隐蔽军队集结和发起进攻企图,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计谋。生活中运用则一般指将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隐藏起来,迷惑对方,最终来实现自己的目地。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的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有一年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唐朝皇帝和自己的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清洁洗浴,一点也不敢马虎。

这天,缅伯高一行人带着礼品来到沔阳河边,只见河水既清且浅,缅伯高便便想给白天鹅喂水洗浴,他见白天鹅在笼子中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心中有些不忍,便打开笼子,把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有了精神,冷不防一扇翅膀从缅伯高手里挣脱了,缅伯高不由大吃一惊,赶紧向前一扑,只抓住J,一只翅膀的尾端,拔下几根羽毛便倒在了水中,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白天鹅扇着翅膀在水上猛跑几步,不一会儿飞上了天!缅伯高眼睁睁地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

怎么办?缅伯高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这样一首诗: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更遥。

沔阳河失手,天鹅忽飞高。

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之后,缅伯高带着礼品和鹅毛不辞劳苦地赶路,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在朝堂上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和那首诗。唐太宗看了后,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还赏赐了他。

知本思义

上面的典故出自南宋罗泌著《路史》,“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一成语比喻礼物虽轻而情意深厚的意思。

宋俊臣“请君入瓮”治周兴

唐朝女皇武则天心地狠毒,害人手段残忍,他通过阴谋诡计得以执掌朝廷大权后,很多人都起来反对她。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武则天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帮助武则天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人们都很痛恨这两个人。

有一天,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老太婆怪罪下来,自己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他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这天,来俊臣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

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

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

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

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两人边喝边看,等大瓮烧得通红的时候,来俊臣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这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你招供,既然老兄你说了这个法子,那么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