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知本思义
这个故事见于《资治通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的手段整治他自己,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有坑害别人的意思。
李林甫为相口蜜腹剑
李林甫是唐朝历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李林甫出身于李唐宗室,他的曾祖是唐高祖李渊的从父弟,按辈分来说他是唐玄宗的远房小叔叔,他的出名并不是因为他出身显贵,治国有方,有德有才,而是他专权用事,玩弄“口蜜腹剑”的伎俩,以达到自己独揽政权的目的。
他素来品行才望不高,被人瞧不起,但颇为机灵乖巧,善于钻营。历任御史中承、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等职位。开元二十二年(734)坐上宰相之位,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李林甫专权的十几年中,李唐王朝政治上日益黑暗,各种矛盾尖锐,开元盛世急剧转变成了天宝末年的经济、政治危机。李林甫在唐玄宗时期连续16年任宰相之职。
还未当上宰相时的李林甫便深知,为官之道便是要能揣摩皇帝的心思,因此,他想尽办法与后宫殡妃及宦官套近乎,以便从他们口中得钊皇帝的真实想法。史称李林甫“柔候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殡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
当时,杨贵妃尚未进宫,后宫最得宠的是武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也得到玄宗格外恩宠,李林甫便通过宦官表示会尽力推荐寿王为太子。为此,惠妃十分信赖李林甫,并不时地通过宦官袁思艺把玄宗的动静告诉李林甫。不明就里的玄宗还真把李林市视为心有灵犀的知己,恩宠日甚。
当时的侍中裴光庭的夫人是武三思的女儿,暗中与李林甫有勾搭,想通过高力士在玄宗面前为李林甫谋相位,但未能成功。而玄宗正想用韩休为宰相,裴夫人就让李林甫公开向玄宗推荐韩休。韩休居相位后,很是感激李林甫,就推荐李林甫人相,武惠妃从中帮忙,于是李林甫就升为黄门侍郎,进入了宰相行列。
李林甫为了达到专权用事的目的,首先排挤的便是同时的宰相。当时张九龄为中书令,裴耀卿为侍中,李林甫还不是主要的执政者。张九龄鄙视他的为人,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李林甫虽然心里恨得要死,但因为张九龄大权在握,李林甫表面上还不时讨好他。大臣们议事时,李林甫从不敢公开反对张九龄的意见,背后却处处设陷阱,向玄宗打小报告,挑拨离间,制造君臣问的矛盾。
李林甫等待的机会终于在开元二十四年(736)来到。当时的蔚州刺史王元淡贪赃案发,而王元淡的妻子是张九龄的好友严挺之早已离异的前妻。严挺之想为王元淡一家脱罪,李林甫把这个消息秘密地告诉了唐玄宗,于是玄宗要追究严挺之的包庇之罪,张九龄不知道这是李林甫设下的陷阱,极力替严挺之辩护,这样张九龄、裴耀卿、严挺之等人被扣上了结党营私的罪名,唐玄宗罢了张九龄、裴耀卿的相职。旁观者都说这是李林甫一石二鸟之计。此后,李林甫就开始了他的专权生涯。
李林甫专权之时,竭力“杜绝言路”,“蔽欺天子耳目”。当时有大臣向玄宗进谏,李林甫竞明目张胆地进行阻挠,并用恐吓手段杜绝言路。他对大臣们说:“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勿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所谓的“立仗马”,是指宫廷里仪仗队的骏马,平时吃上好的饲料,养得高大肥壮,每天八匹骏马分为左右两队,立在正殿侧宫门外,候仗下即散。李林甫把众臣比做立仗马,无疑是要他们摆摆样子,谁要提意见,谁就会被贬斥。自此,群臣慑于李林甫的权势地位,都不敢再向玄宗进谏了,于是唐玄宗的谏诤之路断绝。
李林甫是权欲熏心之徒,喜欢独揽大权。因此,他专门引荐一些唯唯诺诺、没有才智和主见的人与其共事。由他引荐的牛仙客,一切政事都听任李林甫处置,只“独洁其身”,不直接参与干坏事。牛仙客死后,玄宗命刑部尚书李适之顶替牛仙客的左相之位。李适之也出身于宗室,欲与李林甫争权,结果也被李林甫设法除掉。后来李林甫又推荐陈希烈为左相,这也是一个唯唯诺诺之人。可见,李林甫专权时期,只任用易于制服的柔接之人与其共事,以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
同时,李林甫还极力阻挠玄宗启用新人。天宝六年(747),玄宗“欲广求天下之士”。李林甫怕玄宗启用有识之士会对他不利,狡猾地利用玄宗对他的信任,略施小伎,最终使全国无一人被选中。他还假惺惺地恭贺玄宗“野无遗贤”,似乎天下贤士都已被录用,草野之士尽是“卑贱愚鄙”之人。李林甫不仅把无才能者“引与共政”,阻挠玄宗启用新人,还对朝中有声望的大臣加以诬陷、排挤、打击,史称其“妒贤嫉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前面提到的严挺之,虽被玄宗贬谪,但玄宗始终认为他是有用之才。在时隔多年之后,仍问起他的处境,想重新调他回京加以重用。李林甫又耍花招,欺骗玄宗说严挺之年事已高,又患风疾,建议玄宗给他个闲职,让他同家养病。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李林甫的专权,使唐王朝逐步走向衰弱、混乱的政治局面。唐宪宗时就有大臣尖锐地指出:“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时。臣谓罢张九龄,相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后代许多史家都同意这种观点,认为玄宗用李林甫为相,是后来引发安史之乱,唐王朝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李林甫的为人及为官给予全面否定的,唐玄宗其实是第一人。李林甫死后还未下葬时,其政敌杨国忠就指使安禄山诬告李林甫勾结阿布思谋反。结果,李林甫被削去一应官爵,还剖棺夺去所殓的金紫朝服和含殓的珍珠,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下葬,家财籍没,子孙流放。唐玄宗后来逃到四川后,给事中杜元淹问起李林甫,玄宗说:“这个人妒忌贤能,专门推荐比不上自己的人。”杜元淹说:“陛下既然知道李林甫是这样的人,为什么还任用他这样长久呢?”玄宗低头不吭声了。这说明对李林甫的否定并不是后代史学家才开始这样做,而是当事人已经有这种看法了。
从实际情况来看,唐玄宗对李林甫的为人是十分清楚的。他之所以长期地宠用李林甫,除了被他的巧言迷惑外,应该是李林甫善于领会自己的意图,能替自己办事,好使自己有时间玩乐罢了,但唐玄宗也终于因之“玩”丢了江山。
知本思义
此典故出自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意即嘴上说话甜甜蜜蜜,心中却在像利剑想办法害人。这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但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
一不儆,二不休
唐玄宗执政后期,宦官专权,国家政治腐败,公元755年,唐玄宗崇信的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在与叛军的一次交战中,朝廷方面的大将王思礼坐骑被箭射中倒毙。就在他处境危急的时刻,一个名叫张光晟的骑兵把马让给他,使他脱险而逃了。
安史之乱平定后,王思礼因功升了官,但他不忘张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张结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举,从而使张的官越做越大。
783年,有一支军队在京师长安哗变。唐德宗仓皇逃到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叛兵推立太尉朱酢为帝。张光晟以为唐朝气数已尽,便依附了朱酢,做了他手下的节度使。
朱酢自称“大秦皇帝”,领兵进逼奉天要捉唐德宗,这时张光晟当了副将。不料出师不利,围城一个多月未能攻克,而各处来援救德宗的军队日渐接近奉天。在这种情况下,朱酢、张光晟只能退回到长安坚守。
次年,朱酢为了收买人心,又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封张光晟为宰相。这时唐军将领李晟等己迫近长安。朱酢将五千精兵交给张光晟,命他驻扎在九曲一带抵御唐军。
张光晟见朱酢此时势已去,便暗中派人与唐军将领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降朝廷。李晟表示欢迎,同时指挥军队猛攻长安。
张光晟虽为内应,但不忍杀掉朱酢,便送他离开长安,并亲自护送他出城。待朱酢逃远后,张光晟再返回长安,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应奏告朝廷,减免他叛变投敌的罪行。张光晟对李晟感激涕零。
此后,李晟每次举行宴会,总要邀请张光晟参加,并且奉为上宾。宾客们对此非常反感,有的当众发作,表示不愿与反贼同席,李晟见众怒难犯,只得将张光晟看管起来,等待朝廷发落。不久,德宗颁下沼书,处死叛逆张光晟。李晟无法再为张光晟说情救命,只好执行。
临死时,张光晟悲哀他说:“把我的话传给后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啊!”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出自唐代赵元一所著的《奉天录》,“一不做,二不休”的俚语便脱胎于此,意思是说要么不做,要做了就索兴做到底。现多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性做到底。
天涯海角,情丝不断
唐代中叶时的大文学家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他两岁时就死了父亲,不久他的母亲又死去,幼时依靠他哥哥韩会和嫂嫂郑夫人过活,在他们的培育下渐渐长大。
韩会有一个嗣子叫老成,是韩会的弟弟韩介过继给他的,排行十二,所以小名叫十二郎,年纪此韩愈小一点。后来韩会42岁的时候,因宰相元载的事处理不当,被贬为韶州刺史,不到几个月就病死在韶州,这时韩愈只有11岁,十二郎也很小。所以韩愈虽然有三个哥哥,都很早离开了人世,这样继承他家族祖先香火的便只有韩愈和他的侄子十二郎两个人,因此他们生死相依,没有一天离开过。
但韩愈19岁时想去做官出仕,他自宜城前往京城,以后十年的时间中只和十二郎见过三次面。当他打算西归和十二郎永远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不幸十二郎就在这时死去了。韩愈知道了这消息,悲痛欲绝,写了一篇《祭十二郎文》,让人备了一些时下的物品从老远的地方去致祭他。
这篇祭文中有“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句子,后人便把它引申成“天涯海角”这句话。
知本思义
从上面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天之涯”和“地之角”本意为生死相隔的意思,后转变为“天涯海角”一词,用来比喻极其遥远的地方。
一发千钧
韩愈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在文学发展上,他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文学复古为己任,用散文代替骈文,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美誉。
韩愈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人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但也因为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
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最为反对佛教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郊的信后,知道是因自己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便马上回信向孟郊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加抨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也颇为愤慨。故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后二人和好如初。
知本思义
“一发千钧”这则成语就见韩愈的《与孟尚书书》,其意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人们多用其形容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在最关键的时候等。
三生有幸
“三生有幸”一词来自于一个佛教故事。传说唐朝时有一个叫圆泽的和尚,是个得道的禅师,住持惠林寺,有俗家朋友姓李名源,早年捐家产改建惠林寺,二人知交至深。
有一天,二人相约去参拜青城山、峨眉山,却在路线问题上发生了分歧。网泽希望走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却坚持从湖北沿江而上。或因早年李源捐家产改建惠林寺,二人有约定,意见一致,则惟圆泽是听,意见不一致,悉由李源定夺。所以最终由李源决定买舟入川。圆泽当时就叹道:世事有时真是逃避不了啊!
二人路过一个地方时,看见河边有位身着花缎衣裤的妇人在汲水,那位妇人的肚子很大,看样子已经怀孕好几个月了。圆泽当时就落下泪来,指着那妇人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是我下一辈子的亲娘,她姓王,怀孕已经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它的儿子,可是我一直避着,现在看见她,没有办法再避了。我得走了,给她做儿子去了。三天之后,这位妇人已经生产,到那个时候请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婴孩对你笑一笑,那就是我了。咱们就拿这一笑作为凭证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会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罢。”
李源听了很吃惊,但他很相信他的朋友,不由一番伤心。当天夜里,圆泽果然死了,同时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子。到了第三天,李源善照着圆泽的话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看,见婴儿果然对他笑了一笑。后来李源回到惠林寺,报告圆泽圆寂的消息,寺里的小和尚说圆泽临走前就写好了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