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4184200000032

第32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5)

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后,潘岳被司空荀勖召授司空掾,举秀才。武帝躬耕藉田,潘岳作《藉田赋》称美其事。不过潘岳也因才名冠世,招致忌恨,滞官不迁达十年之久。咸宁四年(278年),贾充召潘岳为太尉掾。32岁时已生白发,写下著名的《秋兴赋》,其中云“斑鬓承弁”(皮帽下面露着斑白的双鬓),“素发垂领”(后面的白发披垂在脖子上)。后世人遂因之以“潘鬓”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词,亦有抒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慨。

知本思义

五代时后唐后主李煜所作《破阵子》词中语:“沈腰潘鬓消磨。”《破阵子》原词曰: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江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此典故中的沈腰为沈约(人名)之腰,沈约因病日瘦,腰带逐渐宽松。潘鬓为潘岳(人名)的鬓发,潘岳未及中年,两鬓已生白发。“沈腰潘鬓”比喻男子的身体瘦弱,早生白发,特指因身心疲劳交瘁而致的多病和衰老。亦作“潘鬓沈腰”。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南北朝时北齐的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自小平和温润,在士族高门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长大后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物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天保初,任太子庶子,以本官代理博陵太守。他任职数年,大有政绩,声誉颇佳,得到远近百姓的称赞。不久又迁任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大将军,领兼御史中丞,后被贬。天统中,他又出任信州刺史,就是他的本乡,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

袁聿修为政清静,不言而治,自从长吏以下,直到鳏寡孤幼,袁聿修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后主武平中,御史都出来巡视诸州,梁、郑、兖、豫等州与信州疆域相接,在信州的周围,御史都检举揭发出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到他任满解职还京时,包括僧人在内的全州百姓,追来送别的填满道路,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当时正是盛暑,袁聿修恐怕百姓们过于劳累,往往为送行的人停下马,随手喝一杯酒,表示已领受他们的好意,感谢他们的情义,并让他们回家。

袁聿修以名门之子历任清要官职,当时名士多很赏识他,称许他的风采与见识。他在官廉洁谨慎,当时少有。东魏、北齐时期,尚书台郎多不免于相互送礼,袁聿修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邵与袁聿修有旧交,经常在尚书省开玩笑时,常称袁聿修为“清郎”。

武成帝大宁初年,袁聿修以大常少卿出使巡察,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他经过兖州时,邢邵正担任兖州刺史,两人分别后,邢邵派人送去白袖为信。袁聿修退还白绌不受,与邢邵写信说:“今日经过您处,与平日出卷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象防御水患一样,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重责。”

邢邵也欣然领会,回信说:“先前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考虑,老夫匆忙之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敬承来信之意,我并无不快。弟昔日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了。”

袁聿修在吏部为官时,正赶上国政衰败,道德沦丧,如果违背权要之臣,恐怕立刻就会引来杀身之祸,袁聿修虽然自己仍严守清白,但还是不能摆脱请谒的烦劳。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出自《北齐史》,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之语本出自三国魏的曹植之《君子行》,其中有言:“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这句成语的意思是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其意比喻避免因不必要的行动而招惹无端的怀疑。

拓跋祯“敲山震虎”除蛮匪

北魏初年,拓跋祯被孝文帝拓跋宏赐爵为沛郡公,后来又被任用为南豫州刺史。在任期间,大胡山一带的蛮人时常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闹得全州鸡犬不宁,百姓深受其害。这些蛮匪势力强大,气焰嚣张,地方官对他们也无可奈何,只能稍加约束,无法根除祸患。

拓跋祯深知这些蛮匪不是等闲之辈,不容易让他们降服,但不除匪患,老百姓就别想过安宁日子。他殚思竭虑,筹划出了一个除去蛮匪的办法。

一日,他设法召来了新蔡、襄城两地蛮人的首领共30余人,在豫州西边某地设下酒宴,邀请他们赴宴,并一起观看射箭比武。当日,拓跋祯全副戎装,威风凛凛地登场,又事先从部属中精心挑选了20余名神箭手听候指挥。开始时,拓跋祯亲自披挂上阵,第一个开弓射箭,连射数箭,箭箭中靶。大家一看刺史身手不凡,纷纷喝彩。接下来,那20余名神射手依次放箭,也是箭不虚发,个个中靶。

最后拉出一名“射手”,其实是个死囚,让他穿上甲衣,装成射手也来参加比试,但故意要他射偏。囚犯不知个中原委,按吩咐去做,拓跋祯见他未能射中,假作怒容厉声斥骂,喝令推出斩首。那些蛮人首领来时就忐忑不安,不知刺吏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待看到刺史武艺超群,绝非庸碌之人,手下将士身手矫健,英武善射,又惊奇又佩服,气焰先就减了一半。待看到刺史怒斩“射手”,被他的威严震慑,个个吓得心惊胆战,两腿抖个不停,你看我,我看你,噤若寒蝉。拓跋祯看得明明白白,只装作不知,并不理会。

又过了一会儿,拓跋祯坐到凳子上,仰头观望天空,装模作样地看了好一阵儿,稍觉有微风吹来,便煞有介事地对那些首领们说:“现在天气不正,似有劫匪进入本地,但只不过有10人,当在西南50里开外。”说罢,令手下人驱马追捕,不长时间,果然绑缚了10人押送到面前。

拓跋祯故意问那些首领:“这些家伙在乡里公然抢劫盗掠,作恶多端,罪不可恕,该不该处死?”

于是拓跋祯一声令下,这10个人即刻命丧黄泉。首领们哪里知道,这10个穿蛮服的“盗贼”也是牢中的死囚,这又是刺吏预先安排设下的圈套,无非是杀鸡吓猴,以儆效尤。

拓跋祯杀了这些“盗贼”后,又抚慰教诲那些蛮人首领,要他们今后奉公守法,不得率众滋扰,危害百姓,否则就如今日,严惩不贷。经开导后都一律遣送回家,并没有多加苛责。这些人又惊又怕,但又从心里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之后改邪归正。

自此南豫州境内很少有盗匪出没,聚众掳掠的事,百姓安居乐业。此事传扬开来,淮南的百姓见这里秩序井然,清平安定,也都纷纷前来投奔,一时竟多达三千余户,拓跋桢都做了妥善安排,把他们集中安置在城东汝水河附近,将该地命名为“归义坊”。

知本思义

“敲山震虎”一词不知首先来自何处,它也是军事策略计谋之一,是威慑战略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展示军事实力,迫使对方屈服的手段,有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所以也是古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社会常用的一种手段。

古弼顾全大局受重用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知人善任,赏罚分明,沉着稳健。而他的尚书令古弼更是一位刚正不阿,善于统筹谋划的贤臣。

拓跋焘喜欢打猎,有一次他去河西狩猎,尚书令古弼留守都城平城。太武帝为了能够使围猎更为尽兴,就下诏让古弼把肥壮的马匹送给打猎的士兵。但古弼送来的马却都瘦弱不堪。太武帝勃然大怒说:“这个古弼,简直胆大妄为,对我的话都要打折扣。我回去定要先斩了这个奴才!”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平城,古弼手下的人听说后都惶恐万分,不仅担心自己的上司会就此丢了性命,更害怕自己会受牵连被杀。古弼却毫无惧色,坦然自若地说;“身为人臣,让皇帝沉湎于游玩狩猎之中,这个罪过还算是小的。但是倘若不能防止国家即将出现的危难,使军队缺少所用的物资,这个罪过才是天大的。现在我们刚刚立国,百业待举,北方和南方的敌寇又随时都可能犯我边疆。我挑选精壮的马匹以备军用,这是为国家作长远的打算。即使被处死也无愧天地,无愧皇上!”

拓跋焘听说他的这些话后感叹道:“这样的臣子真是国家之宝啊。”

不久,拓跋焘又去打猎,竟捕获了几千头麋鹿。他就写了一道诏书命古弼派五百辆车来运送麋鹿。信使拿着诏书离开后,拓跋焘对左右将士说:“古弼一定不会给我这么多车,你们还是用马慢慢来运送吧。”说完就先行回宫了。

可是拓跋焘还没走出多远,就收到了古弼的奏表,表中说:“今年原本风调雨顺,年景很好,现在正值秋收,谷穗下垂掉落,桑麻大豆仍留在田野里,被野猪野鹿偷吃,飞鸟大雁啄食。这都是由于运输的工具不够,迫不得已仍不能尽快收割,这样再加上风吹雨打,损耗实在是太过巨大。请您以天下民生为重,先暂时放下游猎之所得,等到将谷子收割运送完毕,再运送麋鹿也不迟啊。”

拓跋焘看完,哈哈大笑,对左右说:“看吧,果然像我说的那样,此公真是什么都以天下大局为先啊。能得此公相助,真是社稷之福,天下之福啊!”

知本思义

“顾全大局”一词不知最早出于何处,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和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有应用,但不一定是最早,此语意思很明显,指从事物整体的利益着想,顾及全盘利益。

江郎才尽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字文通,梁代时曾官至光禄大夫。江淹小的时候聪明好学,可是家里很穷,连学习用的笔墨纸砚都买不起,可他还是发愤读书,刻苦学习,几年后他不仅练出一手好书法,而且文章诗词写得也很出色,到了青年的时候便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人称江郎,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画画得也不错。

可是当江淹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思却越来越不行了,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写诗时需要提笔吟哦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

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时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采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于是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知本思义

此典故出自《南史·江淹传》,其中载江淹“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日:‘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比喻某人才华减退,文才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