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4184200000031

第31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4)

神光觉得是那位老太太坑了自己,就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家,向她问道:“你给他一根芦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芦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芦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岂能相助?”老人说罢,转瞬间悠然不见,浩瀚的江面上空无一人。这时神光自知有失,惭叹不已,懊悔而归。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527),他来到了嵩山少林寺,看到这里群山环抱,环境清幽,觉得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在这里广集僧徒,首传禅宗。

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师,少林寺也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图像碑。

知本思义

“一苇渡江”在佛家用语中有较多使用,武侠小说中多用“一苇渡江”来形容一个人武功高、轻功好,现实生活人们有时也会有它来形容某人能力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代,五祖弘忍大师为首领,弘忍大师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时,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他的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但弘忍觉得神秀并没有达到较高的境界,也是为了公平起见,他便想了个选接班人的办法。

一天,弘忍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讲述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偈子。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这样的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子的意思是:人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欲念。这是一种人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偈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也都猜到是神秀作的,但神秀对禅的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是不太吻合的,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他觉得神秀还没有真正达到禅的高境界。

就在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法号慧能的火头僧听到了。慧能不识字,所以只能做烧火做饭的活,但当他听别人说了这个偈子后,便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禅的真谛。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偈子,让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即: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便是已经悟到禅的真谛了。从这首偈子便可以看出,慧能虽不识字,却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便让人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弘忍之所以在慧能头上打三下,实际是让慧能在三更时分去找他,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就在夜里三更时分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并传了衣钵给他。为了防止神秀等人伤害慧能,弘忍就让慧能连夜逃走。

慧能连夜远走高飞,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就自行继承了弘忍的事业,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知本思义

此偈语为南北朝时的佛教禅宗六祖慧能法师所说。全句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语意为菩提原本就无关乎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空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比喻心性空明,了然无挂。

宗悫“乘风破浪”做大事

“乘风破浪”一语来自于南北朝是南朝宋人宗悫的一件事,宗悫字元干,南阳人。其叔父叫宗炳,学问很高却不肯做官。宗悫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年少的时候,宗炳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炳听了,既惊异,又很高兴,对他说:“好孩子,志向远大的人,正应如此!就算你将来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宗悫14岁时,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宗悫面无惧色,举剑直刺盗贼,家人也呐喊助威。盗贼见势不妙,丢下抢得的财物,赶紧脱身逃跑了。宾客见盗贼被赶走了,纷纷称赞宗悫机敏勇敢,少年有为。

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跟着他喜好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所以没有被乡曲称赞。

元嘉二十二年,宗悫被宋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率兵南征林邑国。两军对垒,敌军以大象打头阵,颇难对付,一时不能取胜。宗悫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设计制作了一批模拟狮子上阵迎敌。象见巨形假狮后吓得乱跑,敌军溃败,于是宗悫乘胜追击,直取敌都城象林,打进王宫,但见珍宝不计其数,部队却未取一丝一毫。宗悫治军有方,所部纪律严明,由此足见一斑。

又有一次,敌将檀和之进兵包围了区粟城里林邑王的守将范扶龙,命宗悫去阻击林邑王派来增援的兵力。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经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埋伏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个落花流水。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许多战功,被封为洮阳侯。实现了他少年时的志向。

宗悫一生为人廉正,曾任豫州刺史、光禄大夫、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官封洮阳侯。宗悫死后,朝廷追赠为征西将军,加谥号为肃侯。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就出自南朝·梁·沈约撰的《宋书·宗悫传》,“乘风破浪”一语就脱胎于宗悫的这句话中,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谢灵运喻曹植“才高八斗”

南北朝的南朝宋国有个诗人叫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从小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受到祖父谢玄的喜爱。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

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他的上级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

谢灵运虽然不是个好官,可是他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自我评价非常高。

知本思义

上面的典故来源于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成语“才高八斗”即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极有才华。

沈腰潘鬓

沈约(441~513)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他出身于当时的江南门阀士族家庭,但沈约的父亲因政治斗争被诛,沈约小时候便过着孤贫流离的生活,但沈约上进心很强,他笃志好学,少年时便擅长诗文。据说他白天读的书,到了晚上一定要温习。他的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他也并不因之间断。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沈约为“竟陵八友”之一。

沈约为官后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太子家令,“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萧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晚年与梁武帝产生嫌隙,忧惧而卒。

据《梁书·沈约传》记载,沈约曾与一个叫徐勉的人非常友好。有一次沈约写信给徐勉,陈述自己时事的无可奈何和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并说自己因多病而腰围减损,两三个月之内,腰带竟随着身体的消瘦而向里移动了好几个孑;用手握一下胳臂,也觉细了不少。因此后世常有人以“沈腰”指身体消瘦的状况。

潘岳(247~300)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字安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貌比潘安”中的“潘安”,祖辈皆是官宦,潘岳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总角辩惠,搞藻清艳”,被乡里称为“奇童”,长大以后更是名重一时。

潘岳的貌美在历史上是很出名的,《晋书》中载,潘岳青少年时期喜欢游玩,常出洛阳道去打猎,路上的一些妇女见他长得帅,便都牵着手跟着围绕在他身边,不少女性还拿水果投到他车上让他吃,于是他常常满载一车子水果回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