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4184200000023

第23章 秦、汉时期(7)

“郑卫之音”中的“郑”和“卫”即西周和春秋时的郑、卫两国(个河南中部与东部)的民间音乐。这一地区早期是商民族聚集区,保存了丰富的民间音乐。

《诗经·国风》凡160篇,郑风、卫风合为31篇,约占五分之一。各国“风”诗,多是短小歌谣,“郑风”“卫风”中却有一些大段的分节歌,可以想见其音乐结构的繁复变化。在一些反映民俗生活的诗篇中,常有对男女互赠礼物(《诗经—郑风·溱侑》)、互诉衷肠的爱情场面的描写,隐隐透露出一股浪漫气息。

因此,可以说“郑卫之音”,实际上就是保留了商民族音乐传统的“前朝遗声”。由于它表达感情的奔放、热烈和大胆,因而使独宗“雅乐”的王室及其维护者常常加以排斥和否定。又因维护并力求恢复雅乐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则“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第十七》)。系统反映儒家音乐思想的《乐记》里也说:“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正由于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居于极特殊的地位,“郑卫之音”便始终成为靡靡之音的代名词。东汉光武帝刘秀喜爱音乐,曾经让宋弘了解国内通博之士,宋弘便推荐了沛国的桓谭,称他才学广博,尤擅奏琴,文才也几乎可以赶上杨雄与刘向刘歆父子。光武帝于是任命桓谭为议郎、给事中。此后光武帝每次宴会,总是叫桓谭弹琴,因为他很喜欢那种美妙的轻音乐,宋弘知道后,心中便不高兴,后悔当时推荐了桓谭。

有一次,宋弘等桓谭从宫中退出,便派了一名属吏去传唤桓谭,自己则整整齐齐地穿上朝服,坐在大司空府堂上,桓谭进来后,宋弘并不请他人坐,责备道:“我之所以推荐您,是希望您以道德辅佐君王,但你现在几次向皇上演奏郑卫淫声,损害了《雅》《颂》正音,这不是忠正之士应当做的。你能够自己改正吗?还是叫我依法纠举呢?”桓谭一再叩头认错,过了好久,宋弘才让他离开。

后来光武帝大会群臣,又叫桓谭弹琴。桓谭看见宋弘也在坐,便显得非常不安,弹得也不像平常那样熟练自如。光武帝奇怪,便问其中的缘故。宋弘便离开座位,摘下官帽,向光武帝认错:“臣下之所以推荐桓谭,是希望他能够以忠正之节引导君王,可是现在他叫朝廷耽迷于郑卫淫乐,这是为臣的罪过。”

光武帝一听,即为此改容,马上向宋弘道歉,让他戴上帽子。此后便不再让桓谭担任给事中的职务了。

宋弘共推荐贤士冯翊、桓梁等30余人,其中有一些人相继担任了公卿大臣。宋弘任职五年,因为考讯上党太守没有什么证据,便被免去了司空的职务,回到了自己的邱舍,几年以后去世,没有儿子,封地被取消了。

知本思义

“郑卫之音”本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但多用来比喻靡靡之音。此语的提法出自《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日:‘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上面的故事源自于《后汉书》,书中还曾说刘秀“身衣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说明刘秀生活简朴,不事浮华。

刘秀治国乐此不疲

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个十分有作为的皇帝,他从起兵到称帝只用了三年时间,之后派大将用10年平定了天下,又用20多年的时间复兴了汉朝的国力,史称“光武中兴”。他的成功,特别是在治国上,可以说部分原因正是由于他有着很好的勤奋素质。

刘秀9岁丧父,是叔父把他拉扯长大的。在家乡时,他操持家业,从事农业生产,是个十分勤快的庄稼汉。史称他“乐施爱人,勤于稼穑”。由于“长于民间,颇达情伪”,他深知百姓稼穑的艰难和民情的好恶,所以他掌权后为政宽简,并大力减轻百姓负担。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刘秀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他每天带领大臣们很早上朝,天黑时才散,然后还经常要引领几位重要大臣议论经理,直到半夜。太子见他太辛苦了,便劝他注意休息,他却说:“吾自乐此,不为疲也。”意思是“我乐于跟大家讨论分析如何治理好国家,如何让人民安居乐业,做这样的事情时我从没有感到疲倦过。”这也是成语“乐此不疲”的来历。

公元57年,63岁的刘秀病死于洛阳,据说他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南宫前殿批阅文书的龙案前——以身殉职的。看来,他的“乐此不疲”的确没有卖弄之嫌。

《后汉书》的作者范哗在评论刘秀时说:“虽身济大业,竞竞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虽以征伐济大业,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进文吏,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故能恢复前烈,身致太平。”他们都提到了刘秀的勤奋品质,并对于他在统一全国之后取得的辉煌政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在光武帝的勤奋治理下,东汉王朝初期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可以说都是科学合理的,既维护了东汉王朝的政治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并且也做到了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知本思义

“乐此不疲”一词来自于《后汉书》的记载:“光武帝每旦视朝,日昃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闲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

‘我自乐此,不为疲也。”’后人们以“乐此不疲”来形容某人特别喜爱某事,沉浸其中不觉疲倦。

马援马革裹尸为国建功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公元41年,他被光武帝刘秀封为“伏波将军”,并且刘秀还与他结为儿女亲家。

马援为国平乱,很少在家。有一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人,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7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3000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做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地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为人刚直,不说空话,他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于是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48),武陵、五溪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由于将领领导不力,派去的士兵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马援便请求出战武陵,但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再让他出征,就没出做出指示。

马援见没有下文,便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烁,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已经62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因水急,船难溯行,加上天气炎热,士卒多疫死,马援也病死于军中,验中了他“马革裹尸而还”的誓言。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出自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马援传》,原话为:“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逝于儿女手中邪?”其原意指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特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班超投笔从戎

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他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居家常亲事勤苦之役,不耻劳辱。他口齿伶俐,博览群书,凡事能够权衡轻重,审察事理。

班超从小学习就很用功,对未来也树立了宏伟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旁人皆笑之。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都是西汉时人,曾经出使西域,为国家强盛立下汗马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随从北征,在军中任假司马(代理司马)之职。假司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军旅之中,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他率兵进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试牛刀,斩俘很多敌人。窦固很赏识他的军事才干,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后来,班超在西域帮助国家立了大功,使西域200多国重新向汉朝进贡,终于因立了大功被封了侯。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50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了和平外交,在经营西域的同时,也宣扬了汉朝的仁德与国威。

班超本从事文职工作,但他志在为国家开疆拓土,于是他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终于干出了一番大事业,青史留名。我们学习班超,也应树立远大的志向,选对人生的方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知本思义

“投笔从戎”的典故记载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作为一个常用成语,“投笔从戎”其意指某人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

不入虎穴,蔫得虎子

东汉前期,国家只注重颐养民力,匈奴屡次在汉朝边境抢掠。公元73年,匈奴又派兵屡次入侵汉境,当时的汉明帝便派大将军窦固出兵打匈奴,班超在一次交战中立了战功一举成名。为了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窦固派班超担任使者到西域去。

班超和文官郭恂带领36人来到西域的鄯善国(本为楼兰国,汉昭帝时改为鄯善)。鄯善王想归附汉朝,但又害怕得罪匈奴,正在举棋不定之间。班超一行人来到后,鄯善国王恭敬异常,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可是过了一段时间,鄯善王对他们就不如先前热情了,供给的酒食也不如从前丰盛了。

班超马上跟随从人员议论:“鄯善王待咱们跟前几天大不相同,你们看出来了吗?”随从们忙连连点头:“我们也感到有所不同,可不知为什么?”班超说:“我猜,是匈奴使者到了。鄯善王怕得罪匈奴,特意冷淡咱们了!”

正在这时,鄯善王的手下人送酒食来。班超眼珠一转,说:“匈奴的使者已经来了几天?现住在什么地方?”那侍从禁不起班超这么一诈,忙如实相告:“不瞒班大人,匈奴人来了三天了。他们住的地方离这儿有30里地。”班超又问了些情况,之后怕走漏风声,马上把这个侍从关押起来。

接着班超召集36个随从人员喝酒,正喝得酣畅淋漓时,班超双手捧起酒碗,突然站直身子,冲着大家激愤地说:“我们来西域原是为建功立业。万万没想到,来这儿才几天,鄯善王就冷淡咱们了。如果他欺咱们人少力薄,咱们就只有客死异乡了。大伙儿说说,咱们该怎么办呢?”

大伙一时不知怎么回事,都说:“生死与共,是死是活,全听您班大人的!”

于是班超喝了一大口酒,声音更加高昂地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只有一个办法最好,只要杀了匈奴使者,鄯善王就不敢倒向匈奴,这样他就不得不归顺大汉朝。”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因为匈奴使者手下有100多号人手,远比自己人多,杀他们可不太容易,不禁小声嘀咕:“这可是一件大事,要跟郭恂从事商量一下吧。”

班超双目怒睁:“大丈夫立大功称英雄,在此一举。郭从事是个庸俗的文官胆小如鼠,叫他知道了会泄露出去误大事,是男子汉的就跟我干!”话音刚落,班超端起酒碗,仰起脖子,一饮而尽。众随从见状,觉得班超比自己官职大都豁出去了,再者班超有勇有谋,跟着他干很可能成功,于是也纷纷端起酒碗一饮而尽,表示要跟随班超大干一场。

于是在半夜时分,班超带着这36位壮士偷袭匈奴使者驻地。那天晚上乌云密布,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尘土飞扬。班超指定10个人拿着鼓隐蔽在帐篷后面,吩咐他们:“看到大火烧起,你们都要大声喊叫用力敲鼓,造成声势。”另外20个壮士手持弓弩埋伏在帐门两侧。准备就绪后,班超带领剩下的6个人顺着风向放火。

顷刻间熊熊的火焰冲天而起,匈奴兵从梦里惊醒,急得走投无路。火借风势席卷帐篷,100多名匈奴兵不是被大火烧死,就是被射死,那10个人赶紧同时擂鼓、呐喊,没死的人则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营地上到处乱跑,班超便率人大喊大叫着冲杀了进去,一会儿便杀死了匈奴使者和剩下的30多个随从,仅剩几个侥幸者鼠窜而去。

天渐渐亮了,班超令人请来了鄯善王。鄯善王跨进帐篷,一眼看到汉朝人手中拎着匈奴使者血淋淋的人头,不禁大惊失色。班超话中有话地劝他:“从今以后,我们大汉帮助你们抵抗匈奴,匈奴就再也不敢侵犯你们啦!”

鄯善王脸如土色,忙趴在地下磕头发誓:“愿意听从大汉皇帝的旨意。”为了表示诚意,鄯善王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洛阳去做人质,发誓与汉朝共同抗击匈奴。

知本思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后汉书·班超传》,此语本意为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获得成功,或不能取得真知。

东羊子妻智劝夫君勿半途而废

东汉时期,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吆喝过来吃的施舍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

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