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4184200000022

第22章 秦、汉时期(6)

这句话是西汉末年一些起义军将领说的,他们说萧王刘秀把自己的心放在我们的心中,如此真诚地对待我们,我们怎么能不以死报效呢?因此这一词的意思也是表示:一个人把自己的心“放”到别人的胸膛里,让别人感受自己的真诚,比喻真心待人。

疾风知劲草

东汉末年,奸臣王莽使用阴谋诡计得到了权力,并建立了国号为新的政权。但由于王莽在统治期间倒行逆施,并且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上的混乱状态,法令苛细,徭役繁重,社会矛盾激化。

公元17年,终于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西汉的皇室宗亲刘绩、刘秀兄弟起兵响应,加入绿林起义军。行军途中,有个名叫王霸的带领一批人来投奔刘秀,受到了刘秀的欢迎。后来,他跟随刘秀出战新军,建立了不少功勋。

不久,王霸因父亲年老体弱,辞别了刘秀回家侍奉老父。后来刘秀率军路过王霸老家的时候,特地去看望他。王霸深受感动,请求父亲让他离家再追随刘秀。他父亲深明大义,说:“既然刘将军如此看重你,你就跟他干下去吧,不要半途而废。”就在这一年,也是西汉皇族被起义军推为更始将军的刘玄称帝,年号更始。更始帝对刘秀兄弟十分猜忌,找机会杀害了刘绩。刘秀怕遭到杀害,便请求刘玄派自己到河北去招抚各州郡归顺,刘玄也觉得这个任务只有刘秀能办成,就同意了。

刘秀便领王霸随他前往河北。当时,更始帝的势力末能达到河北,到那里去招抚是很危险的。

刘秀一行进入黄河以北后很不顺利,处境非常危险,也非常困乏。随从中许多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又害怕条件艰苦,纷纷离开了刘秀。先前和王霸一起投奔刘秀的几十个人,都陆续不辞而别;只有王霸还和以前一样忠诚地跟着刘秀。刘秀见王霸至今还忠于自己,感慨地对他说:“从前在颍川跟随我的人都跑了,唯有你独留在我身边。只有在迅猛的风中看出坚韧的草,这话现在得到了验证。”

刘秀在河北积极活动,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了部分官僚、地主的支持,镇压和收编了起义军,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其实力逐步壮大起来。公元25年,他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终于推翻王莽政权,即皇帝位,史称东汉光武帝。王霸也被封为富波侯、偏将军、讨虏将军。

知本思义

这个典故出自《东观汉记·。王霸传》,其中有言:“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唐太宗也在《赠萧瑀》诗作中写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其意指只有经过猛烈大风的考验,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原来比喻在危难时才显出人的意志坚强,经得住考验。现在还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显出谁是坚强和有韧性的人。

刘秀“置之度外”做要紧事

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帝刘秀虽然已经建立了政权,但国内尚未统一,许多地方势力占据某些州郡和东汉抗争。如东方的刘永、蜀中的公孙述、燕王彭宠、齐王张步等都拥有重兵,随时会威胁到刘秀所建立的新政权。他们有的虽然表示臣服东汉,实际上都仍旧保留地盘,并不甘心臣服。而部分比较强大的农民军也相当活跃,这些都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光武帝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为了统一全国,四处招揽人才,并争取得到百姓的拥护。他知人善用,把许多拥有重兵的人一一除去,又收降了五郡大将军。这样就只剩甘肃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两大军阀。

光武帝派人去劝降隗嚣。隗嚣惧怕光武帝强大的实力,所以假意臣服,派大儿子跟随前来劝降的人回刘秀宫中作为人质表示归顺,但仍在地方上为非作歹。公孙述仍自称蜀王,拥兵数十万,盘踞四川山区独霸一方。

因交通困难,刘秀对这两个人暂不想征讨,而是想把连续苦战多年的部队好好整顿和休养一下再说。于是刘秀便对将领们说:隗嚣和公孙述已没有力量阻止我统一全国,姑且把这两人丢在一边,暂不考虑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和修整,刘秀带领群臣解决了国家的一些重要问题,国力和军力也更加强大了,于是刘秀发兵先消灭了隗嚣,接着又把公孙述的独立王国拿下了。

知本思义

此典故首见于南朝宋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隗嚣传》,其中有言:“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这句话就是成语“置之度外”的来历,这是一个褒义成语,意思是指把事放在一边,不做考虑,不把事情放在心上。后来演变成了用来描述某人不把生死、利害等大事放在考虑范围之内,形容某人的大无畏精神。

冯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此时天下仍然是战火纷飞,民无安居。接着刘秀便想收服势力最大的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去抢粮草,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

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准备去抢已经安定下来的刘秀统治下的地方的粮食。刘秀听说邓禹战败后,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

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而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也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爬上回溪的山坡,才逃回了营寨,可谓输得狼狈不堪。

之后冯异认真总结了敌人的特点,并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公元27年正月,冯异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一战打败了赤眉军,重创其主力部队。剩下的赤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光武帝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破刘秀大军铁桶似的围困。刘秀不想再让双方多伤人力,早早便催促赤眉军投降,后来樊崇等人在逃跑无望的情况下,便投降了刘秀。至此,天下重要的军事力量都被刘秀降服。

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就是“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啊。”

知本思义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语始见南朝宋范晔所著《后汉书·冯异传》),其中说刘秀“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东隅:指日出处,即早晨,喻初始。桑榆:指日落处,即夜晚,喻最终。这句话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方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方面有所成就。

冯异披荆新棘定关中

西汉末年,皇室宗亲刘秀带领一批能臣武将争雄天下,冯异是刘秀手下的一员战将,他不只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刘秀十分厚待他,最重要的事情一般都会安排他去办。

当刘秀转战河北时,屡遭困厄,有人悬赏要捉拿刘秀,刘秀只好带领大家逃难,一次逃奔到饶阳一带,大家已几天没有好好吃东西了,饥寒交迫之际,是冯异送上仅有的豆粥麦饭,才使刘秀等人摆脱困境。

后来刘秀带领大家重整旗鼓,群策群力,占领了很大的地盘,收伏了很多的军事势力,终于在河北地区稳定下来,冯异便建议刘秀称帝,东汉王朝也得以确定下来。

作为一名将领,冯异治军有方,且为人谦逊,每当诸位将领相聚,各自夸耀功劳时,他总是一人独避于大树之下,因此大家都称他为“大树将军”。

在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冯异先稳固河北地区,后又受命平定和经营关中一带,他用策有方,所用措施无不深得民心,特别是在关中时,他成为刘秀政权的西北屏障。

在当时,关中一带是天下最富饶,人口最多的地区,冯异独掌这一带,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妒嫉和猜忌,一名叫宋嵩的使臣先后四次上书刘秀诋毁冯异,说他控制关中,擅杀官吏,威权至重,百姓归心,人们都称他为“咸阳王”。

冯异对自己久握兵权,远离朝廷也不大自安,担心被朝中的大臣们猜忌,就一再上书,请求回到洛阳。但刘秀却非常相信冯异,并且认为西北地区非冯异不能安定,为了解除冯异的疑虑,他便把宋嵩的告密信送给冯异。

这一招的确高明,既可解释为刘秀对冯异的信任不疑,又暗示了朝廷已早有戒备,可说是恩威并用,冯异见了自然十分担忧,赶紧上书自陈忠心。刘秀这才回书道:“将军之于我,从公义讲是君臣,从私恩上讲如父子,我还会对你猜忌吗?你又何必担心呢!”

关中基本平定后,冯异入京朝觐。刘秀热情接见,并对在场的公卿们说:“这是我起兵时的主簿,为我披荆棘,定关中”。接见之后,刘秀又派中黄门赐给冯异珍宝衣服钱帛等物,并且说:“仓卒无蒌亭豆粥,虖沱河麦饭,厚意久不报。”

冯异受赐后拜谢说:“臣闻管仲谓桓公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齐国赖之。臣今亦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

此后,光武帝又数次召见冯异,设宴,君臣共饮,商讨攻蜀之事。

冯异在京城住了数日,才回驻地。刘秀命冯异妻子儿女随行,以示对他的绝对信任。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披荆斩棘”一词的原意是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困难。

刘秀得陇望蜀得天下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初期,天下不少割据势力还在负隅顽抗,隗嚣割据陇地,公孙述割据蜀地,二人自立为王,相互勾结,对抗朝廷。

建武八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率军攻破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岑彭又与偏将吴汉把隗嚣包围在西城。公孙述派兵来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邦,光武帝又派盖延、耿弁包围之,自己因事回兵东归。

回到京都,刘秀给岑彭去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击破蜀虏。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意思是平定陇后不应满足,紧接南下平定蜀。后来“既平陇,复望蜀”就演变为成语“得陇望蜀”。

但比这个成语更有名的应该是东汉末年曹操的“既得陇,不望蜀”,意思却是完全颠倒过来的。

东汉建安二十年,曹操挥大军攻汉中,张鲁很快兵败投降,曹操军势大振,正宜乘势入蜀。对此,曹操帐下两位谋士司马懿和刘晔都认为机不可失,应乘胜人蜀。司马懿日:“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刘晔也认为:“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且言“今不取,必为后忧。”这两人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司马懿的谋略自不必多言,后来曾是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刘晔也颇有军事才能而常为曹操称许,曹丕称帝后屡献计谋以应吴蜀,他们说的话应是度势而发,不无道理的。

但曹操却没当成回事,笑了笑说:“人老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便选择了留军据守汉中,自己率大军而还许都。

蜀国的谋士法正后来对此曾评论:“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乃留夏侯渊、张邻二将屯守,而自引大军北还,此失计也。”刘备、诸葛亮对这段议论也“皆深然之”。后世也多有人为曹操此举惋惜,南朝史学家裴松之日:“魏武后克平张鲁,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正,由不用刘晔之计,以失席卷之会。”可见当时确是一次攻击西川的好机会。而曹操由于一时的满足现状和畏缩不前,留下了无穷的后患,后来也为此后悔不迭。如果曹操当时能“既得陇,复望蜀”,恐怕刚刚人川的刘备是难以招架的,若能一举而下西蜀,恐怕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将就此打破,一举统一全国也未可知。

曹操“既得陇,不望蜀”,在战略智慧和气魄上便与光武帝差了一个档次,光武帝得陇望蜀,结果很快统一全国,成为东汉王朝的创建者。而曹操既得陇,不望蜀,故只能和别人三分天下。

知本思义

“得陇望蜀”这一典故最早应该是出自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岑彭传》,其中说:“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古风》也写道:“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得陇望蜀”既是褒义词,又是贬义词。褒义形容人不满足于现状、积极向上,贬义则为变成得寸进尺,贪心不足,就成贬义了。

列秀闻义则服

生活在西汉末东汉初的宋弘,字仲子,京兆郡长安县人。宋弘年轻时便很温顺,在哀帝、平帝朝中作过侍中,王莽当朝时他还当过共工。赤眉军攻入长安,派来使者征辟宋弘,宋弘受逼迫,不得已只好从命。行至渭桥时,他便跳了河。

家里人把他救了

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中的刘秀像起来,他便装死,这样才免于治罪。

光武帝即位后,授予宋弘太中大夫的职务。建武二年(26),宋弘代替王梁担任大司空,并被封为木匈邑侯。他把所得到的租俸都分送给了远近亲戚,家中却没有一点积蓄,这种清廉的风格受到了世人的好评。后来光武帝又改封他为宣平侯。

有一次,宋弘适逢光武帝设宴会集群臣,席间宋弘看到皇帝御座旁边有副新屏风,上面画着许多美女,光武帝几次回头去欣赏,宋弘便严肃地说:“没有看见好德像好色一样深的人。”光武帝听后,知他是在说自己,当即令人撤去了屏风,并笑着对宋弘说:“闻义则服,还可以吧?”宋弘答道:

“陛下进德,臣高兴得不得了啊。”

知本思义

刘秀“闻义则服”的故事见于《后汉书》,其意指听到或看到良好的品行或事物就从心里接受,并照之去做。

宋弘不弃糟糠之妻

东汉初年大司空宋弘,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对皇上直言敢谏。曾先后为汉室推荐和选拔贤能之士30多人,有的官至相位。光武帝刘秀对他甚为信任和器重,封他为宣平侯。

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后,刘秀有意将她嫁给宋弘,但不知她是否同意。一天,光武帝与湖阳公主共论朝臣。湖阳公主说:“宋公(指宋弘)威容德器,所有的朝臣都比不上。”刘秀听后很高兴,便召见宋弘,让公主在屏风后观听。刘秀对宋弘说:“有谚语讲人升了官就换朋友,发了财就换老婆,这是人之常情吗?”

宋弘一听,知道这句话里有意思,他答道:“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我听说,对贫穷卑贱的知心朋友不可忘,共患难的妻子不可抛弃。光武帝听后,回过头向里边的湖阳公主说:“事不谐矣(此事不成了)。”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见于《后汉书》,后来发展为“糟糠之妻”的典故,其意指结发妻子或一起经受过苦难的妻子。

刘秀不听郑卫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