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大为不满,率军破关而入,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当时项羽军40万,刘邦军不足10万,双方力量悬殊。刘邦自度力量不敌项羽,便采纳张良计策,拉拢项羽叔父项伯,亲自到鸿门请罪。项羽才没有杀刘邦。之后引兵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后返回彭城。项羽挟其军事上的余威,以诸侯上将军自居,发号施令。他自立为西楚霸王,取梁、楚之地九郡(占有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部分地区),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又割地封王,分封了18个诸侯。封刘邦为汉王,王汉中、巴蜀,企图限制刘邦势力的发展,使其不得东进。
由于项羽分封不公,引起诸侯和功臣不满。先是田荣据齐反楚,项羽急忙率军讨伐,刘邦便乘隙东进,从汉中潜出,打败项羽所分封的秦地三王后迅速东进,直抵阳夏(今河南太康)。接着又乘项羽与齐军交战之际,一举攻人楚都彭城,项羽急忙率3万精兵挽救彭城。
此时刘邦仗恃兵多将广,麻痹轻敌。项羽军则直抵彭城汉军侧背,将汉军打得大败。刘邦只率数十骑逃出重围,连妻子吕雉和父亲太公都作了项羽的俘虏。彭城一战,项羽决策果断,迅速率精兵回救彭城,出敌不意,击溃汉军数十万之众,是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
接着项羽乘胜进军,与刘邦在成皋一带相持两年之久。这期间,刘邦采取了正确的作战指导,扼守成皋,在持久战中消耗对方实力,伺机反击;项羽找刘邦决战,又急攻不下。双方力量对此发生了根本变化,汉军由弱变强,项羽由强变弱。
这期间,刘邦派大将韩信北伐东征,占领了燕、赵、韩、魏、齐等大部分地方,形成了包围之势,项羽见形势对自己不利,遂与刘邦议和,双方划鸿沟为界,之后项羽引兵东归,刘邦则采用了张良和陈平的计策,趁机发兵向项羽发动总攻,与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在垓下把项羽军团团包围。
此时,项羽率领的10万楚军已兵疲粮尽,士气低落。夜间韩信又对楚兵朝廷了攻心战,让汉军在楚营四面唱起了楚歌。项羽大为吃惊,误认为汉军已全部占有了楚国,便借酒浇愁,慷慨悲凉地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曲项羽唱罢飞身上马,带领800骑突围南去。来到乌江边上,身边只剩28人,而追过来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8年了,亲身经历70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项羽果然斩杀了一员大将。之后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一位亭长知道项羽失败了,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见到项羽后对他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
项羽内心非常愧疚,觉得对不起楚国百姓,不愿渡江,对这位亭长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8000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将马牵给那位亭长,让他过江回去。
这时汉兵又追了过来,项羽命令大家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十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以前认识的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
吕马童不答,他面向项羽,指项羽给汉将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
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司马迁评价项羽说:项羽只用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地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近古以来像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但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以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结果很快弄丢了国家,身死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真是荒谬啊!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见于《史记·项羽本纪》,这里说的江东,是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其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
“江东”一词,后世文人多有用到,李清照有诗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陈寿的《三国志》中也写孙权:“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江东父老”一词后来被引申为家乡人,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萧何立下“汗马功劳”
“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刘邦起兵反秦,萧何始终帮着他,筹谋划策,忠心耿耿,是刘邦最可靠的得力助手。秦亡以后,刘邦又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做了皇帝,萧何便担任相国。
刘邦认为论功劳应以萧何为第一,所以首先封他为“酂侯”(酂,县名,今湖北光化县),食邑8000户。但是其余功臣多不服,特别是一些将领,他们说:“我们拼死拼命,多的经过百余战,少的也打过几十仗,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只会置办点东西,根本没上过战场,封赏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刘邦问道:“你们知道打猎的事吗?”大家都说知道。
刘邦又问道:“那么你们也知道猎狗吧?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狗,而指示野兽的住处、去向,让狗去追杀的,却是人(‘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发踪指示者人也’)。你们只会追杀,不过是‘功狗’而已,至于萧何,能‘发踪指示’,他才是‘功人’。而且你们多数是单身跟随我,有同族两三人一起入伍的就算难得了,可是萧何,他叫全家族的几十个男子都参加了我们的军队,跟着我一同出力。他的大功劳是怎么也不能忘记的!”
大家听了觉得有理,便谁也不吭气了。
知本思义
先秦著作《韩非子·五蠹》《战国策·魏策》中都有“汗马之劳”的说法。上面的故事在《史记·萧相国世家》和《汉书·萧何传》都有记载,“汗马功劳”这个成语现在多形容辛辛苦苦立下的功劳,做出的贡献,已不限于军事方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典故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韩信小时候就很喜欢读兵书,身上常带着一把剑,然而家里贫穷,连自己也养不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燕国后裔贵族项梁起兵响应,项梁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当时他屡屡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任“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后来韩信又因与13人犯法被判斩首。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表示要向刘邦推荐他当将领。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
刘邦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
萧何为追韩信,不辞辛苦,一路追一路问,直到天黑了还没追着韩信,但他仍然不敢停下来,便趁着月光一路寻找,走了大半夜,终于在路边找到了韩信,气喘吁吁地下了马,气呼呼地说:“韩将军,咱们总算一见如故,够得上是朋友。你怎么不说一声,就这么走了?”韩信不吭声。萧何又说了一大堆劝他回去的话,表示一定会举荐他当大将,不然自己就和他一起逃跑。这时候,滕公夏侯婴也策马赶到;两个人苦苦地哀求非要韩信回去不可。他们说:“要是大王再不听我们的劝告,那我们三个人一起走好了!”韩信只好跟着他们回去。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征战四方,又亲自率军战胜燕、赵、韩、齐等国的军事力量,最后又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西汉高祖十年九月,代相陈郗谋反,自立为代王。汉高祖刘邦决定领兵亲征,临行时将国中政事内委吕后,外委萧何。
刘邦走后不久,有人上书吕后说淮阴侯韩信暗通陈郗,欲乘夜间兵围皇宫,破狱释囚并进袭太子。
韩信乃汉室创业的功臣,刘邦称帝后,对他虽有防范,但擒而不杀,只削王为侯。但韩信心怀不满,渐渐心生叛意。
西汉高祖七年,刘邦立子如意为代王,另拜陈郗为代相,暂住代地镇守。陈郗与韩信素来友好,临行前往与韩信辞别。韩信握着陈郗的手引入庭中,摒去左右,在庭中走了几圈仰天长叹道:“我与君相好有年,今有一言相告,不知君愿闻否?”
陈郗说:“愿将军直言。”
韩信道:“君奉命前往代地。代地乃是精兵、强马聚集之处。君又是主上信臣,因地乘势,正是图谋大事之机。若有人报君反,主上未必肯信,如报之再三,主上必领兵亲征。到时,我从都中起事以应君,取天下也就不难了。”
陈郗知韩信乃天下奇才,当即应允道:“谨受尊教。”
等到了陈郗起兵,刘邦亲征。韩信在都中称病不出,一面派人暗中与陈郗联系,一面与家臣密谋,准备夜袭宫室擒太子、吕后以应陈郗。不料一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将其囚起,欲择日斩首。家臣之弟闻后为救其兄,遂将韩信谋反之事上书报知了吕后。
吕后闻听十分惶恐,忙找来萧何商量对策。萧何献计道:“可遣一心腹扮作军吏,令他出城再回长安,就诈称陛下已消灭陈郗,令他先来报捷。如此则群臣不知有诈,定入朝祝贺。韩信前来则乘机捉住,若不来,我便去将他骗来,然后乘机将他擒住。”
吕后连称好计,当即二人分头行事。
果然不出所料,消息一经传出,众臣先后朝贺,只有韩信仍然闭门不出。于是,萧何以探病为由来到韩信住所,寒暄数语后,萧何才说:“主上的报捷使已到,众臣皆贺,只有你不去的话,恐怕不太妥善,不如随我一齐前往,也好让大家无话可说。”萧何身为朝中长者,又贵为丞相,
韩信不好意思推辞,只得随着萧何人宫。
韩信刚一迈进宫门,忽然听得一声吆喝:“快将韩信拿下!”话音未落,两边闪出不少甲士,已将韩信捆绑起来。
韩信大叫道:“我犯何罪,为何擒我?”
吕后怒道:“你串通陈郗,阴谋为乱,现有你家臣的书信为证,看你如何狡辩?”韩信心知事已败露,也不再多言。吕后当即下令,将韩信押往长乐宫侧钟室斩首。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人们感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知本思义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也可说是一句俗语。对此宋代洪迈《容斋续笔》中曾解释说:“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现多用来比喻某人或某事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萧规曹随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12年,淮南王黥布造反,刘邦率兵亲自征讨,却在战斗中受伤,在平定黥布之乱后,刘邦的病情日渐恶化,刘邦的妻子吕后在他弥留之际问他说:陛下百年之后,如果相国萧何病故,谁可以替代他相国的职位?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又问曹参之后用谁呢?刘邦回答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这个人稍有点儿粗直,认死理,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智谋有余,然而难以独担大任。周勃沉着厚道,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吕后再问下面的继承人,刘邦说:这以后的事也不用你知道了。
刘邦驾崩后,不久萧何也病逝,刚即位的汉惠帝但任命曹参为相国。但汉惠帝看到曹参身为相国,却一天到晚都在请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为他治理国家似的。惠帝感到很纳闷,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以为是曹相国嫌他太年轻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愿意尽心尽力来辅佐他。惠帝左想右想总感到心里没底,有些着急。
有一天,惠帝就对在朝廷担任中大夫的曹窑(曹参的儿子)说:“你休假回家时,碰到机会就顺便试着问问你父亲,你就说:‘高祖刚死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还没有治理朝政的经验,正要丞相多加辅佐,共同来把国事处理好。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一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政务;二不过问朝廷大事,要是这样长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和安抚百姓呢?’你问完后,看你父亲怎么回答,回来后你告诉我一声。不过你千万别说是我让你去问他的。”
曹笜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日回家,找了个机会,一边侍候他父亲,一边按照汉惠帝的旨意跟他父亲闲谈,并规劝了曹参一番。曹参听了他儿子的话后,大发脾气,大骂曹窑说:“你小子懂什么朝政,这些事是该你说的呢?还是该你管的呢?你还不赶快给我回宫去侍候皇上。”一边骂一边拿起板子把儿子给打了一顿。
曹窗遭了父亲的打骂后,垂头丧气地回到宫中,并向汉惠帝大诉委屈。惠帝听了后就更加感到莫名其妙了,不知道曹参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
第二天下了朝,汉惠帝把曹参留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笜呢?他说的那些话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
曹参听了惠帝的话后,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断叩头谢罪。汉惠帝叫他起来后又说:“你有什么想法,请照直说吧!”
曹参想了一下就大胆地回答惠帝说:“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