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
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
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
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
惠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接着曹参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
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
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
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后渐渐形成“萧规曹随”的成语典故。其字面意思为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曹参做了宰相后仍照着实行,运用时多以此比喻某人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不作更改。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在汉朝靠近北方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有一次,他家养的一匹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
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竟带着几匹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灾祸呢?”
这下这位老人的家中有了很多好马,他的儿子也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又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因为战争残酷,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但老人儿子唯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上面的这个故事,很符合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观点,祸福转化,有时真的是很难预料的。
知本思义
这个故事源于西汉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淮南子·人间训》之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最早为老子所说,《老子》第五十八章有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意为福与祸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枚乘以“安如泰山”谏列濞
“安如泰山”一语是西汉时的枚乘说的,他是淮阴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西汉前期的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恨,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但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便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把鸡蛋垒起来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见亲族造反,以为晁错的措施真的不得人心,这时又有不少人都前来说晁错的坏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但刘濞为了造反已准备多年,岂肯罢休?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
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识而名声大振。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年纪大了,还没到京城时就死于途中了。
知本思义
“安于泰山”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本意为安稳得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汲黯喻武帝用人“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的人,个性正义刚直,敢讲真话。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任东海太守之职时,虽然他为人很低调,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汲黯对皇帝也敢当面提出意见,所以汉武帝虽然不太喜欢他,但又不得不尊重他。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顿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往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
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知本思义
该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后来者居上”这句话经过演变,成了“后来居上”这句成语。“居”是在的意思。汲黯的原话是对汉武帝的批评、讽刺,意思是资格浅的、后来的人尽管缺乏才能,反而超过了资格老的人。但这句成语的意义后来有了变化,而是用来形容和赞扬后来的人超过了前人,后来者比前者更有才能,成绩或职位更高。
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西汉名将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其祖先是秦朝将军李信,李广接受世传弓法,射得一手好箭。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做过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一生跟匈奴打过70多次仗,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故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因善于用箭,杀死和俘虏了众多敌人,升为郎中,以骑士侍卫皇帝。多次跟随文帝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曾慨叹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为陇西都尉,不久升为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因夺取叛军帅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显名。虽有功,但由于李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给他的将军印,回朝后,没得到封赏。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众臣认为李广是名勇将,武帝于是调任李广任未央宫的卫尉。汉武帝三年(前133),汉用马邑城(今山西朔县)诱匈奴单于人塞。派大军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节制。单于发觉这种情况,引兵离去。
四年后,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骑兵便把当时受伤得病的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让他躺在用绳子结成的网袋里。走了十多里路,李广装死,斜眼瞧见他旁边有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跃,跳上匈奴少年的战马,把少年推下马,摘下他的弓箭,策马扬鞭向南奔驰,匈奴骑兵数百人紧紧追赶。李广边跑边射杀追兵,终于逃脱,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法官,法官判李广部队死伤人马众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当斩首,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这正是匈奴称其为“飞将军”的由来。
“七国之乱”平定后,李广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上书:“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被任为上郡太守。后李广又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闻名。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后,匈奴畏惧,避之,数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40多年俸禄2000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和他人向李广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闭居时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但李广从不畏惧。
不久,郎中令石建死,李广被任命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前123),李广再为后将军,跟从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大多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广军无功而还。
公元前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4000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李广部队前进了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带领的4万名骑兵包围。李广的士兵们都非常害怕,李广就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察敌情。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冲人敌阵,直贯匈奴的重围,抄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李广的军士听了才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外抗敌。匈奴猛攻汉军,箭如雨下,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不要发射,他手持强弩“大黄”射杀匈奴裨(副)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汉官兵都吓得面无人色,但李广却意气自如,更加致力于整饬军队。军中官兵从此都非常佩服李广的勇气。第二天,他又和敌兵奋战,这时博望侯张骞的救兵才赶到,解了匈奴之围。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得到赏赐。博望侯张骞延误行程,当斩,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元狩四年(前1
19),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武帝认为他年老未被启用。直到元狩四年才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出塞,卫青得知单于的驻扎地,命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出击。东路道迂回且远,水草极少,不利于行军。李广亲自请求为先锋,可是卫青曾暗中受到武帝的嘱咐,认为李广年老又命数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对阵。李广坚决拒绝调动。卫青不接受他的请求,命令长史下道文书,让李广赶快到所在部队去,照文书说的办。李广没有向卫青告辞就动身了,内心极其恼怒地回到营中,领兵与右将军会合,从东路出发。部队因无向导,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将军后面,耽误了约定的军期。漠北之战,李广和赵食其战时不曾赶到,卫青却创造性地运用车骑协同的新战术,命令部队以武刚车“自环为营”,以防止匈奴骑兵的突然袭击,而令5000骑兵出击匈奴。此战匈奴大败,汉军追击匈奴兵200余里,俘斩敌军1,9万余名,伊稚斜单于身受重伤,只率领数百壮骑杀出重围向西北方向逃去,不久后死去。
回师后,卫青派长史拿了干粮酒食送给李广,顺便问起李广等迷路的情况。李广不予回答,卫青又派长史紧催李广的幕府人员前去听候审问。李广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回到军部后,李广对他的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70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60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言毕引拔刀自刎。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
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李将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知本思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就是出自上述《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本意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但多比喻某人为人真诚,严于律己,宽而爱人,自然会感动别人,受到人们的敬仰。
司马迂“九牛一毛”不轻生
西汉前期,北方的匈奴经常侵略边境,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开始与匈奴大规模交战。有一次,大将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汉武帝听说后心里很高兴。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来李陵的部队陷入绝境,被匈奴包围,最终战败投降。汉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只有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
汉武帝便问司马迁对此事的意见,他爽直地说李陵只有5000步兵,却被匈奴8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
汉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从正面进攻匈奴的无功而返,不由大怒,将司马迁打入狱牢。
次年,又误传李陵在为匈奴练兵,武帝更生气了,派人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了耻辱的“腐刑(割去生殖器)”。
司马迁受到这种摧残,非常痛苦,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心完成《史记》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