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后也很郁闷,而萧何帮他找到了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刘邦觉得可行,于是韩信就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章邯在与韩信交战中战败,后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
知本思义
上面这个历史故事就是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来历,见于《史记》《汉书》等,后来人们用它形容瞒着人偷偷摸摸地活动,并达到了目的。
韩信背水一战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的势力。
要攻打赵王歇,韩信就要率领部队要通过一道叫井径口的极狭的山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赵王的大将陈余不听,他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陈余不用李左车的计策后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到了半夜,他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人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陈余探知韩信兵马沿河布阵,哈哈大笑说:“韩信空有虚名!背水作战,不留后路,这是自己找死!”
天亮之后,韩信带领大队兵马,打出帅旗,大张旗鼓地向井陉口杀来,赵军立即迎战。交战后,汉军假装败退,抛掉旗鼓,向河岸阵地退去。陈余不知是计,一看汉军跑去河边,这等于没了退路,便指挥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
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巢出击,立即杀入赵营,拔掉了赵军旗子,换上了汉军的旗子。
汉军主力部队跑到河边后,韩信便告诉大家说:我们已经没有了退路,不杀敌就只有被杀,他下令主力部队回头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发现的确没有退路,于是回身猛扑敌军,个个如搏命般厮杀。赵军和汉军战了一会儿,死伤不少,见无法取胜,便回营撤退,谁知还没到营边,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知道营寨已丢,赶紧四散奔逃。
于是韩信率领汉军乘胜追击,他们杀了陈余,活捉了赵王歇,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知本思义
上面这个故事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后来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没有退路的“决战”性质的行动。
韩信声东击西破魏军
西汉高祖二年四月,汉王刘邦兵败彭城,退到荥阳、成皋一线与项羽相持。五月,原与刘邦结盟的魏王豹背汉降楚,并派大将柏直、冯敬扼守黄河临晋渡口,企图阻挡汉军北上。八月,刘邦为了消除身后之患,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曹参、灌婴二将领兵伐魏。
韩信率领大军来到临晋渡口,遥见对岸魏军把守很严不好强攻,于是就下令暂且安营扎寨。一面派人收集船只,与魏军隔河相距;一面派探马暗察上游地势。不久探卒来报说上游夏阳地方魏军防守很松,韩信就带领曹参、灌婴二将前去查看地形,但到夏阳实地一看才明白为什么魏军不在此防守了,只见夏阳河段,水深滩险,汹涌澎湃,别说是行船,就是羽毛只怕也很难浮起来,而且河中布满了礁石,船只根本无法通行。
曹参、灌婴二将看后都摇头作难,韩信却皱眉苦思了好一阵。回到汉军营地,韩信仍然决定利用夏阳河段,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出其不意击败魏军。他当即命曹参领兵上山伐木,大小都行,越快越好;又令灌婴带人前往市场,购买数千瓦罂,每个瓦罂能容纳二石的物品。二人听后,都感到很意外,一齐问道:“将军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韩信说道:“二位不必急问,到时自知。”,二人只得奉命退出,分头行事。
两天之后,曹参、灌婴二人将所需物品都办齐了,就向韩信复命。韩信又命令道:“你二人再将所备物品制成木罂,制法均在这封函中。制成后,立刻回报。”说完,将一封函信交到二人手中。
二人受命出帐,马上指挥将士,按信函中要求,用四块木夹住一个瓦罂,捆绑牢固,然后再将木罂用绳连起,数十个连成一排,分别连成数十排。由于日夜赶制,几天后木罂已制造完毕。
韩信见准备工作已做好,待天已黄昏时,又命灌婴率领数千人马守住前些天收集来的船只,命令士兵只准击鼓呐喊,不准擅自渡河,违令者斩。而自己与曹参统领大队人马,暗中搬运木罂,连夜赶到夏阳。然后指挥将士把木罂放人河中,每个木罂内载二至三人,用桨划水,缓缓向对岸渡去。因木罂体轻,浮力又大,四周都是木头,即使撞到河中礁石也不会破损,因此顺利渡过了这段险峻的河段。
与此同时,扼守临晋渡口的魏将柏直、冯敬,忽然听到对岸汉军鼓响如雷,喊声震天,只当韩信要强行渡河,急忙调动人马,严密注视对岸动静。他们哪里知道,对岸汉军只是虚张声势,而真正汉军主力正在韩信指挥下,在他们认为滩险水急、难以行船的夏阳用木罂徐徐渡过了黄河。
汉军过了黄河,魏军尚未发觉,韩信率领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东张、拔安邑、直逼魏都平阳。魏王豹兵败后逃到东垣被汉军包围,魏豹走投无路,只得下马就擒。不到一个月,韩信就平定了魏地。
作为一条奇计,“声东击西”在军事上有诸多的应用。东汉时期,班超受东汉政府之令出使西域,其目的一是安定西域局势发展生产,二是为汉朝政府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
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对抗共同的敌人匈奴,班超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但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却煽动周边小国反对汉朝归附匈奴,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
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5万人马,援救莎车,他联合于阗等国,但兵力只有2,5万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
班超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却是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
俘虏逃回莎车营中后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听后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便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的军队,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自己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
这时的班超趁夜幕笼罩大漠,只撤退了10里路,部队便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
在莎车城中,班超的部队犹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被占领。莎车王惊魂未定,来不及逃走,只得请降。
龟兹王这边气势汹汹地追了一夜,却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回转时忽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较重的报告,知道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知本思义
“声东击西”在古代许多兵书都有运用,《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朝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声东击西”不知道成于哪个典故,其意义泛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四面楚歌破楚军
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已进行了近四年之久,项羽和刘邦在鸿沟附近相持不下,后来双方决定议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项羽率军东归,刘邦也准备西撤。
这时刘邦的谋士张良和陈平赶紧规劝刘邦,告诉他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可一战而定。刘邦便开始率军追击项羽。
刘邦靠自己的军队并不能击败项羽,便联合了韩信、彭越、刘贾等人的兵力,封他们为王,大家会合在一起,共同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追上之后,韩信指挥汉军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两军这天交战,楚军左冲右突始终不能冲出重围,天黑之后,汉军抵楚营外,韩信派人召集了军中的楚地人,让他们唱楚歌,也让其他士兵学唱,至夜,汉军营中楚歌四起。其歌云:
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甲持戟兮孤立沙岗。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空床?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家有余田兮谁裹蒿粮,魂魄悠悠兮往之所以,壮士寥寥兮付之荒唐。汉王有德兮降军不杀,指日擒羽兮玉石俱伤。我歌岂诞兮天谴告汝,汝知其命兮勿为渺茫。
楚军士兵听了,思亲恋乡之情,多年征战之苦,一齐涌上心头,顿觉忧思难抑,肝肠寸断,再也不想打仗了。
这时,项羽夜里刚要睡着,忽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疑惑之际,又为楚歌歌词及曲调而动容,想起眼下的兵士经过几番交战,人数已经不多,粮食又没有了,又念及自己8年前带领8000江东子弟起兵,纵横四方,自己也曾雄霸天下,而今竟然被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心下以为楚国人都在抱怨自己,不由得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还即时写了一首诗,自己含着泪在帐中唱,诗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诗里所唱的“虞兮”是项羽最宠爱的妃子虞姬,她听到楚歌声,便也起来陪项羽一起饮酒。她听项羽唱完诗,也直掉眼泪,便为项羽的诗和了一首,执剑起舞而唱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独生?”唱完后自刎于项羽的面前。
及至天色微明,项羽率800骑兵奋力冲出重围,带了仅剩兵卒奔至乌江岸边,后汉兵大军追至,项羽遂自刎于江边。
知本思义
“四面楚歌”的故事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得很清楚,现多用来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也比喻身处一个各方面对自己都不利的环境中。
项羽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江东父老”一语是楚霸王项羽先说的,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将门后裔。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立志要学“万人敌”,于是从叔父学兵法。但又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举鼎,年青时志向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说:“彼可取而代之。”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
项梁起义后,在江东一带征集了精兵8000,项羽做了牌将(副将)。为了便于号召,采纳谋士范增建议,立前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建都于盱眙,仍称楚怀王。项梁率义军在和秦军战斗中接连取胜,由于产生了骄傲轻敌思想,结果项梁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被秦军章邯指挥的军队打败,项梁战死。
定陶之战后,秦军北渡黄河,攻打抗秦的赵王歇和张耳,将赵军围困于巨鹿(今河北平乡)。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率兵救援。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南),便畏缩不前,屯兵46天。当时阴雨连绵,起义军缺衣少粮,处于困境之中。项羽便杀了宋义,迫使楚怀王任他为上将军,并命他立即挥师北上救赵。
一到战场,项羽指挥楚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把秦军包围起来。项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楚军个个勇猛杀敌,以一当十,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俘获秦将王离,杀死秦副将苏角,迫使秦副将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在项羽军与秦军激战时,各路诸侯援军却缩在壁垒上观看,不敢参战。战斗结束后,项羽召集援军将领,这些人“入辕门,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自此成了诸侯军的统帅。
巨鹿战后,项羽乘胜追击,秦军节节败退,军心涣散。章邯见大势已去,率20万秦军投降了项羽。
但项羽却在西进入秦咸阳的途中,在新安城(今河南渑池东)下令将这20万降卒全部坑杀。这时,另一路起义军刘邦已在秦军主力被项羽牵制在巨鹿、关中空虚之机,占领了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