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4184200000013

第13章 春秋、战国时期(10)

孟尝君这时才觉得冯谖是个极有才能的人了,就应允了他,给予他50辆车子,500斤黄金。冯谖便带着这些东西向西去魏国活动,他在魏国上下打点,见到了魏惠王,对他说:“齐国放逐他的大臣孟尝君到偏僻之地,孟尝君名满天下,极具治国才能,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其国家富庶而军事强大。”

魏惠王也早就听说了孟尝君的大名,现在听说他被无故放逐,便很想让他到魏国来帮助自己,于是让原来的国相作了上将军,空出国相之位,派使者带着黄金千斤,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来任国相。

这事办好后,冯谖又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说:“千斤黄金,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可算是显贵的使臣了。您先别答应魏国。等齐国君臣听说这事再看情况行动吧。”

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齐湣王听说这一消息,君臣上下十分惊恐,觉得自己实在不应该放逐孟尝君,就派遣太傅携带千斤黄金和绘有文采的车子两辆、自己佩带的宝剑一把,封好请他来任国相的书信,信中向孟尝君道歉说:“我没有福气,遭受了祖宗神灵降下的灾祸,深信于巴结迎逢的臣下,得罪了您。我不值得您来辅佐,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姑且回到国都来,帮我治理全国的百姓吧。”孟尝君很高兴地答应了,便回国都复命。

不久后冯谖又告诫孟尝君道:“希望你向齐王请求赐予先王传下来的祭祀祖先使用的礼器,在薛地建立宗庙,这样你在薛地就真正有了根基了。”孟尝君照办了,宗庙建好后,冯谖回报孟尝君:“现在三个洞已经营造好,您可以高枕作乐,不用担忧了。”

孟尝君重新当上了相国后,那些走掉的门客又来投奔他。孟尝君很恼火,他对冯谖说:“我失势的时候,他们不帮助我,都溜了,多亏先生竭力奔走,我才得以重新担任相国。他们有什么脸再来见我呢?如果谁再来见我,我就唾他的脸,骂他一顿。”

冯谖说:“公子大可不必这样做。您现在做相国正需要大家扶持,可不能赌气,把宾客赶走了,那样谁还给您办事呐?不如还像当初一样热情地招待他们,也显得您的度量大。”

孟尝君说:“先生的话,我敢不听吗?”于是仍然像先前那样对待那些门客。

这些门客也觉得对不住孟尝君,便尽职尽责地为孟尝君办事,数年之中,孟尝君没有遭到丝毫祸患,这都是冯谖的计谋所赐啊。

知本思义

上面的典故来自于《战国策》,“狡兔三窟”和“高枕无忧”两个成语就产生于冯谖的话中。前者的本意是指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者本意为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或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鸡鸣狗盗”闯秦关

孟尝君是历史上的“战国四君子”之一,在齐国长大,出身贵族世家,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一般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会提供食宿。

孟尝君有一段时间在齐国很不得志,西边的秦国便邀请他前来做大官,孟尝君看看无处可去,便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秦国的大臣们劝秦昭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齐国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让人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将他们杀掉。

孟尝君觉得各种情况对自己很不利,便想办法逃回去,他听说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于是孟尝君便派人去求她帮助脱身。

这个妃子答应了孟尝君的请求,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狸的腋下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他刚到秦国时便把这件狐白裘作为礼物献给了秦昭王。就在孟尝君犯难之际,他的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孟尝君便派他去拿回来,这个人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了。

孟尝君便将狐白裘送给了秦昭王的妃子,她很高兴,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他怕秦昭王发现狐白裘没有了追查起来,并且要是再有人献馋言,他们就又走不了了,于是孟尝君见看守的人不在了,便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

众人到了秦国的东大门函谷关(河南省灵宝县)时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但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都会跟着叫起来的。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听见鸡叫,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等天亮时,秦昭王才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于是孟尝君靠着两个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鸣狗盗”即来源于此,多用来形容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蔺相如完璧归赵

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荆山之下,看到凤凰栖于石上,于中得一珍玉,献给楚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便以欺君之罪断了卞和的左足。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武王仍以欺君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流完泪后又流血。有人见到后报告给楚文王,文王派人将卞和的石头剖开,果然从里面得到一块又大又好的玉,便命名为“和氏之璧。”

后来赵王得到了这件无价之宝。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当时秦国国力军力最为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与赵国更是经常交手,赵国国力较弱,吃过秦国不少亏。所以赵王接到秦王的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他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赵王就让人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15座城的事。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问他他也不说,看此情形,蔺相如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住“和氏璧”就赶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

“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双方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秦王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宾馆,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见事已至此,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得到和氏璧,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在这件事中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知本思义

这个故事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意是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蔺相如绳池之会斗秦王

战国时期,秦国经常攻打赵国,双方的关系时好时坏,赵国很信不过秦国。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简(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两块地方。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赵国的顽强抵抗遏止了。

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蔺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赵秦边境上,临分手时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必要时也可以救赵王。

赵王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鼓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奏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此情景,心中不悦,就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瓦盆),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便宜,就说:“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秦国都城,今陕西咸阳县东)为赵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秦国也知道廉颇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处,便只好按礼节送赵国君臣回国,秦赵问也暂时停止了战争。

知本思义

这个故事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渑池之会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在会议和协定上为国立下巨大功勋的情况。

廉颇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蔺相如和廉颇,都在赵国做官,蔺相如是文官,廉颇是武将。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抱怨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

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赵国更强大了。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有关胸怀大度从而达到团结合作的故事,故事中如果不是蔺相如看到了自己与廉颇不和会削弱赵国实力的话,两人很可能会僵持下去,结果两败俱伤,让秦国从中渔利。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大度的心胸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而不应该只注意到自己的迁就失去了什么,比如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主动回车让路,仿佛丢了自己的面子,其实恰恰相反,他不但赢得了廉颇的自动请罪,还为赵国赢得了国家强大的实力,更是赢得了一个千古的胸怀大度的美名,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蔺相如的眼光和能力。

知本思义

这个故事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后“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赵括纸上谈兵

战国后期,秦赵两国经常交战,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国大将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势大,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以待秦军兵疲再战。

秦军见廉颇并不应战,便使用离间计。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