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妙典趣话
4184200000012

第12章 春秋、战国时期(9)

上面的故事出自《孟子》,其中有言:“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本意说的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一种思想,后来人们多用一毛不拔形容某人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战国时代的《列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常常因此愁眉不展,心惊胆寒,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他有一位很有智慧的朋友见他这样忧虑,就跑来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堆积在一起的气体罢了,天地之间到处充满了这种气体,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与气体相通。你整天生活在天地的中间,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杞人听了这番话,更加惶恐不安,忙问:“如果天真的是由气体堆积起来的,那么日月星辰挂在气体的上面,难道不会坠落下来吗?”

朋友答道:“日月星辰也是由气体聚集而成的,只不过会发光罢了。即使掉下来,也绝不会砸伤人的。”

杞人沉思了一会,又问:“如果大地塌陷下去,那可怎么办?”朋友解释说:“大地也不过是土块罢了。这些泥土、石块到处都有,塞满了每一个角落。你可以在它上面随心所欲地奔跑、跳跃,为什么要担心它会塌陷下去呢?”

经过这么一番开导,杞人恍然大悟,这才放心下来,又快快乐乐地过日子了。

知本思义

上面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引申成“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它也告诫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燕国少年“邯郸学步”

战国时期,燕国寿陵(古燕国地名)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穿,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家里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可爱,便去模仿;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也去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也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自己原先如何走路的也忘记了,而他的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知本思义

这个故事出自战国时庄周写的《庄子·秋水》,其中有言:“子往乎!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邯郸学步”的成语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了,有得不偿失之意。

探骊得珠,险中取利

《庄子》一书中曾写到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黄河边上有一户穷苦人家,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等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他们一天干到晚,连三顿饭还吃不饱。

有一天,这户人家的小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看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让他想起父亲说过一个秘密: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这个孩子就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穷苦了,与其这样受苦受累,不如豁出去试一试。于是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找黑龙去了。

这个孩子开始时还看得见四周的小鱼在游来游去,越往深处光线变得越来越暗,水也越来越凉,最后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周一团漆黑。他心里有点害怕,不知该往哪儿游。就在这时,不远处有一个圆圆的物体在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啊,原来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气游过去,双手抱住明珠,使劲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怀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父亲一见明珠大吃一惊,就问他是从哪儿得到的。这个孩子把经过一五一十地向父亲讲述一遍。父亲听了说:“好险哪!这颗价值千金的明珠是长在黑龙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时候黑龙必定是睡着了。它要是醒着,你可就没命了。”

知本思义

本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成语“探骊得珠”原意指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后指甘冒大险得大利。现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能紧扣主题,抓住要领。

宋国人守株待兔

战国时代的宋国有一个农民,种着几亩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这个农夫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干活,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地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不偏不倚,一头撞在他田边的树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地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第二天,他到地里后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但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知本思义

“守株待兔”的故事出自战国时韩非子的《韩非子》一书,其中载: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个成语原比喻试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后来也比喻某人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的情况。

“郑人买履”信尺不信脚

“郑人买履”是《韩非子》一书中讲到的故事。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子,准备照此买鞋。可是临上集市前粗心大意,竟把尺子忘在家中凳子上了。

他走到集市上,找到卖鞋的地方,正要买鞋时,才发现尺子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鞋的尺码忘在家里了,等我回家把尺子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这个人匆匆忙忙地跑回家,拿了尺子又慌慌张张地跑到集市。这时天色已晚,集市已经散了。这样他白白地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而偏偏要回家去拿尺子呢?这个买鞋的郑国人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子,也不相信我的脚。

知本思义

上面的故事见于《韩非子·外储》,“郑人买履”的典故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也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不顾客观实际而墨守成规的人,常常会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来。

狡兔三窟,高枕无忧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这四个人都能礼贤下士,屈己爱人,收养的门客也都很多,人们称他们为“四君子”或“四公子”,他们对当时的时局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狡兔三窟”这句成语来自于孟尝君,他名叫田文,是田婴的儿子。田婴在孙膑指挥的马陵战役中担任过副将,因作战有功,齐国把他封于薛地(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称为“薛公”。田婴死了以后,田文继承了父亲的官位和封地,号称“孟尝君”。

孟尝君有乃父遗风,知道收养大量门客能获得很多人的支持拥护,还能让他们出谋划策,各尽其能地帮助自己,这对于自己取得名望,巩固发展地位是很必要的。于是他到处搜罗人才,不论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都以客相待。这样,他爱慕贤人的名声就慢慢地传开了。各个国家三教九流的人都来投奔他。

有一次,一个叫冯谖的人来投奔孟尝君。这人一身破衣裳,脚穿草鞋,腰里系着一把剑,连剑鞘也没有。孟尝君看他那副打扮,知道是个穷苦人,就问他:“先生找我有何见教?”冯谖说:“我穷得活不下去,到您这儿找口饭吃。”

孟尝君问他有什么本事,他说什么本事也没有。孟尝君笑了笑,就让他先住了下来。

孟尝君手下的人看冯谖这么穷,又没本领,都看不起他,把他安排在下等房间里住,天天给他粗饭吃。

没过几天,这人竟弹着他那把剑,边弹还边唱:

“剑啊!咱们回去吧,这儿吃饭没鱼虾。”孟尝君听了,觉得这话传出去自己没脸面,就让人把冯谖搬到中等房间里住,给他鱼虾吃。

没过多少天,冯谖又弹着他那把剑唱了:“剑啊!咱们回去吧,这里出门没车马。”

孟尝君知道后又吩咐人再给他一套车马。谁知没过多久,冯谖又开始唱:“剑啊!咱们回去吧,没钱不能养活家。”

孟尝君不由很生气,心想,这个穷鬼怎么这样不知足呢?不过孟尝君还是很大度的,为了笼络更多的人,他还是派人经常给冯谖的老母亲送钱用。冯谖这才不弹不唱了。

不长时间后,因孟尝君的名气越来越大,齐国让他当了相国。这时候他的门客已经有三千人了。养活这么一大帮人需要很多钱!尽管他收入不少,可也感到力不从心。他想到在薛城的封地可以收些租子,并且以前还放过不少债,决定派人去收一下,解决下生活费用问题。

这收债可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门客没人愿意去,这倒叫孟尝君作了难。这时有人推荐冯谖,说这家伙身材高大,又很会说话,别的本事没有,收债也许还行。孟尝君就把冯谖找来,对他说:“我平时太忙,对先生照应不够,请您原谅。现在请您上薛城去一趟,替我收债,不知道您愿不愿意去?”

冯谖很爽快答应了,临走的时候,他问孟尝君,债收了以后,要不要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吧。”冯谖说那我就看着办了啊!

冯谖到了薛城,看到这里的百姓们的确穷苦,衣食尚且不保,哪里还有钱物还债交租?只有那些比较宽裕且讲信用的人还了点钱,那些还不起债的穷人家早躲得无影无踪了。冯谖看看收钱无望,便想了一个办法,他用收上来的钱,买了几头大肥牛和十几坛美酒,办了几十桌酒席,邀请所有的债户来喝酒,并且通知他们说,不管还得起还不起的都要来,还不起不要紧,来核对一下债券就行了。聚会那天来了很多人,还有些看热闹的人,冯谖热情地招待他们,同债户们一一核对了债券,随即当着大家的面,一把火把那些债券都给烧了。债户们看了都非常惊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时候,冯谖站起来说:“孟尝君借钱给咱们,是看到大家没有本钱务农经商,难以度日;本来他是不想收利钱的,可是他手下有一大帮门客要养活,所以叫我来收利钱。如今核对了债券,孟尝君说大家日子困难,就连本带息都奉送大家了。所以我把这些人的债券全烧了。这都是孟尝君的恩典,大伙可别忘了啊!”一番话,说得大家欢呼雀跃起来,都万分感激孟尝君的恩德,连连称颂孟尝君是想着百姓的好官。

事后冯谖回来向主公复命,孟尝君见他这么快就回来,以为债款很容易地收完了,就问他买了什么东西回来呢。

冯谖说买了一个“义”字。孟尝君一听大觉新鲜,忙问这“义”如何买的?

冯谖说这义可不是好买的,只有在最需要帮助的人那儿才能买得到。就像薛地连年灾荒,百姓们衣食不饱,我以您的名义把那里的百姓应交的债款免除了,于是那里的百姓都连连称颂您是最仁义的宰相,这就我给您买回的“义”呀!

孟尝君听了还以为冯谖在开玩笑,但看到他的确是两手空空而来,心里便十分地不高兴,气呼呼地责备他:“我要你去收利息,你收了钱,就杀牛买酒,大摆宴席,还把债券给烧了。你搞的是什么名堂啊!”

冯谖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公子您别急!请您想一想,不办酒席怎么能把债户全都找来呢?那些付不起钱的,我看就是再过十年八年还是付不起,那些债券还有什么用处呢?您要是硬逼着他们,得钱不多,倒落个不好的名声,这划得来吗?我把这些没用的债券烧了,使薛城百姓对您感恩戴德,到处颂扬您的美名,这不是大好的事情吗?我临走的时候,您嘱咐我拣您家缺少的东西带回来。我看您这儿金银财宝,山珍海味,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对穷苦人的情义。所以我就把情义给您买回来了。”

孟尝君听了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好说:“算了,算了,先生休息吧。”从此,对冯谖又冷淡了。

孟尝君很能干,也很有威望,他在齐国的影响力比国君还大,将齐国治理得很好,天下诸侯也都很信服他,因此西部很想称霸的秦国国君认为孟尝君是个威胁,就想搞垮他和齐国国君的关系,并派人前来齐国实行离间计。一年之后,齐国国君果然中了秦国的圈套,他听信奸人谗言,心里很是害怕孟尝君的声望对自己的王位带来威胁,于是找个借口将孟尝君罢免了。孟尝君无故被贬,又无处可去,身边的门客看到孟尝君失势,几乎都溜了,只剩冯谖等几个人还跟着他,冯谖便建议他去往薛地暂住,他在去往偏僻的薛地的路上心情悒郁,以为自己会死在那里。可是,他万万也没想到:在距薛地还有百里之遥时,薛地的百姓们就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地在道路两旁迎接着他了。

孟尝君见此情景大吃一惊,忽然想起这正是冯谖给他买回的“义”之所致啊,心里大为感动,便对随侍在身边的冯谖说:“真是感谢先生,您为我买的“义”,我今天终于看到了啊!”

冯谖说:“这不过是小事一桩。我听说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的躺着,放松自己。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