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清的角落: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碎片
4149600000028

第28章 趣谈篇(2)

老翁说:“没有悬挂,是因为没有上等好的字画。虽然这里的郑板桥特别出名,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他的作品,不知是否名副其实,所以一直没有悬挂。”

板桥听了老翁这样一说,哈哈大笑:“您也知道郑板桥,我就是。请让我为您书画几幅如何?”

“那好极。”老翁于是取出早已备好的笔墨纸砚,板桥兴致所至,便毫无保留尽兴泼墨连写带画作了好几副得意之作。

老翁讲:“我的名字叫某某,请您为我题落上款。”

“咦?这是这里一个盐商的名字,您为什么也叫这个名字?”

“呵呵。俗话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叫这个名字时,那个盐商还没有来到这个世上。我和他同名不过巧合罢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郑板桥听了老翁这一席话,不再有什么疑虑,当下著上自己的名号落上印章告辞而去。

第二天,那名富豪盐商宴请宾客,并请当地名流邀请郑板桥务必到场,板桥不能驳面。等他到了一看,宴会屋子四周都悬挂着字画。仔细一瞧,好多都是自己昨天为那位竹林中老翁所作的。这才知道那个老翁是这个盐商指使的,一切都是为了欺骗他而精心布置的一个局。可事情至此,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挽回的余地了。

真不知道郑板桥是如何从这场宴会上回去的。

事后,郑板桥懊悔之下,写了一副自嘲联以记此教训:“眼无金睛遭鬼惑;身有痒癣喜佞挠。”

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的“治家宝典”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以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国藩继承发扬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清史稿·曾国藩传》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大师”,事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说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他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月十二日,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在儿子纪泽的搀扶下散步,他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忽然,他连呼“脚麻”,倒在儿子身上,瞬时已不能说话了。临危之际,他抬手指了指桌子上早已写好的遗嘱:

“我做官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十分惶恐惭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欺骗自己的力量与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在内专一纯静,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产生的。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爱则从高兴。一般的人生下来,都得到天地之理以成心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体,我和民间万物根本是同出一源的。如果只知道谋求私利,而对百姓不知道宽仁,对万物不知道爱护,这是和同出一源道理相违背的。至于高官厚禄,高居在百姓之上,就有拯救百姓于水火、饥饿之中的责任。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苦则鬼神也敬重。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而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对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为天下人考虑,一定要使自己饥饿,自己陷于水火之中,把民贼强盗不被擒获视为自己的过失。大禹治水四年过家门而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以有利于天下,都是极俭朴以修身,极勤劳以救百姓的实例。所以勤劳能使人长寿,安逸使人夭亡;勤勉则人尽其才,安逸则无能而被人抛弃;勤能够广济百姓,而神灵敬仰,安逸对人无好处,鬼神也不羡慕。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专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倘若曾国藩九泉有知,也定会捻须颌首微笑的。

晚清官场的“秘笈”

晚清有一位官员向胡林翼问一些事情,说话言语卑鄙,开口闭口引用某小说为证。胡林翼十分生气,发怒道:“本朝官场中,文官全以《红楼梦》一书为秘本。因此,一当了官走上仕途,就开始投机取巧,专营挤辄,无所不用其极;武官则是以《水浒》一书为师。开口就是英雄好汉。这些所谓的奇谋密策,没有一件不是粗鲁可笑的。我说的这些话虽然有些不够严肃,可是朝廷这些文武官员的情形实在就是这样的。”

胡林翼在他的《致严渭春方伯》信函中再一次表述:“一部《红楼梦》,教坏天下之堂官、掌印、司官、督抚司道首府,及一切红人,专意揣摩迎合,吃醋捣鬼。”

他还说:“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

《红楼梦》一书刻印后,被晚清官场中的钻营者视为其中有很多“做官的法子”。乾隆皇帝在看到《红楼梦》时说了一句:“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为此书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书读者群中包括了各色各样人物,慈禧太后及“中兴名将”胡林翼,皆为红迷。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无不沉迷其中。这本书描写了封建家族中攀附植党、裙带盘结、勾心斗角的事情,反映了官场上一些真实事情,因此而被清代官僚作为钻营倾轧的秘本。

清人官僚谈官场秘籍,已是蔚然成风。清人笔记《庄谐选录》“官诀”讲得比较具体:

“今日做官,灵巧圆滑四字缺一不可。有机必觉之谓灵,随缘能转之谓圆,用术不穷之谓巧,遇难不滞之谓滑。苟精熟此四字,做官无不得意者。”

“今日官事,应之之道有三:曰应酬,曰对付,曰敷衍。应酬者,宦途进步之所系,得失存亡之所关,不得不以全力赴之也;对付者,己心所不欲而意有所惮,其事不能利我而足以害我,不能不因缘而与之上下也;敷衍者,神思之所不注,利害亦不甚关,然有是事有是名,则不得不聊且敷衍取塞责而已。”

较为著名的还有《官场现形记》、《廿年目睹之怪现状》之类的谴责小说,其中描写的各色官僚几乎都是寡廉鲜耻。比如华亭知县晁某,对待三种人,三种态度。“一身的精神命脉,第一用在几家乡宦身上,其次又用在上司身上。待那秀才百姓,即如有宿世冤仇一般。”“精神”用在上司身上,所以“跟脚牢固,下面也都怨他不动”。

清末姚公鹤在《上海闲话》中记两江总督端方曾某知县戏言:“此后抛却笔墨生涯,沦落宦海,学种种谋官之秘诀否?”端方反映出晚清官场一种普遍现象,一种无法掩盖的事实。整个官场“有政则有贿,无贿不成政。有政皆贿,以贿为政。”晚清吏治的腐败,可以说是病入膏肓。

光绪年间贵州举人胡东昌曾愤激条陈:“当今之六部各院堂官,具有天良者无几。其平日进署当差,司员之贤否勤劳不问,专以贿赂之厚薄为其优劣。其考试军机、总理衙门章京也,专以条子之多寡为去取。倘有人不知深浅,忤逆了这一例规,则不免难全其身。”

在晚清官场上要学习的是应该如何做官,而不是如何做事,这才是混下去的“必修功课”。

慈禧太后钟爱《红楼梦》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便以其无以伦比的艺术魅力彪炳青史,没有谁能统计出究竟有多少人靠这本书吃饭,红学家研究《红楼梦》从大的派别上说分为考证派、索隐派和小说评论派三个派别。这个研究思想性那个研究艺术性;包括曹雪芹的生平籍贯都可以争论个喋喋不休;家族兴衰史、诗词歌赋、大观园学、医学、饮食饮馔学、红楼服饰学、礼仪风俗、红楼器物学等等可研究的内容多了去了,每一个话题都能争斗个硝烟四起。

不光现代人这样痴迷研究《红楼梦》,从这本书面世的清朝开始,就已经引起了从皇家到民间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