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人把你的话"听进去"
在我们遇到为难的事儿,想要说服对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技巧。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把话说到点子上。
1.推着不走往前拉
有时候,对方对你的请求倒也不是一定要抗拒到底的,只要你给他一个巧妙的过渡,他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答应下来。
一位女公关人员负责陪同一位澳门华侨公司女经理在上海参观游览,上司关照这位女公关人员,要设法款待这位女经理。结果,在参观游览城隍庙时,经过两家饭店,这位公关小姐向华侨女经理询问两次:"夫人,肚子饿吗?"
华侨女经理客气地摇摇头,两次询问都未成功。后来,出了城隍庙,经过"老饭店",公关小姐眼看女经理就要登车回宾馆就餐了,于是她换了一种说法:"夫人,早上出来,怕您等我,我没来得及吃早饭,只吃了两三块饼干,就来接您了,现在我倒饿了,请您陪我吃点好吗?"
华侨女经理听了,欣然点头。两人步入"老饭店"......
这位女公关就很有办法,求你不行,让你陪我总该给个面子吧!2.先服从,后解释如果上司交代的工作有困难,也要先说一声"是的",硬碰硬地拒绝,是对上司权威的不恭。
"小康,请你今晚把这一叠讲义抄一遍。"经理指着厚厚一叠稿纸对秘书小康说。小康听到此言,面对讲义,面露难色,说:"这么多,抄得完吗?"
"抄不完吗?那请你另觅轻松的去处吧!"也许经理正在气头上,于是小康被"炒了鱿鱼"。
小康的被"炒"实在令人惋惜,然而,这是可以想象的。像她这样生硬直接地拒绝上司的要求,给上司的感觉是她在对抗,不服从指示,因而扫了上司的威信,被"炒"也就难免了。
其实,她可以处理得更灵活些。她不妨这样,立即搬过那一堆稿子埋头就抄起来,过一两个小时后,把抄好了的稿子交给经理,再委婉地表示自己的困难,那么经理肯定会很满足于自己说话的威力,并意识到自己要求的不合理处,而延长时限。
3.让效果说话
客户就是上帝,而上帝永远是对的,除非,他自己又改变了主意。
一家有名的室内装潢公司,有一次接待了一位客户,这位客户坚持用一种与自己房间根本不协调的花布做窗帘,并且说它如何漂亮。要是遇到别的设计师一定会苦口婆心地去劝说客户放弃自己的想法。但是有一个精明的小伙子就没有那样,他闷声不响地把那种布挂到窗户上,客户一看,"哎呀,真难看!"于是放弃了原来的打算。这样,小伙子并没有说一个字就令客人明白了,并主动要求换一种布,听从了小伙子的建议。
4.讲清楚利害关系
世上没有真的油盐不进的人,讲清楚一件事的"损"与"益",大家都不再会与你为难。
从前,有一群姑娘经常晚上在一起做针线活,点灯的油钱大家出。
有一个穷人家的姑娘出不起油钱,又想抓紧时间多干活,也就混在一起。有人打算让她离开,穷姑娘说:"我因为出不起油钱,所以总是先到这里打扫房间,这样对大家不是有好处吗?我在这里分享光明,油灯里不会因为多照我一个而变暗,大家并没有损失呀?为什么一定要我走呢?"
姑娘们一听,觉得有道理,就把她留下了。
给患病的朋友吃一颗定心丸
人卧病在床时,感情会比平时更为脆弱。谈论他的病情,不必掉进科学、客观的误区里去--那是医生的事。你尽管把话往光明面上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
病痛在身的人,十分需要他人的安慰,因而对探望者的语气语调特别敏感。所以,探望者要努力使自己在交谈时音量适当,语气委婉,感情真挚。要尽量使患者觉得在你探望后感到心情愉快和轻松。这样,有利于减少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有助于恢复健康。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忠祥,有一次去某精神病医院采访一位女患者。编辑的采访提纲中原先拟好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得的精神病?"
赵忠祥感到这话过于刺激患者,就改用委婉亲切的问法:"您在医院住多久了?","住院前觉得怎么不好呢"几句和蔼可亲婉转温和的问话,一下子缩短了交谈双方的距离,那位原是小学教师的患者感到来访者亲切可信,回答问题时也显得自然恳切。
人们患病的时候,往往会因为病魔缠身而产生抑郁、怀疑、恐惧、依赖及孤独自怜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和心理波动。这时,倘若探视者的语言运用得好,将会使病人精神振作,进而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恢复健康。若是探视者言语失当,将会对患者构成颇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那么,人们在探视患病的朋友时,该如何说呢?
1.运用安慰性语言
探视者对患病朋友的安慰性语言的力量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生动有力,它易于勾起患者与自己情感的共鸣,进而稳定患者的思想情绪,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例如,有个初患胆囊疾病的患者,因为疾病发作时疼痛难忍,加之一时未得到确诊而心理恐慌,大喊大叫。这时,患者的一个同事闻讯前来探望,并安慰说:"请你冷静一下,医生正准备给你作B超检查。你放心,这个部位不会有大病,我的一个亲戚和你有过相似病症,一查才知道不过是胆囊炎,容易治疗。"一席安慰话,似乎是一剂灵丹妙药,患者的情绪很快稳定了下来。
2.运用劝说性语言
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手术的疼痛或怀疑有危险而产生恐慌心理,进而拒绝治疗。面对患者的这一心理障碍,人们去医院探望时,应该积极做些说服工作。尤其是一些颇具现身说法的劝说性语言,说服力更强,效果最好。有一个年老的胃癌早期患者,因为害怕剖开腹腔而拒绝手术。其家属虽一再劝说,都不奏效。后来,一个曾经做过胃切除手术的老朋友前来探视,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道:"你看我做了手术后恢复得多好。你还是早期,手术后更容易复原。所以,你不用害怕。"通过朋友的劝说,这个患者终于接受了手术。
3.运用暗示性语言
有些患者往往因为自己的疾病好转缓慢而灰心。这时,探视者如果能抓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症状缓解的依据,适时予以积极的暗示,将会消除患者的悲观心理,使其鼓起希望的风帆,积极配合治疗。有一个患黄疸型肝炎的患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总以为自己的病没有好转,产生了悲观情绪,丧失了治疗信心。这时,一个亲戚前来探视,遂暗示说:"你的脸色比以前好多了,听医生说,你的黄疸指数已有所下降,这说明你的病情在好转!"这句暗示性语言,客观实在,使患者的精神焕然振作,于是,他乐观地接受治疗,加快了康复进程,不久便病愈出院了。
关怀激励和稳定患者情绪的语言形式远不止这些,总之,人们去医院探望住院治疗的朋友时,应该多说些有利患者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促进疾病治疗和恢复健康的语言。倘若面对病情较重而丧失治疗信心的朋友,你说:"哎呀,你病得不轻啊,看你瘦成这般模样了。"或者说,"唉,治你这病比较麻烦,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就会使患者的情绪"雪上加霜",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所以,上医院探视病人时,所运用的语言大有讲究。
人际关系如种树
一位颇有建树的商人说:"人际关系就像播种一样,播种越早,收获越早;撒下的种子越多,你收获的也越多。"要尽可能地在人前展现你的热情与素质,长此以往,你会拥有比别人更多的机会。
很多年前的一个暴风雨的晚上,有一对老夫妇走进旅馆的大厅向柜台订房。
"很抱歉,"柜台里的人回答说,"我们饭店已经被参加会议的团体包下了。往常碰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把客人介绍到另一家饭店,可是这次很不凑巧,据我所知,另一家饭店也客满了。"
他停了一会儿,接着说:"在这样的晚上,我实在不敢想象你们离开这里却又投宿无门的处境,如果你们不嫌弃,可以在我的房间住一晚,虽然不是什么豪华套房,却十分干净。我今晚就待在这里完成手边的订房工作,反正晚班督察员今晚是不会来了。"
这对老夫妇因为造成柜台服务员的不便,显得十分不好意思,但是他们谦和有礼地接受了服务员的好意。第二天早上,当老先生下楼来付住宿费时,这位服务员依然在当班,但他婉拒道:"我的房间是免费借给你们住的,我全天候待在这里,又已经赚取了很多额外的钟点费,那个房间的费用本来就包含在内了。"
老先生说:"你这样的员工,是每个旅馆老板梦寐以求的,也许有一天我会为你盖一座旅馆。"
年轻的柜台服务员听完笑了笑,他明白老夫妇的好心,但他只当它是个笑话。
又过了好几年,那个柜台服务员依然在同样的地方上班。有一天,他收到老先生的来信,信中清晰地叙述了他对那个暴风雨夜的记忆。
老先生邀请柜台服务员到纽约去拜访他,并附上了往返机票。
几天之后,他来到了曼哈顿,在第五大道和三十四街间的豪华建筑物前见到了老先生。
老先生指着眼前的大楼解释道:"这就是我专门为你建造的饭店,我以前曾经提过,记得吗?"
"您在开玩笑吧?"服务员不敢相信地说,"都把我搞糊涂了!为什么是我!您到底是什么身份呢?"年轻的服务员显得很慌乱,说话略带口吃。
老先生很温和地微笑着说:"我的名字叫威廉.阿道夫.爱斯特。
这其中并没有什么阴谋,因为我认为你是经营这家饭店的最佳人选。"
这家饭店就是著名的阿道夫.爱斯特莉亚饭店的前身,而这个年轻人就是乔治.伯特,他成为这家饭店的第一任经理。
助人者人恒助之。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你。尽可能地给别人提供方便的人,常常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机会。
一种人际关系能否给你带来利益,需要你精心播种与培育,就像农夫在田里播种一样,之所以这样说,是出于以下几种原因:⑴要长成一棵果树,必须先有种子,"播种"是"长出一棵果树"
的首要条件。虽然有些种子会腐烂,不发芽,但不播种,就绝不会有果树长出来!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你的用心是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虽然不一定会有好的回应,但没有用心,就不能建立人际关系。
虽然也有人主动和你建立关系,但也要你做出回应,这样关系才会持续下去!你若冷淡以对,他还会来找你吗?
⑵有些种子会在节气到时发芽,但有些却不,像有些干燥的地方,种子可以在下面深埋十数年,但雨水一来,就迅速发芽。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你的用心有时很快就会从对方得到回馈;但有时却不一定如此,他不一定会放在心上。至于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回馈",你不必花心思去期待,反正你已种下了一粒种子,"机缘"一到,它自然会发出芽来!而这发芽的时间,有可能是在你40岁、50岁时,甚至一辈子都没发出芽来,但总是有希望的!种子发芽后,你得小心勤快地灌溉、除草、施肥,它才会长成大树,开花结果。人际关系也是如此,你也必须以热心、善心来经营它,尤其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收获果实,这样只会破坏你的人际关系!⑶播的种子越多,发的芽也越多,经过一段时间后,必定大片成林,那时收获的果实将令你感到欣慰。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平时用的心多,交的朋友当然多,纵然有一些"不发芽"的,但长时间累积下来,你的朋友还是很多,那时这种人际关系就是你的果树林,而你必然能享受这些甜美的果实!在小事上求名不要一上手就要成大业、揽大事,不好好打基础,谁又认识你是何方神圣?人们信服你,才可能对你长久地支持。
让别人信服,而不要征服。信服往往能转化为长久的支持,而征服带来的只是暂时的顺从。所以,要在小事上树立自己的名声,博得他人的信任,这往往比笨拙的权力相争和能力抗衡更有效。
名声也是一个人做事的资本。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里,一个人名声的好与坏,往往关系着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好的名声,就像是一件质量上乘的商品的牌子一样,让人听起来都肃然起敬,而激起购买的欲望。所以说,一个人要想办大事,就必须在小事上取得好名声。
刘先生是上海一家媒体的记者,由于为人真诚,他在社交场上有良好的信誉。几年后,他想筹办一家广告公司,但是自己手头的资金又不足以筹办起这家广告公司,怎么办呢?他先向一家银行贷了一笔他并不急需用的钱,这笔钱贷到手后,他把它放在自己抽屉里并没有用,当还款日期一到,便将它还给银行,并付齐利息。这样进行了四五次之后,他得到了这家银行的信任。慢慢地贷给他钱的数目大了起来,最后一次,他贷到一大笔资金,用它开始发展自己的事业。
尽管大家都知道在小事上取得好名声,办大事才容易成功这个道理,但是,究竟如何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好名声呢?
有一天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去一家商店看望他的朋友。这位朋友不断地向他抱怨生意难做。李嘉诚只是笑而不答。这时候,店里来了一个小孩子买酱油,他的朋友给这个小孩子拿了一瓶酱油,然后收完钱,这个小孩子便走了。
看着那个小孩子的背影李嘉诚问他的朋友:"那是谁家的孩子?"
朋友说:"可能是周围人家的吧,我不太清楚。"
李嘉诚笑着对他的朋友说:"平时你就是这样做生意的吗?你应该问问他家在哪儿,家中有什么人,或者逗他玩,开一句玩笑;再或者问问他上几年级了,长得可真高啊!另外,也应该说:回去用了不好可以来换啊。他们的家人知道了这儿有一个热情的店主,下次买东西肯定还会找你,你说对不对?"
朋友频频地点头。
接着,李嘉诚又说:"还有,那孩子蹦蹦跳跳跑出去,你为什么不提醒他走慢点呢?万一人家摔倒了,把东西摔坏了,即使他家人不来找你麻烦,也会对你的商店留下不好印象吧!"
这位朋友大梦初醒,明白李嘉诚为什么做得那么成功,因为他从这些小事上、细节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树立了好的名声,这样事业才会渐渐取得成功。
"小事上取得好名声,办大事才容易成功。"这不是一句空话,这要求我们在生活中,从一些小事做起。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了,认认真真做事,想不起来了,随便推诿,懒得在这些事上花费心思。这样会把自己搞得一团糟,让别人在背后说:"瞧,这个人,太善变了,令人无法信任。"那么,此时就算你曾经有较好的声誉也会付诸东流了。
进门先要看脸色
一个朋友说:今天某公司的业务主管因喜得贵子在发糖,赶紧找他签单子去。虽是玩笑话,却说明了人在兴头上好办事的道理。人的脸色和天气同样重要,看明白了,才可决定你的进退方案。
俗话说:"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观天色,可推知阴晴雨雪携带行具,以不受日晒雨淋。看脸色,便可知其情绪。面部表情的色彩屏幕上显示的图像不同,人的情绪也不同。学会察言观色,实在是不可忽视的为人处世之道。知道情绪便能善相处;善相处,便能心相通;心相通,便能达到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