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现代社会的处世哲学
4126600000017

第17章 发挥最重要,用小题目作出大文章来(2)

有位记者曾去采访同一支著名篮球队刚交过锋的某队球员们。一进门,发现休息间气氛沉闷,一位球员铁青着脸,圆睁着眼,他赶紧退了出来,取消了这次采访。后来,这位记者才知道,这支球队吃了败仗,正在怄气。倘若当时不看脸色,硬要不知趣地采访吃败仗的"将军",非挨骂不可。

这位记者就很有经验,懂得采访的"火候"。常言道:人好水也甜,花好月也圆。人在高兴时,心情舒畅,看见高楼大厦,会想到"凝固的音乐";看见车水马龙,会想到"滚动的音乐"。情绪好容易体谅人,礼让、关心和帮助他人,也乐意与人攀谈,接受别人的邀请,甚至看见小狗也可能热情地打个招呼。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而人在烦恼时,心情抑郁,欣赏《田园交响曲》,也会觉得是噪声。进门要看脸色,这里的脸色是指时机,是说双方在能谈得开、说得拢的时候,对方愿意接受的时候。一个人在车祸丧子的悲痛中还没解脱出来,你却上门托他给你的儿子保媒说媳妇,无疑你会碰壁的;领导正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你却找他去谈待遇的不公,那你肯定要吃"闭门羹",甚至遭到训斥。掌握好说话的时机,才能提高办事的成功率。那么,什么时候与对方交谈和沟通才算抓住了时机呢?

一是在对方情绪高涨时说。人的情绪有高潮期,也有低潮期。当人的情绪处于低潮时,人的思维就显现出封闭状态,心理具有逆反性。这时,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赞颂他,他也可能不予理睬,更何况是求他办事。而当人的情绪高涨时,其思维和心理状态与处于低潮期正好相反,此时,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心情愉快,说话和颜悦色,内心宽宏大量,能接受别人对他的求助,能原谅一般人的过错;也不过于计较对方的言辞。同时,待人也比较温和、谦虚,能程度不同地听进一些对方的意见。因此,在对方情绪高涨时,正是我们与其谈话的好机会,切莫错失良机。

二是在对方喜事临门时说。所谓喜事临门时,是指令人高兴、愉快、振奋的事情降临于对方时。如:对方在职位上晋升时;在科研上攻克难关、取得重大成果时;工作中成绩突出,受到奖励时;经济上得到收益时;找到称心伴侣、婚嫁或远方亲人来探望时,等等。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愉快好办事"。在喜事降临对方时,我们上门找其交谈,对方会不计前嫌,而且会认为是对他成绩的肯定、喜事的祝贺、人格的敬重,从而也就乐意接受或欢迎你的到来,所求之事,多半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我们每天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上司的脸色、所求的人的脸色,一般还是不容易被人忽视的。因为有一部分利益捏在人家手心里,把喜恶之色看准了,才好对症下药。而对身边的亲友同僚,门房保安等众人,也绝对不可不看风头,我行我素。走惯江湖的人,都懂得顺风行船的道理,不是太急的事,不妨在对方心情和顺的时候再去商谈,这样便可省得不少力气。否则万一他在怨怼中迁怒于你,以后想找机会下台都难。

因此,要学会察言观色,留意对方的表情,互谅互让,该进则进,该躲则躲,当止即止,就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纠纷,求得和睦相处,琴瑟和鸣。

如果你能用心地察言观色,及时地改变先前的决定,及时地退或进,及时地把自己的言行组合或分解,及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么,人际交往一定会更加和谐。此外,在心理上,你要首先认识到,察言观色不是瞄准后准确地射击,而是与他人站在同一水平面上,旋转或是飞跃。察言观色不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而是为了与他人一起乘舟出航,共同前进。

面对面的交谈最有杀伤力

有人说,拒绝人的话最好通过电话去说,可以省去许多尴尬与麻烦。那么,找人办事的时候呢?当然是面对面的交谈最有效,人们眼神、反应、脸色等,在电话和传真中可反映不出来。

随着电话、传真机、互联网等通信的普及,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懒得面对面交谈。

要把简单的事件或急事告知对方,使用电话是很方便的。而要传达稍微复杂的事务性事件,使用电子邮件即可解决。

"在现在这种时代,用电话和E-mail即可解决的问题,又何须特意面对面交谈呢?那太赶不上时代了。"或许也有许多人会这么说。当然,有些情况,与对方面对面交谈是不必要的。但电话无论如何也有不及面对面交谈之处,那是因为电话只能向对方传达字义而已。

面对面交谈,可直接让对方见到你的眼神、反应、脸色、动作以及其他种种态度。这些不仅可弥补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事情,而且可更强烈地把言外之意和感情传达给对方。所以说,面对面交谈远比以电话交谈更易沟通。

还有另一个价值是,当你特地去找对方,能使对方对你产生一种"歉疚"的感情。虽然此乃平常之事,但是,有助于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使得交涉较易成功。而且,面谈的时候,我们可以细心观察对方的喜恶,然后对症下药。

一位催款小姐到某公司催款已有数次,都没得分文。一次,她在总经理办公室等候,观察到进进出出的人夸他点子好,主意对头,做成大事时,总经理本来板着的脸孔会露出得意的微笑,乐颠颠地陷入自我陶醉之中,如果有事要办,他都一一批准,顺顺当当。

催款小姐发现了这位总经理好大喜功、经不起吹捧、爱面子的弱点,于是对"症"下起药来。在以后与总经理的交谈中,催款小姐对欠款公司的发展、规模、能量、信誉等展开了评论,讲得有根有据,头头是道,时而透露出敬佩之意,总经理越听越高兴,索性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起"治厂经",这位小姐马上变成了一个耐心的"听众",偶尔说几句助兴的话,总经理觉得两人谈得很投机。催款小姐见时机成熟,便恭维说:"总经理,像你这么稳重成熟,思考周密,一般人在你这个年龄很难做到啊!"一句话又引起对方把自己的经历和盘托出。最后转入正题,催款小姐叹道:"难哪,就像我催款一样,总也不见效,对上面不好交账。你这么洒脱的人,给我办了,有为难之处吗?"总经理先是重复了领导班子有统一意见,不能随便支付欠款的话,但他沉思了一会儿,爽快地拍板说:"你也跑了好几趟了,很不易,下个周一,你找王副总经理拿款吧!我给他打个招呼就行了!"终于,坚冰迎刃而解。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处事求顺,知识面要宽,适应性要强。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固执,来顺应大的环境是必需的。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就构成了各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聪明的办事者一定要学会随风俗变化而变化,不断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在古代,风俗是统治人民的基础,聪明的统治者总是利用风俗来收买民心。入乡随俗之法是使反客为主的重要处世战略。关于"入境问俗",苏轼《密州谢上表》:"入境问俗,又复过于所期。"《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大意是进入另一地区,要先打听一下民俗、禁忌,以免遇到麻烦。

《韩非子.说林上》中有一则故事说:鲁国城有一对夫妇,男善编草鞋,女善织麻布。他们听说越国是个鱼米之乡,富庶安民,就准备迁居到越国经商。邻居劝他们,越人从小光着脚板走路,个个蓬头披发,从不戴帽子,谁买你们的草鞋和麻布?邻居的话使他们打消了去越国的念头。

"在汗珠尚未流前领取报酬。"这是阿拉伯的一句谚语。有一次,西方某个广播节目中,曾邀请一位派驻此地的阿拉伯记者,到节目中接受访问。节目结束后,导播对这位记者说:"实在对不起,钟点费还未领到,明后天再补送吧!"而这位阿拉伯人却说:"在我们国家,工作的报酬应在汗未流前领取。"这句话使得全体工作人员无言以对,只好临时到银行领款。虽是如此,却不觉得对方失礼,因为那是一种"风俗习惯"啊!对于一些民族的独特风俗习惯,大家一定觉得很新奇,但要和对方交朋友,就一定要熟悉对方的这些习惯,并将其"风俗习惯"运用于社交策略上。如果,我们在与人交谈时,自己的言辞往往无法说服对方,尤其是在请求别人时,总是提不出有力的证言,这时我们不妨利用"风俗习惯"来解决。

张君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年轻人,他在一个外商独资企业里做事。同办公室有位同事,年龄、学历等各种条件与张君相仿,只是这位同事在办公室里只用"约翰"这个英文称谓,张君对此不以为然。

两个条件相近的年轻人在同一处工作,自然会有竞争。时间长了,张君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干劲绝对不比约翰差,可是外国老板却对约翰更赏识。常常是他们两人同在办公室办公时,老板打电话把约翰叫去商量事情。而且有一次晋升的机会,老板也给了约翰。张君感到苦恼,但又不知是什么原因。

不久张君被派去做一件有难度的工作,他充分发挥才干,事情办得利落漂亮。外国老板非常高兴,夸赞他说:"你比约翰要强。"接着又问他:"你能否起个英文名字呢?你的中文名字我叫起来实在太费力了。"至此,张君才明白,原来自己先前与约翰待遇的差别,是由名字引起的。

张君后来也起了一个顺口的英文名字。他现在想通了:人要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固执,来顺应大的环境,特别是当你向着某个既定目标努力时,如处处执拗,不啻于是为自己设置障碍,那样的话只能被环境所淘汰。

奉献出你的耳朵

关系学家以为:认真倾听是对人最大的赞美。这种赞美比言语中的吹捧含蓄得多,但更容易打动人心。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要想工作顺顺当当的、不被人暗中使"绊",获得上司的好感是必不可少的。倾听上级的话,表示你对他的崇敬之情,想向他学习的意思,让他有机会展示自己作为上级的优越感,表现自己的长处。这不失为一种博得上司欢心的好方法。

一般来说,因为身份特殊,上级都有好为人师的习惯,不管自己在不在行,都喜欢对手下指点一番,以表示自己的特别。碰到这种上司,闭上嘴巴,竖起耳朵是比较明智的。即使上司说得不对,你也千万别表现自己的小聪明,那只能是引火烧身。相反,你闭着嘴巴乖乖地听,对他就是一种无声的赞美,告诉他他是个很出色的上司,你对他很佩服。

倾听上级的话,可以认识到他的为人,摸透他的性格脾气,办事时候你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去迎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