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左手管理右手领导
4125200000027

第27章 借力使力,让企业达到最大效益(3)

首先,领导者要协调好与上司的关系。处理好与上司之间的关系,可以争取到上司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信任,争取到较为轻松有利的环境开展工作。因此,良好的生产关系可以是生产力、战斗力,更可以称为资源、财富。协调好与上司的关系时要从几点出发:一、要依赖努力的工作来赢得信任,有好的工作能力自然就能赢得上司的好感、认可、信任和器重;二、要主动了解上司,加强与上司的联络,并根据上司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以寻求上司的支持;三、不能越权,对上司提出无理的奢求。希望上司在某些地方给予优惠无可厚非,但是绝对不能做出越级的要求;四、当与上司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时,你首先要保持冷静,克制自己的感情。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即使是上司的错,也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但是对于原则性的问题,则不能过于迁就,应该有必要进行申辩,甚至进行有理有据有分寸的辩驳。

其次,领导者要协调好与同级之间的关系。同级的领导者之间关系最难相处。同级领导之间既有工作上的合作,又有利益上的竞争;既不能彼此干涉、彼此冒犯,又不能彼此漠视、彼此拆台。在与同级领导相处时特别要注意几点:一、要加强与同级领导之间的交流。要端正心态,同级之间的主动沟通并不意味着就是求人,是一件没面子的事情;二、领导者要学会控制自己。当同级之间发生矛盾往往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要想妥善化解矛盾,需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自身寻找原因。即使错不在己,也最好能如此;三、领导者要学会巧妙地回避。当与同级之间的矛盾升级到比较严重、难以解决时,就要暂时回避一下。回避不是逃避,而是为了防止矛盾的激化,并在回避中等待解决矛盾的时机,这样解决时效果往往会更好。

最后,领导者要协调好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古代先秦道家《老子》中,有一句话叫做 "上善若水"。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水的品质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水往低处流;二是水包容万物;三是水透明清澈;四是水总是平的;五是水遇寒而结冰等。正因为水有这些特点和性质,古人才发出 "上善若水"的赞叹。而这四个字引申到上级协调下级关系上具有特别的意义。领导者与下级之间是处在一种双向互动的状态,领导者为了做好领导工作,必须处理好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协调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几点:一、要让自身具有吸引力,上级应该不断地加强能力、气质品质的修养,提升自身的魅力;二、要实行弹性控制,对那些能力强、有主见的下级,在交代任务时,可以只交代时间及标准,给他足够的自由空间;三、领导者在对待下属时要宽宏大量。领导者要有宽广的胸怀和气度,对待下级的缺点和短处,应该秉持着一种宽容体谅的态度。

不可否认,领导者实施领导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协调。如何提高自己的协调能力,处理好各种关系,是领导者一项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善于协调关系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一个基本的工作方法。领导者在做好协调工作时要把握好四个"结合"。

首先,要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协调不代表可以无原则地、一味地迁就某一方,不代表 "和稀泥"、装糊涂,更不代表可以违反纪律,协调必须坚持原则。但仅仅坚持原则,缺少灵活性,协调也很难成功。领导在进行协调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只有结合实际,灵活地把握各项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协调,才有利于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因此,协调必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要有弹性,灵活应对,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其次,要把握热处理与冷处理的结合。领导者在协调时,要正确分析判断,全面了解。如果每一股力突发性地出现紧急问题,就应采取热处理,迅速协调,抓住主要矛盾,果断迅速协调,以化解矛盾,理顺情绪,防止事态扩大。因此,这类协调往往宜粗不宜细,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促使事态迅速向好的方面转化。如果是几股力之间出现原则性的大问题时,就需要冷处理,先查明情况,弄清原因,然后再作协调。但无论采取哪一种处理,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事制宜,急缓适度,做到有张有弛,合理应对。

再次,要把握刚性与柔性的结合。在协调有些力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判断谁是谁非,各有各的道理和立场,这时不妨采取刚柔相济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协调过程中,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肯定或否定任何一方,听取双方的意见后,在不影响整体利益的前提下,耐心说服其中一方让步,从而使双方达成共识,以化解问题和矛盾。

最后,要把握求同与存异的结合。实际上,由于每一股力所处的位置、担负的职责不同,以及人员的思想观念、情感认识等方面均存在不同,因此,分歧必然存在。当各方存在的分歧较大,短时间内又不能达成共识,而问题又亟待解决时,作为领导者,在协调时就应该求同存异,从分歧中寻求共同点,提出一个都能接受的方案,使协调获得成功。"求同"有利于双方达成必要的共识,推动工作的前进。"存异"则搁置了暂时的矛盾,避免了双方陷入僵局,有利于问题和矛盾往好的方面发展。

企业领导者在汇聚了所有能借助的力后,非常有必要做好协调工作。无论领导者最终采取哪一种协调方式,只要把握好度就行。协调不力,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协调过度,则会适得其反。

这一切都需要领导者运用自身的智慧,因人、因地、因事灵活运用,巧妙处置,最终使每一股力达到和谐,等待时机成熟。

深藏不露,借力而行

懂得深藏不露,借力而行的领导者方能称得上是智者。

古人说,智者当借力而行;今人说,借力而行当为智者。领导者要处理的事情大大小小、事无巨细,如果能巧妙地借助外部力量来处理问题,就堪称达到了领导者处事的至高境界。作为领导者,如果自我感觉力量不足,但事情又非办不可,那借力而行就是最好的选择;再者,如果想在不暴露自己的情况下教训打击一下对自己不利的一方或因素,借力而行也是最佳选择。

在历史的长河中细数,汉高祖刘邦堪称高水平的智者。他一个小小的亭长却能最终成为一代霸主,究其原因就是他善于借力而行。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斗争堪称经典。秦王战败,陈涉遇难,各方豪杰蜂拥而起,各执一旗,兵戎相见。项羽率领五位诸侯灭秦,自封诸侯,号称 "霸主"。然而,最终却只留下了千年绝唱"霸王别姬"。最遗憾的是,项羽至死还留下:"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尚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感叹。

项羽骁勇善战,可是却最终惨败;刘邦一介 "懦夫",既不 益能上马征战,又不能下马安民,可最终却得了天下,这是何道理?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深知自己的短处,他人的长处,能充分借助外力为己所用,并最终建立了春秋霸业。反观项羽,他虽然勇猛无比,但是他不善于借助广泛的资源为己所用,这也注定了他将以失败收场。

《孙子兵法》有云:"故善战者,借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战争中的情形瞬息万变,谁善于制造情势,把握、借助甚至驾驭情势,谁就能得到胜利。

格林童话中,有一个聪明的小裁缝,受到国王的派遣,要去森林里对付两个无恶不作的巨人。小裁缝势单力薄,凭力气是肯定打不过两个巨人的,但是国王的命令又不能违抗。看上去小裁缝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这可如何是好?聪明的小裁缝早已胸有成竹。他走进森林后,发现两个巨人躺在一棵大树下睡觉,就捡了很多石头爬到那棵树上。小裁缝先从大树上向其中一个巨人的胸膛上扔石头。那巨人被惊醒后,推了同伴一把说:"你为什么打我?""谁打你啊!你在做梦吧?"说完,两人相继又睡着了。过了一会儿,小裁缝又向另一个巨人的身上扔石头,如此反反复复。两个巨人都误以为是对方在干扰自己的美梦,非常愤怒,最后终于动手厮打起来,直打到精疲力竭,双双倒地而亡。

小裁缝不费吹灰之力就杀了两个巨人,不仅救了自己,也为百姓除了大害。小裁缝正是利用了借力使力的方法,让自己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获得胜利。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吉兹认为:《孙子兵法》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的真理,仍有其运用价值。古老的兵法依然能向人们传递着不变的原理,作为现代领导者,更是需要学会借力而行。

领导者切忌居功自傲。自古以来,因居功自傲而招致杀身之祸的领导者不在少数。他们没有战死在沙场,却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不免让人惋惜深思。

邓艾以奇兵灭西蜀,立下大功,不知不觉就自大起来。司马昭原本就对他起了防范之心,而看他逐渐目空一切,担心事有所变,于是发诏书调他回京当太尉,明升暗降,撤了他的兵权。

邓艾虽然有匹夫之勇,缺少了些做人的智慧,他既不清楚自己处境的危险,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招来麻烦。他一心只想着自己对魏国承担的使命还没有完成,东吴还没有剿灭,于是他上书司马昭说:"我军刚灭了西蜀,如果乘胜进攻东吴,东吴一定非常惊恐,所到之处必定犹如探囊取物。为了休养兵力,一举灭吴,我想领几万兵马做好准备。"而且,他还喋喋不休地阐述自己灭吴的计划,完全没有想到这样做可能导致的后果。

司马昭看到他的上书更加感到怀疑,他派人前去向邓艾传谕说:"遇到事情应该先上报,不应该独断专行封赐蜀主刘禅。"

邓艾争辩说:"我奉命出征,一切都听从朝廷指挥。我封赐刘禅,是因为这样做可以感化东吴,为灭吴做准备。如果等朝廷下令,路途遥远,拖延了时间,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春秋》中说,"士大夫出使边地,只要可以安社稷、利国家,凡事皆可自己做主。"我邓艾虽说比不上古人,却还不至于干出有损国家的事。"

邓艾自傲而强硬的言辞引起了司马昭更多的猜疑,而那些嫉妒邓艾的人又借机纷纷上书诬蔑邓艾心存叛逆的心思。司马昭最后决定除掉邓艾,而可怜的邓艾还没有等到被押送到京师,在路途中就被杀害了。

聪明一世的邓艾由于一时考虑不周,遭到司马昭的怀疑而惹上杀身之祸,追根究底就是被他居功自傲的性情所害。邓艾虽然是一片苦心,但最终却由于自己不善内省、不明真相,糊里糊涂地被杀死,这不免让人感到痛惜,而痛惜之余,也让我们不得不沉思。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没有人愿意看到对方比自己优秀,因为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自卑感,继而产生羡慕和嫉妒等复杂的心态。

小王是公司人力资源部一位颇有人缘的领导,按说这个部门很难不得罪人,但他可是个例外。他刚到人力资源部上任的时候,在公司几乎没有一个朋友,因为他当时正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才华沾沾自喜,因此每天都在同事面前吹嘘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炫耀每天有多少人求他帮忙,哪个早已记不清名字的人又给他送礼等得意的事情,但是同事们听了之后不仅没有一个人愿意分享他的"成就",还个个都很不高兴,后来还是当了多年领导的父亲一语道破,他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从此以后,小王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不仅很少再谈论自己的事情,还常常认真倾听同事说话,因为同事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让同事们把成就说来,比让他们听别人吹嘘更感到兴奋。

后来,每当有同事找他闲聊,他都会先听对方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成就",并与其分享,只有在对方问他的时候,他才谦虚地一语带过自己的成就。

老子曾说过:"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意思是说,商人总是会隐藏他的宝物,而君子品德高尚,外表却往往显得愚笨。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必要的时候,隐其锋芒,韬光养晦,不能不分场合地将自己的才能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他人面前。

韬光养晦的意思就是隐藏自己的光芒,让自己处在相对不显眼的位置。人类社会一直处在一种竞争状态,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在自然界中,当弱小的动物遭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们往往会用假死来蒙蔽敌人、保全自己。同样,韬光养晦实际上也是一种假死的行为,人类社会同样处在充满竞争的状态,并且竞争更为残酷。作为领导者,众矢之的,大权在握,受人关注,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就更多,因而更需要学会韬光养晦,深藏不露。

韬光养晦还意味着谦虚,谦虚能进入对方的心,被人接纳。

领导者如果锋芒太露,就很难聚众力;如果不谦虚,就不能够被别人接纳。而不能聚众力、不能被接纳,就无法与人沟通,直至不能做任何事。如果领导者能做到谦虚、尊重别人,那与汇聚的每一股力就能维持良好的关系,团结一致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因此,深藏不露不只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美德。圣人早就告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一个敢于隐藏自己的人,一个谦虚的人,最终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领导者也才能更好地服众。而一个骄傲的人,锋芒太过的人,常会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而失去他人的支持,就算好不容易汇聚到的力,也终会离他而去。

真正的强者懂得藏锋守拙,待机而动,在别人面前往往表现的大智若愚、大巧似拙,心态平和而踏实,默默地汇聚身边的所有力量,得众人心,工作认真而谨慎,处事谦虚而低调。这样的人往往具备缜密的思维习惯,处乱不惊,目光长远,经历过艰苦的磨炼,拥有顽强的意志,能为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定懂得深藏不露,借力而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