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名人家教趣话
4085900000009

第9章 秦汉时期(4)

湛氏说:“对,这日子就像娘织布的梭子一样,飞得很快。还有,箭射出去也是很快的,眨眼的工夫,就不见了。所以时间就像那射出的箭和织布的梭子一般快。”

陶侃说:“哦,原来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讲的就是日子过得真快啊!”

小陶侃抓抓头,豁然开朗。

湛氏说:“是呀!侃儿,像你这样读书不用心,日子一天天过去,可惜不可惜呢?”

陶侃说可惜!湛氏说:“既然可惜,该怎么办?”

陶侃说:“娘,我懂了。我要去珍惜光阴,用功读书!”

湛氏说:“这就对了。从现在起,你一定要用功读书,切莫浪费光阴。”

陶侃望着慈母那温和而期待的目光,好像懂事了许多。从此,他发奋苦读,结果不负母望,一举成才。陶侃为官以后,也常告诫部下:“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后人为纪念陶母教子惜阴苦读的精神,在湛氏故宅旁筑有陶侃读书台,其下为洗墨池。尔后,又在读书台附近兴建了“惜阴书院”和“金川望江楼”。

陶侃家境贫困,尽管如此,陶母仍是宽厚待人,保持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和礼节。有一天,陶侃父亲的好友范逵等数人途经陶侃的家乡新淦,见冰雪封道,且又天色将晚,特来陶侃家借宿。陶侃有心待客,可是家中室如悬磬,实在没有招待客人的东西,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范逵似乎也看出了陶侃的尴尬,便觉自己的行为颇为冒失。

这一切都被湛氏看在眼里。她觉得家中虽然贫寒,但做人不可失礼。

于是她连忙上前热情招呼客人,并要陶侃和客人叙叙旧。然后,她便转过身去安排。

家中早已无钱买米,怎么办呢?湛氏习惯性地用手捋了一下鬓角,顿时想出了办法。她趁客人们闲坐交谈之际,毫不犹豫地拿出剪刀,将长发剪下,编成假发,即出门卖到集市上,换回了米油酒菜,又撬下家中几块旧楼板当柴烧,把垫在床上的禾草席子拿出来切碎喂客人的马。这就是“截发筵宾”的动人故事。

范逵等人被陶母的情谊深深感动,连声赞道:“没有这样的母亲教育是出不了陶侃这样的人啊!”

母亲“截发筵宾”的待人美德,深深地铭刻在陶侃心上。即使陶侃为官以后,始终保持着“恭而好礼”,“引接疏远,门无停客”的待人作风。

由于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后被太守范逵荐为县令。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际,母亲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侃儿,娘苦了一辈子,总算看到你有了出头之日。但我希望你能做一个清正之人,不可误国害民。为娘拿不出什么东西为儿饯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说:“带上它吧,到时你自会明白的。”

陶侃说:“放心吧母亲,孩儿记住了。”来到官府后,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他先是一怔,过了一会儿,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

原来一坯土块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图荣华富贵,要保持自家本色;这一块白色土布,更是教儿为官要尽心恤民,廉洁白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

母亲的举动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

后来陶侃在仕途上果如母亲所望,正直为人,清白做官。陶侃在海阳做县吏的时候,恰好监管渔业。孝顺的陶侃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心中总觉歉然不安。有一次,趁下属出差顺路之便,嘱托他带了一坛腌鱼送交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回信,大为震动,愧疚万分。他决心遵循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他勤于政事,多为国家做有益的工作。

陶侃学富五车,为人正直,秉公守法,因而他的仕途十分顺利。他从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一直做到封长沙郡公,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

陶侃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时刻牢记母亲的教诲,坚持每天早上把一百块砖搬到屋子外面去,晚上又如数搬回来。部下问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的志向是领兵横扫强虏,恢复中原,如果不锻炼一个好身体怎么可以呢!”陶侃有这样的志向,其母的教育功不可没。

后来陶侃和母亲住到一起,母亲对他的教育和要求更严了。有一次,他家宴请宾客,母亲把案上的饭粒吃掉,陶侃希望母亲不要这样,给自己留点面子。陶母说:“你要事业?还是要面子?你应知道农夫耕作的艰难,你能有饭吃,就是从他们那里得来的,怎么能丢掉一粒粮食呢?”陶侃跪下认了错,此事一时传为佳话。从那以后陶侃特别节俭,而这一切都与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诸葛亮教子“静”“俭”为本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智者,但他在教育孩子却并无奇法,只注重要以“静”“俭”为本,而这其实却隐含了家庭教育方面的至理。

诸葛亮教育孩子要“俭以养德”,他本人在生活中就很节俭,在蜀国任丞相时,他曾经写有一封给蜀后主刘禅的奏书,其中谈到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安排,他说:“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产,以长尺寸。

老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公元269年,晋统一了全国,为了收买人心,下令寻访汉朝的名臣子孙,赐给他们爵禄。那时诸葛亮第三个儿子诸葛怀还在。他推辞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材同樗栎,无补于国,请得归老牖下,实隆赐也。”

他在这里说的经济情况,和诸葛亮当年说的大致相同。诸葛亮是西蜀的丞相,当时后主刘禅幼弱,蜀国的“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置家产,为子孙多留一些呢?其实这正反映了诸葛亮在治家和教育上的高明之处,也反映了他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远见。人们都说诸葛亮足智多谋,他在教育子孙上也是考虑得比较远,他曾在给哥哥诸葛谨的信中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之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担心的是:孩子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中也说要他“志当存高远”,这都反映了他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而不希望孩子们在富足中不思进取。

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诸葛亮认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就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如果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成不了大事。而生活俭朴,清静修身,才是涵养道德的重要条件。

诸葛亮经常告诫子孙生活要俭朴一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更能成为一个对国家社稷有用的人。后来诸葛亮在给外甥的另一封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他的意思是要孩子们不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细碎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但“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自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武之地;而怕的则是“老不坚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柬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强的决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婶母教侄有方皇甫谧成才

皇甫谧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医学家,他的曾祖皇甫嵩曾做过汉朝太尉。《针灸甲乙经》是他编撰的。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尤其在医学上,是我国中医领域“针灸疗法”的创始人。

到了晋朝,皇甫谧的家道已经没落了。皇甫谧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叔父家中。虽然家道已经不如从前,但皇甫谧毕竟是富家子弟,所以从小养成了好逸恶劳的习惯,整天东游西逛,不学无术。人们对他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朽木不可雕也!”,也有人说他是个痴人。

皇甫谧的婶母任氏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一天,皇甫谧得到一些瓜果,便拿去孝敬婶母。婶母平时很爱他,总是好言相劝,不见效果。这次决心刺激他一下。于是婶母沉下脸,不高兴他说:“你以为拿点瓜果回来就算孝敬了吗?你都长到20岁了,还不务正业,不认真学习,不懂得道理,我怎么能感到安慰呢?”

于是,婶母一边流着眼泪,一边说:“从前孟母为了教育孩子,搬了三次家;曾子杀猪教子。现在你这样不成材,究竟是为什么呢?说是我教育不好吧,我已经费尽了苦心。其实,学问、道德,学了都是为你自己好,与我有什么相干!我养你这么大,真是白辛苦了。”

皇甫谧听了婶母的话,只觉自惭形秽,决心改过学好。之后,皇甫谧离开了舒适的家,扛着锄头去拜了乡村的一位学者席坦为师,一边劳动一边读书。皇甫谧读了诸子百家的许多书,树立了远大的志向,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皇甫谧一生写了诗、赋、颂及传纪等多种著作,他的不少门人都成了晋朝的名臣。当时,很有名气的诗人左思写了《三都赋》,特地去向皇甫谧请教,皇甫谧大加赞赏,并为他写了序。消息轰动洛阳,人们争相传抄,一时大街上的纸张供货不足,商人趁机提价。“洛阳纸贵”这个成语便出于此。

皇甫谧成名以后,不幸得了半身麻痹症,经庸医治病,反而病情加重,病魔缠身,无限痛苦,为了解脱病痛,他想自杀。婶母这次又开导他说:“你读了那么多书,就是要为社会做点事;随便就死,过去的辛苦不是白费了吗?现在虽然痛苦,但是怎么知道病一定不能治好呢?”

皇甫谧听了婶母的话,重新振作起来。医生医治无效,他就自己找医书看。终于看到针灸可以治疗痹痿症的记载。他仔细研究了有关医学书并在自己身上实践。最后皇甫谧不但医治好了自己的病,还写成了一部《针灸甲乙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针灸专著,为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