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苞率领骑兵二万人布阵迎战,鲜卑兵在阵前推出赵苞的母亲给赵苞看,赵苞悲痛号哭,对母亲说:“当儿子的罪恶实在不可名状,本来打算用微薄的俸禄早晚在您左右供养,想不到反而为您招来大祸。过去我是您的儿子,现在我是朝廷的大臣,大义不能顾及私恩,自毁忠节,只有拼死一战,否则没有别的办法来弥补我的罪恶啊。”
母亲远望着嘱咐他说:“我儿,各人生死有命,怎能为了顾及我而亏损忠义?你应该尽力去做该做的事,为国家尽忠啊。”于是赵苞强忍悲痛,立即下令出击,汉兵看到赵苞的忠义,又看到鲜卑人的狠毒与丑恶,便在与其交战时人人以一当十,将鲜卑兵全数歼灭,可是赵苞的母亲和妻子也在战斗中被鲜卑兵杀害。
战后,赵苞上奏朝廷,请求护送母亲、妻子的棺柩回故乡安葬。灵帝派遣使节前往吊丧和慰问,封赵苞为侯。
赵苞将母亲、妻子安葬已毕,对他家乡的人们说:“食朝廷的俸禄而逃避灾难,不是忠臣;杀了母亲而保全忠义,不是孝子。如此,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世?”说完他便吐血而死。
杨震只留清名于后辈
东汉时的清官杨震,弘农华阴人(今陕西华阴),德行素著,品学兼优,当时有“关西孔子”的雅誉。
杨震小时候喜欢学习,他博览群书,精通经籍,他早年曾为官,后在家教书育人。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举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50岁左右时被人荐举为东莱太守。
上任时,杨震途经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昌邑县令王密曾得到杨震的举荐。他亲赴郊外迎接恩师,安顿食宿,照顾得无微不至,晚上两人又畅谈至深夜,临走时王密从怀中捧出十斤黄金端放在案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特备小礼相馈,以报栽培之恩!”
杨震见状,连连摆手拒绝,说:
“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的为人,可你为什么不理解我的为人呢?”
王密说:“我本是一个无名的儒生,经您提携方有今日,此恩铭感不忘。今天是我感恩图报的好机会,此时夜深人静,没有人知晓,我这点心意,请恩师收下吧!”
杨震正色说:“这是什么话?我提拔你,只想让你为国出力,造福百姓。
从未想过要你报恩,你现在的行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你快拿走吧!”
杨震一席话把王密说得携金羞惭而退。后来人们把他们两人谈话的地方称为“四知堂”。
杨震后又转任涿郡(今河北涿县)太守。他为政清廉,不接受私人请托,生活并不富裕。他的儿孙们居则蔬食,出则徒步,生活十分简朴,他的亲朋好友诚意劝他,要他为子孙置点产业,但他始终没有答应,他还对他们说:“我把清白廉正的名声留给后代,不也是十分丰厚的遗产吗?”
“清白传家”之语即来源于此。
此后十多年的仕途中,杨震又历任太仆、太常、司徒、太尉等三公九卿之属的要职,他从不阿谀权贵,而是正色当朝,纠偏纠妄,多次给皇帝上书弹劾那些贪污腐化的权贵乃至皇亲国戚,但昏庸的汉安帝拒不纳谏,群奸更加有恃无恐,杨震终被诬陷而遭罢官,在回原籍途中饮毒自尽,年纪70有余。
顺帝的时候,杨震得到平反。朝廷以礼改葬杨震前十多天,有一只大鸟飞至杨震灵柩前,俯仰悲鸣。杨震重新安葬后,人们立石鸟像于墓前,以纪念这位廉洁正直的贤臣。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曹操家教有方众子成才曹操共有25个儿子,长大成人的诸子中,文有曹丕、曹植,都是著名的诗人,武有曹昂、曹彰,都曾任将率兵征讨四方,曹冲虽然13岁就夭折了,却是历史上罕见的神童。他的几个孩子大都文武双全,且在当时表现出杰出的才能,而曹操诸子的成才,跟曹操的成功家教是分不开的。
曹操教育孩子是从童年的启蒙教育就抓得很紧。据《典论·自叙》中记载,曹操看到世局扰乱,于是在曹丕5岁的时候就教他学射箭,6岁的曹丕能开弓,8岁时就能骑射了。从少年时代起,曹丕就随军东征西讨,练得一身精湛的武艺,而且还长于弹琴,精于诗赋,为当时人杰,后来他继承了曹操的大权,清除异己,收了众兄弟的兵权,又逼当时的皇帝汉献帝退位,他自己当上了皇帝。
曹植10岁出头就诵读《诗经》《论语》以及众多辞赋等,而且下笔成文,倚马可待。曹操不大相信他如此文才如此敏捷,曹植要求面试,于是曹操当邺城铜雀台刚建成时,带领儿子们登台,命各人作赋,曹植第一个交卷,这就是著名的《铜雀台赋》,曹操看了不由得连声称赞儿子的才气了。
曹操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格。对于曹植极其宠爱,很想立为世子。公元213年,曹操率军南征孙权,命令曹植留守邺城,临行之前曹操说:“我23岁时做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什么错误,你今年也23岁了,难道还不应该努力吗?”言辞间可谓对其寄托了深切的期望。
可是,曹植由于恃宠而骄,放纵不羁,有一次乘车在“驰道”上走,又私自打开“司马门”出去。而在这两条路上行走是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特权,曹植这样做,就触犯了国家法律。曹操知道后,十分生气,舍不得杀自己孩子,便下令斩了守门官吏,并宣布说:“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自临淄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
提到“大船称象”的故事,大家就会知道是曹冲。当曹操向部下征询称象的办法时,5岁的曹冲竟能直抒己见,毫不拘谨和畏惧,提出大船称象的好办法,曹操还高兴地照办了。
曹操非常注意给孩子们选良师,并要求他们尊敬老师。他给儿子们选拔属吏时下令要选德行堂堂的人物。
他选了被称为“国之重宝”“士之精藻”的邴原为曹丕的长史。曹操有次出征时,让曹丕留守,派张范、邴原辅佐,严令曹丕有事必须尊重张范,邴原二人的意见,并对张范,邴原二人“行子孙礼”。
曹操对儿子们的学习抓得很紧,在品德上要求尤其严格。218年,他派曹彰带兵讨伐代郡乌桓的叛乱。临出发前对曹彰说:“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
这是告诉他王法无私,犯了过错是不能指望依靠父子之情得到宽赦的。曹彰果然兢兢业业,奋力战斗,所向披靡,完全平定了北方。后来回禀曹操时,却并不居功,而把功劳归于部下将领。曹操听了十分高兴,亲切地握着曹彰下颔的黄胡须说:“黄须儿竟大奇也!”
曹操虽为魏王,为人也多奸诈,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负我”这样自私之极的话语为行事准则,但在家庭生活中他和子女舔犊情深,关系亲密融洽,这也给了孩子们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孙坚教育有道惹人羡
孙坚是我国三国时的政治家和将领,他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曾平叛乱,灭黄巾,讨董卓,是个典型的荡寇英雄,就连曹操都羡慕佩服他的智慧无人能及。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也一样,孙坚也是唯一被各方英雄都一致称赞的好父亲,他总结出一套“承志教育”的方法,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作为一个父亲,孙坚对儿子,尤其是孙策、孙权影响重大。突出表现为教育他们果敢坚毅,用人不疑。孙策在父亲的感召下,变得果敢勇猛、任贤用能,在战场上横扫千军,因而有了“江东小霸王”的美誉,在政见上颇有远谋。这曾令袁术羡慕不已,叹息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孙策早逝后,孙权延续父兄的政治谋略,唯才是举,胆略超群,一面坚守父兄的江东,一面又积极四处征讨,使东吴能在当时的乱局中三分天下,其能力丝毫不逊色于其兄,难怪连曹操这样的枭雄都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坚另外的几个孩子也都很有能力,他的一个女儿也像兄弟们一样,后来嫁给了刘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孙刘联盟的合作。
孙坚对孩子的教育之道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孩子一个远大的梦想,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目标设定,并为之奋斗不懈。二是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培养团队精神。
在父亲的影响下,孙策与孙权不仅能力突出,而且兄弟和睦,亲密无间,所以他把大权传给了孙权。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
举贤任能,使之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并要求他“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后来,孙权完全依照了孙策的遗言,确保了东吴的平安。
陆绩受母教育敬清官
陆绩是东汉末海盐华亭乡人,东汉末的儒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容貌雄壮,博学多识,勤于军政事务而著述不废,几年中便撰著了《浑天图》,注释了《易经》和《玄学》等,皆传于世。据说这和他母亲对他的教育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陆绩幼年时,母亲就对他谆谆教育,做官后更教育他为官要清廉。东汉末期,诸侯割据,经年混战。汉献帝初平四年(193),称雄淮南的大将军袁术在几江会见庐江太守陆康;陆康6岁的儿子陆绩也在场。
席间,袁术命人取出金灿灿的大蜜橘招待陆康,小陆绩面前也放着几个。但他没吃,而是藏在怀里,当时谁也没有留意。后来大人们谈完公事,小陆绩跟着父亲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兜里却“噗噗噗”滚出3个大蜜橘来,急得他趴在地上赶紧用两手乱抓。
袁术大笑道:“小陆郎,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陆绩回答说:“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袁术问他为何舍不得吃,陆绩说要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
消息传开,大家都知道了“陆绩怀橘”这件事,认为事情虽小,孝心感人。陆绩长大后,倍受东吴重用。
初时被太守王郎任命为功曹,负责治安。经过陆绩大力整顿,社会风气肃然,显示了他的吏治才能。
一次,孙策召集张昭等谋臣商议如何对付其他诸侯,众人纷纷献计,认为“四海未泰,须当用武治而平之”。只有年龄最小、坐在末位的陆绩一声不吭,等大家讲完,才高声阐述自己的意见:“昔日管仲辅助齐桓公九次联合诸侯,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并未用兵。孔子说:‘远入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大家不考虑用怀柔办法取胜,一味崇尚武功,我陆绩虽然年少,也感到不安。”一席话说得众人面面相觑。张昭觉得这个陆绩胆识非同一般,便对他更加器重。后来陆绩在孙权属下受命南征,官至广西郁林太守加偏将军,领兵两千人,执掌一地军政大权。
就在他从郁林太守任上卸职还乡时,一家四口人的财物装不满一船。
陆绩担心船轻难抵风浪,买了一些大甏装满咸菜。船公还搬来一块几百斤重的大石头压到船头。行船的路上,遇见水盗,遍搜船体,见无物可拿,空手走去。到家之后陆母高兴地对儿子说:“你如果装来一船金银财宝,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了。如此清廉地回来,我很高兴,这块大石头可收藏起来作纪念。”
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作郁林石,又称廉石。旧时这样的清官是很少见的,所以人们“宝其石”,家乡的父老兄弟纷纷取船石留作纪念,一时间压船的石头成了宝贝,因此又产生了一个“压石归航”的典故,用来颂廉责贪。
陆绩从郁林太守仟上归来以后,就在东海之滨的九峰山麓隐居著述。
可惜的是,这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只活了32岁便病故了。
陆绩有个女儿名郁生,嫁给张白为妻。后来张白的哥哥触怒孙权被杀,张白也受株连而死,陆氏母女成了两代孀妇,就将故宅舍为家庵。后人为了纪念陆绩,改名“怀橘庵”。
王羲之不动声色教子向学
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18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便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
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
父亲看完之后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觉得儿子写的“大”
字架势上紧下松,便在下面加了一点做支撑。王献之便拿这字给母亲看,母亲看后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
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
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父亲说的18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不动声色劝子于学,他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确立了儿子严格的求学态度,对王献之后来的成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陶侃之母教子一心为公
陶侃是东晋时期的名将,官至大司马,是我国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他精勤吏职,不喜欢饮酒、赌博,为人称道。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其对子女出色的言传身教常使人感动得潸然泪下。
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16岁那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嫁给了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生下陶侃没几年,丈夫陶丹便病逝。从此陶家家道中落,一蹶不振。
由于孤苦无依,湛氏只好携带幼小的陶侃回娘家住,以纺织为生,供陶侃读书。
湛氏小时候受过一点的启蒙教育,是个有少许文化的人。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因而省吃俭用,以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读书。可是,小陶侃生性贪玩,读书不用心,这使望子成龙的母亲十分焦急。湛氏明白孩子的心灵是纯洁天真的,要让他懂得道理必须从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育。于是湛氏总想在生活中给孩子以启发。
有一天下大雨,由于家无斗笠,也没有雨伞,陶侃没法去上学,便蹲在地上看母亲织布。他的两只眼睛好奇地盯着织布机上穿来穿去的梭子。
湛氏突然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对他说:“侃儿,这些天老师教了你什么课文?”
陶侃说:“老师最近教我们读《贤文》。”
湛氏又问:“《贤文》很有意思,你背得出来吗?”
陶侃马上流畅地背诵课文。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母亲叫陶侃停下,问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你知道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吗?”
小陶侃愣愣地想了半天,却也说不出来。
湛氏便想因势利导教育孩子,她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问:“侃儿,这是什么?”
陶侃说:“是娘织布用的梭子。”
湛氏接着边织布边指着手中来来去去的梭子问:“你看这梭子来回穿梭,快不快呀?”
陶侃说:“快,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