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名人家教趣话
4085900000038

第38章 近现代时期(13)

我国数学家吴文俊在2001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们在关心他的殊荣的时候,却很少有人知道是什么让他取得了如此的辉煌成就。其实吴文俊小时候的家境很一般。但难能可贵的是:父亲吴福桐教给了儿子一种最为可贵的东西——积极向上的斗志和勤奋刻苦的态度。父亲的精心教育最终为吴文俊赢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919年5月,吴文俊出生在浙江嘉兴,后因战乱祖上迁至上海青浦县朱家角。祖父是读书人,在乡间教私塾为生。父亲吴福桐生逢甲午战败,各界人士救亡图存力求变革的时期,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但西学已经势不可挡。父亲就读的上海南洋公学设置科学文化教育,同时为他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上海是科学中心,出版新书的集散地,这无疑为青年吴福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为吴文俊的崛起酝酿了最初的肥沃土壤。

吴文俊自幼受父亲民主思想的熏陶。他是长子,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

弟弟不慎从楼梯上摔下来,后来夭折,此事对吴文俊父母影响极大。失子之痛加上吴文俊已成独子,他便自然而然地成了父母的宝贝,集中了全家的爱。

但父亲并没有因为他是独子就娇惯溺爱他,而是在各个方面锻炼他刻苦向上的意志。吴文俊4岁时就被送到小学读书,课程简单,因此有许多空余时间。在医学出版社从事编译工作的父亲拥有大量的藏书,常常指着那些书说,那里面的东西要比外边好玩!随之从简到繁一本本打开,先是给儿子讲解,后是指导,手把手地将儿子一点点地引进了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教会和训练了他非凡的自学能力。

书本使吴文俊产生了广泛兴趣,又在兴趣中找到了乐趣。而一旦学中有乐,他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就像核反应堆一样迅猛。但后来动荡战乱的年代没有给吴文俊留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最终成为数学家的他,初中以前的数学并不扎实。他曾搬到乡下求学。在学校无法上课的日子里,他安静地坐下来自学。父亲交给他的那把自学的开山斧,在战乱中使他披荆斩棘地向书山挺进。

1933年秋,吴文俊就读于正始中学。这才是他正规读书生涯的开始。

正始中学的教师们认真负责、因材施教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他的英文也在严格的训练中达到了读写自如的境地。见吴文俊几何这么好,老师经常给他许多习题做,对他格外关注。

父亲的爱国情操同样滋养着吴文俊的成长。吴文俊在南洋大学期间,日寇侵华,学校迁至租界,正始中学的奖学金停发,校长陈群(成了汉奸系维新政府成员),欣赏吴文俊的数学才能,亲自找到吴文俊,说要资助他读书,被吴文俊严词拒绝。父母亲正直诚实的为人言传身教地塑造着他的人格。

吴文俊高中毕业时,其实兴趣在物理而不在数学。一次物理考试题很难,他却成绩出色。毕业时校方讨论保送,物理老师却以他独特的目光推荐他学数学。他认定自己物理考得好的原因在于数学,而攻读数学才能使他的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于是,1936年他被保送至南洋大学数学系,大三的实变函数论,他以自学为主,业余时间还读经典著作。有了实变函数论的基础,很快进入康托尔集合论,钻研点集拓扑。由于成绩相当好,1947年10月他经推荐到巴黎留学。此系他取得前期业绩的一段黄金时光。留学期间,吴文俊在示性类及斯延洛德运算方面取得关键成果,称为“吴(第一)公式”,所揭示的不仅影响以后的拓扑学及其有关领域的发展,还开辟了新的方向。

1949年,吴文俊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同年秋天,应邀人巴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工作。在微分流形中引入了一类示性类,建立了施替费尔、惠特尼示性类彼此关系式,国际上将此称为“吴(第二)公式”。

吴文俊认真诚挚,以礼待人,以诚待人,平易近人,淡泊名利,治学严谨,从不浮躁。大量的文史书籍又唤起了他对古代圣人英雄挥斥方遒、韬略胸怀的向往,英雄情结就此深系心中。正是这双重教育铸造的崇高的爱国激情,使声名显赫的吴文俊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返围。他于1951年7月返回上海,1952年进入中国数学研究所,成为中国内地最有国际声望的数学家之一。他在数学机械化研究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使他荣获了国际自动推理领域最高奖——赫布兰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邓季惺“现代”思想造就吴敬琏

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吴敬琏被称“中国改革理论先驱”与“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之父”。他今天的成功,据说和其母亲及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吴敬琏于1930年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有着几代民族资本家传统的书香门第。母亲邓季惺是律师、报业家、社会活动家,30年代与其父创办上海《新民报》(现《新民晚报》),后到北京创办《新民报》(现《北京日报》)。其中,《新民报》后来扩展为旧巾国最大的一家民营报业集团,一度创下五社十八报的业绩。邓季惺是我国杰出的知识女性,很有经营才干,以经营才能来支撑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是当时有名的“报业大王”。

吴敬琏小的时候体弱多病,以至于医生说他活不过1岁。少年时代的吴敬琏最喜欢理工科,他的数理化生功课特别好,母亲寄望于才l岁便丧父的儿子在理工上有出头,而吴敬琏也真的表现出了日后成为一个优秀工程师的秉赋。他心灵手巧,好钻研,特别喜欢拆拆装装,家里的钟表,他总爱拆下来,探究一番,鼓捣一番之后,再装起来;家里什么坏了,都是他亲自去修。

虽然出生在一个著名的报人家庭里,吴敬琏却非常坦率地说,他并不喜欢新闻这个专业,但是母亲对他的影响却是很大的。母亲邓季惺是一个喜欢依法办事的人,用吴敬琏的话来说是“我母亲比我父亲更现代化。”

吴敬琏所说的“现代化”,是指在办报中,父亲更多的是靠他的个人关系,而母亲更多的是靠规章制度,参加新民报的经营管理之后,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建立健全了财务会计、广告、发行、印刷等方面的制度,使新民报馆逐步走上企业化经营的道路。

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邓季惺精明到报馆里用了几根大头针她都有数。吴敬琏说,他至今不喝酒、不抽烟,就是源于早年母亲对他的教诲。这样的家教,使吴敬琏的身上总透着一种学者气质和大家风范。

家学渊源的熏陶,使他打下了良好的学识基础。少年时代就开始接触“怎样才能振兴中国”的问题。吴敬琏年轻的时候,其实是喜欢技术,快到成年时,正好是第三次国内战争期间。那时,他觉得如果没有一个在政治上很民主、为了中国富强而奋斗的政府,这个工业救国是很难实现,所以就变成了革命救国论者。

吴敬琏耳闻目睹三代先辈在这中国求富强和为自己谋发展的道路上所遭遇的挫折和打击,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和局势的变更,他得出结论:

科学和实业的发展受制于社会制度和政治格局,中国的振兴,在旧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可能做到的。这样,他逐渐由一个只关心数理化生的中学生,变成了积极参与爱国民主运动的先进分子。

吴敬琏十分酷爱文学,1948年考上金陵大学文学院,从鲁迅、巴金到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他都喜欢读。由于兵荒马乱,加上生病,在文学院念了一年就休学了。这一年,他加入了共青团,并担任了系团支书及院学生总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吴敬琏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高潮即将到来,下决心选学经济学。

1950年,吴敬琏接着读书,学的是经济专业,学了一年之后,所在系并到复旦大学。读书期间,他经常到附近的工厂、农村了解工人、农民的消费情况。从那时起,他和经济学结下了难解的缘分。正是这一次选择,使他踏上了以后半个多世纪上下求索路。

有人问他:“假如时光倒流50年,您会挑选什么样的专业?”老人毫不迟疑地回答:“经济学。经济学太有意思了!”

吴敬琏很乐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他很早便开始使用电脑,还能熟练地使用英语,这在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中并不多见。“因为父母都是新闻记者出身的,记者有一种很好的素质,就是对新的事物的敏感性;我的一些阿姨、叔叔他们也都是大记者,也许是记者的敏感性对我的影响。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一点东西,80年代初便开始使用电脑。其实,经济学家一定要有对新的事物的敏感性,因为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特别是我们处在现在这样一个改革的时代,如果老是拘束在旧东西里面,就很难做好经济学家的工作。”2005年3月。

吴敬琏被授予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

侯宝林教子认真学艺侯宝林是我国极负盛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1917年出生于天津,因家境贫寒,4岁时被舅舅张金斌从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门外侯家。养父在涛贝勒府当厨师,从懂事起,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生活的艰辛,ll岁时拜阎泽甫为师学京戏,整天打杂、烧水、做饭、看孩子。同时,每天到天坛溜嗓子,练“云手”“起霸”等京剧表演程式。

12岁时,侯宝林开始学艺,先是学京剧,后来由于对相声的酷爱,改学了相声。先后拜常葆臣、朱阔泉为师,曾在北京天桥、鼓楼一带“摆地”演出,说单口相声,与许许多多旧社会的民间艺人一样,以此挣钱谋生,养家糊口。后来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为相声界的一代大师,人称“中国的卓别林”。著有《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