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影响教育,使他不但成为一代儒宗、国学大师;18岁就开始从教,培育了无数的英才。1935年,钱穆与胡适、钱玄同等发起抗日活动,敦促国民党抗日。蒋介石召见他时他趁机提请抗日。1986年96岁的钱穆还念念不忘两岸的统一,发表了《丙寅新春看时局》,认为和平统一是国家的出路。
邓稼先用手托起女儿的蓝天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原子弹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两弹”元勋,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邓稼先是在中西合璧的家庭里接受教育成长起来的。他于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是书法家与篆刻家邓石如的第六世孙,他的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他的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
邓以蛰从小就受到传统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和同时代的许多学人一样,他从小接受传统教育,青少年时代逐渐转向西学,并出国留洋。1907年到日本学习日语,以文学博士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并且接触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结识了他的同乡陈独秀,这对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1911年回国,从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特重学习美学,是我国留学生到欧美系统学习的先行者之一。1923年回国,他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授。他与鲁迅有过交往,《鲁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关于两人谈话的记述。这种经历促使他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和新艺术思想的传播者。并开始在《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涉及诗歌、戏剧、美术、音乐等。常与鲁迅、滕固、司徒乔、宗白华相交往。
邓以蛰有一颗爱国心,有着凛然的民族气节,他对儿子邓稼先的郑重嘱托要报国出力,对于邓稼先的教育,他严格不失慈爱、正统不失活泼,这给了邓稼先一块成长的沃土。
邓稼先5岁上学,在家附近的武定候胡同小学读一年级。课余,父亲命他去陆老先生家馆中借读,特请王老先生教孩子们读《左传》《论语》《诗经》《尔雅》。父亲课余则在书房里让儿子背诵古书给他听。
邓以蛰不但让儿子念四书五经,同时还将外国名著介绍给儿子。对儿子的英语教育尤其严格,亲自当启蒙老师,指导正确的学习方法。他要求严格,但不束缚孩子的心性。
空闲的时候,他就和儿子下棋、放风筝、像朋友似的谈天说地。他的心时刻在孩子身上。连出访意、英、法等六国时还写信与夫人谈教育:“我们是小孩子们亲爱的父母,而不是他们的阎王……”他就是这样汲取西方教育精华,用于家教。
1935年邓稼先考入志成中学,认识了高他二级的杨振宁,在杨振宁的帮助下对物理产生了兴趣。父亲见他喜欢数学,就赶紧给他请老师。邓稼先则每天刻苦学习到深夜。第二天母亲见稿纸一地,便理齐交给他。这时也是邓稼先对人生与社会刚有认识的时候,却碰上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寇入侵打乱了他平静的读书生活。强烈的民族屈辱感激荡着他的心。他和同学集会,讨论国家前途。
日本鬼子规定挂日本旗的地方,人经过要行礼,他深感屈辱宁愿绕道走。
日本侵略者一旦占领中国某地,便强迫学生拿着小旗庆祝。夺了我国土地还让我国学生庆祝?邓稼先气愤之下将旗帜撕烂,掷在路旁。当晚校长来家说:“日本人在查,很快会有人告发。你还是快走吧!到昆明去吧。”
父亲觉得为了安全也只能这样。母亲为儿子准备了行装。临行前,一直看着墙上挂着的《完白山人放鹤图》的父亲缓缓将目光移到儿子身上,以一种他从没见过的目光久久地注视着他:
“稼先,我只有一句话,以后你记住:
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像我一样学文。
学科学对国家才是有用的!”这句话邓稼先牢牢地记住了,并在多年以后,成为国家科学事业的中流砥柱,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后来,邓稼先在逃亡中读完了中学。1941年考上西南联大物理系。
1948年10月赴美,成为普渡大学物理系研究生。1950年邓稼先拿到博士学位正值新中国建立,他立刻决定回国将自己的才华献给祖国。1958年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任九院理论部主任。
开始了长达28年的研制核武器的漫长历程。
1962年他领导起草的第一颗原子弹理论方案,参与、指导核试验爆炸模拟试验,探索氢弹设计原理。原子弹成功后,致力于核武器的实战化、高性能小型化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邓稼先自己也成为一位成功的父亲:他用自己有力的手,托起了女儿事业上的一片蓝天。
由于他长期在大西北原子弹基地,与家人长年分开。1977年恢复高考时,在内蒙插队,后返京在箱子厂当了4年工人的女儿典典,没学过物理,连牛顿定律都不知道。在短时间内补习中学课程,连老师都说无法补。教科书买不到,邓稼先就从旧书摊淘来一本半文言的书。令女儿下班回家吃完饭马上睡觉,夜晚11点起来他给典典补数学、物理到凌晨二三点。父女拼命三个月,一步跨过五年的课程。
一次大院放电影,典典心烦,说:“这么吵,还怎么复习?”父亲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于是,女儿就渐渐安定下来。这年,姐弟俩同时考入大学。
1985年典典去美国读了研究生。
由于殚精竭虑,再加上受核辐射的影响,邓稼先患了癌症。在生命最后时刻,他还挣扎着给中共中央写了建议书,写好后颤抖着手交给妻子让她转交,并叮嘱:“它比你的命更重要!”
1986年7月20日,在美国读书的女儿回来,父女见最后一面。父亲看到女儿穿着简朴,满意地点头,问起女儿在美国的生活。女儿说她不喜欢奢华的生活,她追求的是人生的价值。
几天后,这位伟大的国家功勋和优秀的父亲去世了。临死时他只说了四个字:死而无憾!
董浩云教董建华爱国不改国籍
香港船王董浩云,中国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的创办人,祖籍浙江舟山,1911年出生,1927年中学毕业后考人航运业训练班,1928年到天津航运公司当职员,后逐步升任为常务董事,踏上了经营航运业的生涯。靠“勇于竞争,大胆创业”的精神,几经努力,他开创了中国、亚洲和世界航运史上的多项“第一”,因而享有“现代郑和”的美誉。他拥有各种船只149艘,总吨位达l100万吨,是世界“风流船王”奥纳西斯的近一倍;虽不及“世界船王”包玉刚的环球集团多,但其船舶的种类之多、单船吨位之大、机械设备之新,均超过环球集团。被誉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纽约时报》评其为“世界最大独立船东。”他留给世界一个最大的商船联合体,留给年轻人“海上学府”的船上教学模式,也留给香港一位最高领导人——他的长子董建华。
董浩云有五个孩子,长子董建华、次子董建成、三女董建平、四女董小平、五女董亦平。董浩云虽然是香港屈指可数的大富翁之一,但他对自己子女的要求却十分严格,从不娇生惯养。按照中国的家族传统,董浩云培养两个儿子为管理家族事务的接班人,而长子董建华则是重点培养的对象。
1937年5月29日,董建华生于上海。当时,董浩云已是从事海运的富商。但是,他深深懂得,日寇强占东三省之后又在举向华北进攻,中华大地惨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华民族正处在国破家亡、水深火热的危难之中。
作为一名中华民族爱国的实业家,在国难当头之时,他除了自己奋发图强之外,也不能不寄托于下一代,所以便给呱呱坠地的孩子取名为“董建华”,希望他能像自己的座右铭那样“以中国人为骄傲再创天地。”
为了强化这一寄托,董浩云在董建华两岁生日时,又在其照片的背面题写了“欢迎伟大新时代的晨光”一行字,把两代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凝结在一起。
董建华13岁考入英国利物浦大学机械系。他在利物浦大学学习时,正值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董浩云的船队得到了迅猛扩张,成为拥有亿万资产的世界级船王。此时的董建华也随之成为一名世界级的富家子弟。当时在欧美留学的富家子弟常常比高级轿车、比出手阔绰、比穿着时髦,而董浩云则要求董建华过简朴的生活,把心思用在学习上。
董建华的妹妹董建平说:“父亲很早的时候便栽培董建华接管家族生意,所以对董建华特别严格。在我们5个兄妹中,除董建华外,其余都在香港的贵族学校读书,唯独董建华要入渎中文中学,为的是学好中文。”
因此,董建华在英国学习时,自律、自好、自强,严格遵循了父亲的教导。起居饮食没有一样因为自己是船王的儿子而与众不同,他与普通留学生一样,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往返于校园与住处,每天都刻苦学习。
董建华大学毕业后,舆论认为董浩云肯定会安排儿子去美国继续深造,或回香港在董家的海运王国执掌要职,为自己分担经营管理上的压力。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董浩云却要董建华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最基层去当一名普通员工。
董浩云与董建华之间有过这样一段谈话,可以看出董浩云教子成材的良苦用心。
董浩云问儿子:“小华,你能明白我为什么要让你进通用吗?”
董建华回答:“我明白,因为通用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其总裁阿尔弗德雷·斯隆创立的现代企业管理原则,我想也肯定适用于我们这个国际型的航运企业。我相信,我在通用可以学许多东西。”
董浩云虽然点头同意儿子的陈述,但仍然觉得他理解不深。董浩云说:
“小华,我并不怀疑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但我担心你的刻苦精神不够。
你不要想到自己有依靠,你必须自己主动去找苦吃,磨炼自己的意志,接受生活的挑战,所以你必须全面锻炼自己,从最底层做起。只有先当一名普通的职员,今天可能明白应该怎样对待你下面的职员,在这之后,你才能充分考虑学习别人的经验,为将来开创新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董建华听从父亲的安排,在美国勤勤恳恳干了4年。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社会掀起了阵阵种族歧视的恶浪。有些华人受到这种恶劣政治气候的影响,出现自卑感,甚至不敢说自己是中国人,而谎称日本人或新加坡人,而一些拿到“绿卡”的中国人,在自己同胞面前,也摆出高人一等的样子。
当时,董建华也被冲击着,为了生活和工作的方便,他请求父亲出面给他办一张“绿卡”。董浩云听了之后,对美国的现实非常愤怒,而对儿子则语重心长地说:“不管给什么籍,我们到底是中国人。个人没有作为,不管什么籍,都没有人看得起。”董建华欣然接受父亲的教诲,毅然决定:
昂起头做自己的事情,坚决不办“绿卡”。
董浩云教育儿子不能忘记“我们到底还是中国人”,而他自己则更是身体力行。由于十几年的生意来往,董浩云与美国上层人士建立了密切关系。但当几位前总统卡特、里根、尼克松、福特等约请他去进晚餐后,建议他加入美国籍时,他却一概婉言拒绝。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和合尔斯王子都与董浩云有过不错的交情,也郜曾像美国人一样游说过董浩云加入英国籍,并授予爵位和“太平绅士”的称号,都被他都婉言拒绝了。之所以如此,他对自己的朋友们明确表示:
“拿了外国人的护照,外国人仍然把你当中国人,何不直接以中国人的身份,将来有什么成就,都是中国人的事。”
正是由于父亲的教育和影响,当父亲病逝后,布什总统以美国政府名义向董建华发出入籍邀请时,董建华同父亲一样,依然婉言拒绝。因为他牢牢记住了父亲的两条遗训:“我们到底还是中国人”“以中国人为骄傲再创天地”,傅抱石教傅小石勤奋学画成大师
我国著名画家傅抱石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江西省新余县人,是国画界与刘海粟、吴作人等齐名的现代国画大师。他擅画山水、人物,是“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建国后,他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傅抱石不仅在艺术上成就突出,而且在教育子女上也堪称楷模。
傅小石是傅抱石的大儿子,自幼颖慧过人。3岁时,南昌举行儿童健康、智力比赛,他面对陌生大人的提问。对答如流,从容自若,荣获第二名。傅抱石分外喜欢傅小石,自小辅导他,教他握笔作画。
有一次,傅抱石夫妇外出,有客来访。父母归来后,傅小石据情相告,父亲问他来客是谁,傅小石这才想起忘记请教客人的姓名,乃灵机一动,将一只空烟盒翻转过来,在上面画出来客的尊容。父亲看到画中人的面部特征,一下子便认出来了。
傅小石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后,更加勤奋学画,曾在全国专业杂志《版画》上多次发表版画作品。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被选为班长。著名版画家江丰欣喜地对傅抱石说:“你的儿子是个天才。”傅小石的外公也非常喜欢傅小石,说:“这孩子是块材料,要是将来没出息,你们到我坟头去给我三鞭子。”
20世纪五十年代时,一场政治风波将傅小石打入了“另册”。傅抱石怎么也不相信儿子会反党反社会主义。
他借着赴京为人民大会堂作画的机会,约来了在北京双桥农场劳动改造的儿子,见儿子骨瘦如柴,表情拘谨,傅抱石的心头不禁泛起一股酸楚。他对儿子说:“以后,你可以常来,我已经同有关方面打过招呼,一则可以看我画画,二则可以跟我当当助手。记住,不管什么时候,画画是不能丢掉的。”
父亲的关怀,增强了傅小石继续作画的信心。他白天勤勤恳恳地劳动,晚上则通宵达旦地作画。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傅小石倾注7年的心血,完成了一部美术理论专著《图案设计新探》。著名画家黄永玉看了这部专著后说:“我认为这本书至少可以用五国文字出版。”
在父亲的教导下,傅小石还如饥似渴地阅读鲁迅、郭沫若和胡风的作品。傅小石还与画家司徒乔的女儿司徒圆合作,共同出版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浪花集》。
对傅小石的作品和为人,艺术大师刘海粟作出过这样的评价:“不能用寻常的尺子去量。这是一颗热情的、不甘沦为平庸而虚度岁月的心,对祖国、生命、青春、历史、爱情、土地。
平凡与不平凡的人们唱出的赞歌,是生命和艺术战胜死亡、残疾的丰碑。”
傅抱石倾注全部的父爱,使傅小石在厄运面前也能够面对命运的打击,不气馁,不屈服,坚持在艺术道路上摸爬滚打,终于成为绘画艺术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吴福桐教子重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