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启迪中国青年的100篇人生美文
3884300000003

第3章 人在旅途(3)

人人都要有一颗勇敢的心

文/张磊磊

看过电影《功夫》的人一定会对影片中“龅牙珍”的长相印象深刻,当然,没有看过的人也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因为她的五官长得实在是太“端正”了。

2002年,周星驰为拍摄“娃哈哈”广告,需要招募一些帅哥靓妹,这位来自广州的“靓妹”也来参加。结果被当时的周星驰惊为天人:“你怎会认为自己是靓女呢?”

女人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尤其是在关于相貌的问题上。

然而,面对周星驰的揶揄,她却勇敢地说:“因为我有自信,所以我会成功!”

我想,周星驰虽然阅人无数,但当时听到“靓妹”的如此豪言,他肯定也会为之一震吧!

很显然,作为广告演员她落选了,但幸运的是,她给周星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在构思《功夫》剧本的时候,周星驰的脑海里便始终无法抹杀这么一个“极品”,索性找她来演“龅牙珍”这个角色。

因为一句勇敢的“回敬”,她“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多少真正的帅哥靓妹梦寐以求的与周大导演合作的机会。虽然戏份不是很多,但她却成功地“俘获”了观众的阵阵笑声。

看来,丑也要丑得自信,让我们记住她的名字:陈凯师。

美国FOX电视台选秀节目“美国偶像”现场,一位21岁的华裔青年选择了拉丁歌王瑞奇·马丁的性感快歌《怦然心动》作为参赛曲目。在他的演绎下,马丁性感的摇臀动作变成了机械式的木偶摆动,台下三位评委被他滑稽的表演搞得哭笑不得。

那位瘫坐在椅子上、以尖酸刻薄出名的评委SimonCrowell终于无法忍受这个青年惨不忍睹、带着浓厚异域口音的英文演唱,粗暴地打断他,并刻薄地批评道:“你不会唱,你不会跳,你叫我说什么好呢?”

正当观众都以为这个长着龅牙、唱歌走调、舞姿拙劣的年轻人会羞愧得脱逃时,他却勇敢地回应:“我已经尽力了,我对此无悔!”

就因为这句话,年轻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率直和真诚,竟然大获人心。隔天有三个网站转播他的表演,短短几天中,便有超过800万人次的阅览量。其中一个专门为他设立的个人网站上,有超过3万人签名要求“美国偶像”节目重新让他参赛。一夜之间,他成为引人瞩目的人物,美国主流媒体如《洛杉矶时报》及电视娱乐节目“今夜娱乐”也纷纷找他专访。

“美国偶像”的制作人沃里克表示:“他很诚实、坦白、直接,那样答复评委的质疑是对的。这是一种值得表扬的处世哲学,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

一句“无悔”让他走红,这个“草根偶像”的名字“孔庆翔”,现在已经是众人皆知。

上帝是公平的,生旦净末丑,每个人都可以在人生舞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只要有一颗勇敢的心,缺陷也可以成为一种别样的美丽。

世上没有什么不可能。既然上天安排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需要为自己精彩地活着找一个充足的理由。“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我们相信自己,认可自己,勇敢地展现自己,成功就有可能会不经意间向我们靠拢;即使失败了,那也很有可能是下一个成功的开始。记得可口可乐公司前总裁古兹维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因为做我自己而有今日,未来我也仍将如此。”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与成功无缘,并不是因为我们长得丑,脑子笨,家境差,而是在事情开始之前我们就错误地以为自己不行,低人一等。不自信才是成功的最大“杀手”。而不自信正是因为我们太懦弱,太容易向周围的意见和评价屈服。

泛化集团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潘杰客在采访完孔庆翔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其实,所谓名人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也许,名人就是心灵自由的人。相比较他们头上的光环,他们身上那种很自信、很自我的状态,才是最让人羡慕的东西。”

在我们成为“名人”之前,任何人都可以贬低、抹煞甚至放弃我们,但是,唯独我们自己不可以。请记住“不可以”的理由:人人都要有一颗勇敢的心!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魔法的,毛竹的快速生长所依赖的是它那长达几英里的根系。

有魔法的毛竹

文/张建伟

小时候,他随父兄在椰风蕉雨中流汗挨饿,在田间地头胼手胝足地劳作。那时,他便有一个超凡的梦想:他想当作家,想坐在家中写字别人给他寄钱。父亲劝他别做白日梦了,好好干活儿吧。他不听,依旧做着自己的梦。17岁那年他真的发表了几篇作品。

在明确自己的志向后,他说:“我非常确定我要什么,我无论如何都要写作,我把写作当做繁重学业最好的安慰剂。”考上新闻专科学校电影专业后,他只去上自己喜欢的编辑导演课。由于他17岁便有作品问世,他以为他可以像作家一样写作,然后收到源源不断的稿费。不过由于知识的欠缺以及生活阅历的贫乏,加之思维狭窄,他这时写的很多东西不是被委婉地拒绝,就是杏无音信。这使他很沮丧,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整日满腹牢骚。

有一段时间,他怀疑起了自己的梦想及能力,甚至想放弃写作。但是,他不忍辜负杨教授的关爱与期望,最重要的是:梦想就这样放弃了吗?

一天,他实在受不了这种失落,就走进了杨教授的办公室。杨教授见他神情沮丧,情绪低落,就知道他有话说。杨教授给他倒了一杯水,就沉默着,等待着。他犹豫了一会儿后,就把自己的苦闷与烦恼一下子都说了出来。杨教授没有出言安慰,也没有告诉他该怎么办,而是说起了一种植物。

杨教授说,有一种毛竹,在它一生的最初五年里,你几乎观察不到它的生长,即使生存环境十分适宜也是如此。但是,只要五年一过,它就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开始以每天2英尺(1英尺约合0.3米)的速度迅速生长,并在6个星期内长到190英尺的高度。

稍作停顿,杨教授又说,当然,这个世界上是没有魔法的,毛竹的快速生长所依赖的是它那长达几英里的根系。其实,早先看上去默默无闻的它一直都在壮大自己的根系,它用5年的时间积蓄了能量,武装了自己,最终创造了自己的神话。听后,他若有所思。从那一天后,他开始大量阅读,学习毛竹把自己的根系伸向那更深更肥沃的土壤。同时,他静下心来学习理论技巧,更加深入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但是,他并没有减少写作,反而每天坚持笔耕3000字,只是很少再去投稿而已。

几年后,他写出了第一本书《莲花开落》,接着,他还写出了《春火》、《大地勇士》等小有名气的几十部剧本。后来,这些书在其散文的巨大光环下反而鲜为人知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把触角伸向了宗教与哲学,将东方散文美学智慧融入宗教哲学情怀,他创作的散文清新,有韵味。30岁前,他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成了台湾著名的畅销书作家。

他的名字叫做林清玄。后来,人们问起他的成长经验时,他总爱说:“做一棵有魔法的毛竹。”史铁生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上帝用身体的部分残疾,拉紧了某些人命运的琴弦,也许,就是让他们奏出更美丽惊世的旋律。

人的内心是最大的战场

文/毛东进

那天在电视新闻里,我又看到了曲乐恒。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从报纸和电视上,已经习惯了他泪流满面、满腹委屈的表情,以及与他臃肿的上身形成强烈对比的瘦弱下肢。每每看见他,我的心就一阵难受。

犹记得那年他在“超霸杯”的决赛里,惊鸿一瞥般地连进三球;犹记得新千年到来之际,他还在绿茵场上野马般地奔跑——那张清秀的脸庞,绝不是现在这样的浑圆、老成、饱经风霜。随即就是漫长的噩梦。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他的下肢活动能力,两条结实的腿,变得只有10岁孩童般的粗细。紧接着,一场与昔日挚友张玉宁之间的索赔官司,风风雨雨,历经四年,逼得曲乐恒在法庭上软弱地哭诉:“如果不判,我就请求安乐死。”

那一刻,我深感悲哀:灾难,可以萎缩人的大腿,也可以萎缩人的意志。也许从今以后,他赢得的只有“同情”这两个字,却再也赢不了任何比赛。

虽然曲乐恒最终得到了两百多万元的赔偿,可是,我在他的眼睛里找不到一丝喜悦。友谊输了,青春输了,光荣和梦想也输了,对于下半生属于轮椅的曲乐恒,只能日复一日地过着疼痛的生活。有什么,可以抚慰这种忧伤?

但是,事情发展出乎意外。

再次见到曲乐恒,是在《鲁豫有约》。临到节目结束,他弹了一曲《梦中的婚礼》,双手熟练地在琴键上跳跃奔跑,依旧气韵动人,那一幕让主持人泪光闪烁。虽然运动员的故事已经落幕,幸好还有音乐,聊以自慰。

然而,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曲乐恒接着成了一位剑客12005年7月3日,曲乐恒在南京夺得了全国首届轮椅击剑赛B级男花个人赛铜牌,尽管他参加轮椅击剑训练仅两月余。采访中,曲乐恒露出了久违的幸福笑容,捋着剑锋说:“这是我的宝剑,它带给我全新的生活!”

更耐人寻味的是,曲乐恒在每支剑把上都贴着一个“乐”字,以此为标。“过去踢球时,从不这样,都直接写号码,我在辽宁队是7号,衣服上都标着‘7’呢。现在我们没有号码,我就挑了‘乐’字,表明一种态度,也象征着某种希望。”曲乐恒痛哭过,绝望过,最终,他把“乐”字刻在了心里,舞动长剑,与命运搏击——此刻他的微笑,如此动人。

之前,我听过很多格言警句——譬如不论结果,战胜自己就够了——但我总是觉得,竞技体育的赛场,还是那块璀璨的金牌最珍贵。直到那天晚上,看着曲乐恒剑把上的“乐”字,我忽然明白:人的内心就是最大的战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自己赛跑,赢了自己的缺陷不足,也就能赢得真正的幸福快乐。那枚象征新生的击剑赛铜牌,是曲乐恒人生的无价之宝。

这个世界,有很多身体残疾的人在努力生活,创造常人难有的辉煌:孙岩是中国第一位盲人钢琴家,在国内外城市演出达百余场,令人赞叹;下肢瘫痪的史铁生,用一支笔开创《我与地坛》的世界,其思维之宽广,让人神往;这一次,是一个退役的足球运动员,勇敢转战其他战场,带着那个“乐”字,用双手延续梦想……

史铁生说:“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上帝用身体的部分残疾,拉紧了某些人命运的琴弦,也许,就是让他们奏出更美丽惊世的旋律。起初,他们都会对此诅咒埋怨,一路磕磕碰碰走来,只有少部分人渐渐明白,失去了什么,也不能失去自己内心的希望和勇气,那才是真正掌管自己命运的“上帝之手”。羞辱这门选修课,有的人,从中“修”到的是脆弱,是伤害,是一蹶不振,甚至是仇恨世界的眼泪;有的人,则“修”到了勇气,能在那种激励之下激发潜能,直面缺陷,完善自我。

在羞辱中修炼

文/王聃

得益于撰写论文的机会,近来涉猎了不少关乎名人的传记,其中戏剧家曹禺的一则逸闻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上世纪80年代初,年逾古稀的曹禺已是海内外声名鼎盛的戏剧作家。有一次美国同行阿瑟‘米勒应邀来京执导新剧本,作为老朋友的曹禺特地邀请他到家做客。午饭前的休息时分,曹禺突然从书架上拿来一本装帧讲究的册子,上面裱着画家黄永玉写给他的一封信,曹禺逐字逐句把它念给阿瑟·米勒和在场的朋友们。这是一封措辞严厉且不讲情面的信,信中这样写道:“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的心不在戏剧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阿瑟·米勒后来撰文详细描述了自己当时的迷茫:“这信对曹禺的批评,用字不多但却相当激烈,还夹杂着明显羞辱的味道。然而曹禺念着信的时候神情激动。我真不明白曹禺恭恭敬敬地把这封信裱在专册里,现在又把它用感激的语气念给我听时,他是怎么想的。”

阿瑟·米勒的茫然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把别人羞辱自己的信件裱在装帧讲究的册子里,且满怀感激念给他人听,这样的行为太过罕见,无法使人理解与接受。但阿瑟·米勒不知道的是:这正是曹禺的清醒和真诚。尽管他已经是功成名就的戏剧大家,可他并没有像旁人一样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荣誉和名声。在这种“傻气”的举动中,透露的实质是:曹禺已把这种羞辱演绎成了对艺术缺陷的真切悔悟,是一笔鞭策自己的珍贵馈赠,所以他要当众感谢。

生活永远在源源不断地制造羞辱,这仿佛是永恒的命题,比这更重要的是你的态度。有的“羞辱”是朋友情急之下的心声倾吐,是另一种为你的摇旗呐喊;而有些羞辱,则是陌生人刺向你胸口的一把匕首,挥舞在你头顶的一根大棒。不管是哪种性质,起初都会让你感到如坐针毡,难受至极,但同时也应当激发你更进步,更努力,迎来真正的柳暗花明!

我也曾遭遇“羞辱”。那年暑假,我决定参加一家著名报社的假期实习,表情傲慢的报社接待人员得知我来自普通院校,毫不留情,立刻把简历丢还给我:“普通大学学生,暂时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周围立刻响起笑声,我尴尬地涨红了脸,攥着自己的简历,简直是“落荒而逃”。回到寝室,那种羞辱感依旧痛彻心扉。

可是他拒绝的理由不对吗?我的确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确需要更多的实力去证明我自己!我不能够就此放弃,一定要做得更好,拿到职场的入场券!我沉静下来写东西,一年之内居然大有成绩。今年,我拿着一沓发表过的作品,很顺利地进入另一家更出色的报社实习。直至现在,我仍然感谢那一次羞辱:是它刺激我,用执著的行动战胜了内心的自卑。

漫漫人生路,就如同一次又一次课程链接的集合,也可以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出生的贵贱、智力的高低、相貌的美丑,这些先天的因素都是“必修课”,无法由我们自身定义与逆转;后天必须面对的成长环境或人生际遇,则是“选修课”——这样的课程你可以在行动中选择自我的意愿与态度,按自己的方式完成这一门“课程”。

羞辱,也是人生的一门选修课,有的人,从中“修”到的是脆弱,是伤害,是一蹶不振,甚至是仇恨世界的眼泪;有的人,则“修”到了勇气,能在那种激励之下激发潜能,直面自身的缺陷,进一步完善自我——无论是曹禹这样的大人物,还是如我等无名小辈,都可从中获取裨益,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以平和上进之心,让人生展现出更美的风景。这把破旧的二胡,在别人的眼里无异于垃圾,与天籁相去甚远,但只要把它的音弦调准,同样能够演奏非凡的音乐。你的音弦调准了吗文/詹小冰

作为家中的独生子,大学毕业后,在父母的极力劝说下,我放弃了去外地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家乡。原以为可以留在县城高中,我却被分配到离县城100公里外的第二中学教书。

生性孤傲的我,觉得虎落平川,浑浑噩噩度过了好长一段时日,最终决定奋起自救——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