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的梦想我的路
3852500000024

第24章 、如何获得自己喜欢的工作(1)

能够做好工作的人并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找到工作的人通常都是那些会找工作人的。

(第一节)大学生求职面面观

求职,我们恒久不变的主题

“天之骄子”的岁月,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名校热门专业的学生,长时间找不到理想工作的现象比比皆是,其中有很多人最终“英雄气短”地接受了并不理想的工作。

不管你是出自于名牌高校还是普通高校也或是民办大学,不管你是优秀学生、学生干部还是普通学生,不管大学四年你是认真刻苦了还是蒙混过关的,临近毕业,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不轻松,我们的日子都不清闲,“求职”成了我们每天恒久不变的主题,当初我们似乎感觉良好,但豪情万丈的我们在加盟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队伍中却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一帆风顺”却只是别人的传说。

时间在一天天的过,我们每个人都当了一回“面霸”,幸运的人成了“offer霸”但又不知如何决策满意的“Offer”而备受折磨;不幸的人,“Offer”也就模糊得像一个梦,有时甚至感觉自己的学校背景、专业背景、学习成绩都不错,可为什么每次就总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死在面试官的笑容里?

求职,我们恒久不变的主题,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积极地去应对……

鼓励大学生积极应对就业,反对盲目考研

考研与就业?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大学生面前的两种选择。无论是哪一种选择,都事关我们将来的发展。但很多人的选择,似乎显得非常盲目,考研,成了逃避就业难的一个借口。

两年中,我到北京的几所大学做了不少相关的调查,有的班级95%的同学都在进行考研准备,这其中,绝大部分人是考研无意识的人,他们是为了准备应征工作的履历而做的一个选择。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到大四上学期临近考试之前的一个月,50%的人当了逃兵,最后剩下去考试的,小部分考上了,大部分还得重新面对就业的问题。

我们必须认真地审视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以及我们的人生梦想。总的来说,我还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应对就业,反对考研无意识,反对盲目考研。积极地提前做好相关的就业准备,那么我们的就业就能相对顺利。

工作是我们敲开自己梦想大门的最后一步,从出生开始辗转尿窝,一直到小学、中学和大学的16年寒窗,我们都在接受各种教育和培训,所有的准备就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个好工作。如今这一天就要来了,我们应该很高兴地去迎接这一天。

为逃避就业难而盲目考研,这一点不可取,有的同学甚至是呆在校园或家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考,这更不可取,即便顺利考取研究生,几年毕业后同样还得面对就业的问题,如果你将来找工作不属于研究型的工作,那么当你和普通的本科生一起去竞争一般性的普通职位时,你恐怕竞争不过本科生,目前这种状况在企业招聘中非常普遍。

读研究生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选择,但不应该是为了准备应征工作的履历而做的一个选择。为了准备应征工作的履历而读研究生,最大的风险,是你养成逃避的习惯。在这种习惯下,读研究生的收获也不会太大。

如果是准备了研究课题或志向于研究发展方向,考研是可以鼓励的,切忌考研无意识,盲目考研,为考研而考研。

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同学或专业实践性要求强的学科,建议先工作一段时间,确定自身确有进一步进修需要再去考研深造也不晚。

关于大学生创业

关于大学生创业,众说纷纭,我个人一般不太赞成大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创业成功通常要具备很多的资源和条件。当然除非你有明确的方向、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拥有前程似锦的创业项目,同时还得要有资金支持与良好的团队配合。如果真要决定创业,我建议找一名优秀教练做指导,那些优秀的创业成功的前辈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你还可以去研究一下比尔﹒盖茨,这家伙大学没毕业就去创业,成了全球首富,不过他所处的时代和国度对你的参考意义不大,还是研究一下国内大学生创业成功和失败的经历,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你借鉴的。最后我还要给大家建议一条,最好到相关业务的公司积累一些工作经验。

如果你是因为目前的就业难问题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于是便动起了做点儿生意的念头,以此来躲避就业,我不太赞成。创业做生意,和当一个打工者不同的是:相当程度上,打工者只要把公司分配的任务做好就行,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但是做生意却不仅仅如此。做生意最起码还要管理到其他人,而且还要承担责任,很多复杂工作要面对,业务开发、市场拓展、资金需求、薪酬发放等等。这些复杂不是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能想象的,所以你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正确应对求职

工作是敲开我们梦想大门的最后一步,而求职就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每个大学生都经历了16年的寒窗苦读,其实每个人也都具备了各自相应的就业技能,然而由于求职技能的缺乏,使许多原本就业技能和就业条件很不错的人却因此而就业艰难。而一些就业实力并不强的人,因为懂得一个道理:实力弱就靠技巧去取胜。结果他们反而能以弱胜强,弱而获胜。事实上,高超的求职技能是可以弥补一个人实力上的不足的。就业技能是“干”工作的能力;而求职技能是“找”工作的能力。就业技能关注的是“内容”,是专业知识和实际的业务能力;而求职技能关注的是“形式”,是找到工作的策略、渠道和方法。就业技能如同黄金矿石,它只有潜在的价值,只有求职技能才可以把这个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

我到各所大学去给校园的大学生们做职业规划演讲,我时常会提醒同学们找工作要注重“形式”,在这个时候,往往形式就决定了内容,在用人单位的眼里,这恰恰就代表了你的实力。被建筑界戏称为“F4”的鸟巢(2008北京奥运主场馆)、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央视大楼(中央电视台双斜塔新办公楼)、巨蛋(国家大剧院)已经入选成为北京的十大地标,也入选成为中国的十大地标,也多次被国外的媒体评为中国十大建筑奇迹,中国的专家和相关负责人们为什么要倾注这么大的心血把这些标志性建筑物设计并建设得这么漂亮?这些建筑虽然都是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他却在向外界宣言:中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实力。我和不少外国的朋友聊天时,他们都会说中国现在很强大,我问他们何以证明,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北京和上海的高楼大厦,和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差不太远。其实我们知道,我们和这些发达国家的综合实力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我们大学生刚毕业找工作,大家的就业能力或说硬件水平相差不是特别大,而且用人单位本身用到的我们的硬件方面的能力也就是对我们所学习的内容的不是特别在意的,我们可能会经常听到社会上戏说:现在大学生刚去单位做的工作一个高中生也可以干的。所以,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我们往往并不是输在硬件上,而是输在软件上,“软实力”直接影响着我们是否能被一个我们相中的用人单位录用。对于已经参加工作有一定经验的人去求职,除了“软实力”之外,还需要一项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你的成功经历。

什么是求职的“软实力”?我在这里把它归纳如下:

找准自己的定位;

掌握快速接近目标职位的技巧;

把握求职简历编制技巧;

讲究必要的求职礼仪和面试礼仪;

掌握必要的面试技巧。

社会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能够做好工作的人并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找到工作的人通常都是那些会找工作人的”,这就是求职的“软实力”差别。重视求职的“软实力”,帮助你快速找到好工作。

(第二节)、好工作,重在找准自己的定位

开始找工作了,首先想到的是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或者说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有的同学目标很明确,做技术,做公务员,然后朝这个方向努力。而有的同学就很迷茫,不知道要做什么,结果只能“海投”,通过听校园的宣讲会和面试了解工作,通过像赶集一样去参加大大小小的招聘会,看看有什么职位空缺是自己可以做的,也不管自己内心究竟是否喜欢,最终让自己走了很多弯路。

切记,在整个求职过程中,都不要去找那些有职位空缺的地方。不论是否有职位空缺,只找那些你感兴趣的地方。用各种办法,寻找那些你感兴趣的职位,寻找那些你感兴趣的组织的名字。

在这一过程中,你会遇到两种情况:

1、你想去工作的地方太多;

2、你感兴趣的职业中雇佣人的地方太少。

因此,对于第一种情况,你需要缩小求职区域,对于第二种情况,则需要拓宽它。

缩小求职区域

如果你找到太多既能实际雇用你又是你的兴趣所在的组织,未必就是好事,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有时求职也是一件比较紧急的事情,如果我们每一个机会都想去把握和尝试,结果可能精疲力竭,到头来失去了感觉的判断。正如著名的盖萨“手表定律”:只有一块手表,可以知道是几点,拥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告诉你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为了把求职的目标控制在我们的便于掌控的范围,我们必须缩小求职区域。比如你感兴趣的职业是会计,你想成为一名会计工作者,这只是一个开始,全国提供会计职位的组织达800万家,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经济组织或机构都需要会计。我们不可能一一去关注,我们必须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缩小求职区域,直至缩小到的目标为我们可控制为止,大致缩减到20家。

第一步:缩减到你想去从事会计工作的地方。比如说选定北京,你会发现,一下子可以从全国800万家的目标公司缩减到40万家的北京公司,但这远远不够,你还需要进一步缩小。

第二步:我想在北京从事会计工作,我想去的地方是IT行业,因为我喜欢IT,并且有一定的IT从业背景或基础。再一次,目标公司从40万家缩减到4万家。但还是不够。

第三步:我想在IT行业的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做会计,而且哪里的雇员不超过20人,是一家成立不超过3年的公司。

通过以上的步骤,逐渐地把目标缩减到你可以掌控的数目。

拓宽求职区域

有时你的问题刚好相反,你找不到足够感兴趣的组织名字。这些你感兴趣的职业,可能你只发现了不到5家这样的组织,你的办法就是通过拓宽搜索类别、拓宽求职区域。

假设你对“职业顾问”这个职业感兴趣,职业顾问在国内是一个非常新兴的职业。在你的想法当中,可能最适合去工作的地方可能是专业的职业顾问公司,而国内专门提供职业顾问的公司非常少,只可能在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城市能够找到,即便是北京和上海,也只有那么几家。你该怎么办?

首先:你分析一下职业顾问这个职业的定义,职业顾问主要是为个人解决职业困惑而提供职业咨询和职业帮助的一种职业。作为个人,有单个的社会个人,也有组织当中的个人,组织中离不开个人的努力,组织为了要让员工们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必须要为个人提供相应的职业规划帮助。

第二步:通过上面的分析,你会发现,需要职业顾问的组织通常有:

职业咨询公司;

以人为本、思想观念前卫的企业或组织;

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提供教育顾问的公司;

各高校就业指导办公室;

教育局或教委就业指导办公室;

非盈利组织,教育促进委员会等;

拓宽你的区域,在每个搜索类别中找到你感兴趣的组织的名字。一旦在最喜欢的职业中找到20可能雇佣你的组织,从中挑选几家你特别感兴趣的组织,之后进入下一步的工作,详细研究你感兴趣的公司或组织。

仔细研究你感兴趣的公司

找到了你感兴趣的公司或组织,千万不能贸然行事,马上就去投递简历或直接跑去参加应聘,在去参加求职面试之间,你还必须要做好一项准备工作,那就是仔细研究你感兴趣的公司或组织,这项工作非常重要。因为:

首先,你可以从其他众多求职中脱颖而出。很多求职者去参加公司的面试时,不知不觉地问面试官:“你们公司是做什么的?有什么发展?”如果你能在进入一家公司之前,使用各种办法,互联网、各种媒体或书籍先了解一下,足以证明你很内行,而且你非常重视这个地方。

第二,你可以知道他们是否需要拥有你这种技能和知识的人。你可以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工作,以及他们的需求、问题和挑战是什么,他们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发展面临的障碍是什么。然后,你就可以谈论被雇佣之后你的技能、知识以及你的特长如何能帮助他们进行发展,同时实现你的个人价值。

第三,要看看你是否喜欢在那里工作,不要事先一无所知地从事一个工作,然后又马上辞职。一项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60%在北京、上海工作的人不到半年就会辞职,大多数人工作了两个月就发现自己不喜欢继续留在这里工作。这个发现太迟了,你应该更聪明一些。

有很多地方是值得你研究的,研究得越详细,越有助于你准确的进行求职定位。很多求职者似乎不太喜欢这样的方式,他们往往喜欢遍地撒网打鱼,每天忙着“海投”,紧接着一家一家去赶场子面试,累得筋疲力尽不说,往往让企业厌恶为是在浪费别人时间,对面试官的不尊重,哪怕他们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可以去上班的企业,但去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原来他们瞄错了靶子。

你通常要对一家公司做到如下的了解:

这家公司的企业战略,未来发展愿景,没有发展前途的公司不值得去献身;

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是否健康,似乎已经是外强中干或病入膏肓的公司;

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冷漠无情,还是热情友善;

这家公司的工作时间如何,灵活还是不灵活,是否经常性的加班;

你最喜欢的技能或爱好是否能够得以足够的施展,这个工作实际做什么,最接近你职位的同事们都在做些什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你需要了解这家公司的老板,一个好老板就是一个好教练或一个好的人生向导,你的老板有什么成功的经历?为人怎么样?他能帮助你达成你的人生目标吗?

所有这些都是进入一个新工作之前应该尽可能去研究的内容。当然,你不可能在面试之前全部了解这些信息,但是如果你认真去对待,你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节)如何快速接近自己的求职目标

加快求职进程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