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濂学”、“象数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3828300000010

第10章 《太极图说》选读(1)

太极图

太极此所谓无极而太极也。所以动而阳。静而阴之本体也。然非有以离乎阴阳也。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耳。此之动而阳。静而阴也。中者。其本体也。太极者。阳之动也。太极之用所以行也。阴静者,阴之静也。太极之体所以立也。阴中之阳者。阳动之根也。

阳中之阴者。阴静之根也。此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也。阳发者。阳之变也。阴合者。阴之合也。水阴盛。故居右。火阳盛。故居左。木阳稚。故次火。金阴稚。故次水。土冲气,故居中。而水火之。交系乎上。阴根阳。阳根阴也。水而木。木而火。火而上。土而金。金而复水。

如环无端。五气布。四时行也。太极五行一阴阳。五殊二实。无余欠也。阴阳一太极。精粗本末。无彼此也。太极本无极。上天之载。无声臭也。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气殊质异。各一其太极无假借也。此无极二五。所以妙合而无间也。太极乾男坤女。以气化者言也。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太极万物化生。以形化者言也。各一其性。

而万物一太极也。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则所谓人者。于是乎在矣。然形阴静之为也。神阳动之发也。五性之德也。善恶男女之分也。万事万物之象也。此天之动。所以纷纶交错。而吉凶悔吝。所由以生也。惟圣人者。又得夫秀之精一。而有以全乎。太极之体用者也。是以一动一静。各臻其极。而天下之故。常感通乎寂然不动之中。盖中也。仁也。感也。所谓阳动也。太极之用所以行也。正也。义也。寂也。所谓阴静也。太极之体所以立也。中正仁义。浑然全体。而静者常为主焉。则人极于是乎立。而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有所不能违矣。君子之戒谨恐惧。

所以修此而吉也。小人之放僻邪侈。所以悖此而凶也。天地人之道。各一太极也。阳也。刚也。仁也。所谓阳动也。物之始也。阴也。柔也。义也。所谓也。物之终也。

此所谓易也。而三极之道立焉。实则一太极也。故曰易有太极。阴静之谓也。

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无。谓无形象。无声气。无方所。极。谓至极。理之别名也。太者。大无以加之称。天地间凡有形象声气方所者。皆不甚大如此极者。虽无声气。而有形象方所焉。惟理则无形象之可见。无声气之可闻。无方所之可指。而实充塞天地。贯彻古今。大孰加焉。自孟子而后。真知灼见唯一周子耳。故其言曰。无极而太极。而朱子释之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为造化之枢纽。品性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太极者。本然之妙而有动静焉。动静者。所乘之机也。而无止息焉。且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

太极动而生阳其动也。诚之通也。是继之者善。属阳。故曰生阳。

而万物之所以资始也。

动极而静极者。终也。动不常动。故动之终。则有静焉。

静而生阴其静也。诚之复也。是成之者性。属阴。故曰生阴。

而万物各正其性命也。

静极复动静不常静。故静之终则又动焉。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之动。不生于动。而生于静。是静为动之根。太极之静不生于静。而生于动。是动为静之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静则太极之体立。而阴以分。动则太极之用行。而阳以分。于是天地定位而两仪立矣。其曰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其曰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是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盖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着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所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

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阳变而阴。而生水与金。阴合而阳。而生火与水。土则生于变合之中。而阴阳具。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自是以来。木气布而为春。万物以生。火气布而为夏。万物以长。金气布而为秋。万物以敛。水气布而为冬。万物以藏。土气则寄于四序之间。而四时行矣。大抵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

阴也。以气而治。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

阳也。金水阴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

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夫岂有所亏欠间隔哉。

五行一阴阳也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阴阳。是五行只一阴阳而已。

阴阳一太极也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是阴阳只一太极而已。

太极本无极也至于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气之可言。无形象之可见。无方所之可指。是性之本体然也。天下岂有性外之物哉。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性。即太极也。然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如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所谓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无所不在又可见矣。盖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焉。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

无极之真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

二五之精二。阴阳也。五。五行也。精以气言。不二之名也。

妙合而凝妙合者。理气浑融而无间也。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盖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又各以类聚而成形。则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焉。

乾道成男乾者。阳之气而性之健也。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

坤道成女坤者。阴之气而性之顺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于是阴阳二气自相交感。则阳施阴受。而化生万类之物。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二五之气。聚而成形。则人有男女。物有牝牡。合而万偶。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矣。自男女而观之。则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

自万物而观之。则万物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者。于此尤可见其全矣。子思子曰。君子语大。天下莫能哉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此之谓也。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虽曰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极之道焉。然阴阳五行。气质交运。而人之所禀。独得其秀。故其心为最灵。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谓天地之心。而人之极也。

形即生矣然人之形质既生于阴静。

神发知矣则人之精神必发于阳动。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于是五常之性。感物而动。而阳善阴恶。又以类分。

万事出矣而五性之殊。散为万事。尽二气五行。化生万物。其在众人虽曰具动静之理。而常失之于动者又如此。自非圣人全体太极有以定之。则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人极不立。而违禽兽不远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此言圣人全动静之德。而常本之于静也。盖人禀阴阳五行之秀气以生。而圣人之生。又得其秀之秀者。是以其行之也中。其处之也正。其发之也仁。其栽之也义。盖一动一静。莫不有以全夫太极之道而无所亏焉。则所谓欲动情胜。利害相攻者。于此乎定矣。然静者诚之复。而性之贞。苟非此心寂然无欲而静。则又何以酬酢事物之变。而一天下之动哉。故圣人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动也。

必主乎静。而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此圣人所以成位乎天地之中。以言其德。则合乎天地之德焉。

日月合其明以言其明。则合乎日月之明焉。

四时合其序以言其序。则合乎四时之序焉。

鬼神合其吉凶以言其吉凶。则合乎鬼神之吉凶焉。是圣人所为一于理。而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有所不能达也。盖必体立而复用有以行。若程子论乾坤动静。而曰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亦此意尔。圣人太极之全体。一动一静无适而非中正仁义之极。盖不假修焉而自然也。

君子修之吉未至中正仁义之极而修之。则君子之所以吉也。

小人悖之凶不知中正仁义之极而悖之。则小人之所以凶也。修之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间而已矣。敬则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则静虚动直。而圣可学矣。

故曰系易圣人有言。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阴阳成象。天道之所以立也。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刚柔成质。地道之所以立也。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义成德。人道之所以立也。夫道一而已。随事着见。故有三才之别。而于其中又各有体用之分焉。其实则一太极也。

又曰系易圣人又言。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阳也。刚也。仁也。物之始也。阴也。柔也。义也。

物之终也。人而于此能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反终而知所以死矣。此天地之间。纲纪造化。流行古今。不言之妙。圣人作易。其大意盖不出此。故周子引之以证其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大哉。叹美之辞。易。易书也。斯此图也。周子图说之末。叹美易之为书。广大悉备。然语其至极。则此图尽之其旨。岂不深哉。抑尝闻之。程子昆弟之学于周子也。

周子手足图以授之。程子之言与天道多出于此。然卒未尝明以此图示人。是则必有微意焉。然学者亦不可以不知也。

端因太极图说中有气化。形化。死生之说。乃述其意。而作诗以自喻。

气化太一分兮作两仪。阴阳变合化工施。生人生物都无种。此是乾坤气化时。

形化乾坤气化已成形。男女雌雄牝牡名。自是生生有形化。其中气化自流行。

死生阴阳二气聚时生。到底阴阳散时死。生死阴阳聚散为。古今造化只如此。

轮回空家不解死生由。妄说轮回乱大猷。不有夭民先觉老。孰开我后继前修。

赞太极图并说

濂溪夫子。卓乎先觉。上承洙泗。下开河洛。建图立说。理明辞约。示我广居。抽关启钥。有纲有条。有本有未。敛归一心。放弥六合。月白风清。鸢飞鱼跃。舜禹得之。崇高卑若。孔颜得之。困极而乐。舍此而为。异端俗学。造端之初。胡不思度。毫厘之差。千里之错。

辨戾

先贤之解太极图说。固将以发明周子之微奥。用释后生之疑惑矣。然而有人各一说者焉。有一人之说而自相龃龉者焉。且周子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则阴阳之生。由乎太极之动静。而朱之解极明备矣。其曰有太极。

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尤不异焉。及观语录。却谓太极不自会动静。乘阴阳之动静而动静耳。遂谓理之乘气。犹人之乘马。马之一出一入。

而人亦与之一出一入。以喻气之一动一静。而理亦与之一动一静。若然。则人为死人。而不足以为万物之灵。理为死理。而不足以为万化之原。理何足尚。而人何足贵哉。

今使活人乘马。则其出入行止疾徐。一由乎人驭之何如耳。活理亦然。不之察者。信此则疑彼矣。信彼则疑此矣。经年累岁。无所折衷。故为辨戾。以告夫同志君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