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徐子明已经得到消息李景隆带人围攻北平,纤依也担心朱高炽守不住北平,让李非已经运送一批火器过去帮忙守城了,不过能不能赶得及谁也没谱,纤依打算自己去京城打探消息,徐子明不允,说已经有柳吟风了,加上徐增寿也会暗中传递消息,根本用不上她,要是可能倒是从北平一路到京城的重要城镇需要多加注意,毕竟朱棣不能飞过去,纤依一听,倒是要去济南,徐子明想到那里暂时还没有布置什么人手,便让吕德梁先一步前去准备,也好接应燕王。
李非赶到北平已经晚了,外面李景隆五十万大军把北平围得水泄不通,正在组织人马轮番攻城,李非见状也不敢在附近逗留,倒是立刻就退回海边,一边派人继续打探消息,一边送信回岛,李景隆就算在不济也有五十万人,加上朱棣不在,倒是好几次都差点攻进城去,幸亏朱高炽布置得当,城内人心一致,不然恐怕等到朱棣回来,北平也易主了。
道衍心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跟朱高炽商量,打算趁晚上派出一队人马偷袭李景隆的大军,好为自己争取时间,李景隆果然中计,下令退后扎营,以策万全,不过并非没有人看出城中虚实,都督瞿能看出这不过是城中守军拖延之计,没有按照李景隆的命令后撤,反而带人看准时机,猛攻张掖门,朱高炽没有料到竟然还有人敢孤军攻城,倒是立刻让道衍带人前去支援,不过毕竟道衍也没有料到这种情况,等他带着人赶到张掖门,却发现马上就要失守了。
瞿能正要一鼓作气攻进内城,却收到一份李景隆的撤退命令,原来李景隆带军后撤才发现瞿能已经要打下张掖门了,若是此功被瞿能抢了,恐怕自己此次的功劳就要大打折扣,心道反正北平也不过是苟延残喘,便立刻命人召瞿能回来,否则军法从事。
瞿能知道就算自己打下北平,若是落个上命不遵的下场也没法在军队混了,无奈之下只能放弃到手的张掖门,道衍见状立刻补充上去,倒是虚惊一场,朱高炽听到消息也深知如此下去北平必不能久持,倒是跟道衍相视无言。
朱高炽知道这个和尚就是鼓励父王造反的罪魁祸首,可毕竟现在大家是一条船上的人,倒也没有抱怨,他从小就带人宽厚,即使对道衍有些看法,也没有轻视过他,道衍深知朱高炽有容人之量,虽然明白世子并不看重他,倒也对朱高炽的心胸十分佩服,眼下若是扛不过去,自己一生心血不仅付之东流,恐怕连东山再起的机会也没有了。
不过眼下仗打成这个样子,那李景隆就算再无能,也不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道衍清楚只要能等到燕王回来,就是大败李景隆之时,便劝朱高炽道,
“世子勿恼,前日看那李景隆布置,也不过是一贪功之人,只要咱们能顶住他的主攻方向,想必其余人也不敢违令入城,只要再拖一段,王爷就能赶回来了。”
朱高炽道,
“就怕等不到父王回来,眼下已快入冬,毕竟他们都是南军,要是再冷一些就好了。”
马三保此时已被朱棣相中,带在身边,朱高炽身边也没有什么说的来的人了,道衍见朱高炽如此落寞,倒是安慰他道,
“世子不必如此,我相信上天必会眷顾王爷。”
此时门外一个小兵跑进来道,
“世子,下雪了,守城将领来问,是不是要分发冬衣。”
朱高炽闻言一跃而起,也忘了身体不便,惶急问道,
“你说什么?”
道衍也是一副喜色,道,
“看来世子果然有天命相助,老天也在帮咱们啊!”
朱高炽道,
“立刻传令下去,用水浇城,不得耽搁,大师,我们出去看看。”
李景隆此时还在大营内取暖,就听有人来报,城上的人忙忙碌碌,不知在干什么,李景隆也没当回事,叫人去查看,吩咐明日继续攻城,务必要拿下北平。
第二天李景隆来到城外不禁叫苦,只一夜的功夫,整个北平城墙用水浇成了一座冰城,不止连个搭手的地方都没有,想要爬上去就更困难了,李景隆暗道不能再拖了,倒是朱棣回来,就不会给自己这么多时间了,便立刻下令全体攻城,不过这次可跟以往不同,他们来时可没想到会这么冷,现在这种天气还要攻城,真是苦不堪言,就算用上火炮,进展也是甚微。
此时另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朱棣已经裹挟了宁王的军队,往北平回援了,李景隆再傻也知道朱棣回来就不会像现在这么轻松攻城了,立刻派陈晖率一万骑兵前去阻击,不过李景隆毕竟是头一次掌握如此多的军队,乱中出错,竟然没有去想朱棣到了哪里,陈晖虽然接到命令,可李景隆没有告诉他朱棣具体行军路线,也只能带着人一路搜寻,可惜当时天气太差,两人竟然擦肩而过,直到陈晖发现大量的马蹄印,才知道朱棣就在前面,便跟在后面,打算趁机发动突袭。
可惜朱棣很快就发现有人跟着自己,立刻命令新收的朵颜三卫前去攻击陈晖,这些蒙古人不愧是成吉思汗的后人,回身就把陈晖一万人马打得大败,陈晖带着几员残兵逃了回去,李景隆听到消息,立刻开始布置,准备跟朱棣正面打上一仗,可惜李景隆毕竟不是他爹李文忠,加上朱棣手下的蒙古骑兵异常凶猛,接连突破李景隆七座营寨,不过李景隆毕竟有五十万人,经过一番血战,倒也稳住阵脚,此时马三保建议直击对方中军,只要李景隆被破,敌方一定大乱,朱棣倒也同意了马三保的建议,李景隆眼见天黑还没有分出胜负,倒是按捺不住,亲自领军前来作战,朱棣分兵从侧翼猛烈攻击李景隆,李景隆吃不住劲,加上双方都打了一天,便各自收兵回营了。
朱棣还在研究明天如何应对李景隆的大军,却突然得到消息,李景隆竟然趁夜色跑了,而且没有留下命令,完全就是扔下所有人,只带了身边几骑,狼狈而逃,这下不止整个明军懵了,连朱棣都被李景隆此举吓了一跳,虽然朱棣知道李景隆不是他的对手,可毕竟他还有五十万大军,怎么会就不战而逃呢!
要是大家还记得当初黄子澄在福州时候发生的事,就不难理解李景隆的心情了,虽然他当初也跟徐辉祖一起出征过,可毕竟是跟在人家后面,只算打扫战场,也没见过什么惨烈的厮杀,可这里是五十万人的战场,那种场面的战斗给人的感觉是震撼的,绝对不是他想得那么简单,若是李景隆跟黄子澄一样经历过福州那个场景,恐怕此时还会有些心理准备,不过李景隆显然是被血腥的场面吓到了,回去越想越怕,连命令都没下,直接就跑了。
这下朱棣可算捡了便宜,五十万人像没了头的苍蝇,任由朱棣宰割,而且李景隆逃跑还丢下大量物资,也让朱棣着实高兴了一回,马三保因此战有功,之后被赐姓郑,又称郑和。
不过此战功劳最大的却是柳吟风,因为是他在京城鼓动李景隆出任主帅的,朱棣自然记在心里。
消息传回京城,黄子澄大惊失色,人是他举荐的,若是叫朱允炆知道李景隆惨败,自己也难辞其咎,柳吟风也知道此时还不能大意,倒是劝黄子澄再给李景隆一个机会,也算对得起兄弟,于是黄子澄一狠心,便隐瞒了李景隆大败的消息。
李景隆很快收到黄子澄的口信,严厉的警告他若是继续失败,恐怕谁也救不了他,李景隆虽然当时头脑一热就跑了,可现在他回过神来,也清楚眼下的情况,只要自己还是主帅,就没有办法全身而退,此时他才感觉当初真是鲁莽了,要不是自己贪功,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可现在想反悔也晚了,若是继续输下去,恐怕黄子澄不给自己脸色看,朱允炆那里也不会轻饶了自己,到时别说以前的交情,恐怕自己想回去都是个问题。
李景隆退到德州,整顿了逃回来的军队,心想自己既然不是朱棣的对手,那就找些人来帮忙,毕竟朱棣也不会是铁板一块,肯定有人会了解他的,于是李景隆下令,让武定侯郭英和安陆侯吴杰前来支援,还找到一个了解朱棣的人来当前锋,此人就是平安。
朱棣对李景隆军中情况也了如指掌,虽说自己一路胜利而来,可他知道,自己是造反者,只要失败一次,就会万劫不复,倒也不敢大意,既然事情已经如此,朱棣也只有走下去。
很快双方就在白河沟相遇了,这次李景隆有了底气,加上朝廷又派了兵来,军队已经增加到六十万人,黄子澄虽然生气,倒也够义气,只要李景隆不让他丢面子,他也算是尽了力,不过没等朱棣稳住阵脚,平安就率部杀了上来,大破朱棣前军,朱棣没有办法,只能暂时撤退,可随后赶到的郭英却又给了朱棣一个打击,他们携带了大量火器,没等朱棣反应过来,便又遭到郭英的袭击,这下朱棣可算被打得狼狈不堪,等到了晚上,身边只有几个随从,还迷了路,最后总算是靠着河流走向辨明方向,才算逃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