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闽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下)
3802000000015

第15章 《朱子语录》(下)选读(4)

夫子曰:“由!知德者鲜矣。”要知德。皋陶言:“亦行有九德”,然后乃言曰:“载采采。”事固不可不观,然毕竟是末。自养者亦须养德,养人亦然。自知者亦须知德,知人亦然。不于其德而徒绳检于其外,行与事之间,将使人作伪。

韩文有作文蹊径,尚书亦成篇,不如此。

后生精读古书文。

汉书食货志后生可先读,又着读周官考工记。又云:

“后生好看系辞,皆赞叹圣人作易。”

后生好看子虚上林赋,皆以字数多,后来好工夫不及此。

文才上二字一句,便要有出处。使六经句,不谓之偷使。

学者不可翻然即改,是私意,此不长进。

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松。若不如此,胡乱做。

某观人不在言行上,不在功过上,直截是雕出心肝。

人生天地间,如何不植立。

穷究磨炼,一朝自省。

因问:“黎师侯诗,不是理明义精,只是揩磨得之,所以不能言与人。”曰:“此便是平生爱图度样子,只是他不能言,你又岂知得他是如此?”

定夫挟一物不放,胡做。

荆公求必,他人不必求。

佛老高一世人,只是道偏,不是。

禅家话头不说破之类,后世之谬。

“继之者善也”,谓一阴一阳相继。

精读书,着精彩警语处,凡事皆然。

某今亦教人做时文,亦教人去试,亦爱好人发解之类,要晓此意是为公,不是私。

凡事只看其理如何,不要看其人是谁。

说晦翁云:“莫教心病最难医。”

内无所累,外无所累,自然自在,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彻骨彻髓,见得超然,于一身自然轻清,自然灵。

大凡文字,才高超然底,多须要逐字逐句检点他。才稳文整底,议论见识低,却以古人高文拔之。

本分事熟后,日用中事全不离。此后生只管令就本分事用工,犹自救不暇,难难。教他只就本分事,便就日用中事,又一切忘了本分事,难难。精神全要在内,不要在外,若在外,一生无是处。但如奖一小人,亦不可谓今要将些子意思奖他,怒一小人,亦不可谓今要将些子意思怒他,都无事此。只要当奖即奖,当怒即怒,吾亦不自知。若有意为之,便是私,感畏人都不得。

我这里有扶持,有保养,有摧抑,有摈挫。

韩文章多见于墓志、祭文,洞庭汗漫,粘天无壁。柳祭吕化光文章妙。

古人精神不闲用,不做则已,一做便不徒然,所以做得事成。须要一切荡涤,莫留一些方得。

某平生有一节过人,他人要会某不会,他人要做某不做。

莫厌辛苦,此学脉也。

不是见理明,信得及,便安不得。

因阴晴不常,言人之开塞。若无事时有塞,亦未害,忽有故而塞,须理会方得。

不可戏谑,不可作乡谈。人欲起不肖破败意,必先借此二者发之。某七八岁时常得乡誉,只是庄敬自持,心不爱戏。故小年时皆无侣,不破,指爪长。后年十五六,觉与人无徒,遂稍放开。及读三国六朝史,见夷狄乱华,乃一切剪了指爪,学弓马,然胸中与人异,未尝失了。后见人收拾者,又一切古执去了,又不免教他稍放开。此处难,不收拾又不得,收拾又执。这般要处,要人自理会得。

截然无议论词说蹊径,一说又一就说,即不是。此事极分明,若迟疑,则犹未。

大凡文字,宁得人恶、得人怒,不可得人羞得人耻,与晦庵书不是,须是直凑。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只就近易处,着着就实,无尚虚见,无贪高务远。

随身规矩,是后生切要,莫看先生长者,他老练,但只他人看,你莫看,他人笑,你莫笑。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管仲学老子亦然。

老衰而后佛入。

不专论事论末,专就心上说。

论严泰伯云:“只是一个好胜。见一好事做近前,便做得亦不是,事好心却不好。”

老氏见周衰名胜,故专攻此处而申其说,亡羊一也。

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

指显仲剩语多,曰:“须斩钉截铁。”

因看诸人下象棋,曰:“凡事不得胡乱轻易了,又不得与低底下,后遇敌手便惯了,即败。狮子捉象捉兔,皆用全力。”

其发若机括;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庄子势阻则谋,计得则断。先生旧尝作小经云意似庄子。

王遇子合问学问之道何先?曰:“亲师友,去己之不美也。人资质有美恶,得师友琢磨,知己之不美而改之。”子合曰:“是,请益。”不答。先生曰:“子合要某说性善性恶,伊洛释老,此等话不副其求,故曰是而已。吾欲其理会此说,所以不答。”

(右包扬显道所录阜民癸卯十二月初见先生,不能尽记所言。大旨云:

“凡欲为学,当先识义利公私之辨。今所学果为何事?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又云:“孔门弟子如子夏子游宰我子贡,虽不遇圣人,亦足号名学者,为万世师。然卒得圣人之传者,柴之愚,参之鲁。盖病后世学者溺于文义,知见缴绕,蔽惑愈甚,不可入道耳。”阜民既还邸,遂尽屏诸书。及后来疑其不可,又问。先生曰:“某何尝不教人读书,不知此后煞有甚事。”

某方侍坐,先生遽起,某亦起。先生曰:“还用安排否?”

先生举“公都子问钧是人也”一章云:“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某因思是便收此心,然惟有照物而已。”他日侍坐无所问,先生谓曰:“学者能常闭目亦佳。”某因此无事则安坐瞑目,用力操存,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窃异之,遂见先生。先生目逆而视之曰:

“此理已显也”某问先生:“何以知之?”曰:“占之眸子而已。”因谓某:“道果在逐乎?”某曰:“然。昔者尝以南轩张先生所类洙泗言仁书考察之,终不知仁,今始解矣。”先生曰:“是即知也,勇也。”某因言而通,对曰:“不惟知勇,万善皆是物也。”先生曰:“然,更当为说存养一节。”

先生曰:“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毋耻不知。子亦见今之读书谈经者乎?历叙数十家之旨而以己见终之。开辟反覆,自谓究竟精微,然试探其实,固未之得也,则何益哉?”

乙巳十二月,再入都见先生。坐定,曰:“子何以束缚如此?”因自吟曰:“翼乎如鸿毛遇顺风,沛乎若巨鱼纵大壑,岂不快哉?”既而以所记管窥诸语请益。一二日,再造,先生曰:“夜来与朋友同看来,却不是无根据说得出来。自此幸勿辍录,他日亦可自验。”

某尝问:“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曰:“因读孟子而自得之。”

(右门人詹阜民子南所录昔者先生来自金邑,率僚友讲道于白鹿洞,发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之旨,且喻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甚中学者之病。义利之说一明,君子小人相去一间,岂不严乎?苟不切己观省,与圣贤之书背驰,则虽有此文,特纸上之陈言耳。括苍高先生有言曰:“先生之文如黄钟大吕,发达九地,真启洙泗邹鲁之秘,其可不传耶?”

(黄元吉第1章《杂着》选读

易说

此理塞宇宙,谁能逃之,顺之则吉,逆之则凶。其蒙蔽则为昏愚,通彻则为明智。昏愚者不见是理,故多逆以致凶。明智者见是理,故能顺以致吉。

说易者谓阳贵而阴贱,刚明而柔暗,是固然矣。今晋之为卦,上离,六五一阴,为明之主,下坤,以三阴顺从于离明,是以致吉,二阳爻反皆不善。盖离之所以为明者,明是理也。坤之三阴能顺从其明,宜其吉无不利,此以明理顺理而善,则其不尽然者,亦宜其不尽善也。不明此理,而泥于爻画名言之末,岂可与言易哉?阳贵、阴贱、刚明、柔暗之说,有时而不可泥也。

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非礼弗履,人孰不以为美?亦孰不欲其然?然善意之微,正气之弱,虽或欲之而未必能也。今四阳方长,雷在天上,正大之壮如此,以是而从事于非礼弗履,优为之矣。此颜子请事斯语时也。

泰之九二言包荒,包荒者,包含荒秽也。当泰之时,宜无荒秽。盖物极则反,上极则下,盈极则亏,人情安肆,则怠忽随之,故荒秽之事,常在于积安之后也。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临深履冰,参前倚衡,儆戒无虞,小心翼翼,道不可须臾离也。五典天叙,五礼天秩,洪范九畴,帝用锡禹,传在箕子,武王访之,三代攸兴,罔不克敬典。不有斯人,孰足以语不可远之书,而论屡迁之道也。

易数为张权叔书

一得五,合而为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一得六合而成水。二得五,合而为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故二得七合而成火。三得五,合而为八,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故三得八合而成木。四得五,合而为九,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故四得九合而成金。五得五合而成十,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故五得十合而成土。论五行生成:水合在一六,火合在二七,木合在三八,金合在四九,土合在五十。

数至四而五在其中矣。一与四自为五,二与三自为五。

二与三,少阴、少阳之里也。一与四,老阳、老阴之表也。五数既见,二得五为七,三得五为八,故七为少阳,八为少阴。

一得五为六,四得五为九,故六为老阴,九为老阳。故七与八合,其数十五,六与九合,其数亦十五。少阴、少阳、老阴、老阳,是谓四象。论四象,则阴阳之少合在七八,阴阳之老合在九六。四象成列,七八在里,九六在表。阴阳之分,先里后表,故七八为少,九六为老。四七二十八,故二十八者,少阳之策;四八三十二,故三十二者,少阴之策也。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吾尝言天下有不易之理,是理有不穷之变。诚得其理,则变之不穷者,皆理之不易者也。

水生数一,成数六,其卦为坎,坎阳里而阴表。水形柔弱,盖阴表也,然本生于阳,故道家谓水阴根阳。火生数二,成数七,其卦为离,离阴里而阳表。火形刚烈,益阳表也,然本生于阴,故道家谓火阳根阴。自水火之成数而言,则水六也,火七也,水则为阴,火则为阳。自水火之卦而言之,水、坎也,火、离也,坎则阳卦,离则阴卦。自坎离之卦而言之,则坎月也,离日也。拘儒于此将如何而言阴阳哉?五行相得而各有合,盖不止乎前二合而已。

又为连叔广书

三奇者、四四四也,三偶者、八八八也,此老阴、老阳也,即乾坤之象,故不容有二。若少阴、少阳,则各有三变,此六子之象也。两偶一奇,则四八八为震之象,八四八为坎之象,八八四为艮之象。两奇一偶则八四四为巽之象,四八四为离之象,四四八为兑之象。四象生八卦,亦可见于此。

三奇四为老阳变三偶八为老阴变两偶八一奇四为少阳不变两奇四一偶八为少阴不变一二三四五,五行生数。六七八九十,五行成数。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生而未成不可用,故用其成数。

三者、变之始,五者、变之终。故数至于五,而变化具矣。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莫非五也。天数五,一、三、五、七、九也;地数五,二、四、六、八、十也;生数五,一、二、三、四、五也;成数五,六、七、八、九、十也。三象着于三才。五象上着五星,下着五岳,总为五方。

五方之形,正分之亦四,隅分之亦四,五无分界,故天有四时,春木、夏火、秋金、冬水,而土寄旺四季。孟子言四端,不言信,孔子尝独言信,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又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又屡言“主忠信”。医家言六脉,皆有胃脉,人无胃脉则死,亦此理也。故四为数之大纪,五在其中矣。四营成易,亦此义也。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者,阴阳有老少,谓老阳、少阳、老阴、少阴也。或曰:“六、七、八、九为四象,”即是老阳、少阳、老阴、少阴也。四者一体,七八为里。阴阳之分自里始,故七为少阳,八为少阴。

六九为表,里常少,表常老,故六为老阴,九为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