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荆公新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3789300000030

第30章 王安石教育文论选读(6)

虔州学记

虔于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交广闽越铜盐之贩。道所出入。椎埋盗夺鼓铸之奸。视天下为多。庆历中。尝诏上学州县。虔亦应认。而卑陋褊迫。不足为美观。州人欲合私财迁而大之。久矣。然吏常力屈于听狱。

而不暇顾此。凡二十一年。而后改筑于州所治之东南。以从州人之愿。盖经始于治平元年二月。提点刑狱宋城蔡侯行州事之时。而考之以十月者。知州事钱塘元侯也。二侯皆天下所谓才吏。故其就此不劳。而斋祠讲说。候望宿息。以至庖鳻。莫不有所。又斥馀财。市田及书以待学者。内外完善矣。于是州人相与乐二侯之适已。而来请文以记其成。余闻之也。先王所谓道德者。性命之理而已。

其度数在乎俎豆钟鼓管弦之间。而常息乎难知。故为之官师。为之学。以聚天下之士。期命辩说。诵歌弦舞。使之深知其意。夫士牧民者也。牧知地之所在。则彼不知者驱之尔。然士学而不知。知而不行。行而不至。则奈何。先王于是乎有政矣。夫政非为劝沮而已也。然亦所以为劝沮。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其次虽未成而不害其能至者以为士。此舜所谓庸之者也。若夫道隆而德骏者。又不止此。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此舜所谓承之者也。蔽陷畔逃。不可与有言。则达之以诲其过。

书之以识其恶。待之以岁月之久而终不化。则放弃杀戮之刑随其后。此舜所谓威之者也。盖其教法。德则异之以智仁圣义忠和。行则同之以孝友睦任恤。艺则尽之以礼乐射御书数。淫言葀行。诡怪之术。不足以辅世。则无所容乎其时。而诸侯之所以教。一皆听于天子。天子命之矣。

然后兴学。命之历数。所以时其迟速。命之权量。所以节其丰杀。命不在是。则上之人不以教。而为学者不道也。

士之奔走揖让酬酢笑语升降出入乎此。则无非教者。高可以至于命。其下亦不失为人用。其流及乎既衰矣。尚可以鼓舞群众。使有以异于后世之人。故当是时。妇人之所能言。童子之所可知。有后世老师宿儒之所惑而不悟者也。

武夫之所道。鄙人之所守。有后世豪杰名士之所惮而愧之者也。尧舜三代。从容无为。同四海于一堂之上。而流风馀欲诱欢之不息。凡以此也。周道微。不幸而有秦。君臣莫知屈己以学而乐于自用。其所建立悖矣。而恶夫非之者。乃烧诗书。杀学士。扫除天下之庠序。然后非之者愈多而终于不胜。何哉。先王之道德。出于性命之理。而性命之理出于人心。诗书能循而达之。非能夺其所有而予以其所无也。经虽亡。出于人心者犹在。则亦安能使人舍己之昭昭而从我于聋昏哉。然是心非特秦也。当孔子时。既有欲毁乡校者矣。盖上失其政。人自为义。不务出至善以胜之。而患乎有为之难。则是心非特秦也。墨子区区不知失者在此。而发尚同之论。彼其为愚。亦独何异于秦。呜呼。道之不一久矣。扬子曰。如将复驾其所说。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盖有意乎辟雍学校之事。善乎其言。虽孔子出。必从之矣。今天子以盛德新即位。庶几能及此乎。

今之守吏。实古之诸侯。

其异于古者。不在乎施设之不专。而在乎所受于朝廷。未有先王之法度。不在乎无所于教。而在乎所以教。

未有以成士大夫仁义之材。虔虽地旷以远。得所以教。则虽悍昏凶抵禁触法而不悔者。亦将有以聪明其耳目而善其心。又况乎学问之民。故余为书二侯之绩。因道古今之变。及所望乎上者。使归而刻石焉。

附黄鲁直跋虔州学记遗吴季成

眉山吴季成。有子资质甚茂。季成欲其速成于士大夫之列也。夙夜督其不至。小小过差。则以鞭挞随之。余谓季成教子之意则是。所以成就其子则非也。吾闻古人胥保惠胥教诲。然后可以成就人材。未闻以鞭挞也。况父子之间哉。故手抄王荆公虔州学记遗之。使吴君父子相与讲明学问之本。而求名师良友以成就之。使季成能慈。其子能孝。则家道肥。不疾而速矣。附陈进四明尊尧集表节录又况临川之所学。不以春秋为可行。谓天子有北面之仪。谓君臣有迭宾之礼。礼仪如彼。名分若何。此乃衰世悔君之非。岂是先王访道之法。赣州旧学记刊于四纪之前。辟水新壅像成于一婿之手。唱如声召。应若响随。

答韩求仁书

答曰。孔子曰。管仲如其仁。仁也。扬子谓屈原如其智。不智也。犹之诗以不明为明。又以不明为昏。考其辞之终始。则其文虽同。不害其意意异也。又曰。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此孟子所谓天之大任者也。不能如大人正己而物正。此孔子所谓小器者也。言各有所当。非相远也。考略曰。孔子圣人也。孟轲自称原学孔子者也。司马迁曰。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衷于夫子。而孟子论管仲。有取于曾西艴然之言。则显与孔子异矣。至荆公乃合孔孟而一之。而曰九合一匡曰大任曰器小。所谓言各有当者。而后管仲之论以定。忆前十年时。有贻我论语解者。谓由赐问管仲二章。为齐人伪书。即齐论多于鲁论二篇者是也。其说出于泾阳语录。予谓齐论多问王知道二篇。为前世所删。后人不得而见之久矣。若以此为据。安得卤莽至此。乃越十年。则又有为论语解者。亦以此二章为齐之弟子所纪。齐人甚尊管仲。故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其援引驳诘。自腍独得。岂其人果于泾阳若有不谋而合耶。泾阳语录。予未之见。若泾阳即顾宪成。

亦东林请学之人也。子曰。学之不讲。是吾尤也。孰知论语为圣人之书。世历数千年之久。奋其私智。指为伪托。

其为可尤。不尤在于讲学哉。

答曰。忠足以尽己。恕足以尽物。虽孔子之道。又何以加于此。而论者或以谓孔子之道。神明不测。非忠恕之所能尽。虽然。此非所以告曾子者也。考略曰。忠足以尽己。恕足以尽物。虽孔子之道。又何以加于此。公特依文解义。而一以贯之具是矣。自说者曰。忠天道。恕人道。忠为体。恕为用。一贯为体。忠恕为用。于是由周而来千五百年至于宋。则有无忠做恕不出之说。夫单言恕。

曰有一言而可以行者恕也。而曰无忠做恕不出。可乎。由宋五百年后至于今。又有无忠做恕不出之说。夫单言忠。

曰主忠信。臣事君以忠。而曰无恕做忠不出。可乎。推原所由。则皆以忠恕远道不远之中庸。强恕而行之孟子。不虽屈曾子而从子思孟轲,而欲别求所谓神明不测者。不且立说愈精。而其去夫子之道益远哉。宜介甫以为此非所以告曾子也。

答曰。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矣。谓颜子三月不远仁者。盖有所试矣。虽然。颜子之行非终于此。其后孔子告之以克己复礼而请事斯语矣。夫能言动视听以礼。

则盖已终身未尝违仁。非特三月而已也。

辞赴阙状

治平二年七月二十七日右臣准中书鴙子。伏奉圣恩。

以臣丧服既除。特授故官。召令赴阙。罪逆馀生。尚蒙齿录。非臣陨首。所能报称。理当即日奔走就涂。而臣抱病日久。未任跋涉。见服药调理。乞候稍瘳。即时赴阙。谨具状奏闻。

辞赴阙状二

右臣伏准中书鴙子。奉圣旨令体认朝廷累降指挥。疾速发赴阙。臣愚无状。屡蒙圣恩逮。自非抱譾不任职。岂敢故为逋慢。臣近已奏陈乞一分司官于江宁府居住。伏望圣慈。特赐矜许。所冀便于将理。终获有瘳。则臣虽自知无补于圣时。犹当乞备官使。仰副朝廷眷录之意。

辞赴阙状三

右臣伏准中书鴙子。奉圣旨合依累蒙指挥。发来赴阙。蝼蚁微诚。不能感动。至烦朝廷。恩旨屡降。臣实惶怖。不知所为。伏念臣本以孤生。实无才用。误蒙仁宗拔擢。备数从官。当大行皇帝亮阴之际。始以亲丧解职。久尸荣禄。无补圣时。今陛下以仁孝之资。绍承圣绪。臣于私养。既无所及。唯当追先帝之遇。致身于陛下之时。若自度力用。堪任职事。何敢逋慢朝廷诏令。至于经涉岁时。缘臣自春以来。抱譾有加。心力稍有所营。即所苦滋剧。所以昧冒奏陈。乞且分司。实冀稍可支持。即乞复备官使。天听高邈。未蒙矜允。虽欲扶伏奔走阙庭。而力与原远。不能自强。伏望圣慈。察臣迫。命检会臣累奏。

特赐指挥。臣无任瞻天屏营激切之至。

上富相公书

某以阁下在相位时。独蒙拔擢。在常人之情。固以归德于左右。然某以谓大君子以至公佐天子进天下士。而某适以不肖误在选中。阁下非故为赐也。则某宜不知所得矣。及以不孝得罪天地。扶丧南归。阁下以上宰之重。亲屈手笔。拊循慰勉。过于朝夕。出入墙屏之人。又加赐物以助其丧祭。然后慨然有感既于私心。而虽在攀号摧割之中。不能以须叟忘也。近闻以旌酳出抚近锁。而尚以衰麻故不得参问动止。卷卷之情。何可以胜。日月不处。既除丧矣。而继以疾病。又念之曲折。造次不足以自达。故旷日引久。而阙然不即叙感。实冀宽大仁明。有以容而察之而已。伏惟阁下。以盛德伟誉。功茂烈。为天下所乡往。而又忠言谠议。终始如一。此志义之士。所以尤勤勤于祝颂也。伏惟体道为国自重。以答与人之心。幸甚。

庙议鴙子

准中书门下奏准治平四年闰三月八日。觭迁僖祖庙主藏之夹室。臣等闻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先王庙祀之制。有疏而无绝。有远而无遗。商周之王。断自稷契以下者。非绝喾以上遗之。以其自有本统承之故也。若夫尊卑之位。先后之序。则子孙虽齐圣有功。不得以加其祖考。

天下万世之通道也。窃以本朝自僖祖以上。世次不可得而知。则僖祖有庙。与稷契疑无以异。今毁其庙而藏其主夹室。替祖考之尊。而下附于子孙。殆非所以顺祖宗孝心。

事亡如事存之义。求之前载。虽或有然。考合于经。乃无成宪。因情制礼。实在圣时。伏惟皇帝陛下。仁孝聪明。

绍天稽古。动容周旋。惟道之从。宗祀重事。所宜博考。

乞以臣等所奏付之两制。议而择取其当。考略曰。是年九月祧僖祖及文懿皇后。鑦英宗神主于太庙。是此议之未行也。

论孙觉令吏人写章疏鴙子

臣今日蒙宣论召以孙觉令吏人写论列大臣章疏。臣初亦怪其不能谨密。但疑此朋友所当诲责。非人主所当谴怒。既又反复思维。陛下以觉为可听信。故擢在谏官。进贤退不肖。自其职分所当论列。虽扬言于朝廷以迪上心。

于义未为失也。但令吏人写章疏。诚不足以加谴怒。凡人臣当谨密者。以君子小人消长之势未分。言有漏泄。或能致祸。如其不密。则害于其身。若遭值明主。危言正论。

所无忌惮。亦何谨密之有乎。唯有奸邪小人。以枉为直。

惧为公论之所不容。则惟恐其言之不密。若得此辈在位。

陛下何所利乎。若陛下疑觉有交党之私。招权之奸。则恐盛德之世。不宜如此。魏郑公以为上下各存形迹。则国之广兴或未可知。若陛下不考察邪正是非。而每事如此猜防。则恐善人君子。各顾形迹。不敢尽其忠谠之言。而奸邪小人。得伺人主之疑行慝也。若陛下恐陈升之闻此或不自安。臣亦以为不然。汉高祖雄猜之主也。然鄂秋明论相国萧何功次。而高祖不疑。乃更加赏。亦不闻萧何以此为嫌。陛下圣贤高速。自汉以来令德之主。皆未有能企及陛下者。每事当以尧舜三代为法。奈何心存末世褊吝之事乎。书曰。任贤勿贰。去邪勿疑。不明知其贤而任之以为贤。不明见其邪而疑之以为邪。非尧舜三代之道也。陛下以臣为可信。故圣问及之。臣敢不尽愚。今日口对未能详悉。故谨具鴙子以闻。

乞制置三司条例

窃观先王之法。自几之内。赋入精粗。以百里为之差。而几外邦国。各以所有为贡。又为经用通财之法以懋迁之。其治市之货财。则亡者使有。害者使除。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则吏为敛之以待不时而买者。凡此非专利也。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夫以义理天下之财。则转输之劳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货贿之有无。不可以不制。而轻重敛散之权。不可以无术。今天下财用。窘急无馀。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以相知。盈虚不以相补。诸路上供。岁有定额。年便道可以多致。而不敢不赢。年俭物贵难于供备。而不敢不足。远方有倍之输。

中都有半价之鬻。三司发运使。按簿书促期会而已。无所可否增损于其间。至遇军国郊祀之大费。则遣使划刷。殆无馀藏。诸司财用事。往往为伏匿。不敢实言以备缓急。

又尤年计之不足。则多为支移折变以取之民。纳租税数。

至或倍其本数。而朝廷所用之物。多求于不产。责于非时。富商大贾。因时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臣等以谓发运使总六路之赋入。而其职以制置茶监矾税为事。军储国用。多所仰给。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

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凡鲑买税敛上供之物。

皆得徒贵就贱。用近易远。令在京库藏年支见在之定数所当供辨者。得以从便变卖以待上令。稍收轻重敛散之权。

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民。庶岁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所有本司合置官属。

许令辟举。及有合行事件。令依条例以闻。奏下制置司参议施行。

进戒疏

熙宁二年五月十一日。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护军赐柴金鱼袋臣某。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臣窃以为陛下既终亮阴。考之于经。则群臣进戒之时。而臣待罪近司。职当先事有言者也。窃闻孔子论为邦。先放郑声而后曰远佞人。仲虺称汤之德。先不迩声色不殖货利。而后曰用人惟己。盖以谓不淫耳目于声色玩好之物。然后能精于用志。能精于用志。然后能明于见理。能明于见理然后能知人。能知人然后佞人可得而远。忠臣良士。与有道之君子。类进于时。有以自竭。则法度之行。风俗之成。甚易也。若夫人主虽有过人之材。而不能早自戒于耳目之欲。

至于过差。以乱其心之所思。则用志不精。用志不精。则见理不明。见理不明。则邪说葀行。必窥间乘殆而作。则其至于危乱也。岂难哉。伏惟陛下即位以来。未有一声色玩好之过闻于外。然孔子圣人之盛。尚自以为七十而后敢从心所欲也。今陛下以鼎盛之春秋。而享天下之大奉。所以惑于耳目者为不少矣。则臣之所豫虑。而陛下之所深戒。宜在于此。天之生圣人之材甚吝。而人之值圣人之时甚难。天既以圣人之材付陛下。则人亦将望圣人之泽于此时。伏惟陛下自爱以成德。而自强以赴功。使后世不失圣人之名。而天下皆蒙陛下之泽。则岂非可原之事哉。臣愚不胜竂竂。唯陛下恕其狂妄而幸赐省察。

答吴孝宗书附录

比得周秀才所示书。即欲奉报。以多病多事未能如志。重承手问。尤以感愧。知生事弥困。为之奈何。某亦以姻事见迫。又田入不足。故私计亦未能不以经心。然劳佚有命。当顺以听之耳。前书所示大抵不出先志。若子经欲以文辞高世。则世之名能文辞者已无过矣。若欲以明道。则离圣人之经。皆不足以有明也。自秦汉已来。儒者唯扬雄为知言。然尚恨有所未尽。今学士大夫往往不足以知雄。则其于圣人之经。宜其有所未尽。子经诚欲以文辞高世。则无为见问矣。诚欲以明道。则所欲为子经道者。

非可以一言而尽也。子经所谓斜鉴以矫矢。背柄以矫舟。

此天下之所同。而舟矢已来未之改也。先志所论。有非天下之所同。而特出子经之新意者。则与矫舟矢之意为不类。又子经以为诗礼不可以相解。乃如某之学。则惟诗礼足以相解。以其理同故也。子经以谓如何。两家各多难。

无由会合。许明年见过。幸甚。未尔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