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是我们的成功榜样:跟全球顶尖管理大师学管理
3740500000006

第6章 榜样二:天下无敌的微软皇帝:比尔·盖茨(1)

企业:微软公司

职务:董事长

学历:大学未完

行业:软件

榜样精髓:

○法律是比尔的唯一“恩人”。

○将你的公司和你的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最有意义的方法,使你的公司领先于众多公司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信息来干出色的工作。

○通过因特网独一无二的召集人群的能力,它将会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市场。

○为交易增加价值。

○要找到下一个市场入口。

○永远服务于客户。

○倾听客户意见,把他们的坏消息当作一种机会,可以帮助你把失误变成他们要求的具体改进。

一、先下手为强,创业越早越好

比尔·盖茨在上哈佛大学时中途退学,挤进了创业的班车,他和艾伦在没有和对方签约,甚至还没有得到肯定回答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创业的行动,体现了一种先下手为强的冒险行为,而且一旦认准了对象就毫不犹豫地去干,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80年,他与IBM签订了合同,“蚂蚁”傍上了巨人,而且后来也成了巨人,这就是商场上的比尔。

1955年10月28日,比尔·盖茨生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父亲是律师,是他早期打官司的重要帮手。母亲是教师,后来在盖茨与IBM历史性的合作中起过关键作用。

盖茨自小酷爱数学和计算机,在中学时就成为有名的“电脑迷”。保罗·艾伦(Paul Alan)是他最好的校友。1972年的一个夏天,年龄比他大3岁的保罗拿来一本《电子学》的杂志,翻到第143页上,指着一篇只有十个自然段的文章,对比尔说,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尔的公司推出一种叫8008的微处理器芯片。两人不久就弄到芯片,摆弄出一台机器,可以分析城市内交通监视器上的信息,于是又决定成立了一家命名为“交通数据公司”(Trofo Data)的公司,不过,两位少年的游戏很快结束了。1973年比尔上了哈佛大学,保罗则在波士顿一家叫“甜井”的电脑公司找到一份编程的工作,两位伙伴经常会面,探讨电脑的事情。1974年春天,当《电子学》杂志宣布英特尔推出比8008芯片快10倍的8080芯片时,比尔和保罗已认定那些像PDP8型的小型机的,末日快到了。他们在新芯片背后已看到了对每个人来说堪称是完美电脑的辉煌前景:个人化、适应性强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超出个人购买力。一句话,英特尔的8080芯片将改变整个工业结构。

如苹果砸出牛顿的智慧一样,个人电脑突入盖茨的脑海也有一个外在的启蒙者。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上Ahtair8080型汁算机的图片一下子点燃了比尔·盖茨的电脑梦。

1975年初,盖茨和好友艾伦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8080配上Basic语言,此前从未有人为微机编过Basic程序,盖茨和艾伦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微软诞生于1975年,但当时微软与MITS之间的关系十分模糊,确切地说微软“寄生”于MITS之上。1975年7月下旬,他们与罗伯茨签署了协议。期限10年,允许MITS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和转让Basic及源代码,包括第三方。根据协议,盖茨他们最多可获利18万美元。罗伯茨在全国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生意蒸蒸日上。借助Altair的风行,Basic,语言也推广开来,同时微软又赢得了GE和NCE这两个大客户。盖茨和他的公司声名大振,腰杆子一下子硬了许多。

1976年底,MITS内部出现波动。1977年罗伯茨将M1TS卖给Perterc公司。Perterc要把软件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这个争端最后诉诸法律。在盖茨父亲及其律师朋友的帮助下,盖茨侥幸获胜。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正是MITS,确定了盖茨和艾伦作为程序员的地位,跻身这个新兴行业。是MITS,积累了微软发展的第一批资金,同时他们目睹并参与了MITS从设计到生产,从宣传到销售服务的全过程,锻炼了市场能力。盖茨以法律武器,打败了自己的恩人,从此法律成了他唯一的“恩人”。

盖茨的精明,可以确保微软成为一家成功的公司,但是要成为未来软件业,乃至整个计算机业的霸主,微软却不得不依赖“神助”。最早干起计算机软件编程的不是盖茨,而是他的朋友和竞争对手加里·基尔代尔。

基尔代尔最大的遗憾就是错过了与IBM合作的天赐良机,而将这一机会拱手让给了盖茨。

为了赶时间,盖茨选中了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蒂姆·帕特森搞的一个叫“快手和下流”(QuickandDirty)的操作系统,连公司带人一块买下。将产品作了一番改进,包装后就成了后来名震天下的MSDOS。其实帕特森的产品是在基尔代尔老版本的CP/M8086上做修改和简化而成的。

1980年11月,IBM与微软签订了合同。“蚂蚁”傍上了巨人,而且后来也成了巨人。比尔又把基尔代尔这位间接恩人打败了。

作为在微软坐第一把交椅的头号人物——盖茨,在90年代领导起与IBM的合作,这是微软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正是在这个蓝色巨人的庇护下,微软得以迅速腾飞,其开发的操作系统成为行业标准,市场占有率达到80%,销售额在1984年达到100亿美元。

开发Windows视窗,是微软发展中的第二个里程碑。由于盖茨的英明决策和杰出领导,微软确立了应用软件的行业标准,尤其是Windows3.0,95,98的相继问世,令全世界为之震撼,微软股票从95年开始一路狂升,牛气冲天,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市值的总和,盖茨在1999年,也一度成为全球首位身价超过1000亿美元的富豪。

美国《福布斯》杂志2000年排出年度全球富豪榜,微软主席盖茨仍稳居世界首富地位,虽然2001年初的另一消息称其已被沃尔玛总裁迎头赶上,但风雨过后的盖茨在上海APEC会议上的精神风貌已向世界证明:“我还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二、改写游戏规则:趁别人还没醒悟就下手

比尔·盖茨在别人还没有醒悟的时候,他就改写好了游戏规则,伸着手向世界各地收钱,等大家稍有所悟,他又凭借强大的市场优势和金钱实力,屡屡实施“吸功大法”,将许多其他公司的新技术新功能纳入自己的产品,尤其是Windows之中,使其成为无所不能的百宝箱。这种形势下,弱小的软件公司不用说难以参予竞争,就是强大的软件公司,又有谁能与其争峰。

早期盖茨和艾伦也只能从开创性的工作中更多地体会创造的乐趣,而不是财富的滚滚到来。但是盖茨会等时机一到来就向大家收钱了。

1976年1月,盖茨写了一封“致业余爱好者的公开信”,发表在“家酿俱乐部通讯”和其它一些地方。信中指责对Basic的的广泛非法复制行为,并将这样做的业余爱好者称为是贼。这封信成了微软发展的旗帜和宣言。

微软为软件业的发展确立了新的规则,这是未来软件业发展的极大动力。但是微软也给自己留下了许多“后洞”。可以说,今天软件业的许多游戏规则都是微软自己制定的。出于公司的商业利益,这套规则漏洞百出,也是情有可原的。

1985年6月,微软和IBM达成协议,联合开发0S/2操作系统。根据协议,IBM在自已的电脑上可随意安装,几乎分文不取,而允许微软向其他电脑厂商收取OS/2的使用费。当时IBM在PC市场拥有绝对优势,兼容机份额极低,而到了1989年,兼容机市场已达到80%的份额。微软在操作系统的许可费上,短短几年就赢利20亿美元。

当然,双方在0S/2上的合作未能持续下去。微软从1981年就开始开发后来称之为“Windows”的操作系统,Windows最初版本与0S/2有很大关系。1985年,Windowsl.0问世,才真正成为一个产品。而1995年8月,Windows95发布,正式把微软推向计算机业的颠峰。而1992年IBMOS/22.0销量仅100万套,Windows3.0却达1000万套。

借助强大的市场优势和金钱实力,微软屡屡实施“吸功大法”,将许多其他公司创造的新技术新功能纳入自己的产品,尤其是Windows之中,使其成为无所不能的百宝箱。这种形势下,弱小的软件公司的确无法与微软一起参与这场游戏。

三、信息决定输赢,捷足才能先登

比尔·盖茨认为,将你的公司和你的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最有意义的方法,使你的公司领先于众多公司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用信息来干出色的工作。

信息决定输赢,这一点是没错的,但关键问题是你怎样搜集、管理和使用信息。竞争者更多了,关于他们和市场的信息也更多了,而市场现在是全球性的。比尔·盖茨认为,胜者将会是这样的人,他们开发了世界一流的数字神经系统,因此信息会通畅地在他们的公司里流通,让员工最大程度地、持续地获取信息,这就是所谓信息流的作用,比尔·盖茨特别看重信息流,他认为信息流是一个公司的生命线,因为它使你能从你的雇员那里得到最多的回报,从你的客户那里获取更多的信息。下面是比尔·盖茨列出的问题:

客户是怎么看待你的产品的?他们想让你们解决什么问题?他们需要你们增加什么样的新特点?

当你的批发商和分销商销售你的产品或与你共事时,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你的竞争对手正在哪些领域抢走你的生意?为什么?

不断变化的客户要求会驱使你发展新的企业能力吗?

有哪些你应当进入的新兴市场出现?

数字神经系统不能保证你对这些问题得到正确的答案。但它将你从落后的繁琐的纸上过程解放出来,从而使你有时间思考这些问题。它给你数据,激发你的思维,将信息展示在你面前,使你能看到迎面而来的发展趋势。数字神经系统会使事实和思想更容易从你公司的基层涌现出来,从掌握这些信息的雇员处涌现出来——而且,可能还会使许多新答案被提出。而最重要的是,它使你能快速地完成这一切。

为完成信息工作,微软公司职员需要随时存取信息。然而,大多数人却惯于相信“数据”应当是保留给最资深的管理人员的。一些管理人员为了保密,也许还想紧抱信息不放,而大多数情况下,信息的存取受到限制的原因很简单,不过是因为信息过去很难得到。需要时间、努力和金钱才能使信息流通。即使是现在,我们的思维也回归过去的日子:那时每次有人想以新方式观看数字,就需要编写一个新程序,以至于积压了大量未完成的工作。那时从大型主机中提取数据是如此的昂贵,需要如此多的劳力用于试图分析数据的相互关系,以至于你必须至少是副总裁才能下令运作此类工作。

比尔·盖茨说:即使这样,信息有时也是充满矛盾或是过期的,以至于在高层会议上,来自不同部门的副总裁们带来不同的数据!

比尔·盖茨提醒人们说:今天在计算机网络上,你可以轻而易举和廉价地检索和显示数据。你可以深入到数据的最底层细节,在不同的维数使用数据透视图去观察数据。你可以,与他人交换信息和想法。你还能将多人或多个团队的想法和工作集中,产生一个深思熟虑的协调的结果。我们需要打破那种认为得到信息和传送信息是又困难又昂贵的旧观念。这是基本常识:获得你公司的数据——从最新的销售数字到计划的细节的所有数据——对能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仅需点击几下就可得到。

比尔·盖茨说:如果信息管理和有组织的反应能力在1970年前传统的烟囱工业时代,已能产生那样根本的差别,那么今天有技术推动,它们会把这一差别扩大多少?今天一个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商也许有一个响亮的品牌并以质量闻名,但是它却面对着世界范围的更激烈的竞争。所有的轿车制造商使用相同的钢材、拥有相同的钻床、类似的生产过程,同时他们的运输费用也大致相同。制造商之间的差别在于他们的产品设计的好坏,是否聪明地利用客户的反馈改进其产品和服务,是否快速地改进其生产过程,是否巧妙地营销新产品,是否布效地管理分销和库存。所有处理这些丰富信息的过程都能从数字化程序中受益。

数字化方法的价值在以信息为中心的行业里特别明显,例如银行和保险公司。在银行业里,关于客户关系和信用分析的数据是企业的核心,银行始终是信息技术的大用户。尽管如此,在因特网和日益放松管制金融市场时代,那么两家银行的区别在那里?它归结为银行信用分析和风险管理的智能程度及其对客户关系的反应速度。正是智力的不同使一些银行具有竞争优势。为此,比尔·盖茨指出:“我不是指银行雇员的个人能力,我指的是一家银行利用其所有雇员最佳思想的整体能力。”

比尔·盖茨断言:“今天,银行信息系统要做的不仅仅是管理巨额金融数据。它必须将更多的关于客户的智能化信息交列银行战略家和借贷官员的手中。它应当能使客户自己安全地仔取信息和在线支付账单,而同时银行的知识型工人在更高价值的活动方面相互合作。信息系统不再仅仅是后台的数据吞吐,它们应使信息能代表客户融入到工作之中。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市克雷斯塔银行提供了网上储蓄、抵押和账单支付服务的应用程序,它的出纳员即使在诸如超级市场和购物商场那样的远程地点,也能开立账户,开始为顾客提供借贷——这一切都是通过数字信息流的方法,将客户与后台系统连接起来实现的。”

比尔·盖茨认为经理信息系统(EIS)是非常重要的,他说:“随着EIS系统的销售商转移到以一个标准平台做工具,其作用也有了发展。它们提供的真正价值不是在于建立应用程序,而是帮助企业发现用它可以干什么。”

顾客上门时,他们的期望经常是受这一想法影响的:信息难于得到,而他们又不知道对他们的信息系统来说什么样的期望是合理的。一家主要的EIS卖主,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的康姆舍公司,通常首先问它的客户如下的基本问题,比如,“你想从系统得到什么?”和“你想评估的结果是什么?”康姆舍公司的销售分析程序带有如个明确的、任何一家公司都可能问的问题——效益、次效益、区域效益等等。

人们都喜欢知道他们正在做的某件事有效果,而且他们也希望能向管理层证明它确实能行。他们喜欢使用那些技术:这些技术鼓励他们评价关于市场行情的不同理论。他们对分析各种设想感到十分刺激。人们确实喜爱信息,而它也确实能产生巨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