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是我们的成功榜样:跟全球顶尖管理大师学管理
3740500000005

第5章 榜样一:世界500强老大:零售巨头山姆·沃尔顿(4)

但是,在1983年,当这个系统的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所有这些实惠看起来都只是遥远的未来。当时似乎这个项目会变成一次失败的尝试。费用一直在不断地增长最终达到了2400万美元。当它确实运行起来的时候——最初不太经常使用,沃尔顿非常不喜欢卫星转播造成的电话通话时的时间延滞。

沃尔顿本人承认:有些人认为我能使沃尔顿在零售及配送技术方面独占鳌头简直是不可思议。确实,他对计算机本身并不感兴趣,他更强调的人的作用。公司很早就引进了IBM的计算机系统做库存控制,但每次有哪位主管想买新系统,山姆总是再三阻挠,要求回去再重新评估是否值得。好在他重用的主管们都很有眼光和远见,深知投资新技术对公司发展和控制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并且勇于不断向老山姆施加压力,要求他在新技术上不断投资、投资、再投资。也好在山姆是个重实效,而且特别看重效率和成本的人,他喜欢立刻得到所需的数据和资料,虽然很心疼钱,并一再抗拒,但还是一次一次签了支票。不过,他承认,在采用新技术上,贡献最大的不是他自己,而是那些一次

次施压使他同意投资的有远见的主管们。

沃尔玛1969年开始进入计算机时代,当时租了一台IBM 360计算机系统在本顿威尔的第一个配送中心做存货控制。到70年代中期,公司已租用了更先进的IBM 370/135系统,不仅用于存货控制,还承担工资发放、财务记录及分析各商店、部门运行情况的统计数据。随后又为各商店配置了与中心数据系统相连的电子扫描收款机。据称,沃尔玛特的电子信息通信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甚至超过了电信业巨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沃尔玛特还是第一个发射和使用自有通信卫星的零售公司。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沃尔玛特在电脑和卫星通信系统上就已经投资了7亿美元,而它不过是一家纯利润只有2%—3%的折扣百货零售公司。

整个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化配置在1977年完成,可处理工资发放、顾客信息和订货一发货一送货,并达成了公司总部与各分店及配送中心之间的快速直接通信。1979年,位于本顿威尔总部的第一个数据处理和通信中心建成,虽然面积只有1 500平方米,但在整个公司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和24小时连续通信。

这时公司总部与各分店之间的通信还主要靠传真和电话,当时新上任的执行主管休梅克和数据处理经理黑本仍嫌太慢,他们想到了利用人造卫星,于是写了一份计划报给山姆。山姆的反应只是听听而已,既没说不,也没说好,他对卫星毫无兴趣,但最后还是批准了。80年代初时,还没有专为零售企业研制的通信卫星,沃尔玛与休斯公司合作,花费2400万美元造了一颗人造卫星。这笔巨额开支令山姆震惊:“我们花2000多万美金只为一颗卫星?”

1983年,卫星发射升空。在最初2年里,使用卫星并没有立刻看到效果,用休梅克的说话:山姆气得几乎要宰了我。不过,后来,卫星发挥了效用,山姆也承认:卫星绝对必要。因为随着商店开得越来越多(80年代中已达700余家),要将所有数据资料送至本顿威尔,电话线容量有限,且经常堵塞,而山姆迫切希望尽快得到他所需的数据,以尽早作应对决策。最后,山姆称赞说:这个系统是我们最棒的工具、最大的优势。现在,每家大型零售连锁公司都有了人造卫星,但沃尔玛特毕竟走在了前头。

山姆自豪地站在公司的卫星通信室里,技术人员正坐在电脑屏幕前,用电话跟任何一家商店联系。在这里看上一两分钟,就可以了解一天的销售情况,可以查到当天信用卡人账的总金额,可以查到任何区域或任何商店、任何商品的销售数量,并为每一商品保存长达65周年的库存记录。如果有什么重要的或紧急事项要通知各商店及配送中心,而且要当面宣布,山姆本人或其他主管可以立刻到公司的摄影棚去,然后利用卫星传至各地。每周六凌晨3点,山姆到电脑中心看输出的表格,即可知道上周的各项业绩如何,为上午的经理会做好准备。

卫星系统让山姆感兴趣的另一方面是它具有图像传输功能,使公司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可建立起面对面的沟通,而这点一直被山姆视为成功的法宝。每周两次通过卫星传输的节目,被看作是公司主管们每周对商店和配送中心访问的补充。这些节目从位于本顿威尔的总部传到每一家分店的所有员工,讨论公司经营问题;交流商品和经营信息;预告新产品;提出革新建议等等。

当然,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最主要功能还是及时采集商品销售、存货和订货信息,保持公司对复杂配送系统的跟踪等,这里不能不提到沃尔玛特配合计算机网络系统利用商品条码技术的又一开创性做法。

起初,在商品包装上印制条码主要是为超市服务的,但一些印有条码的食品如糖果、香烟等也在折扣百货店出售。虽说如今连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所佩标识牌也被印上了条码,要通过机器扫描才可进入比赛场馆和居住区,但80年代初美国折扣百货店出售的大部分商品还都没使用条码。

1981年,沃尔玛特开始试验利用商品条码和电子扫描器实现存货自动控制。公司先选定几家商店,在收款台安装读取商品条码的设备。两年后,试验扩大到25家店;1984年,扩大到70家店;1985年,公司宣布将在所有商店安装条码识别系统,当年就又扩大了200多家。到80年代末,沃尔玛特的所有商店和配送中心都装上了电子条码扫描系统。

在利用商品条码上,沃尔玛特凭借自己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又走在了其他零售商前面。采用商品条码可代替大量手工劳动,不仅缩短了顾客结账时间,更便于利用计算机跟踪商品从进货到库存、配货、送货、上架、售出的全过程,及时掌握商品销售和运行信息,加快商品流转速度。据公司方面说,安装了这一套系统后,在对商品的整个处置过程中总计节约了60%的人工。

商品条码,加上便携式扫描仪,还可用于控制店内存货水平,它们可方便地记录下商品种类、数量、进货价、销售价等信息。因为是直接从货架标签上获得这些信息的,使公司能更快地规划存货需求,节约再订货过程所需的时间。

80年代,沃尔玛特还开始利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l)与供应商建立自动订货系统。该系统又称无纸贸易系统,即通过计算机联网,向供应商提供商业文件,发出采购指令,获取收据和装运清单等;同时也使供应商及时精确地把握其产品销售情况。到1990年,沃尔玛特已与它的5 000余家供应商中的1 800家实现了电子数据交换,成为EDI技术的全美国最大用户。

沃尔玛特还利用更先进的快速反应和连线系统代替采购指令,真正实现了自动订货。这些系统利用条码扫描和卫星通信,与供应商每日交换商品销售、运输和订货信息,包括商品规格、款式、颜色等细节,最快的时候,从发出订单、生产到将货物送达商店,总共不到10天。

许多零售公司,包括沃尔玛特的最大竞争对手凯玛特和塔吉特等,都不愿在配送和信息系统上多花钱,因此总是陷于被动。沃尔玛特肯花钱,虽是卖廉价商品、位居小镇的公司,却建起了世界最先进的配送和电脑网络系统,这使得它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显然在其成功中起了关键作用。

现在,沃尔玛特公司的计算机追踪着业务的每一环节,了解公司出售的一切商品。它了解每件商品价钱多少;该店出售该商品赚了多少钱;收银员对这件商品扫描需要多少时间;顾客在买这种商品时往往同时购买哪些其他商品;供应商还有多少存货;有多少货正在运往该店的途中,或储存在周围300公里的仓库里,等等。利用先进的电子通信手段,沃尔玛的经理们可精确地了解这些数据,从而知道如何使商店的销售与配送中心保持同步,使配送中心与供应商保持同步。如果沃尔玛特的成功靠的是精确的数据,那么,使它获得数据的工具恰恰是多年在计算机通信网络上的投资。

榜样影响力:

沃尔玛特公司是由山姆·沃尔顿创立的,1945年沃尔顿在美国小镇维尔顿开设了第一家杂货店,1962年正式启用“沃尔玛特公司”的企业名称。

山姆二战后以2500美元起家,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以其独特的发展战略以及出色的组织、激励机制,建立起全球最大的零售业王国。它以物美价廉,对顾客的优质服务著称于世。1985年,山姆·沃尔顿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第一富豪;1991年,沃尔玛特的营业额达到326亿美元,成为全美也是世界的最大零售商,山姆也因其卓越的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和辛勤劳动被布什总统授予“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1999年《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行榜上,沃尔玛特公司排名第四,营业收入额1392.08亿美元,利润56.56亿美元。

2002年,由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2002年“全球500强排行榜”上,沃尔玛特公司以219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牢牢占据着500强老大的位置。”